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廣府民居風格在南宋以後逐步建立起來,至清中葉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齊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間兩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風水池塘,中軸線前端布置大祠堂,成為整個村落的構圖中心。整齊通暢的巷道發揮著交通、通風和防火的作用。鍋耳式的山牆此起彼伏,形成蔚為壯觀的廣府民居特色。嶺南園林獨樹一幟,可游可居,在擁擠中求疏朗,在流動中求靜觀,在樸實中求輕巧,在繁麗中求淡雅。在五邑僑鄉,則產生了多層的廬式民居和碉樓建築,在平面展開的傳統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樣性的西洋建築風格和裝飾題材洋溢著濃厚的異國風情,成為中國鄉土建築中的一支奇葩。
特點介紹

除此之外,典型的廣府民居還有一個很大的“鑊耳”特點,以其屋兩邊牆上築起兩個象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鑊耳屋是粵西特有的建築。明清兩代,只要有了錢,發了財,就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來顯示其富有與氣量。
馬頭山牆又稱封火山牆,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築的一大造型特色。牆頭都高出於屋頂,輪廓作階梯狀,變化豐富,有一階、二階、三階之分。封火山牆的磚牆牆面以白灰粉刷,牆頭覆以青瓦兩坡牆檐,白牆青瓦,明朗而雅素。
文化特徵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同時,也帶來了投機性、市儈性的負面作用,以及較為濃厚的宿命觀,如廣府商家中普遍可見到供奉關公為財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間存在迷信命運,敬神奉鬼的風氣。商品意識不僅瀰漫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約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目標,人們更多的是注重經濟上的利益關係,民系中的內部凝聚力相對較弱。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和鬥爭性也特彆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繼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州話稱為“粵語”,廣州方言歌統稱為“粵謳”;廣州戲劇音樂分別稱為“粵劇”、“粵曲”、“廣東音樂”;廣東飲食文化體系中雖有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之分,但“粵菜”常用以指廣州菜;廣州工藝品的重要品類被稱為“粵繡”、“廣彩”、“廣雕”等。
建築風格

廣府建築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稱平面格線布局,也就是指整個村落的形式,是以一個巷子為中軸,民宅在巷子兩側,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與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廣府建築的房子都是三合院。宗祠是整個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時,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點,水池邊種上大榕樹也是慣例,榕樹之下的空地想來是僅次於宗祠的重要的民間文化傳播場所。
符合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廣府鄉村建築也是如此,一般來講,建築的一般材料是花崗岩(廣州人叫麻石)和紅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館所用的石材),兩種石料分別呈紅色和青色,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青磚和紅磚。
名居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