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張學軍,男,1955年生,宿松縣程嶺鄉紗帽村人,中共黨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皮膚性病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國家人事部等評選為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現任安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法人代表)。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學軍張學軍

張學軍,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8月出生,安徽宿松程嶺鄉人。1968-1970在宿松中學讀書,1971年參軍,1979年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醫學系,1989年免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94年上海醫科大學皮膚病與性病博士研究生畢業。1994年破格晉升教授,199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002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

職務

現擔任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省科協副主席等。
任國際皮膚科學會(ISD)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皮膚科領域權威雜誌《JInvestDermatol》編委,《中華皮膚科雜誌》副總編輯《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中華醫學美容雜誌》等雜誌編委,《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主編,培養博士後2人,博士研究生16人和碩士研究生26人;主持安徽省級本科教育精品課程《皮膚性病學》。

成就

主編包括國家衛生部規劃教材《皮膚性病學》第五版、第六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教師輔導版等著作5部,其中《皮膚性病學》第六版被評選為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優秀教材一等獎。先後以主持人身份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一次,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次,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一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5次。  

張學軍是安徽省基因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皮膚性病學博土生導師。已發表論文112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2篇),主編專著5部,主編國家衛生部與教育部本科規劃教材《皮膚性病學》第5版、第6版,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4次,主持國家863計畫項目2項[《中國人銀屑病易感基因研究》、《重要皮膚病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基金等多個重大項目的研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002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現在學術團體中擔任國際皮膚科學會(ISD)會員委員會委員、中華皮膚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和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實驗皮膚科學組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防醫學學科評審委員、安徽省科協副主席、安徽省免疫學會理事長、《中華皮膚科雜誌》副總編輯、《安徽醫科大學學報》主編、《BrJDermatol》和《JInvestDermatol》雜誌審稿人,以及多個國家級期刊雜誌的編委。

影響

多年來張學軍教授一直致力於皮膚遺傳病,特別是複雜性皮膚遺傳病研究。收集了銀屑病和白癜風等10種皮膚多基因遺傳病和100餘種皮膚單基因遺傳病資料,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皮膚遺傳資源庫。闡明了我國銀屑病和白癜風遺傳流行病學規律、遺傳模式和環境誘因;先後分別定位漢族人尋常型銀屑病和白癜風主要易感基因位點並被國際權威遺傳資料庫——人類孟德爾線上收錄並命名;確定家族性多發性毛髮上皮瘤的致病基因為CYLD1;定位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等單基因病的致病基因位點;發現10餘種皮膚單基因疾病致病基因的30種新突變。另外提出我國愛滋病社區干預的評價方法,研製出檢測尿道炎病原體及其耐藥性的集成診斷基因晶片等。截止2006年1月發表論文307篇,其中SCI論文58篇(影響因子超過120分,4分以上論文13篇,他引120次)。

2006年,對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醫科大學校長張學軍教授來說又是一個碩果纍纍的豐收年:
2006年2月,由他領頭的《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致病基因定位和突變篩查》項目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6年2月,繼受聘擔任國際皮膚科領域頂尖雜誌《實驗皮膚科雜誌》編委後,再次受聘擔任美國著名醫學臨床中心Mayoclinic客座教授;5月,又正式受聘為國際雜誌美國實驗皮膚科學會會刊編委;
2006年6月,他在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上,高票當選為新一屆主任委員;
2006年10月,他受聘為新版衛生部規劃教材《皮膚性病學》(第七版)立體化教材的主編,這是他連續第三次擔任本專業國家級規劃教材的主編;
2006年11月,繼05年10月他主編《皮膚性病學》(第三版)喜獲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優秀教材一等獎之後,受邀擔任全國高等學校醫學研究生規劃教材《醫學科研論文的撰寫和投稿》主編;
2006年12月,由他領銜的安徽醫科大學皮膚性病研究所“多發性家族性毛髮上皮瘤的遺傳學研究”,繼05年由他主持申報的《銀屑病遺傳學研究》項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之後,再次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06年12月,經吳階平院士、韓啟德院士親自推薦,他應邀擔任由15位國內醫學領域的權威專家組成的吳階平醫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生平介紹

成功的背後,是一串串艱辛探索的腳步、一段段艱苦奮鬥的歷程。因為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因為他有一位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妻子,他打造並率領著一個生機勃勃的學術團隊。

從苦孩子到名教授

張學軍教授,安徽宿松縣人,1955年8月出生。他3歲時就失去了生母,從小隨祖父祖母在貧窮的鄉村長大,爺爺當年曾是渡江戰役支前模範。張學軍回憶那段生活十分艱苦,連鞋子、襪子都買不起,寒冷的冬天還是赤著一雙小腳。張學軍10歲時,祖母因拔牙感染,得不到及時醫治,患破傷風去世,祖母的死深深刺痛了他年幼的心,或許為他後來立志學醫留下了伏筆。父親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在縣城工作,10歲後他便隨父親、繼母到縣城讀書。繼母是湖南人,一生沒有生育孩子,信佛教,十分善良,對少年張學軍影響很深。
他國中畢業就報名到部隊當兵,在部隊自學醫學衛生知識,後當了衛生員,接著入黨,當上了班長。幾年的軍營生活,錘鍊了他的身體和毅力,為他一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因所在部隊解散,他也復員回到縣裡,在縣醫院麻醉科工作。由於是黨員,又是部隊回來,擔任醫院團總支書記,後從縣醫院被推薦上了安徽醫學院,當時叫工農兵學員。三年大學生涯,由於有以前的學醫基礎,他不費什麼勁,主要時間用於學習英語,1979年畢業於醫療系。在畢業留校考試中,80多名同學,他成績名列第三,從而留校當了一名助教。他深感知識的不足,十分珍惜學校的學習條件,拚命的讀書學習,接著又考取了學校碩士研究生,上大學時是班長,上了研究生還是當班長,這對後來從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讀研究生時師從宗庭益、劉璉夫妻教授,他們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與免疫學教授。在導師夫婦的嚴格要求、悉心指導下,張學軍在免疫學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他至今還不忘恩師的培養。在讀研期間,他就開始寫論文,先後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在當時研究生中是少見的,1989年獲免疫學碩士學位。
旺盛的求知慾,強烈的進取心加上導師的指引,他在工作兩年後又考取了上海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在錄取的7名同學中他成績排名第一。這樣他更加如魚得水,讀博階段,一直做前沿的研究工作,博士論文很快完成。1994年,在上海醫科大學獲得皮膚病與性病學博士學位後,他毅然放棄了出國深造和留在上海工作的機會,回到養育他的土地上,回到了培養他多年的母校安徽醫科大學,是當時學校僅有的2名博士之一,他堅信是金子在什麼地方都能發光!回校當年申報副教授,根據申報材料,大評審們破格將他評為教授。
1996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後擔任科研處處長,負責學校科研工作。1997年起擔任安徽醫大學副校長,走上了校級領導崗位。2002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2003年6月起,擔任安徽醫科大學校長。現還擔任教育部重要遺傳病基因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安徽省科協副主席、安徽省免疫學會理事長等一系列職務。半個世紀的人生歷程,印證著他自強不息、奮力拚搏的人生軌跡。

皮膚性病學科研領域的“拚命三郎”

多年來,他不斷自我加壓,不斷追求新的目標。在他的日程表上幾乎沒有節假日和雙休日,他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工作、教學和學術研究中。他說,我要當好校長首先要在學術上不斷建樹,通過學術影響力帶動學校的發展。多年來,他率領著他的學術團隊奮力拚搏、艱苦奮鬥,開展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皮膚遺傳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贊同。
他率先開展漢族人銀屑病遺傳學系列研究。首次將中國漢族人尋常型銀屑病易感基因定位在染色體4q31上,填補了我國銀屑病易感基因定位研究的空白。該成果一經在國際皮膚科頂尖雜誌《JInvestDermatol》上發表,就引起國際同行高度關注,立即被國際權威遺傳資料庫——人類孟德爾線上(OMIM)收錄並命名為PSORS9;被國家衛生部主辦的《中華醫學論壇報》評為2002年中國醫學十大新聞。PSORS9現在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在國際雜誌和著作中廣泛引用。
他在國際上率先找到俗稱“花手花臉”的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的致病基因的“藏身地”,該位點已被OMIM收錄並命名為DSH1。
他率領他的團隊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皮膚病遺傳資源庫,搶救、收集了我國近100多種皮膚單基因遺傳病和10種皮膚多基因遺傳病的遺傳資源和臨床資料,儲備了近2萬份包括漢族人白癜風、銀屑病等複雜疾病的DNA樣本,搶救、保護和儲備了我國皮膚病基因資源,為克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疾病基因和開發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
他與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多發性家族性毛髮上皮瘤致病基因為CYLD1,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發現的少數幾個致病基因之一。
他率先把中國漢族人白癜風主要易感基因位點定位在染色體4q21上,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並被OMIM收錄命名為AIS4;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並且用遺傳流行病學方法證實雀斑、花斑癬屬於皮膚遺傳性疾病,發現近10種皮膚遺傳病的致病基因或易感基基因位點;發現20餘種皮膚單基因疾病致病基因的30餘種新突變。他把這些成果都發表在SCI源期刊上,讓國際同行了解中國皮膚科學事業發展,展示我國的科研成就和競爭力,截止去年底,以他為責任作者發表的SCI論文70多篇。
他率領他的團隊深入開展了性病及愛滋病的預防和干預研究。課題先後受到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青年基金和國際合作項目、高等學校博士點科研基金,國際愛滋病基金會基金等國際國內重大項目的資助。
他以對我國皮膚病學事業的強烈的使命感和無法遏制的激情,不斷進取,他的研究始終處在皮膚性病學科研究的前沿。

學生們喜愛的良師益友

張學軍校長深深體會到作為高等院校,最首要的任務是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人才。
他對研究生的培養是有口皆碑的。他的課,既條理清晰,啟發性強,又內容充實,豐富生動。他要求他的研究生一定要吃苦耐勞肯於鑽研創新。
強調:德才兼備——是導師與學生髮展的永恆主題,嚴格訓練——是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關鍵;創新課題——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途徑;超越自我——導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
以前,他堅持每天很早就到實驗室,晚上很晚才離開,數十年如一日。擔任校領導之後,只要一有空閒,還是栽到實驗室里了解學生學習和實驗情況。在他的影響下,學生們養成了以實驗室為家的良好習慣,樂於埋頭在實驗室里學習和研究。
他的敬業精神、責任心給弟子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培養的碩士生26名、博士生12名、博士後2名,為我國皮膚性病學界造就了一批治學嚴謹、學術思想活躍,具有良好學風的高級人才。
為了加強對研究生的培養,活躍學術氣氛。他倡導在皮研所每周舉行一次研究生學術講座,時間約兩小時。每次三個研究生講座(一名博士、兩名碩士),時間約30分鐘,每人講座後有20分鐘的討論時間。他鼓勵大家用英語作報告,幻燈也要求英文版,簡明扼要,辭彙中英文對照,由聽講人員按同一打分標準無記名給予打分,總結後反饋給個人。有效地加強了對研究生的培養。每年,元月1—2日,他所在的研究所不放假。開學術年會,作為傳統活動,今年已是連續第七年舉辦此項活動。為了使學生與國際接軌,他要求學生用英文寫作論文,不僅要求博士生完成2篇3分以上SCI論文才可畢業,同時還要求碩士生完成一篇1分以上SCI論文,著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做學問上,張校長特別嚴謹,他倡導求真、求新、求精。絕不允許有任何學生造假。每個學生的成果出來,總是反覆徵求國外、國內同行意見,科里開課題討論會,反覆討論、論證,嚴把學術關。
他的研究生談到導師都有一種敬佩、敬重之感。一方面,嚴格要求,學生犯了錯誤,一律寫檢查。如去年畢業的博士生高敏同學說,有一次向國外投稿,因時間緊,有一句話譯錯了,就發走了,張校長知道後,馬上讓她寫檢查,用英文寫,自己反省一下,然後語重心長的加以指導。另一方面,他人情味很濃,逢年過節,張校長總會在手機上發簡訊祝大家節日快樂。學生們的祝福還沒收到,他的祝福總是第一個先到。每年正月十五過小年,他總是把大家聚到一起,吃個團圓飯,大家心裡暖洋洋的。
生活上與學生們打成一片,對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感覺就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科里經常忙,中午下班遲了,張校長就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一人一份便當,吃的津津有味。有幾個博士生在國家人類基因組上海南方中心做實驗,十分辛苦,他特意買了水果送去犒勞。
他也經常給本科生開專題講座,給本科生上課。同學們說,聽張校長上課是一種享受,多樣的教學模式、豐富的教學內容、最新的研究進展、堅實廣博的知識,讓學生們受益匪淺。02級本碩連讀張慧茹同學寫道:“我們喜歡這樣一位老師,他嚴肅而不失和藹,嚴謹而不至刻板;嚴格而不失幽默,嚴厲而不失溫情。”
張校長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強,看學生們使用QQ方式,他主動去學,很快熟練掌握。在國外,經常通過視頻語言聊天,指導學生。
張校長有一個工作習慣,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查看信箱。
張校長精力旺盛,學習熱情高,學習從不間斷,經常乘車途中,聽廣播英語,訓練自己的英語口語。只要出差,都隨身帶著一本中級美國英語,不斷翻看,書上記錄了多種顏色的記號,書都快翻破了。國外來客他總是主動與人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逼著自己學習,給同學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在同等情況下,要照顧、錄取殘疾研究生”
張學軍懷有一顆仁愛之心。1997年,他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後,就拿出特殊津貼6000元捐助給了家鄉12名“春蕾計畫”女童,幫助她們讀完國小,其中部分女童現在已經上了高中,一些孩子有時還給他寫信,讓他感到說不出來的快樂。2003年,他又拿出個人2萬元收入,捐贈給安徽醫科大學張錫祺獎學金,用於獎勵那些品學兼優的大學生。
2006年2月,一封學生求助信讓他震撼:“校長,我不是賴著不交學費,我家在農村,實在太窮了,父母想遍了各種辦法,就是籌不到,請緩我一段時間……”。張校長說,我看到這封信後感到很心酸,我也是在農村長大,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我讀碩士、博士的學費都是國家包下來的,是黨和人民培養了我。他回家與夫人楊森教授商議後一道把他們的科研獎勵1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學校2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作為他們的學費。
張校長作為一名醫生,平時對病人和藹可親,視如親人,特別是一些來自貧困縣的農民,他總是想方設法為病人減輕經濟負擔。在1998年我省遇洪水災害期間,他先後兩次自髮帶領他的研究生奔赴抗洪第一線,奔波於抗洪堤壩和臨時帳篷之間,為受災民眾和抗洪官兵義診。
他的仁愛之心尤其集中體現在他先後招收6名拄著雙拐的殘疾研究生上。他常說,這些殘疾青年比一般人生活的更不容易,殘疾人中也有人才,給他們一個深造的機會,就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所以,他強調,在同等情況下,首先要照顧、錄取殘疾研究生。
如劉江波同學,因患小兒麻痹症,雙腿萎縮嚴重殘疾,不能站立,從山東濱州醫學院殘疾人班畢業後報考北醫大內分泌碩士研究生,成績第一名,然而,北醫大不收。他拄著雙拐去了許多學校,均被拒之門外,他心灰意冷報著試試看找到了安徽醫科大學,張校長聽說後當即表示自己要收他。劉江波當時就跪下表示感謝,留下了熱淚。他在學校讀書期間受到張校長的細心關照,他碩士畢業後回山東家鄉醫院工作兩年後,又考取了張校長的博士研究生。張校長十分關愛他,身體不方便,就讓他做流行病學統計;為了培養他,親自送他到廣州學習。來讀博士時,妻子帶著幼小的孩子也來到學校,張校長專門安排了一個單間,方便他們的生活。他也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刻苦學習,先後在國外發表了SCI論文四篇,國內發表學術論文近10篇。作為張校長培養的我國皮膚病第一位殘疾博士,劉江波現在廣州市惠陽區人民醫院擔任皮膚科負責人,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劉江波多次說是張校長給了他一生的財富,改變了他人生的道路。
來自江西的殘疾博士生劉軍麟第二次向張校長匯報課題,張校長看到他拄著一副笨重的木製雙拐,行動十分費力,當即派人上街買來一副新的鋁合金雙拐,送給劉軍麟。張校長一再強調:要買最好的!在住房上、公費名額上張校長都給予了他特別照顧,包括放假,張校長想到殘疾學生來回不方便,也總是多給他們幾天假。他總是強調要儘可能照顧這些殘疾學生,要從一些小事做起。
碩士研究生朱坤舉,患小兒麻痹症,嚴重殘疾,是我省蕭縣新莊鎮人,去年考上了張校長的研究生。他激動地說,當時就怕身體殘疾沒人要,錄取對我人生道路太重要了,我父母都是60多歲的農民,整個村子讀研究生的就我一人,張校長說身體不好,可以把外語學好,可以在科研上發展呀,我一定不辜負張校長的特別照顧。
張校長先後帶了6位帶雙拐的研究生,這在全國也僅他一人。
張校長對那些農村來的家庭困難的同學也特別關心。如去年考取德國某著名大學讀博士後的陳建軍同學,碩士、博士都是跟張校長讀的。他家在江西農村,父母均是老農民,家裡生活十分困難,剛來校時,襪子都沒得穿。張校長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到日本開會,回國時特意買了一打襪子送給陳建軍。他在安醫讀書期間,學業上、生活上受到張校長夫婦無微不至的關懷,毛衣、外套很多都是他們送的。到德國留學前,張校長夫婦又特意送給他漂亮的外套和多件衣服,說你這次是代表中國人出去的,要穿好一些。陳建軍帶著導師的關愛和期望留學去了。

“我是劉歡、騰格爾的冬粉”

生活中的張學軍教授,開朗、樂觀、直爽,熱愛生活、心態年輕。在安徽醫科大學他是有名的“激情歌唱家”,特別喜歡唱劉歡、騰格爾的歌曲,自稱是他們的“超級冬粉”。每當學校文藝匯演、師生聯歡、迎新晚會,只要他在學校,總能聽到他激揚的歌聲,由於身體好、底氣足,感情充沛,激揚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師生聽眾,他唱的最多的是《天堂》、《心中的太陽》、《好漢歌》,以及他與妻子楊森教授同台對唱《知心愛人》、《夫妻雙雙把家還》……
他從學生時代起就是校運動會上的鍵將,短跑、跳遠是他的強項。多年來,清晨學校田徑場上經常見到他跑步的身影。2004年校田徑運動會上,工作繁忙的校長還同職工們一同比賽,參加了100米短跑,經預賽進決賽,最終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他喜歡游泳、打桌球,每年都參加省教育廳舉辦的校長杯桌球賽。他喜歡足球,曾擔任校教授足球隊的隊長,偶爾參加一兩場足球比賽。
他幾乎沒有節假日、雙休日,但他忙中偷閒,作為一種大腦休息、轉換,有時也與學生們一起玩,跳舞、打牌。他有一手熟練的駕駛技術。
他出於對家鄉傑出人才的崇拜,還熱衷於研究陳獨秀。到美國哈佛大學學術訪問時,專門到圖書館查閱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有關陳獨秀先生的照片他收集了很多……
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與妻子楊森是大學同學,一同留校,又是從事同一個專業。他們各有所長,相互支持,相濡以沫,夫妻恩愛,家庭溫馨,彼此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無保留的支持。在家經常討論疑難雜症,互為補充,有時為了工作也有爭吵,但很快就忘的一乾二淨。他們夫妻立下的座右銘是“團結拼搏、態度嚴謹、追求卓越、無悔人生”。
人們常說:在一個成功的男人身後,往往站著一位偉大的女人。這句話似乎可以理解為:如果丈夫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妻子就很難再取得驕人的成績,因為妻子要相夫教子,為丈夫的成功奉獻自己的一切。但這對於張學軍和他的妻子來說,是一個例外。
楊森教授,多年來,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研究,發表論文數十篇,先後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科技獎項。現任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安徽省分會副主任委員。他們的兒子也是一名醫科大學生。
面對累累碩果,面對榮譽和讚揚,張學軍教授保持著科學家清醒的頭腦。他的目光瞄著國際前沿,他說我國皮膚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在亞洲和韓國與日本比,差距在縮小,但趕上韓國,可能還要五年,趕上日本可能還需十年,整個學科的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任重道遠。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召喚著他率領著他的團隊不斷向新的醫學高峰攀登。
為了人類健康和幸福,為了祖國皮膚科學的發展,生命不息,拼搏不止。這就是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新掌門張學軍!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