民間說唱類型諸腔系
正文
戲曲聲腔系統。在新興的戲曲劇種中,有一部分是從民間說唱音樂發展而來。它們經歷了一個由座唱故事轉入舞台扮演故事的衍變過程。這些劇種在聲腔上分屬於下列幾個腔系:明清俗曲腔系 明清俗曲,也叫俚曲、小曲或雜曲。與傳統歌謠及山歌不同,它是在繼承元代小令和套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歌曲。曲調因時代和流行地區不同而有種種變化,俗稱“時調”。俗曲在明代流傳很廣,遍及南北,尤盛行於城鎮、坊間。在清初已有人聯綴成套,衍變為戲曲形式。如蒲松齡創作的俚曲作品,其中有說唱,也有雜調戲曲。今流行在淄川一帶的山東地方戲曲“周姑子”、五音戲,還能演出《雙拐磨》等俚曲戲。明清俗曲曲牌很多,如〔銀紐絲〕、〔跌斷橋〕、〔羅江怨〕、〔呀呀優〕、〔山坡羊〕、〔寄生草〕、〔跌落金錢〕等,僅“揚州清曲”就收有近百種。明清俗曲演變為戲曲,有 3種情況:①明清俗曲和地方小調合為劇種。如河南曲劇、陝西眉戶、河北曲劇、廣西調子戲等,大多經過說唱曲藝階段發展而成。②作為劇種唱腔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揚劇的清曲部分,淮劇的小調部分,閩劇的颺歌及小調部分等。③由某些明清俗曲發展成獨立的劇種聲腔,有的還可以看到曲牌聯套體的痕跡,如柳子戲、雁北耍孩兒等。有的則已發展成為板式變化體的唱腔,如柳琴戲、泗州戲和淮海戲,就是由〔娃子〕(即〔耍孩兒〕)和〔羊子〕(即〔山坡羊〕)經過複雜的衍變發展而成。此外,由明清俗曲發展成的某些劇目專用唱腔,常用於不同腔系的劇種中,如《探親相罵》全劇唱腔都由〔銀紐絲〕一曲重頭組成,《王大娘補缸》全劇唱腔都為〔呀呀優〕一曲組成,這類劇目在京劇、和梆子等地方劇種中常能見到。由琴書發展成的山東呂劇、貴州黔劇,也應是明清俗曲腔系的一個旁支。
道情腔系 道情原是流傳於各地的說唱音樂,後在許多地區逐漸形成為戲曲劇種。如山西雁北的“耍孩兒”,甘肅的隴劇(隴東道情),陝北道情等。道情亦稱道歌,新經韻,來源於道教的贊誦歌曲。它包括詩讚、詞曲和民歌三類,以漁鼓、簡板伴奏為特點。轉化為戲曲後,音樂以詞曲與民歌為主,在唱腔及伴奏上,曾接受北方梆子劇種的影響。道情音樂的結構形式,處於由曲牌聯套向板式變化過渡的形態。它的曲調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南北曲,但它並不拘泥於原有曲牌的宮調,而是將所有曲牌都分為正反兩調,正調多用商調式,反調多用徵調式;它又不拘泥於南北曲固有的聯套形式,而是在某一支曲牌的基礎上,通過民間的變奏方法,作“正、反、平、苦、掄、緊”六種變化,以此合成一套。如〔耍孩兒〕一曲,既有〔正耍孩兒〕、〔反耍孩兒〕,又有〔平耍孩兒〕、〔苦耍孩兒〕、〔掄耍孩兒〕、〔緊耍孩兒〕。這裡既有主、屬調的變化,又有音階調式的變化,也有節拍、節奏和速度的變化。
灘簧腔系 灘簧是近百年來江南地區新興的戲曲,原在明清俗曲“彈簧調”基礎上發展成說唱,後結合當地民間音樂,先後派生出各地說唱灘簧,後又衍變為灘簧諸劇種。如蘇劇(蘇州灘簧)、滬劇(申灘)、姚劇(餘姚灘簧)、甬劇(寧波灘簧)、錫劇(常錫灘簧)、湖劇(湖州灘簧)、婺劇灘簧以及江西各地的南北詞等等。灘簧各劇種的唱腔組合是不同的,但其主要曲調多以五聲羽調式為主,男女聲基本調作正調及屬調的宮調轉換;用“起、平、落”或“起、平、緊、疊、落”的曲體結構,其中平板部分用上、下對句式,而緊與疊的部分則用單樂句連續變化形式;各劇種多有大段吟誦性的清唱,曲調優美流暢,比較口語化,某些劇種目前還有多達120句的長段,具有板式變化因素的說唱音樂特點。除基本調外,各劇種都分別吸收了鄰近的曲種和民歌,如甬劇吸收了彈詞類曲藝四明南詞的詞調、賦調和平湖調;錫劇、湖劇、姚劇等也吸收了其他曲藝的片斷。灘簧各劇種的伴奏以絲竹為主,這是受江南絲竹的影響,有較豐富的支聲復調因素,偶爾也用輕盈的襯鑼襯鼓作點綴。在唱法上男女均用真聲,初步建立了男女聲不同的基本調。沿用方言語音分七聲或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唱詞語彙豐富生動。
拉魂腔系 拉魂腔原系由明清俗曲發展而來的一支腔系,在魯南、蘇北、皖北等地形成為不同的戲曲劇種,如柳琴戲、淮海戲、泗州戲、五音戲以及茂腔、周姑子等。這些劇種具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在唱腔上又娓婉動聽,腔尾常以假聲作七度或八度上行大跳為特徵。拉魂腔系劇種的唱腔,具有說唱音樂的特點,屬板式變化體,有慢板、二行、緊板等類別的板式,但節拍卻全用有板無眼的一拍子擊節,泗州戲的慢板還常用多種穿插性的花腔,巧調。伴奏樂器以柳葉琴為主(淮海戲以小三弦為主),並有笙、笛、拉弦樂器等相配合。
除以上幾種影響較大的腔系外,還有一些單一腔系發展成的影響較大的劇種,如越劇原系民間說唱“四工唱書調”和“落地唱書調”逐漸發展成為單一聲腔的劇種。又如由河南墜子發展成的河南墜子戲等,都可以見到民間說唱和某些戲曲聲腔劇種的形成和民間說唱有著密切的發展與承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