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生於四川省自貢市。196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二部(遙感所前身)攻讀碩士學位。
1979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留學。
1981年,獲地理學碩士學位。
1985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和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1986年底,學成回國任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圖像處理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1999年,就職於北京師範大學,同年創建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2007年,任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所長。
2003年,聯合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大學組建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5年,組建教育部創新團隊。
2012年,兼任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首任院長。
2015年1月10日13時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
社會兼職
北京師範大學遙感與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名譽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科研教學
教學方面
二十餘年來,李小文院士致力於地物光學遙感和熱紅外遙感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他創建了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是中國遙感基礎研究領域少數幾位國際知名專家之一。
李小文教授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為研究生舉辦了遙感科學的系列講座及專題講座,指導了多名博士、碩士生,推動中國在短期內形成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遙感機理的研究和試驗研究隊伍。
科研項目
李小文的遙感基礎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科委的持續支持,並與國外有廣泛的合作,正在主持進行的研究項目及研究計畫有:
國家“九五”攀登預選項目“地球表面能量交換的遙感定量研究”(1997~2000)
國家863計畫項目“機載多角度、多光譜成像系統”(1998~2000)
美國宇航局(NASA)項目“熱輻射方向性模型”(1998~20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用熱點衛星數據研究地表的熱點效應(49971059)”(2000~200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九七三)項目“地球表面時空多變要素的定量遙感理論及套用”重慶郵電大學李小文研究員(2000-2005)
研究成果
李小文創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幾何光學學派的基礎。在對地定量遙感方面,力倡病態反演理論。在赫姆霍茲互易原理在地表遙感中適用性(尺度效應)研究方面,給出赫姆霍茲互易原理用於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約束條件。李小文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遙感中尺度效應研究方面,建立了適用於非同溫地表熱輻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創了普朗克定律用於非同溫黑體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溫三維結構非黑體表面熱輻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譜特徵的概念模型。
李小文已發表研究論著160餘篇/部,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國際公認,研究論文被國內外科研人員廣泛引用:論文有28篇被SCI收錄,38篇SCI引用557次,44篇被EI收錄,19篇被CSCD收錄。其1981年的碩士論文1985年被美國權威著作《遙感手冊(第二版)》收入, 1985年論文於1997年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里程碑系列”,SCI引用113次;1990年獲國際勞力士雄才偉略獎,國際權威性“Marquis 科技名人錄” 97年第4版傳主。
李小文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973項目等重大遙感基礎研究項目,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2000年獲首都勞動獎章,2001年獲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2002年被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定量遙感基礎及套用研究的發展,並使中國在多角度遙感研究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代表論文
1、LI, X., 1981, An Invertible coniferous Canopy Reflectance Model.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LI, X., and STRAHLER, A.H., 1985, 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GE-23 (5): 705-721. Collected in SPIE's Milestone Series of Selected Reprints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heory and Measurement, ed. J. A. Smith, pp. 88-104, SPIE Optical Engineering Press, 1997。
3、LI, X., and STRAHLER, A.H., 1986, Geometric-Optical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GE-24 (6): 906-919。
4、LI, X., and STRAHLER, A. H., 1988, Modeling the gap probability of a discontinuous vegetation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6 (2): 161-170。
5、LI, X., and STRAHLER, A.H., 1992, Geometric-Optical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odeling of the discrete crown vegetation canopy: Effect of crown shape and mutual shadowing.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0 (2): 276-292。
6、LI, X., STRAHLER, A.H., and WOODCOCK, C., 1995, A Hybrid Geometric Optical-radiative Transfer Approach for Modeling Albedo and Directional Reflectance of Discontinuous Canopies.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3 (2): 466-480。
7、李小文,王錦地,1995,植被光學遙感模型和植被結構參數化,科學出版社,118頁。
8、LI XIAOWEN, WANG JINDI, HU BAOXIN, and ALAN STRAHLER, 1998, On utilization of prior knowledge in inversion of remote sensing mode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1(6):580-586。
9、李小文,萬正明,1998,互易原理在二向性反射研究中的適用性,自然科學進展,8(4): 456-460。
10、 LI, X., J. WANG, and A. STRAHLER, 1999, Apparent reciprocity failure in BRDF of structured surfaces. Progress of Natural Science, 9 (10): 747-752。
11、李小文,王錦地,A.H. STRAHLER,1999,非同溫黑體表面上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應,中國科學(E輯),29(5):422-426。
12、LI, X., A.H.STRAHLER, M.A.FRIEDL, 2000, A Conceptual Model for Effective Directional Emissivity from Nonisothermal Surfaces.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7(5), pp: 2508-2517。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榮譽稱號 |
|
人物評價
李小文被網友認為像《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但他自己不爭辯也不贊同。有人將他與陶淵明等魏晉名士相提並論,“外表不羈但是有著仙風道骨”;一位大學同學盛讚他,“維護了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本色、隨性”。(新華網評)
在現在的學術界,像李小文這樣的個性學者也並非個例,我們真正缺的,是包容不同個性人才的制度環境。相比圍觀李小文們的“怪”,我們更應該關注這些“怪人”的生存處境。(中國日報網評)
李小文老師身上有俠氣,不拘小節、瀟灑隨性、喜歡喝酒。他從來不反對學生的意見,會用打賭的方式讓學生勇敢嘗試,他曾在部落格里提到“老師合格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人民網評)
李小文這種被神化的“掃地僧”精神和氣質,可以說是對時下知識精英界“精緻的利己主義”的一種批判和反諷,也是對知識階層期許。(搜狐網評)
李小文是遙感基礎研究領域最頂尖的兩三位科學家之一。(波士頓大學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評)
人物紀念
追悼儀式
2015年1月10日晚上,北京師範大學發布訃告,被網友稱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師大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1月10日13時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新華社發表悼文表示:世間再無掃地僧。
北京師範大學發訃告稱,遵照李小文先生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會。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015年1月16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保留部落格
2015年01月10日18時,在李小文常去的部落格網站科學網,該網站編輯部發文向李小文老師表示深切悼念,並表示李小文的科學網部落格將會永久保留,科學網也會儘快建立專題以專門悼念李小文老師。他的學生則在部落格發文:恩師,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體再也不會阻止您喝酒了。
設立基金
2015年01月25日,北京師範大學在北京發起並設立以中國著名遙感學家李小文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旨在推動地理學與遙感科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李小文基金將用於支持地理學與遙感科學的學科建設,引進高層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造就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支持人才培養,設立獎教金,獎勵師德高尚、教學科研成績突出的教師,扶持青年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設立獎助學金,獎勵和自主品學兼優、執著科研的學生。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表示,設立李小文基金是為了感念李小文先生的光輝成就和高尚師德,讓大家學習他安安靜靜做學問、聚精會神育英才的品格,支持和獎勵那些在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方面兢兢業業、奮發有為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