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台(朝台)
台名
又稱 朝漢台 。在 廣東省 南海縣 東北。相傳 漢文帝 遣 陸賈 出使 南粵 ,曉之以義,感之以誠,其王 趙佗 遂稱臣。因岡作台,北面朝 漢 ,朔望升拜。故名。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泿水》。 唐 劉禹錫 《和楊侍郎初至郴州紀事書情題郡齋八韻》:“旌節下 朝台 ,分圭從北回。城頭鶴立處,驛樹鳳棲來。” 唐 許渾 有《朝台送客詩》。活動名稱
朝台是指佛教信徒到五台山朝山拜佛。朝山拜佛不同於旅遊觀光。旅遊觀光的目的是為飽覽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佛教徒朝台則是為朝拜聖跡,表示對佛和文殊菩薩的信仰。海外佛教徒朝台,一般是遍禮五台山諸寺和朝拜象徵文殊菩薩“五智”的五台山五大高峰。同時,還要朝禮金剛窟、般若石等聖跡。般若石,即清涼石,在清涼寺。金剛窟,台台懷鎮北五里的樓觀谷。這些朝台信徒,出於對五台山的無比崇仰,他們一般都要將“五台山土石”作為聖物帶回本國,有的還要在五台山供佛和做佛事活動。中國內地佛教徒朝台,有所謂“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
所謂大朝台,是遍禮全山佛寺,並親臨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供佛和祈禱。中國蒙、藏地區的佛教徒,地五台山和文殊菩薩像極為崇拜,他們朝台,一般都是大朝台,而且形成了固定的路線和日程。從前,蒙藏佛教徒經過長途跋涉,“驅駝馬牛羊數千里”,來到五台山的北大門鴻門岩或西大門濟勝橋後,一般都是見廟進香,遇寺供佛。有人則一步一叩首地跪拜至五台山佛教中心區台懷鎮。濟勝橋距台懷鎮約200餘里,鴻門岩距台懷鎮也有40餘里,由此可見其虔誠。在台懷鎮附近,蒙藏佛教徒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聖跡”(亦稱“塔院寺五景”)。即:佛舍利塔(大白塔)、佛足牌、文殊發塔、雜花園、般若泉。在大白塔前,蒙藏佛教徒一般均行五體投地之大禮拜佛,且剪髮茶獻佛祖。逐個參拜台懷鎮及其附近寺廟和寺跡後,蒙藏朝台佛教徒便開始巡禮五台山的五大高峰。他們從南台開始,依次巡歷中台、西台、北台、東台,歷時4天,行程約150餘里,旅行路線成一個環狀。沿途經過的主要寺廟有:白雲寺、千佛洞、金燈寺、南台普濟寺、古南台寺、金閣寺、清涼寺、獅子窩寺、中台演教寺、清涼橋、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東台望海寺等。住宿的地點是:第一夜,金閣寺;第二夜,中台頂演教寺;第三夜,東台頂望海寺;第四天早晨,在東台頂望海峰觀日出。爾後,即尋路下山,傍晚時分,即可返回台懷鎮了。蒙藏佛教徒多年來自然形成的巡禮五大台的日程和線路,實際上也是一個徒步遊覽五台山內地區的極好指南。
所謂小朝台,則僅在台懷鎮附近各寺巡禮,並登臨作為呈現台山五大高峰象徵的黛螺頂。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頂都轉遍,不具備較強體質,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台”的心愿。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