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潘振聲是上海青浦人,中共黨員,1953年參加工作,1955年開始從事兒童音樂創作。當過國小音樂教師,少先隊輔導員,編輯等。生前系寧夏文聯副主席、寧夏音協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五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曲。他的主要作品有:《小鴨子》、《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好媽媽》、 《嘀哩嘀哩》、《祖國祖國我們愛你》等。他對寧夏音樂事業,留下了《寧夏民間歌曲資料》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潘振聲創作的大量兒童歌曲,有一千餘首在全國各地報刊電台發表、熱播,被人們譽為當代 “兒歌大王”。其音樂理論著作《少年兒童歌曲創作漫談》在國家級期刊連載,個人歌集 《小喇叭歌曲100首》,錄音帶、唱片、VCD《兒歌大王》等累積問世已達二百多首。1963年,潘振聲創作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經中國文物局鑑定,《一分錢》的手稿、曲譜被評為“現代革命一級文物”。他創作的 《嘀哩嘀哩》,也成了世界兒童樂壇中的“世界名曲”。他曾獲得“全國優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的稱號、中國唱片公司“金唱片獎”。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寧夏人民廣播電台音樂編輯,寧夏電視台導演、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第四屆常務理事、寧夏分會主席。
1960年獲全國先進兒童工作者稱號。曾榮獲“全國優秀少年工作工作者”的稱號。
1983年獲全國先進兒童少年工作者稱號。作品包括兒童歌曲《小鴨子》、《一分錢》、《好媽媽》、《紅太陽照山河》(均為本人作詞作曲)、《嘀哩嘀哩》等。
2009年5月14日晚,潘振聲因患腦血栓經多方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50多年來,潘振聲創作了大量兒童歌曲,已在全國各地報刊電台發表了一千餘首。潘振聲創作的《春天在哪裡》,已成為世界兒童樂壇中的“世界名曲”。
主要著作
《歌唱寧夏》
潘振聲1958年9月中旬來到寧夏,那時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即將成立的時候。潘振聲先後去過廠礦、農村採訪民眾,尋找靈感,僅用10幾天的時間就創作出《歌唱寧夏》這首歌。
《一分錢》
潘振聲創作《一分錢》時,就是因為他曾經擔任過學校的輔導員,經常有學生把撿到的錢交給他。那是1963年,全國人民都在學雷鋒,這首歌也就應運而生。
《小鴨子》
有一次,潘振聲在回鄉探親的路上,一個放鴨子的小朋友和他邊走邊聊,他開心地說,村里要辦合作社了,他馬上就可以上學了。於是潘振聲覺得這是個好題材,反映了社會變化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很快就創作出這首歌《小鴨子》。
《春天在哪裡》
剛粉碎“四人幫”時,全國人民都是歡天喜地的,大家覺得祖國的又一個春天來了,每一個人的第二春也來了,用輕快的兒歌來表現這一主題是大家都認同的。於是潘振聲創作了 《嘀哩嘀哩》。
其他
20世紀60年代時,潘振聲經常去鹽池等地收集當地的民歌。他發現農民傳唱的許多歌只有一兩句,為了使這些民歌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他對它們進行再加工,將其完整化,為《幸福大路共產黨開》、《數花》等民歌編曲。並對一些即將流失的民間音樂進行搶救式的採錄。
文革期間,潘振聲曾經中斷過音樂創作。他利用那段時間,整理了自己創作的歌唱寧夏的百餘首作品,親手刻制蠟板,印成了一本集子,取名《寧夏的花兒塞上的歌》。寧夏川的秀美、六盤山的雄奇,黃河岸邊的船工、望遠橋頭的少年,家鄉的一切都是他歌唱的對象。
潘振聲創作《一分錢》那首歌是在全國學雷鋒的初期,大家爭相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他那時候在上海一所國小校當輔導員,在他的辦公桌上有一個放文具的盒子,裡面總是放滿了鋼鏰兒,那都是孩子們在路上、在校園裡撿到了錢,找不到失主,交上來的。那時的交警冬天穿著皮夾克,夏天一身白制服,高大威武,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學校放學時,孩子們排隊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維持交通秩序,維護孩子們的安全。孩子們和交警關係非常親密,經常是孩子們走出校門很遠了,還頻頻回頭,和交警揮手喊道“警察叔叔再見!叔叔再見!” 這個場景給了潘振聲很深的觸動。他將這兩個場景融合起來,創作了《一分錢》這首歌。曲子的首尾兩句用的是上海民歌《紫竹調》中的一句,用上升的音調塑造了孩子做了好事,特別高興地和警察叔叔道別的音樂形象。
從2000年開始,潘振聲帶著筆、本子和錄音機去少數民族地區採訪。採訪完了後,發現56個民族中至少有30多個民族的孩子沒有新歌唱。中國絕大多數兒童歌曲都是為漢族兒童創作的,反映的是他們的生活,而忽略了少數民族的孩子。因此潘振聲決定為56個民族的孩子寫歌,讓每一個民族的孩子都有歌可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這56首歌已經基本都完成了,潘振聲計畫先出一個漢語版,然後再出少數民族語言的版本。
創作理念
潘振聲認為,兒童歌曲是影響少年兒童成長的一門重要藝術,也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培養少年兒童的高尚情操、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兒歌往往能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長。一首好的兒童歌曲應該運用的是兒童語言,不能做作,不是兒童的語言,孩子們不要唱,不是用兒童的音樂語言創作的歌曲,裝的孩子腔,孩子們也不願意學。孩子需要的是那些出自於內心喜悅的音調。
國外有些經典的兒童歌曲像《雪絨花》,它流傳了一二百年,現在還在唱,這些歌曲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過分強調“寓教於樂”,導致有些作品“教”多而“樂”少,缺乏童趣和童心,用成人思維代替兒童思維,孩子們勝任不了。另外,創作完一首兒童歌曲就應該讓孩子們去唱、去改,去聽取意見。所以孩子們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語言,他們要的是屬於自己的語言,不是兒童的語言,孩子是不會接受的。創作者應該走到孩子們中間去,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多創作些富有時代感、節奏感、地域性的兒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們的喜歡。
人物軼事
進入寧夏
潘振聲在寧夏工作生活了33年,他為寧夏寫了100多首歌。這片樸實的土地給了他無數創作靈感,《一分錢》、 《嘀哩嘀哩》、《小鴨子》這些被幾代中國兒童傳唱的兒歌,就是他在寧夏時創作的,還寫出諸如《六盤山高黃河寬》、《我的家鄉寧夏川》、《色倆目-穆斯林》、《回族兒童愛唱歌》等描寫寧夏風土人情的歌曲,為吳忠回族民歌《船工號子》、海原回族信天游《上河裡鴨子下河裡鵝》編過曲。
離開寧夏
1991年,出於種種原因,潘振聲離開了寧夏。之後的17年,他仍用自己的音樂表達著對寧夏的深情。潘振聲說:“無論是以前,還是今後,只要寧夏人邀歌,我來者不拒。一來我愛這裡,寫寧夏的歌我信手拈來;二來寧夏人給我的太多,這是我應該做的。” 潘振聲曾經為寧夏電視台的《綠窗花》譜曲,把生活在沙漠上的孩子們盼望綠色的心情準確、生動地表達了出來,獲得當年全國少年兒童MTV大賽的金獎。2007年,他創作的《賀蘭賀蘭》、《大漠蛙聲》兩首歌曲,都是歌頌寧夏的華彩樂章。奧運前夕,《我愛福娃》和《你好,色倆目》成為他送給寧夏孩子的最好禮物。潘振聲說,今後他還要寫年輕人也喜歡的寧夏歌曲。
晚年生活
到2008年,潘振生已經是76歲高齡了,但他依然5點就起床了,然後就開始哆來咪、咪來哆。他退而不休,在家裡搞了個工作室,有一套錄音設備。從作詞作曲,到製作音帶、光碟可以一站式完成,是個家庭作坊。他每個月要創作十幾首歌,朋友的邀約應接不暇。寫的歌種類很多,有兒歌、校歌、廣告歌等。
潘振聲的身體非常好,他的養生之道是“氣死活該”,人不要生氣,要不然氣病了,氣死了,都是自己的事。他的心寬,所以很健康。他現在看報紙時,都不用戴眼鏡,偶爾還會打電腦遊戲,他喜歡不激烈的遊戲。
《嘀哩嘀哩》作者潘振聲在南京去世 享年77歲
2009年5月14日22時10分,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潘振聲因腦血栓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