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

葛均波

葛均波,男,1962年11月出生,山東五蓮人,心臟病學專家,長江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90年被公派德國美因茲大學醫學院聯合培養,1993年獲該學院醫學博士學位,2000年加入九三學社,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院長、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葛均波葛均波

1962年11月8日,葛均波出生於山東五蓮縣中至鎮葛家崖頭村一個農民家庭,很小就樹立了勤奮學習的信念。國小時他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11歲時,他騎腳踏車不小心摔斷了胳膊,被醫院誤診,後來被一位老中醫治好。葛均波被老中醫的醫術深深折服,從此,當醫生、治病救人成了他一生的理想。
1978年於五蓮縣第一中學就讀;
1979年,16歲的葛均波考入青島醫學院。
1984年7月,畢業於山東省青島醫學院(現青島大學),獲學士學位;
1987年8月,畢業於山東省醫科大學(現山東大學),獲碩士學位;
1990年1月,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1990年,被公派德國美因茲大學醫學院聯合培養,1993年獲該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同年,他跟隨導師艾貝爾教授到埃森大學醫學院繼續博士後研究,並於1995年任該大學醫學院心內科血管內超聲室主任。
1999年4月,葛均波婉拒了導師的熱情挽留,毅然舉家回國。
1994年,葛均波改變了這種狀況,當時還在德國讀書的他,在國內第一次用一個鑲有鑽石的磨頭以15萬轉每分鐘的速度為病人打開了“生命通道”。這項被稱作“高頻鏇磨術”的技術獨步亞洲,位居國際先進行列。
自2000年起,葛均波聯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義大利米蘭醫學中心,成功主辦了六屆東方國際介入心臟病會議,吸引了國際上30幾個國家的教授及學者與會交流,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介入盛會,為推動介入性心臟病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曾多次被丹麥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英國美國韓國、德國的多所大學,歐洲心臟病學會,亞太地區介入性心臟病學會,國際超聲大會,國際冠心病大會及國內多所大學和大會邀請做專題報告。
2005年10月,葛均波在經導管心血管治療(TCT)會議上,第一次通過衛星向遠在美國華盛頓的主會場直播了中國上海中山醫院心導管室的3個手術病例——室間隔缺損、冠脈支架內再狹窄和左主幹“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手術,都獲得圓滿成功。這也是首次中國的手術轉播至美國TCT會議現場,受到美國同行的高度稱讚。
2010年10月,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術。該項手術套用心臟導管技術而無需開胸,為那些不能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帶來了希望,為我國心臟介入史譜寫了新篇章。
20世紀90年代末,葛均波開始研製可降解冠脈藥物支架。他與學生們幾乎放棄所有休息時間,全部撲在找材料、搞藥物塗層技術上。歷經多年努力,研製成功“可降解塗層冠脈藥物支架”,降低了進口支架原來可能發生的支架血栓率,極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並且由於國產化,大大降低了支架價格。由於其優良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自2005年上市以來,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25%,平均每年超過8萬名冠心病患者獲益,每年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12億元人民幣,並出口國外,為國家創匯500多萬美元。“新型可降解塗層冠脈支架”的成功研製,大大提升了中國冠脈支架研發生產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果於12月9日揭曉,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當選為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2013年12月,任同濟大學副校長。
2016年4月,不再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
2018年11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院長。
九三學社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第十五屆委員會常委。上海市第十七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第九屆青聯常委。

任免信息

2017年4月20日至22日,在九三學社上海市第十七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葛均波當選為九三學社上海市第十七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7年12月7日,葛均波被列進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名單。
2018年11月28日,安徽省立醫院官網“醫院領導”欄目近期更新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已出任該院院長一職。

社會任職

現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亞太介入心臟病學會主席,美國心臟病學會國際顧問。
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心內科主任、心導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
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理事,中德醫學會名譽會長,全球華人心臟保健網主席,國際心臟病大會顧問委員會委員;美國SCAI的BoardofTrustee成員;還被聘為德國Essen大學客座教授、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人物榮譽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醫生”等。
2017年9月,當選2017感動上海年度人物。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2012 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獲獎)
  • ▪2011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獲獎)
  • ▪2006 獲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傑出獎 (獲獎)
  • ▪2006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獲獎)
  • ▪2005 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獲獎)
  • ▪2005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獲獎)
  • ▪2005 中華醫學獎二等獎 (獲獎)
  • ▪2003 上海市臨床醫學成果獎二等獎 (獲獎)
榮譽稱號
  • ▪2017-09 2017感動上海年度人物 (獲獎)
  • ▪2017-08 白求恩獎章(獲獎)
  • ▪2011 被評為第十二屆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獲獎)

主要成就

專業成就

葛均波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心肌橋特異性超聲影像學診斷指標“半月現象”和“指尖現象”;主持研製了我國首例可降解塗層新型冠脈支架;作為首位國內學者在美國TCT會議上首創“逆行鋼絲對吻技術”;成功實施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置入術、經皮二尖瓣修復術及經皮肺動脈成形術。先後承擔863計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及重點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SCI收錄的通訊/第一作者論文150餘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餘項;主編衛生部《內科學》全國統編教材、《IntravascularUltrasound》等中英文學術著作6部。

科學研究

長期致力於推動我國心血管疾病臨床技術革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創造了多個心臟病診治上的“全國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對“心肌橋”的突破性發現,更是震驚了醫學界,他在血管內超聲研究、新型冠脈支架研發、支架內再狹窄防治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提升我國心血管病學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介入性心臟病學及血管內超聲領域中作出的貢獻受到國際學者的高度評價,在國際雜誌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其中近1/3被SCI收錄,主編有關血管內超聲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國外出版。參加編寫介入性心臟病學書8部。在德國期間獨立申請到2項科研項目,共30多萬馬克。
參加合作科研項目5項,共290萬馬克。作為導師獨立培養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主辦2次國際學術會議,多次在大型國際會議上擔任主持和分會主席。對心肌肌橋的新發現在美國Stanford大學的講學中被稱為"葛氏現象",對心肌肌橋的新發現改變了對有些類型心絞痛的治療措施。1996年發明的可視冠脈雷射成形術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可望將成為治療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在過去數年中曾被多次丹麥Aahus大學,義大利超聲協會,希臘心臟病協會,希臘Patras大學,南斯拉夫心臟病學會,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Birmingham大學,韓國Pusan大學,德國的多所大學,歐洲心臟病學會,亞太地區介入性心臟病學會,國際超聲大會,國際冠心病大會及中國的多所大學和大會邀請做專題報告。並被選為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歐洲心臟病學會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響的科學家。
葛均波是國際心臟病大會顧問委員會的唯一華人。還被聘為中國第四軍醫大學及南京醫科大學客座教授,同濟醫科大學心臟病研究所榮譽顧問,原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學術顧問。曾在第七屆Essen-Mayo-Mainz大會上獲一等獎,在第二屆國際超聲心動圖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過去數年來,國際上對冠心病介入再狹窄機理方面存在著爭議,他通過研究發現是斑塊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攣縮是介入術後再狹窄的主要原因,有關的論文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對冠心病的治療方面正向著縮小殘餘狹窄的方向努力,也驗證了該觀點的準確性。
他致力於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環灌注障礙方面的研究,他對冠狀動脈血流緩慢綜合徵的研究闡述了假性冠狀動脈血流儲備正常的機制,並被邀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一屆心臟病大會上做專題講座,是在國際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華人。
成功搶救超過3100例重危患者,開創門診經橈動脈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大大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低出血併發症。成功研製出國產心臟支架,大幅降低患者成本。先後承擔2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主要論著

1、GeJ,SunA,VesaPaajaned,WangS,SuC,YangZ,LiY,WangS,JiaJ,WangK,ZouY,GaoL,WangK,FanZ,MolecularandClinicalCharacterizationofaNovelSCN5AMutationAssociatedWithAtrioventricularBlockandDilatedCardiomyopathy,CircArrhythmiaElectrophysiol,2008,1:83~92.
2、GeJ,QianJ,WangX,WangQ,YanW,YanY,FanB,GeL,LiuX,EffectivenessandSafetyoftheSirolimuselutingStentsCoatedwithBioabsorbablePolymerCoatinginHumanCoronaryArteries,CatheterCardiovascInterv,2007,69(2):198~202.3、GeJ,LiY,QianJ,ShiJ,WangQ,NiuY,FanB,LiuX,ZhangS,SunA,ZouY,EfficacyofEmergentTranscatheterTransplantationofStemCellsforTreatment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TCT-STAMI),Heart,2006,92(12):1764~1767.4、GeJ,ZhaoG,ChenR,LiS,WangS,ZhangX,ZhuangY,DuJ,YuX,LiG,YangY,EnhancedMyocardialCathepsinBExpressioninPatientswithDilatedCardiomyopathy,Eur.J.HeartFail.,2006,8(3):284~289.
5、GeJ,ShenC,LiangC,ChenL,QianJ,ChenH,ElevatedMatrix,EtalloproteinaseExpressionafterStentImplantationIsasSociatedwithRestenosis,Int.J.Cardiol.,2006,112(1):85~90.
6、GeJ,JiaQ,LiangC,LuoY,HuangD,SunA,WangK,ZouY,ChenH,AdvancedGlycosylationEndProductsMightPromoteAtherosclerosisthroughInducingtheImmuneMaturationofDendriticCells,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5,25(10):2157~2163.
7、GeJ,HanY,JiangH,SunB,ChenJ,ZhangS,DuZ,OnbehalfoftheRACTS(ARandomizedProspectiveAntiplateletTrialofCilostazolVersusTiclopidineinPatientsUndergoingCoronaryStenting)TrialInvestigators,RACTS:aProspectiveRandomizedAntiplateletTrialofCilostazolVersusTiclopidineinPatientsundergoingCoronaryStenting:Long-termClinicalandAngiographicOutcome,JCardiovascPharmacol,2005,46(2):162~166.
8、GeJ,HuangD,LiangC,LuoY,JiaQ,WangK,UpregulationofLectinlike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1ExpressionContributestotheVeinGraftAtherosclerosis:ModulationbyLosartanAtherosclerosis,2004,177(2):263~268.
9、GeJ,BaumgartD,HaudeM,GorgeG,vonBirgelenC,SackS,ErbelR,RoleofIntravascularUltrasoundImaginginIdentifyingVulnerablePlaques,Herz,1999,24(1):32~41.10、GeJ,ChirilloF,SchwedtmannJ,GorgeG,HaudeM,BaumgartD,ShahV,vonBirgelenC,SackS,BoudoulasH,ErbelR,ScreeningofRupturedPlaques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byIntravascularUltrasound,Heart,1999,81(6):621~627.
11、GeJ,LiuF,BhateR,HaudeM,GorgeG,BaumgartD,SackS,ErbelRDoesRemodelingOccurintheDiseasedHumanSaphenousVeinbypassGrafts?AnIntravascularUltrasoundStudy,Int.JCardImaging,1999,15(4):295~300.
12、GeJ,JeremiasA,RuppA,AbelsM,BaumgartD,LiuF,HaudeM,GorgeG,vonBirgelenC,SackS,ErbelR,NewSignsCharacteristicofMyocardialBridgingDemonstratedbyIntracoronaryUltrasoundandDoppler,Eur.HeartJ,1999,20(23):1707~1716.
13、GeJ,ErbelR,NovelTechniquesofCoronaryArteryImagingCurr.Opin.Cardiol.,1996,10(6):626~633(Review).
14、GeJ,ErbelR,GorgeG,HaudeM,MeyerJ,HighWallShearStressProximaltoMyocardialBridgingandAtherosclerosis:IntracoronaryUltrasoundandPressureMeasurements,Br.HeartJ,1995,73(5):462~465.
15、GeJ,ErbelR,ZamoranoJ,HaudeM,KearneyP,GorgeG,MeyerJ,ImprovementofCoronaryMorphologyandBloodFlowafterStentingAssessmentbyIntravascularUltrasoundandIntracoronaryDoppler,Int.JCardImaging,1995,11(2):81~87.
16、GeJ,LiuF,KearneyP,GorgeG,HaudeM,ErbelR,AcuteCoronaryArteryClosureFollowingIntracoronaryUltrasoundExamination,CathetCardiovascDiagn,1995,35(3):232~235.
17、GeJ,HaudeM,GorgeG,LiuF,ErbelR,SilentHealingofSpontaneousPlaqueDisruptionDemonstratedbyIntracoronaryUltrasound,Eur.HeartJ,1995,16(8):1149~1151.
18、GeJ,LiuF,GorgeG,HaudeM,BaumgartD,ErbelR,Angiographically“silent”PlaqueintheLeftMainCoronaryArteryDetectedbyIntravascularUltrasoundCoronArteryDis,1995,6(10):805~810.
19、GeJ,LiuF,KearneyP,GorgeG,HaudeM,BaumgartD,AshryM,ErbelR,IntravascularUltrasoundApproachtotheDiagnosisofCoronaryArteryAneurysms,AmHeartJ,1995,130(4):765~771.
20、GeJ,ErbelR,RupprechtHJ,KochL,KearneyP,GorgeG,HaudeM,MeyerJ,ComparisonofIntravascularUltrasoundandAngiographyintheAssessmentofMyocardialBridging,Irculation,1994,89(4):1725~1732.
21、GeJ,ErbelR,GerberT,GorgeG,KochL,HaudeM,MeyerJ,IntravascularUltrasoundImagingofAngiographicallyNormalCoronaryArteries:aProspectiveStudyinVivo,BrHeartJ,1994,71(6):572~578.
22、GeJ,ErbelR,ZamoranoJ,KochL,KearneyP,GorgeG,GerberT,MeyerJ,CoronaryArteryRemodelinginAtheroscleroticDisease:AnIntravascularUltrasonicStudyinVivo,CoronArteryDis,1993,4(11):981~986.
23、GeJ,ErbelR,GorgeG,GerberT,BrenneckeR,SeidelI,ReichertT,,MeyerJ,IntravascularUltrasoundImagingofArterialWallArchitecture,Echocardiography,1992,9(5):475~483.
24、GeJ,ErbelR,SeidelI,GorgeG,ReichertT,GerberT,MeyerJ,ExperimentalEvaluationoftheAccuracyandSafetyofIntraluminalUltrasoundZKardiol,1991,80(10):595~601(German).
25、GeJunbo,ZhangFeng,GELei,QianJuying,WangHao,WireTrappingTechniqueCombinedwithRetrogradeApproachforRecanalizationofChronicTotalOcclusion,2008,121(17):1753~1756.
26、GeJB,YaoK,HuangRC,etal,RepeatedAutologous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TransplantationImproveCardiacFunctionin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ndSevereCardiacInadequacy:12MonthsFollow-up,Am.JCardiol,2007,99:24F~25F.

學術成果

在國際雜誌發表了300多篇論文,近1/3被SCI收錄。主編有關著作2部,其中1部在國外出版,參編專著16本,參編多部教材。
承擔數項重要課題,為國家211工程項目負責人之一;上海臨床醫學中心負責人之一;國家863計畫項目(藥物塗層支架在冠心病套用的研製和開發)項目負責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子項目(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和防治的基礎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項目負責人;上海市醫學發展重點基金研究課題(疑難高危冠心病診療最佳化方案的研究)項目負責人;上海市科委發展基金(血管樹突狀細胞與動脈粥樣硬化免疫機制的研究)項目負責人,並有國家教委課題、上海市曙光計畫課題、特聘教授配套課題等,還負責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重點學科課題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
長期從事冠心病介入診治方面的工作,為國際血管內超聲在冠心病診療中的套用作出了傑出貢獻,尤其是對心肌肌橋、冠狀動脈綜合徵方面的研究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對心肌肌橋血流特點的新發現改變了對有些類型心絞痛的治療措施。
勇於開拓,不斷引入新技術,開創了國內首例經橈動脈的門診病人冠脈造影。聯合心外科的冠脈搭橋技術,為高齡、高危的冠心病病人進行“雜交冠脈血運重建術”,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開展了國內第一例冠狀動脈鏇磨技術。在上海地區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綠色通道”,開創了上海市24小時急症PTCA的先河。從“綠色通道”開通以來,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
幾個第一:首次開展了上海地區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綠色通道;全國首例高頻鏇磨術;上海第一例冠狀動脈腔內照射治療術;首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治療腦缺血;首例經橈動脈門診冠狀動脈造影。

人物軼事

2016年04月0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在萬米高空的赴美航班上緊急救治了一名突發心衰合併房顫的美國乘客,並一路護航至飛行目的地。此事引來坊間眾多關注和“點讚”。
2010年10月,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術。該項手術套用心臟導管技術而無需開胸,為那些不能進行外科開胸手術的患者,特別是高齡患者帶來了希望,為我國心臟介入史譜寫了新篇章。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