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後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為人憨厚樸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為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說,我們的隊伍里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唐國強 | 毛澤東 | |
吳軍 | 張思德 | |
鄒爽 | 白子秀 | |
宋運成 | 趙德江 | |
鄭曇 | 劉秉鍾 | |
丁凱 | 大李 | |
李萬年 | 王九山 | |
王梓紅 | 宋光明 | |
劉大為 | 王長嶺 | |
劉瑩 | 邱月梅 | |
彭綪 | 耿玉秋 | |
王烈 | 古運興 | |
劉勁 | 周恩來 | |
王健 | 任弼時 | |
王伍福 | 朱德 | |
郭連文 | 劉少奇 | |
劉仲元 | 李鼎銘 | |
劉凱達 | 王震 | |
彭丹 | 女翻譯 | |
田凱;穆建榮;邱雲鶴;丁晗;阮永晨;閆妮;白林;馬銘;劉婷;朱麟; | 參與演出 | |
曾肖龍、張嘉禾 、賈新光、王鋼、周克、馬國志、張亞衛、劉金林、何曙霞、李乃正 | 參與演出 |
職員表
出品人 | 楊步亭、張振華 |
監製 | 姜濤、王學勤、趙東鳴、李建華(總監製)、曹彪、王文光、張強、卓順國(監製) |
導演 | 尹力 |
副導演(助理) | 賈新光、張嘉禾、王鋼 |
編劇 | 劉恆 |
攝影 | 謝平 、饒小兵 |
配樂 | 鄒野 |
剪輯 | 戰海紅 |
道具 | 王強、徐敬卿、陳金柱、李翰 |
美術設計 | 盧月林 |
服裝設計 | 宋尚明、劉國慶 |
錄音 | 鄭春雨 |
劇務 | 馬國志、曹京祥、殷浩 |
場記 | 安慶艷 |
職務 | 姓名 |
總策劃 | 張和平 |
總製片人 | 韓三平 |
策劃 | 史東明、李春良、魏建 |
製片主任 | 盧君 |
斯泰迪康攝影 | 尚志強 |
特技攝影 | 王松 |
數字特技 | 來嵩、於力爭、楊科、陳柏良 |
副美術 | 徐國華、劉洵、王應欣 |
副錄音 | 蘭海 |
照明 | 張樹斌、龍軍 |
化妝設計 | 徐廣瑞 |
化妝 | 趙鳳玲、陳紅玲 |
置景 | 田仲和 |
煙火 | 穆克 |
劇照 | 王記朝、顏嘉偉 |
槍械 | 朱炳林 |
擬音 | 魏俊華、高士義 |
導演助理 | 張慧、李楊、楊述明 |
攝影助理 | 顏嘉偉、張懷永、孫宏波、孫權明 |
錄音助理 | 劉建強、李克、孟佩璁、楊曉暉 |
錄音工程 | 趙文忠 |
剪輯助理 | 劉曉京、王戎、賈翠萍、劉寧 |
照明助理 | 邢學德、邢學義、崔英傑、刑亭、孫俊強、張強、彭欣衛、裴紅超 |
化妝助理 | 付春華、徐秀亭 |
服裝助理 | 王永斌、劉麗、馬國宇 |
道具助理 | 柏軍、張寶林、姚厚穩、高偉、杜軍華、趙志遠、竇柏昭、王東力、國志強 |
道具製作 | 常金利 |
置景助理 | 何仕春、周萬海、張曉雲、張春祥、范士領 |
現場置景 | 宮會斌 |
責任編輯 | 顧海音 |
製片統籌 | 王力 |
後期協調 | 耿聆 |
製片 | 於金雄、尚玉光、張和、張軍 |
財務 | 林貴海 |
場工 | 王永、龍奎海、郝雲亮、徐玉軍、馬國利、朱強、魏子利、王凱 |
片頭題字 | 鄔鴻恩 |
音樂錄音 | 張正地 |
演奏 | 中國愛樂樂團 |
指揮 | 余隆 |
電腦特技製作 | 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 |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張思德[2004年吳軍唐國強主演電影] |
|
張思德[2004年吳軍唐國強主演電影] |
|
張思德[2004年吳軍唐國強主演電影] |
|
張思德[2004年吳軍唐國強主演電影] |
|
幕後花絮
• 由於拍攝時間緊迫,導演尹力只能白天拍攝,夜裡剪接,以保證影片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拍攝結束 。
• 在拍攝“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二十二周年歌詠大會”時,劇組找來了米脂幼兒院的幾十個小孩,因為要拍夜戲,有的小朋友因支撐不住站著就睡著了。此外,米脂中學還動員了200多高中生,綏德武裝部隊也派出了幾百人的士兵協助劇組拍攝這場戲。這場戲成為影片中民眾演員組成最複雜的一場戲 。
• 老街那場戲,劇組找來了200多個民眾演員。因為是非職業演員,副導演張嘉禾要給每一個人說戲,告訴每一個人“你是誰,你做什麼,你應該怎么做”。在影片拍攝時,如何做到讓他們不跟主要演員搶戲,不要讓眼睛盯著鏡頭看,這成為副導演最頭痛的事情 。
• 片中所需的馬和駱駝分別從米脂和西安運來,各種各樣的道具就用了幾千件 。
• 片中毛澤東乘坐的轎車,是由一輛雪佛萊古董車改裝而來的,為了真實反映那個歷史年代,劇組把這輛車改裝成那個年代的模樣 。
• 接到演張思德任務時,吳軍體重76公斤,為了與主人公的體形相似,吳軍自創了一套“魔鬼減肥法”,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裡,體重從76公斤減到了66公斤 。
• 吳軍拍《張思德》過程中,記憶最深的就是跑:短跑、長跑、風裡跑、雨里跑、白天跑、晚上跑,最長的一次是背著長槍、公文包,在山上山下來回跑了12次 。
• 拍攝《張思德》的時候尹力本人因為高血壓身體極度不適,整天處於頭昏腦脹的狀態下,但還是堅持帶領劇組拍完了影片 。
• 吳軍為了在外形上更貼近張思德,每天穿著厚厚的減肥服爬兩次虎頭山,在山上跳繩2000下;晚上圍著所住的大院跑10圈,一天下來汗水能打濕3套衣服;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只吃3個小蘋果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5年 | 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最佳編劇 | 劉恆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 | 唐國強 | |||
最佳導演 | 尹力 | 入圍 | ||
最佳男主角 | 吳軍 | |||
最佳攝影 | 謝平、饒小兵 | |||
最佳美術 | 盧月林 | |||
最佳音樂 | 鄒野 | |||
2005年 | 第11屆電影華表獎 | 優秀故事片 | 《張思德》 | 獲獎 |
優秀導演 | 尹力 | |||
優秀男演員 | 吳軍 | |||
優秀出品人 | 韓三平 | |||
優秀故事片技術 |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攝製) 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特技加工) | 入圍 | ||
2005年 | 第5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編劇(內地) | 劉恆 | 入圍 |
2007年 | 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 “特等獎 | 《張思德》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過程
2004年3月12日,導演尹力與北京文化局局長張和平在一起吃飯閒聊時冒出了拍一部紀念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發表60周年的電影。提到“為人民服務”就不能不提到張思德,於是《張思德》的最初拍攝想法就這樣產生了。3月18日,導演尹力跟作家劉恆談了拍攝這部戲的想法,劉恆接受尹力的邀請,負責這部戲的編劇。3月24晚尹力又約了負責劇本策劃的史東明主任,給中影集團的韓三平總經理打電話,韓三平當即在電話里表示這部戲可以投拍。關於《張思德》拍攝的工作就這樣緊鑼密鼓地展開了。3月25日,韓三平召集尹力、史東明、作家劉恆、總會計師姜濤、主演唐國強和吳軍以及張和平就這部戲的日程做了進一步安排。3月26日中影集團召開了關於生產創作的的中層幹部會議,韓三平在會上宣布了《張思德》籌拍計畫。在劇本一字未寫的情況下,開機時間、關機時間、以及公映時間都定了下來。4月3日全體主創人員以及作家劉恆趕赴陝北。到了延安,尹力與劉恆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以及考察了棗院、楊家嶺、王家坪、鳳凰山等毛澤東當年在延安的革命環境,為影片創作尋找各種素材。4月14日劉恆回到北京便一頭扎進劇本的緊張創作中。4月30日凌晨6點鐘劉恆的劇本完成,通宵未睡的尹力馬上打電話召集創作班底到北影廠集合,劇本列印複印送往電影局審批。5月10日劉恆第二稿劇本出來,5月11日大部隊在尹力的率領下從北京向延安進發,5月12日凌晨4點到達拍攝地點米脂。5月15日劇組正式開機 。
劇本創作
影片創意來自於總策劃張和平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記憶,和對60年前那個革命激情澎湃年代的嚮往。編劇是曾經寫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和《秋菊打官司》等劇本的作家劉恆,這部影片劇本最大的難度是“平地起高樓”( 一開始查“張思德”,只有不到兩頁紙的一個生平,除此之外有價值的資料很少。既有的材料也不一致。有的說他身材不高,有的說他身材魁梧),劉恆在素材很少的情況下 ,迴避了以往一提到延安就是振臂高呼、寶塔山、秧歌舞那些傳統符號,而是大量採用草鞋和紡車等真正具有歷史質感的事物和細節來創作了影片劇本 。
拍攝過程
因為影片以黑白片影像呈現那個歷史年代,因此在道具、布景上要求比較苛刻和嚴謹 。影片拍攝了3個多月,劇組從榆林、佳縣、米脂、綏德、延安一路下來,拍攝現場都在山上溝里,有三四個小時的路程,為了保證9月8日全國公演,劇組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最長的一次,幹了25個小時,從早上4點鐘出發,乾到第二天早上5點鐘,回來睡了4個小時又出發 。
影片評價
《張思德》和其他一些主鏇律電影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塑造了一個英雄人物,但卻沒有把他寫成高大全式的神。就像有缺陷的美才更動人,《張思德》中毛主席、張思德等人物並不都是完美的,但影片通過一個個故事向觀眾展示了他們不一樣的一面,因而吸引了大家( 北京晨報評) 。
《張思德》是立足小人物拍攝出的一部頗具大片風度而又細膩感人的主鏇律電影。它在創作技術與劇情情緒兩個方面處理的相得益彰。出色的視聽語言套用,實現了影片的大氣的藝術追求,黑白灰的影調充分的體現了時代生活的質感,同時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選擇黑白影調也是導演的明智之舉;影片大量採用了移動攝影,增加了畫面的動感,真實展現了延安學習生產的場面,充分表現人物所處的時代環境,一種延安精神風貌也自然而生,在精心安排的移攝中,觀眾一方面得到愉悅的視覺感受,另一方面有身臨其中的情感的認同感,伴隨畫面,深沉、內斂、細膩的音響效果更帶給觀眾全方位的感受;細微處顯大義的情節安排,以情動人,感人至深,電影完全從細節入手,在張思德和保育院的孩子,和戰友,和領袖毛主席各種關係中,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普通戰士的一生。《張思德》的大片風度不是來源宏大敘事的角度,相反這部電影真誠講述一個普通的革命戰士的淳樸( 新浪娛樂評) 。
《張思德》以真實的歷史細節與氛圍創造出了一個活生生的張思德形象。演員吳軍以以樸素的演技,創造的是一個藝術的靈魂。這個人物的種種平凡與不平凡的事跡和與領袖毛澤東的交往、接觸,引導著我們去理解那個紅色年代,理解我們的革命前輩所經歷的那段艱苦而光榮的歲月( 搜狐娛樂評) 。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 中央組織部、 中央統戰部、 中央文獻研究室、 中央黨史研究室、 民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
政治軍事名人
他們曾經顯赫一時,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重塑他們的形象;“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回溯他們生活過的年代。我們在歷史中審視古人,是為了在今天看清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