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童慶禧,男,湖北武漢人,1935年10月生,遙感技術與套用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系)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童慶禧1961年畢業於前蘇聯敖德薩水文氣象學院。70年代初期以來追蹤國際科技發展的前沿,轉而從事遙感技術和套用研究,成為我國遙感技術套用領域的最早開拓者之一。
他參與和主持了自第六個五年計畫以來歷次國家科技攻關和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一些有關遙感技術和套用發展方面的重要項目。
"六五"期間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黃淮海中低產田綜合治理"中遙感技術套用課題。
"七五"期間主持了對我國遙感技術發展有重要影響 的"高空機載遙感實用系統"的科技攻關和系統建設任務。
在國家"八五"科技攻關期間,他擔任了"遙感技術套用"國家攻關項目指揮長,在自然災害的遙感監測與評估,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新型技術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在國家"九五"科技攻關期間,他不僅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的技術集成與套用研究"項目的制定,在項目中不僅擔任了專家組成員,而且還擔任了項目中"新型遙感技術發"課題專家組組長。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科方向
遙感技術及套用。
職務職稱
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遙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遙感全國委員會秘書長;亞洲遙感協會理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前任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雙聘院士。
學術成就
他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在國內倡導和開展了高光譜遙感技術和套用研究。這一新領域是國際上80年代初期才發展起來的,它以遙感圖像和光譜信息的合一為特點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成為新遙感技術的發展新方向之一。
在他的主持下,這一技術的發展被首先列入了國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關。進而他又率先帶領他的研究集體開展了高光譜或成像光譜超多波段大容量信息的高速處理、成像光譜信息定量化、以圖像立方體為顯示特徵的可視化表達、地物光譜信息提取以及地物目標的識別和分類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他曾率科技小組攜遙感飛機和我國自行研製的航空成像光譜儀赴澳大利亞、法國和日本等國開展合作研究,開創了以我國高技術支持與已開發國家科技合作的先例。
主要著作有:
"中國典型地物波譜及其特徵分析",科學出版社1990;
中國金礦研究新進展,第二卷(金礦找礦新技術、新方法) 地震出版社,1994;
遙感信息機理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
由於童慶禧在遙感技術和套用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其科研成果曾13次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其中兩次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2002年獲得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頒發的"國際遙感科技成就獎"。
近年來倡導了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與英國合作的"高性能對地觀測微小衛星"系統研製,並作為該項目專家組組長,該衛星將於2003年發射運行。2003年以來作為專家參加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在推進"對地觀測系統"進入國家重大專項,航空遙感系統進入國家大科學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