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曲子鎮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遺物亦有分布,從曲子馬蓮台的周漢遺址及其出土文物證明,周人的足跡已達曲子鎮。此地古有彈起琵琶唱起曲子,思念家鄉之說,故而得名“曲子”。據《環縣誌》記載,明永樂初,征西將軍何福在此築城,至今仍有“雙城”之名。清順治16年重建置鎮。1933年,國民黨環縣政府曾駐此地。1936年為中共曲子縣委和蘇維埃政府駐地。1937年陝甘寧邊區省委、省政府由環縣洪德河蓮灣遷於此地,同時建立慶環分區,後改為隴東專員公署,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1940年,隴東專署遷於慶陽縣。1950年,曲子撤縣設鄉。1985年3月改為曲子鎮。1999年10月甘肅省體改委將曲子列為“甘肅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3年8月,原許家河鄉整體歸併曲子鎮。2004年2月,甘肅省鄉鎮企業管理局將曲子鎮列為甘肅省第八批“鄉鎮企業示範小區”。地理環境
曲子鎮鎮域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17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點1136米,鎮政府所在地高程為1163.564米,五里橋環江兩岸是環縣的最低點。地形為山、川、原兼有。屬溫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9.2℃,極高溫度37.5℃,極低溫度—23.2℃,冬冷而無嚴寒,夏熱而無酷暑。年均降水量480mm,無霜期16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96.2小時,日照率為58%。土壤肥沃,農產品種類齊全,主要糧食作物有冬小麥、玉米、高粱、糜子、薯類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黃花、果品、瓜類、蔬菜、藥材、苜蓿等。農業發展
曲子鎮祖祖輩輩以農業為主,當地的土地條件適合小雜糧農品,有種蕎麥、豆類、胡麻等小雜糧的傳統,小雜糧在價格上也占了較大優勢,鎮上號召民眾要轉變種植觀念,擴大小雜糧種植面積,並以一戶帶全村,讓農民在轉變觀念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曲子鎮的小雜糧生產漸成規模,以小雜糧為原料的加工業也逐漸興起,經濟效益
日見明顯。曲子鎮還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據地域特色,創新經營理念,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定了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鎮黨委、政府通過對曲子鎮農業自然資源的詳細調查與分析,依據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外部市場的需求,對曲子鎮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了初步的規劃,確定了培育草畜、瓜菜、黃花菜、林果四大支柱產業。鎮上還堅持“因地制宜特色,放眼長遠謀調整”的工作思路,組織村幹部、民眾代表赴合水、慶城、西峰等全市果蔬產業示範基地現場觀摩學習,通過近距離接觸,虛心請教和互相交流,幹部民眾深度啟發,積極栽樹種菜,五里橋村、雙城、蒙家寨等村在秋季一次性完成優質蘋果栽植2900畝,樓房子村建成了64座水泥構建棚。曲子鎮還依託項目求發展,尤其是藉助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大力發展舍飼養殖業,一些養殖大戶相繼湧現。曲子鎮完成三北四期工程1500畝,天然林保護工程1000畝,退耕地補植2.3萬畝,荒山造林2.5萬畝。種植每年勝牧草8400畝。使昔日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一派生機盎然。依託林、草產業,當地舍飼養殖得到迅速推廣,孟家寨村宋懷寧的絨山羊養殖、五里橋村倪興宏的豬、羊、雞、兔農家綜合養殖,油房塬村楊茂之的百隻獺兔養殖等,不僅富了自家,還極大地帶動了周邊民眾,養殖業挑起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