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康樂,男,1959年4月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農業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生態基因組學及適應性研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兼任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Courtesy Professorship,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副主席,國家生態系統功能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直翅類學者學會會員、國際套用蝗蟲學協會協理、德國直翅類學者學會外籍會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態系統聯絡組專家代表。2012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任期5年)。
主要經歷
1982、1987和1990年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0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1995年任研究員至今。
康樂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專家。另外,還擔任國際昆蟲學會執行理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態系統聯絡組專家代表,國際生物多樣性大百科全書學術顧問,Insect Science 雜誌主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榮譽科學博士。
目前在讀研究生17名,其中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11名,博士後2名。已畢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5名,博士後3名。畢業研究生大多在國內研究所,高校繼續從事本專業的科研研究工作。部分研究生進入行政和管理部門從事管理或業務行政工作,部分博士畢業生在國外知名大學從事科研或博士後研究工作。部分畢業研究生在知名公司從事技術、研發工作等。少數研究生畢業後創辦自己的高技術企業。
科研領域
主要從事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長期從事草原退化與蝗蟲群落動態關係的研究,研究了草原放牧干擾下蝗蟲群落動態及其多維生態位,闡明草原放牧活動與蝗蟲成災的規律以及種間的相互關係。從分子、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化學生態學等方面系統地揭示了草原環境變化與蝗蟲生態適應性的關係。主要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用於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蝗蟲生態學比較研究。研究了斑潛蠅的抗寒性,闡明美洲斑潛蠅在中國分布北界,拉美斑潛蠅替代美洲斑潛蠅的抗寒生理基礎以及斑潛蠅與寄主植物和寄生蜂的相互作用關係。
以昆蟲為模式系統,主要開展生態基因組、抗寒性以及化學生態及行為學研究。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手段研究生物對環境的回響和適應性。在過去的10多年中,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已經成為進化生態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團隊之一。
科研項目
做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973)“重大農業害蟲猖獗危害的機制及可持續控制的基礎研究”項目,做為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植物-害蟲-寄生蜂互動作用的進化生態學機制 》項目, 另外還主持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飛蝗兩型轉變的基因組學研究》、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農業重大害蟲飛蝗關鍵基因的克隆、鑑定及抗蟲雙鏈RNA(RNAi)的篩選 》各一項。
代表論著
2000年以來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2本,論文集2冊。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PNA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B), Genome Biology, Global Change Biology, PLoS One, Evolution和Insect Molecular Biology等國際著名刊物上。
榮譽
康樂是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基金委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
1992年獲中國第三屆青年科技獎;
1997年“草原蝗蟲生態學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和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稱號,同年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一)。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專家。
人物活動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首席研究員康樂博士為植保學院師生做學術報告
2007年6月8日下午,在文理大樓第二會議室,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首席研究員為昆蟲學系師生作了一場題為《ThermalAdaptationoftheMigratoryLocust:frommoleculartopopulation(飛蝗的溫度適應性)》的學術報告。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