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19年4月,原敬內閣執政初期,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更名為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與此同時,文學部設立了國文學、國史學、支那哲學、支那文學、東洋史學、西洋史學、哲學、印度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學宗教史、社會學、教育學、美學美術史學、語言學、梵文學、英吉利文學、德意志文學、法蘭西文學,總計19個學科。沿革
誕生
1877年(明治10年)4月12日,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學校合併組建成新的東京大學,這是日本近代最早成立的大學。成立之初設立有法學部、理學部、文學部和醫學部四個學部,其中文學部設定了兩個學科,即史學、哲學、政治學科為第一學科,和漢文學科為第二學科。由於第一學科中的史學科一直沒有合適的教授人選,兩年後史學科被撤消,而代之以理財學科。撤消的理由是:史學科必須講述日本、中國、印度和東洋各國的歷史,必須熟悉日本及西方社會的古今沿革、變化和興廢,而且還要熟悉哲學。這樣人材當時匱乏,因沒有合適人選,所以只好撤消學科編制。改組
1881年,東京大學文學部兩大學科改組成三個學科:第一科哲學科、第二科政治學和理財學科、第三科和漢文學科。1882年,東京大學文學部又增設了以講授中國和日本傳統學術為中心的第四科古典講習科。1885年,東京大學文學部又形成新的三個學科的劃分:第一科哲學科、第二科和文學科、第三科漢文學科,把政治學和理財學科劃歸到法學部。
更名
1886年,根據當時日本“帝國大學令”,東京大學更名為帝國大學,並設定分科大學制,原東京大學文學部隨之更名為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當時在哲學科中沒有中國哲學,在史學科中也沒有中國史,有關中國的學術全部設在漢文學科。當時的教授先後有中村正直、島田重禮、南摩綱紀、重野安繹四人。他們負責漢文學的教學,島田重禮還負責支那哲學的教學。
初設講座
1890年,東京大學文科大學開始模範歐美學制,設立講座制度,其中漢學和支那語學設立了三個講座。日本著名文學家夏目漱石、正岡子規正是這一年進入文科大學學習的。1905年,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把漢學支那語學講座改組成支那哲學講座、支那史學講座、支那文學講座。1910年,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正式固定化為哲學科支那哲學講座、史學科支那史學講座、文學科支那文學講座的劃分。第一講座第一任教授是島田重禮,他的繼任者先後有重野安繹、星野恆、宇野哲人、鹽谷溫、服部宇之吉、小柳司氣太、高田真治等人。第二講座第一任教授是竹添進一郎,他的繼任者先後有根本通明、市村瓚次郎、服部宇之吉(島田重禮的女婿)、鹽谷溫、崗田正之、倉石武四郎等人。第三講座第一任教授是張滋昉(講師身份),他的繼任者先後有宮島大八、三島毅、那珂通世、金國璞、張廷彥、白鳥庫吉、服部宇之吉(兼)、宇野哲人(兼)等人,大多是當時學術界人文領域的大老。
正式改名
1897年6月,帝國大學正式改名為東京帝國大學。1919年2月,分科大學制廢置,改置學部,原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正式改名為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此為“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用名之始,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7年(昭和22年)9月“東京帝國大學”更名為“東京大學”為止,這時的“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隨之更名為早期的曾用名“東京大學文學部”,並一直沿有至今。
分期研究
日本學者論及東大或東帝大文學部的歷史時,通常將東京大學或帝國大學或東京帝國大學的文學部分為如下幾個時代加以研究:
東京大學文學部時代(1877~1886)
東京大學創建於1877年4月12日,乃近代初期內戰頻仍的時代。其前身為東京開成學校與東京醫學校——江戶時代以來的兩大研究教育機關。法學•理學•文學三個學部由東京開成學校,醫學部由東京醫學校改組而成。當時的文學部分設第一科與第二科。第一科為史學•哲學•政治學,第二科為和漢文學科。一方面吸收西方式的新學問,一方面有意識的繼承並保存傳統學問。本著求東西學問之融合的開學理念,要求第一科的在校生必修三年和•漢文學,第二科在校生必修三年英文學。當時的教授陣容里有講授心理學•英語學•社會學的外山正一,講授漢文學的中村正直,講授哲學•審美學•政治學的歐內斯特•F•費諾羅薩(ErnestFranciscoFenollosa)。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時代(1886~1919)
1886年3月2日,伊藤博文內閣發出帝國大學的命令,東京大學亦該組為帝國大學。該命令明示:“應國家之需傳授學術技藝並究其內蘊”者乃帝國大學。結果,東京大學根據新的國家體制,合併了文部省管轄下的舊東京大學、司法省管轄下的法學校、工部省管轄下的工部大學校、農商務省管轄下的東京農林學校,作為唯一一所帝國大學,登上教育體系的頂點。與此同時,文學部作為法•醫•工•文•理五大學科之一,改稱為文科大學。在第一科:哲學科,第二科:和文學科,第三科:漢文學科之外,增設博言學科(現稱語言學科)作為第四科。此後,逐次增設了史學科、英文學科、德意志文學科、法蘭西文學科。當時的教授陣容,有講授博言學的張伯倫(BasilHallChamberlain),講授史學的利斯(LudwigRiess),講授哲學•美學的科培爾(RaphaelvonKoeber),講授英文學的小泉八雲(PatrickLafcadioHearn)與JamesMainDixon,外籍教授占相當比例。外教陣容正反映了當初的時代氛圍。換言之,因為日本是落後的“帝國”之一,在學問方面也要一鼓作氣,師夷長技。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時代(1919~1949)
1919年4月,原敬內閣執政初期,文科大學更名為文學部,歷史掀開新的一頁。相關研究又具體將這一時期劃分為文學部時代前期、文學部時代後期-戰前期、文學部時代後期-戰中期、文學部時代-戰後舊制的終結期。時值大正時期,歷史面貌煥然一新。文學部與時俱進,抵達學問的自立、成熟期。肩負鼎盛時代的教授們是宗教學的姊崎正治、國史學的黑板勝美、辻善之助,東洋史的市村瓚次郎、白鳥庫吉,西洋史的箕作元八、村川堅固,考古學的原田淑人,美學的瀧精一,國語學的橋本進吉,國文學的藤村作,英文學的市河三喜、齋藤勇,德意志文學的木村謹治,法蘭西文學的辰野隆、鈴木信太郎,社會學的建部遯吾、戶田貞三。然而和平時代並沒有長久持續,經濟恐慌與戰亂嚴重影響了學問的發展。曾一時急速滲透的唯物論在思想統制中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日益興盛的國家主義風潮,其影響嚴重波及文學部的研究。1938年4月,國史學的平泉澄擔任了日本思想史的講座便是一例。但是,即便身處水深火熱的年代,多數具備良知的教授們仍然堅持了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與自由的教育方針。他們是哲學的井上哲次郎、桑木嚴翼、倫理學的和辻哲郎、美學的大西克禮、西洋史學的今井登誌喜諸教授。隨著中日戰爭向太平洋戰爭的擴大,原本依據徵兵法可以緩期應徵的大學生也被列入徵兵範圍。1943年10月,文科類學生的緩期應徵也停止實施。據東京大學史料室編纂的《東京大學的學生動員•學生上陣》,文學部在“學生上陣”中的戰亡人數為269人。按各學部以入學人數為分母進行的比率計算,繼醫學部、法學部、經濟學部之後,居第四位。
新制東京大學文學部時代(1949~現在)
東京大學本鄉校區的建築,在1945年3月的東京大空襲中免遭重大破壞。日本戰敗後,文學部立即號召暫定畢業、縮短畢業年限的畢業生以及休學入伍復原返鄉的學生重新入學,使得活力再現。1947年,頒布學校教育法,實施“新制大學”。凡受過中等教育者均得以入學。於是,歷經一系列教育改革之後,1949年,新制東京大學誕生,時至今日。學科設定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之名存世整50年,在這半個世紀中,學部的學科設定與以往大致相同,即哲學科、史學科、文學科。其中史學科內設西洋史學專修科、東洋史學專修科、日本史學專修科,設定有國語學、國文學、東洋史學、哲學、哲學史、心理學、人種學、憲法、行政法等講座。從1963年起,所有學科大致可分為四類,即第一類(文化學)、第二類(史學)、第三類(語學文學)、第四類(行動學)。此前的學科,作為專修課程而歸屬以上各類中。隨著專修課程的不斷増設,1995年又將“類”改稱為“學科”,沿用至今,至今已達到27個專修課程。諸類專業課程是文學部教學計畫及制度的基本單位,有時也稱為“研究室”。其知識範圍、傳統風氣大相迥異,各自的獨立性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尊重。各專業結構主要由教員(教授、副教授、助教、外國專家)和學生(研究生、本科生、進修生)組成。現階段分科設定
1.思想文化學科
哲學專修課程(又稱哲學研究室,下同)
中國思想文化學專修課程
印度哲學仏教學專修課程
倫理學專修課程
宗教學・宗教史學專修課程
美學芸術學專修課程
伊斯蘭學專修課程
2.歴史文化學科
日本史學専修課程
東洋史學専修課程
西洋史學専修課程
考古學專修課程
美術史學専修課程
3.言語文化學科
言語學専修課程
中國語中國文學専修課程
印度語印度文學専修課程
英語英米文學専修課程
法語法國文學専修課程
斯拉夫語斯拉夫文學専修課程
南歐語南歐文學専修課程
現代文芸論専修課程
西洋古典學専修課程
4.行動文化學科
心理學専修課程
社會心理學専修課程
社會學専修課程
系別
這27門專業課程分屬於思想文化•歷史文化•語言文化•行動文化四個系別,各系概要如下。
思想文化系
內容:哲學、中國思想文化學、印度哲學佛教學、倫理學、宗教學•宗教史學、美學藝術學、伊斯蘭學目的:探究西洋、中國、印度、日本、伊斯蘭諸文化圈的人類思想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系
內容:日本史學、東洋史學、西洋史學、考古學、美術史學目的:鍛鍊對世界各地現存文獻、記錄、考古資料、美術品等歷史資料的正確理解能力,由此加深對歷史現象的考察。
語言文化系
內容:語言學、國語國文學、中國語中國文學、印度語印度文學、英語英美文學、德語德國文學、法語法國文學、斯拉夫語斯拉夫文學、南歐語南歐文學、現代文藝論、西洋古典學目的:通過科學的考究各門語言,精讀文學底本,培養對人類及多種語言文化的洞察力。
行動文化系
內容: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目的:學習實驗、調查、觀察、分析資料等方法,通過對諸現象進行理論的、實證的研究,得以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角度上闡釋社會人類的諸種現象。
研究生院•人文社會研究科
概要
1953年,東大文學部研究生院人文社會研究科同新制東京大學同時創建。10年後,重新組織了社會學研究科。1995年,兩者合併改組,成為現在的人文社會研究科。研究科整體上本著理解人類思想、歷史、語言、社會之目的,實施教育和研究。以此培養具備高度素養和思考力、表現力,並能夠對人類文化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材。為此要求學生能夠以獨特的視點對思想、歷史、語言、社會諸問題展開富於邏輯性的討論,並從各自的興趣出發,掌握高度的語言能力,進而從事經得起實證考驗的紮實研究。
研究科設有7個專業。各專業的課程又以研究領域進行了劃分。各門課程或者研究領域基本上同上述學部概況中所介紹的“研究室”相對應(僅文化資源學研究專業與韓國朝鮮文化研究專業為不含本科課程的獨立專業)。另外,各博士學位論文的日語要旨可通過博士論文數據資料閱覽。
專業
基礎文化研究專業
內容:語言學、考古學、美術史學、{東亞美術史學}、哲學、倫理學、宗教學宗教史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
目的:力求通過邏輯、實證的思考方法,從本源上理解人類的思考•認識•感情及語言•表現•文物•制度。
日本文化研究專業
內容:國語國文學、國史學
亞洲文化研究專業
內容:中國語中國文學、東亞歷史社會、東亞思想文化、南亞•東南亞歷史社會、印度語印度文學•印度哲學•佛教學、西亞歷史社會、伊斯蘭學
目的:理解亞洲各地區的思想•宗教、語言•文學、政治•經濟•社會的複雜面貌及歷史淵源,並掌握亞洲諸文化的傳播•交流•變遷。
歐美文化研究專業
內容:西洋古典學、法語法國文學、南歐語南歐文學、英語英美文學、德語德國文學、斯拉夫語斯拉夫文學、現代文藝論、西洋史學
目的:在歐美文化緣古溯今的形成與發展方面,橫貫語言•文學•歷史各個領域,培養精讀原文獻•資料的能力,造就參與多方面文化活動、社會發言的人材。
社會文化研究專業
內容:社會學、社會心理學
目的:以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生髮而出的諸種現象為對象,通過調查、實驗、觀察、資料分析等方法進行求證,致力於從理論與實證兩方面發現並解決現代人類與社會的問題。
文化資源學研究專業
內容:文化經營學、形態資料學、文書學、文獻學
目的:使文化資料(文獻資料、歷史資料、美術資料、考古學資料、文化調查資料、文化統計資料等)在學問研究和文化活動方面起到作用,統和資料的發掘、考證與評價;整理與保存;公開與利用。
韓國朝鮮文化研究專業
內容:韓國朝鮮歷史社會、韓國朝鮮語言思想、北東亞洲文化交流
目的:從傳統與現在或歷時•共時的觀點出發,綜合利用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論,探究韓國朝鮮文化及其周邊區域的交流。
著名教授
肩負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鼎盛時代的教授們有哲學的井上哲次郎、桑木嚴翼,倫理學的和辻哲郎,宗教學的姊崎正治、國史學的黑板勝美、辻善之助、平泉澄,東洋史的市村瓚次郎、白鳥庫吉,西洋史的箕作元八、村川堅固、今井登誌喜,考古學的原田淑人,美學的瀧精一、大西克禮,國語學的橋本進吉,國文學的藤村作,英文學的市河三喜、齋藤勇,德意志文學的木村謹治,法蘭西文學的辰野隆、鈴木信太郎,社會學的建部遯吾、戶田貞三,現摘要簡介如下:
姊崎正治
姊崎正治(姉崎正治,あねさきまさはる,1873~1949),日本宗教學創始者。京都人,號嘲風。明治二十九年(1896)畢業於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後重返母校任教。三十三年負笈留學英、德。三十六年返國,途中嘗寄居印度。三十八年,於東京大學創設宗教學講座,擔任主任。直至昭和九年(1934)始退職。在任期間,從事宗教學、印度宗教史、初期佛教、大乘佛教及基督教之研究。並曾至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法國法蘭西學院擔任交換教授。講授日本藝術、宗教、思想等課程。大正十二年(1923)關東大地震後,擔任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致力於復興該館。此外,又出任帝國學術院幹事,極力推動學術的發展。姊崎正治反對歐美幾近於神學的宗教學,而主張從事科學方法的批判式研究。著有《漢譯四阿含とパ一リ聖典》(英文)、《印度宗教史》、《佛教聖典史》、《宗教學概論》、《現身佛と法身佛》、《日本宗教史》(英文)、《根本佛教》、《法華經の行者日蓮》、《切支丹宗門の迫害と潛伏》等書。木村謹治
木村謹治(きむらきんじ,1889年1月2日-1948年1月13日)は、德國語言、文學家。日本近代的德國文學研究先驅。秋田縣南秋田郡大川村(現・五城目町)出身。經縣立秋田中學校(現秋田県立秋田高等學校)、慶應義塾普通部、第二高等學校、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德文科畢業。曾任日本第四高等學校教授,1924年成為東京帝國大學德文科副教授,1932年任同校教授。同時專注於歌德研究和德日辭典編纂。日本著名生化學家木村雄吉為其弟,俄羅斯文學家木村彰一為其子。著有《「若きゲーテ」研究》(弘文堂書店,1934)、《ゲーテ論攷》(伊藤書林,1935),《和獨大辭典》(博文館,1937),《日本精神と獨逸文化》(弘文堂書房,1940)等。市河三喜
市河三喜(いちかわさんき,1886年2月18日–1970年3月17日),日本著名英語學家,有“日本英語學鼻祖”之稱。江戶時代書法家市河米庵後裔。出生於東京。1903年(明治36年)東京日比谷高校國中部畢業。第一高等學校(舊制)、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畢業。妻子是穂積陳重的三女。1912年,市河三喜赴英國留學。1916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助教授。1920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教授。1937年退休,擔任文學部名譽教授、財団法人語學教育研究所理事長。1939年,擔任財団法人語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帝國學士院會員。1957年,擔任財団法人語學教育研究所理事長。1959年,獲選為「文化功勞者」。編著有《英文法研究》研究社1912,《萬國音標文字》光風館書店1920,《英語発音辭典》研究社1923,《古代中世英語初歩》研究社1935,《英語學研究與文獻》三省堂1936,《英文聖經研究》研究社1937,《昆蟲・言葉・國民性》研究社1939,《研究社英語學辭典》研究社1940,《英語史概說研究社英美文學語學講座》研究社1941,《英語雑考》愛育社1947,《小山林堂隨筆》研究社1949,《研究社新英和小辭典》(編)研究社辭書部1949,《言葉・言葉・言葉》中央公論社1949。翻譯有《市河博士還暦祝賀論文集》第1-6輯市河博士還暦記念會研究社出版1946-54。合著有《大和辭典》畔柳都太郎・飯島広三郎共著冨山房1931,《英世界言語概說》上下巻高津春繁共編研究社辭書部1952-55,《古英語・中英語初歩》松浪有共著,研究社出版1986。著名校友簡介(東帝大文學部畢業)
日本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覺派作家。他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病故,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在另一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鬱、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川端康成的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1915年,一本雜誌刊登了他的幾首俳句。次年,他在當地的一份報紙《京阪新聞》上發表了幾首和歌和雜文。中學畢業後,川端康成前往東京的一所高等學校學習,在那裡他接觸到世界文學以及日本文學中最精闢、最前沿的浪潮。1920年(大正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英文學科學習,同期生有北村喜八、本多顯彰等人。從1920年後,川端康成對於寫作風格不斷探究,短篇《招魂節的一幕》奠定了其在文壇的第一步。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一屆菊池寬獎。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化勳章。1968年10月17日,他憑藉《雪國》、《千羽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1969年4月,旅行期間,與亞歷山大·索忍尼辛一道被選為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即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作為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
井上清
井上清(いのうえきよし、1913年12月19日-2001年11月23日),日本歷史學家。193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後任日本文部省維新史料編輯顧問,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戰後多次參加日中友好活動,對日本侵華政策持批判立場,並積極支持日本原著民族解放運動,1954年至1964年任部落問題研究所評議員。曾多次到中國訪問,在中國講學。1987年為紀念蘆溝橋事變50周年,曾撰文譴責日本軍閥。主要著作有《天皇制》、《日本近代史》、《日本現代史》、《日本婦女史》、《日本的軍國主義》等。其中《關於釣魚島等島嶼的歷史和歸屬問題》,論證釣魚島是中國領土,是日本歷史學界極少數持該論點的著作之一。井上主張“人民的歷史學”,反對國家主義史觀。井上還積極參與市民團體的和平反戰運動,痛斥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並且堅決抗議不正視甚至歪曲日本近、現代史與修改歷史教科書等行為,被國內外進步輿論譽為日本有良知的歷史學家。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日本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1994年因他的作品中“存在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於1935年1月31日出生在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從小聰敏過人,愛好閱讀文學書籍,如《三宅學嶺隨想集》等書,一生中購得的第一本書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高中於故鄉松山完成學業。於1954年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學部(第二類法文系),以其優異表現獲得東京大學的獎學金,生涯的第一篇正式作品是在入學同年九月為同學演出所寫的《天嘆》,此後在校內文藝部參與校刊編輯,寫過詩和評論。
1955年9月大江健三郎在東大教養學部校友會的會刊《學園》上曾以《火山》一文奪得銀杏並木賞。1957年5月在《東大新聞》中發表《奇妙的工作》,獲文藝祭獎。1958年大江再以《飼養》短篇小說獲得第三十九屆芥川賞,逐漸受到日本文壇的關注。翌年三月畢業,畢業論文是《沙特小說之感想》。在求學期間的大江已是多產的作家,除了上述作品外還有《死者的奢侈》、《他人之足》、《石膏假面具》、《偽證之時》、《運搬》、《鳩》、《毀芽棄子》、《意外的芽》、《喝采》、《戰爭的今日》、《北之島》、《夜慢行》、《此外的地方》、《我們的時代》等短篇或長篇作品,雖不過大學生卻十分勤於寫作,部份作品甚至發表成了單行本。
中國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壯學之父。原名甘錦英,廣西扶綏人,壯族。1935年留學於日本東
京帝國大學大學院東洋史專修科(當時屬文學部下屬機構),成為東京文獻學派第二代代表學者之一。留學期間,結識學部生榎一雄、田坂興道、岸邊成雄、三上次男、矢澤利彥等人,尤與榎一雄、岸邊成雄交往密切。1937年回國後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現廣西師範大學)等校史學教授,成為中國“壯族首位大學教授”。先後兼任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廣西大學訓導長、中文系主任、校圖書館館長、廣西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等職。他從事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五十年,通曉官話、粵語、英語、日語、壯話、瑤話、侗話,在通史、社會史、生活史、學運史、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面造詣頗深,貢獻卓著,成為壯學開山祖師和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以及當代歷史學界“無奴學派“(簡稱無奴派)創始人。他在大學致力於教育事業近五十年,晚年又在桂林創辦灕江業餘大學,桃李滿天下,影響深遠。
常任俠(1904~1996)中國東方藝術史家。1904年1月31日生於安徽潁上。1922年入南京美術專門學校學習,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文學院,學習古典文學與宗教、民俗藝術史。1935年赴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大學院(當時屬文學部下屬機構)研究東方藝術史。翌年回國。後從事抗日宣傳工作。40年代中期赴印度聖蒂尼克坦國際大學講學,研究印度佛教藝術史。1949年應周恩來電召回國。他主要從事中國以及中亞、東亞、東南亞諸國美術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的研究,對中國與印度、日本的文藝交流史研究作出了開拓性貢獻。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相關故事
《樺美智子和東京大學學生》
日本人民最優秀的女兒、東京大學文學部的學生樺美智子(かんばみちこ、1937年11月8日-1960年6月15日,日本安保鬥爭中犧牲的東大文學部女子學生[1957年東大文學部二類入學生]),在日本人民反美反岸的愛國鬥爭中,英勇犧牲了。她是日本人民的驕傲。在向她靜默致敬的時候,不禁使我憶起一九五0年前後,我在東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系任教時間的一些往事。
東京大學的前身,是東京帝國大學,這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培養文官的地方。東京帝大的大門,是漆成紅色的。帝大的學生絕大多數是上層社會的子弟(也沒有女生),一畢業就有官做,所以他們認為“一登紅門,聲價十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改為東京大學,也兼收了女生(但還沒有女教師)。我每次到文學部上課,走的是另一個校門。校園裡樹木很多。因為學校里的暖氣管在侵略戰爭末期被拆下“捐獻”做了武器了,課室里很冷。我總記得在滴淅的雨聲之中,屋裡相當陰暗。穿著黯舊的服裝的學生們,仰著凍得通紅的臉在聽講,又低下頭去,呵著凍僵的手去寫筆記。他們中間也有少數的女生。在我班裡的同學們,漢文都很好,有的還會說很流利的漢語,這次來訪華的竹內實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對於新中國的一切,都感著極大的興趣,每逢討論到新中國的文學作品,都有提不完的問題,說不完的話。在這一時間內,大家心頭都是熱烘烘的。
在六月二十六日的《文匯報》上,我讀到了這次訪華的日本文學家代表團兩位團員——竹內實和大江健三郎(備註: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先生的文章。他們都以同學的身份,來哀悼樺美智子。竹內實先生提到,在一月十六日,岸信介偷偷地溜到美國去簽訂新日美“安全條約”的時候,愛國的學生們衝進了羽田機場去阻止這個賣國勾當,曾受到警察的強迫解散與逮捕,在這個隊伍當中,參加鬥爭的唯一女生是樺智美子。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文章里說:“包括樺美智子在內的所有東京大學學生的教科書,具有著真的革命意義的教科書的作者——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在和我們談話時,也常常提到樺美智子的名字。”他對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人民對於樺美智子所表示的尊敬和哀悼,感到永不能忘的激勵,同時也說明了所有的東京大學的學生對於“具有真的革命意義”的毛主席的著作,是當作教科書一般來精讀研究的。
早在一九三九年,毛主席就領導我們說:“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員……然而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在這次的日本如火如荼的反美鬥爭中,知識分子,尤其是學生,是和工農民眾緊緊地拉著手前進的。一個樺美智子倒下去了,千萬個樺美智子英勇地站了起來!在全世界主持正義愛好和平人民的互相團結,互相支持下,日本人民、日本學生的反美鬥爭,一定會得到最後的勝利!樺美智子的血是決不會白流的!
(本文最初發表於《北京晚報》1960年7月2日。)
《美帝國主義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毛澤東同日本文學代表團的談話,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一日)
非常歡迎你們。對日本人民的英勇鬥爭感到很高興。你們的鬥爭對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都是一個極大的支持,你們鬥爭的對象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這個國家曾經控制著中國,援助蔣介石打內戰,現在還占領著我們的台灣。在日本、菲律賓、南韓、台灣都有它的軍事基地,實際上占領的還有南越,巴基斯坦以西還有許多國家就不講了。這是我們的共同敵人。去年日本社會黨領袖淺沼稻次郎訪華時在北京發表演講,說美帝國主義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當時一部分人認為這種說法太過火。現在日本人民的鬥爭,大大超過了去年的這種說法,鬥爭的範圍和規模之大,是去年所沒有想到的。這次鬥爭是從反對“安全條約”爆發的,其基本性質是反對美帝國主義和它在日本的代理人岸信介,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因為條約是日美反動派在眾議院強行通過的。就是說日本革命的性質是民族民主革命。工人罷工不是提經濟口號,而是提的政治口號,這在世界上是少見的。並且,有高級知識分子參加鬥爭,如東京大學校長茅誠司在“六一五”慘案發生的第二天,就召開了全校抗議大會,率領大家上街示威遊行。犧牲者是東京大學學生,叫樺美智子,現在全世界聞名。她父親叫樺俊雄,是中央大學教授,專攻法律。好像有好幾千名教授都組織起來了,婦女也趕上去了,還有和尚等宗教界人士也出來了,工人、學生是主力。明天還要有更大規模的罷工。 (一九六0年六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