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阜陽師範學院化學系。
1990年9月--1993年6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 攻讀博士學位。
1993年9月--1995年9在南京大學做博士後工作。
1996年5月--1998年8在德國波恩大學理論化學所,洪堡學者。
1998年8月至今,在北京師範大學工作,現為博士生導師。
2013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曾將有效單電子鏇軌偶合算符和分子中原子近似方法相結合,在從頭算MR-CI水平上,研究自鏇禁阻的熱解和光解反應。在絕熱和非絕熱反應速率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長期從事光化學過程的理論分析與計算模擬工作。發展和改進了勢能面極小能量交叉結構最佳化方法、鏇-軌耦合矩陣元計算方法、直接從頭算和基於QM/MM框架的非絕熱動力學方法。從理論上系統研究了羰基化合物光解離,預測了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光反應涉及的暗態結構和特性;發現並最佳化得到三個電子態的勢能面交叉結構,被證明是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共有的拓撲結構特徵;提出了不對稱取代脂肪族羰基化合物選鍵光解離的新規則;開展了溶液中光反應的從頭算模擬,在羥基喹啉甲醇溶液光反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溶劑輔助的質子耦合電子遷移循環新觀點;套用QM/MM組合方法,從分子水平上辨認出螢火蟲發光過程的中間體以及隨後分解途徑,進而提出了漸進、可逆電荷遷移誘導發光機理。
從1990年攻讀博士學位開始,就開展了光化學反應的理論研究。曾巧妙地改編和套用GVB方法程式,進行限制性的開殼層Hartree-Fock計算。曾將有效單電子鏇軌偶合算符和分子中原子近似方法相結合,在從頭算MR-CI水平上,研究自鏇禁阻的熱解和光解反應。在絕熱和非絕熱反應速率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勢能面交叉點的最佳化方法和套用於具體的光化學反應中,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自1998年以來,平均每年以第一或聯繫作者在J. Am. Chem. Soc.上發表一篇相關論文。同時有大量光化學反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J. Chem. Phys., J. Phys. Chem.和 J. Org. Chem.等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從1995到2003年底,論文共被他人引用285次。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邀請報告。光化學反應機理方面研究工作,在國際上該領域有一定的影響。
榮譽表彰
2003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
2003年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3年12月增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
社會任職
南京大學兼職院士
亞太地區理論化學家聯合會會士(Fellow)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