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開辦。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建立後,實行開科取士。因這裡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科舉中第者竟多達五、六十人。與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北宋時期的四大書院。

基本信息

簡介

應天書院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位於商丘縣城南。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與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北宋時期的四大書院。

歷史

應天書院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應天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舊城州之東。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後人還立有《范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舊城州之東。其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 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聘請著名學者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應天府書院在他主持下“其名聲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後的二十餘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重建中。

保護

應天書院修復工程被列為今年的河南省商丘市的重點工程,總投資1920萬元,占地面積達52畝,委託河南大學古建築研究院設計,整個書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牌樓、大門及東西側門,前講堂及東西側門、明倫堂及東西配房、藏書樓及東西側門,饌堂、教官宅、崇聖殿、東西偏房、魁星樓及東西廊房。

應天書院修建完成後,商丘古城旅遊區將增加古文化建築觀光游和學術游等新內容。應天書院在歷經了輝煌後,在宋欽宗時毀於戰亂。直至明朝嘉靖時,御史蔡璦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沿用舊名。但不久,宰相張居正於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應天書院沒能逃過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陳錫格重修應天書院,但短暫的輝煌後又被廢止。

中國四大書院

書院名稱
位置
創建年代
創辦人
相關著名人物
應天書院 河南商丘市舊城州之東 後晉 楊愨 晏殊范仲淹
嶽麓書院 湖南長沙市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 朱洞 王夫之陳傅良
白鹿洞書院 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後屏山之陽 南唐升元年間 李渤 朱熹
嵩陽書院 位於河南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龐士曾 司馬光韓維呂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