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彌曼

張彌曼

張彌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原籍浙江紹興,古脊椎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1953年張彌曼考入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從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從事古生物研究;1983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擔任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1993年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1995年被選為倫敦林奈學會外籍會員 ;201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6年10月獲得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2018年3月23日獲得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2018年11月6日,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張彌曼主要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 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探討了東亞真骨魚類的起源演化和動物地理學提供了化石證據 。 2019年1月,被評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聞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彌曼 早年 張彌曼 早年

1936年4月17日,張彌曼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原籍浙江紹興嵊縣,父親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任教,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頗有建樹,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彌曼從小對生物、自然科學充滿了興趣,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醫生 。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隨父母逃難到四川北碚;然後輾轉江西,國小教育時輟時續,抗日戰爭勝利後才受到較持續的教育。1950年,在南通中學讀初三下學期 。

1953年,畢業於上海市同濟中學,並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入學不久,她被選拔留蘇 。

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回國後被分配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張彌曼 獲獎 張彌曼 獲獎

1965年,被選送到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家自然博物館留學進修,做了一年研究工作(至1966年)。

1980年,再次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攻讀博士學位。

1982年,以出色的成績獲斯德哥爾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83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至1990年)。

1986年,被聘為研究員及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2年,擔任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至1996年)。

1993年,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至1997年)。

1995年,被選為倫敦林奈學會外籍會員 。

2005年10月,古脊椎動物學會第65屆年會上為張彌曼舉辦的榮譽學術研討會 。

201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同年被授予美國芝加哥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

2015年10月5日,獲得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生院榮譽博士學位 。

2016年10月,獲得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2017年11月13日,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18年3月23日頒發 )。

2018年6月14日,被中央宣傳部、科技部、中國科協評為“最美科技工作者”。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張彌曼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古生態學及生物進化論研究。對泥盆紀總鰭魚類、肺魚和陸生脊椎動物間關係研究的結果,對傳統看法提出了疑問,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層魚化石研究中,探明了這一地質時期東亞魚類區系演替規律,為探討東亞真骨魚類起源、演化和動物地理學提供了化石證據,提出對中國東部油田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的看法,在學術上和實際套用上都有一定的價值 。

20世紀70年代中期,張彌曼調查、採集和研究了東北白堊紀中期(距今約一億年)及渤海沿岸地區新生代始新世(距今約五千萬年)以來的含油地層中的魚類化石,對含油地層的時代和環境提出了與當時通行的觀點不同的意見,後來被石油地質專家們採用,為祖國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做出了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正在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進修的張彌曼,通過複雜、嚴謹的化石還原技術,研究了雲南曲靖楊氏魚、奇異魚的結構,大膽指出:它們沒有內鼻孔,是一種原始的肺魚。這一觀點挑戰了當時的權威學說。她的發現讓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對四足動物起源新一輪的探索由此開啟。隨著中國雲南曲靖陸續發現震動古生物界的泥盆紀、志留紀魚化石,張彌曼的觀點逐漸獲得學界認同 。

•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來源
1983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1993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5年華南泥盆紀魚化石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論文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2.12《中國古生物志 新乙種第35號 山東及鄰區張夏組 寒武系第三統 三葉蟲動物群 上、下》周志炎,張彌曼主編科學出版社
2012.11《中國古生物志 總號第197冊 新乙種第35號 山東及鄰區張夏組(寒武系第三統)三葉蟲動物群》周志炎,張彌曼主編科學出版社
2008《中國古生物志 總號第194冊 新甲種第15號 新疆三塘湖盆地三疊紀孢粉組合》周志炎,張彌曼主編科學出版社
2006《中國古生物志 總號第192冊 新丙種第28號 山東昌樂五圖盆地早始新世哺乳動物群》周志炎,張彌曼主編科學出版社
2004.03《中國古生物志 總號第191冊 新丙種第27號 甘肅東鄉龍擔早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周志炎,張彌曼主編科學出版社
2003.12《熱河生物群》張彌曼等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10《中國古生物志 總號第190冊 新甲種第14號 塔里木盆地庫車凹陷三疊紀和侏羅紀孢粉組合》周志炎,張彌曼主編科學出版社
1977.12《浙江中生代晚期魚化石》張彌曼,周家健著科學出版社

代表論文

Chang MM and DS Miao. An overview of Mesozoic fishes in Asia. In: G Arratia and A Tintori (eds.), Mesozoic Fishes 3 – Systematics, Paleoenvironments and Biodiversity. 2004, pp.535-563.

Chang MM and JG Maisey. Redescription of †Ellimma branneri and †Diplomystus shengliensis, and relationships of some basal clupeomorph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3, no. 3404: 1-35.

Chang MM, DS Miao, YY Chen, JJ Zhou and PF Chen. Suckers (Fish, Catostomidae) from the Eocene of China account for the family's current disjunct distributions. Science in China, 2001, 31: 577-586.

Chang MM and YY Chen. Late Mesozoic and Tertiary ichthyofaunas from China and some puzzling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Vert. PalAsiast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00, 38 (3): 161-175 (In English with Chinese summary).

Chang MM and L Grande. Redescription of Paraclupea chetungensis, an early clupeomorph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China. 1997, Fieldiana.

Chang MM, YY Chen and HW Tong. A new Miocene xenocyprinin (Cyprinidae)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nd succession of Late Cenozoic fish faunas of East Asia. Vertebr. PalAsiatica. 1996, 34(3): 165-183.

Chang MM. Diabolepis and its bearing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rolepiforms and dipnoans. Bull. Mus natl. Hist. nat., Paris, 4, ser.17, 1995 Section c, n 1-4: 235-268.

Chang MM and MM Smith. Is Youngolepis a porolepiform? J. Vert. Paleont. 1992, 12(3), 294-312 (first author with M. Smith).

Chang MM. "Rhipidistians", dipnoans and tetrapods. In: H.-P. Schultze and L. Trueb (eds.), Origins of major groups of tetrapods: controversies and consensus. 199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Chang MM. Head exoskeleton and shoulder girdle of Youngolepis. In: Chang M.-M., Y.-H. Liu, and G.-R. Zhang (eds.), Early vertebrates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1991, Science Press, Beijing, 355-378.

人才培養

1983年-1990年間,張彌曼連續擔任了兩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所長,她在任所長期間,積極改善研究人員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她歷來誨人不倦、提攜後進,總是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 。張彌曼指導的博士生朱敏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第七、八任所長(1999年-2007年) 。2006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 。

榮譽表彰

時間r榮譽/表彰參考資料
199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95年英國林奈學會的榮譽會員
1997年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名譽會員
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1年芝加哥大學榮譽博士
2015年美國自然博物館吉爾德研究生院榮譽博士
2016年10月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
2017年11月13日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18年6月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8年11月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9年1月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聞人物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來源
1992年8月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
1993年至1997年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
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芝加哥菲氏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解剖系客座教授
北美《古脊椎動物學》雜誌編委
英國《古生物學》雜誌國外聯絡人
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報編委及主編

個人生活

張彌曼的父親在世時,對故鄉和母親十分牽掛,這份牽掛也潛移默化地刻到張彌曼心中。1948年,張彌曼回到老家嵊州沙地村過年。1974年張彌曼再次回到老家。2004年相隔30年再回老家,張彌曼參觀了家鄉的城市建設面貌和一些企業的廠房,發現家鄉發生了巨大變化。她總共回過老家3次,每次回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她把這些感受寫成了《回鄉偶記》 。

人物評價

張彌曼是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在早期肉鰭魚類化石及魚類登入過程、中國東部油田地層時代及沉積環境、青藏高原隆起幅度和乾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奠定了中國古魚類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 (人民日報評)

張先生的為人品德和學術造詣都是我們晚輩學習的楷模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周忠和 評)

張彌曼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頒獎詞)

張彌曼是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古魚類學家,她的工作已幫助澄清了生存於四億年前的海洋里的魚類和由其演化而來的呼吸空氣的陸生動物之間的聯繫 。 (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榮譽學術研討會)

張彌曼是一位科學探索的開拓者、是在中國古生物與國際同行之間的搭橋人、更是一位具有勇氣的帶頭人 。 (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研究生院教務長諾瓦切克)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