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冠

王鐵冠

王鐵冠,石油地質學家。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1937年12月生於上海市。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地質學校(江漢石油學院前身,現長江大學)。1965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信息

介紹

王鐵冠致辭 王鐵冠致辭

王鐵冠發現、鑑定和命名了三個新生物標誌物系列(13α正烷基-三環萜烷、甲基三環萜烷和甲基四環萜烷)。其中13α(正烷基)–三環萜烷系列是迄今唯一由中國學者命名的生物標誌物,已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文獻庫收錄; 建立了低熟油氣成因的系統理論,及時推廣低熟油理論,取得顯著效益。建立有機地球化學與煤岩學結合的煤系烴源岩研究方法,系統提出烴源岩的I-III型顯微組分的非均質性組成,富氫組分“分期生油”的理論。首次論證含硫非烴二苯並噻吩類,作為新分子標誌物示蹤石油運移的機理,用以反演石油運移優勢通道,展現油藏充注途徑;運用流體包裹體測溫,結合數值模擬,確定油藏成藏期次與時間;在不同岩性油藏中,重建油田的成藏歷史,預測烴源灶方位,確定有利勘探方向,產生顯著經濟效益。

檢測發現了約100個新的同系物或異物體化合物,補充、完善了文獻中已知的7個系列。在理論研究上,他建立了4類生物標誌的成因演化模式,並總結了有關生物標誌的成因、演化和分布規律;首次提出並創建了生物標誌物相對定量組合判斷生源構成和沉積環境條件的研究方法,還在沉積環境、古植物化學、事件地層學和油氣運移等多個方向上,探索了分子生物標誌物的研究意義。這些都屬於該學科的前沿創新成果,有關論文的SCI他人引用達119篇次。

王鐵冠教授是我國最早研究煤成油的專家之一,建立有機地球化學與煤岩學相結合的有效烴源岩研究方法,確證“成煤過程中也可能伴隨有‘生油’過程”,煤中瀝青是“由煤或高等植物成因液態烴類衍生物”,被美國化學文摘(CA)和地質文摘(Geo Ref)資料庫收錄;提出煤系烴源岩“分期生油”理念,最早論證滲出瀝青體作為石油生成和初次運移的直接標誌,為解決煤成油研究的重大爭議問題提供了充分依據,推動了煤成油理論的發展;最先從生烴機理、資源分布規律等方面全面系統地研究了低熟油理論問題,創造性地建立五種原始母質早期生烴機理和模式,彌補了國際上“乾酪根晚期熱降解生烴”理論的缺陷,發展了陸相生油和石油地質理論,開拓了油氣勘探領域,出版了國內外第一部《低熟油氣形成機理與分布》專著;他是國內率先向研究生開設“分子有機地球化學”,主講“油藏地球化學”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研究人才,其中碩士生20名,博士生9名。

發表論文174篇(含英文42篇),合撰專著13部,譯著6部,完成科研報告40份。論著被SCI、EI各收錄31篇,SCI引用達321次。曾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研究者獎)、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孫越崎能源大獎”、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鐵人科技成就獎”(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以及10項部級科技進步獎。

個人經歷

1953-1956年在北京石油地質學校石油地質專業學習,1961-1965年在北京石油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專業學習,1983年4月-1986年1月在美國德拉瓦大學地質系、俄勒岡州大學海洋學院研修分子有機地球化學。先後於1956-1978年在北京石油地質學校、大慶石油地質學校及江漢石油地質學校任教,其後於1978-1983年和1986-1994年在江漢石油學院任副教授、教授等職,教授和研究有機地球化學。事業心強,勤於育人,刻苦鑽研,治學嚴謹,成績突出,開拓進取,富於創新,團結協作,並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