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廣府民系屬下有九大分支,包括粵海民系(原廣州府和肇慶府)、莞寶民系、四邑民系、羅廣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近年來,隨著對古“廣信”的研究,人類學、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據此,一些學者以行政區劃來解釋“廣府”,認為“廣府”即“廣信府” 。古廣信原是遠古嶺南蒼梧古國的治所在地,是嶺南和珠江流域開發最早的地區 。古蒼梧(廣信)地區是嶺南文化、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是粵語的發源地 。
經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在今廣西梧州和廣東封開一帶。 漢武帝平南越,於廣信設立交州首府,統領南方9郡的交趾剌史部近400年之久,廣信的主要區域是粵語區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粵語的主要分布區域,其粵語與廣州話的共同特徵較其他粵語區域明顯。可見,廣信對粵語的形成與廣府民系的形成影響至深 。
粵廣府會副會長李鴻生稱,早在上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在論述客家文化時就提及了有關廣府民系、廣府文化一說。 粵廣府會自2012年5月成立以來,先後提出了廣府文化源流‘三地說’ (即肇慶是發祥地,廣佛是發展地,港澳是發揚地)等新觀點,同時也引來頗多爭議。 在目前來看廣府人一詞僅在書面表達區分民系時用的時候用的比較多,在生活口語中並不常見。
特徵
先秦的嶺南為百越地,南越族為廣東的土著。 廣府民系當為中原南下移民融合百越各族中原南下移民的族群,其文化的古越族底色明顯 。廣府民系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廣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廣東是封建文化最早開發的地區。
由於至少從漢代開始與海外文化的接觸交流不斷,故廣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效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
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和鬥爭性也特彆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繼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歷史
歷史由來
廣東先民於距今約2萬~1萬年實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轉變。 燒制陶器、磨製石器、馴養動物、種植作物、定居生活等生產生活方式,開始在嶺南大地上出現,古代社會也逐漸由攫取性經濟轉變為生產性經濟模式。 嶺南先民化石材料發現於廣東馬壩、封開、遂溪、高要、河宕、南海、東莞、番禺以及香港等地,他們是嶺南地區的早期人類。 其中的代表有著名的在曲江馬壩洞穴遺址出土的人頭蓋骨化石復原的“馬壩人”,距今12.8萬年,是廣東人類始祖。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統帥,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五嶺之南進軍。其中一軍駐紮在餘干(今江西餘干),一軍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軍守鐔城之嶺(今廣西桂北越城嶺),一軍占據九疑要塞(今湖南寧遠境內),還有一軍“處番禺之都”(今都龐嶺附近,屬連縣)”(“處番禺之都”之意爭論不休,今從“五百里為都”之意。參見《廣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龍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關問題探討》。在強大的秦軍進攻下,力量分散的南越族各小國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擊。屠睢攻占番禺後,急於推行暴秦的各項制度,以為可以壓服越族人。但是越族人,不肯屈服於秦軍的暴力,同心驅逐外敵,他們利用熟悉地形、善於水戰與爬山設伏的長處,白天隱伏于山林之中,晚上四出偷襲中的西甌族人還發動了一次大攻擊,殺得秦軍屍橫遍野,並擊斃其統帥屠睢。這故事顯示了嶺南原住人的剛強善戰與不屈服於暴力的本根文化。
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有詩句雲,“五嶺水浮天。”(《九日登鎮海樓》),可借來形容古越族人所處的地理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還是南越族的世界,廣東的青銅時代始於商末西周,但廣東當代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僅有5件,不過,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卻達1000多件,其中,不少還是本地鑄造的。由此可見戰國時嶺南越族的生產力已有一定的發展。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
先秦時,嶺南的番禺、肇慶、羅定、清遠、四會、廣寧、揭陽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國”,如稱為番禺、縛婁,陽禺等市鎮型小國。這些“小國”是部落聯盟發展的結果,雖然並沒有在嶺南建起一個統一國家政權,但已是貿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
嶺北楚國商人也常來此貿易,出現語言交流現象,因此成熟後的粵語也還帶有一些楚音。那時,番禺的珠璣、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貴商品,已揚名中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既想擴大領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貴商品,遂出兵嶺南。
屠睢身亡後,秦軍還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南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強大的秦軍,雙方僵持不下,形成“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彎”之勢。
秦國時期
起初嶺北到嶺南的交通不暢,影響著秦軍的給養。後來,秦將監祿(一說監為官銜,名史祿)率工兵在海陽山開鑿一條水道,連通了湘江與灕江,民間稱為秦鑿渠,也稱零渠(唐代時改稱靈渠)。於是,糧草可以從嶺北水運至嶺南,解決了秦軍給養問題,使秦軍得以打持久戰。
後來,秦始皇派任囂為統帥,率領趙佗等將領,出動樓船沿秦鑿渠南攻嶺南。水軍參戰,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加上任囂、趙佗步步為營的同時,善於安撫越族人,恩威並用之下,終於逐漸平定了越族的反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了嶺南,設定南海、象、桂林三郡。其中的南海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南海尉任囂在郡治番禺築城,世稱任囂城,這就是廣州建城之始。
任囂、趙佗率軍南下之時,秦皇已命一批遊民。商人隨軍移民;統一嶺南後,秦守軍號稱50萬;設南海郡;秦二世元年(前209),趙佗上書皇帝,奏請撥3萬名無夫家的女性來南海郡為士卒補衣和照顧生活,秦二世撥給1.5萬名女性,這一系列舉措,使南海郡的“中縣人”(漢族人)大大增加。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中原的先進生產工具與技術,更加促進了南海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任囂、趙佗採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漢、越民族融洽相處。由於族群交流的需要,原住民語言逐漸吸收古漢語,出現雛型粵語。
任囂任南海尉時,趙佗任龍川令。他們經營南海郡數年後,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義軍四起。任囂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滅的形勢,也看到嶺南有擁兵自重的有利地勢,便萌發割據之心。無奈病魔不許他再稱雄,他只好把希望寄託到心腹將領趙佗身上。任囂病危之際,委託趙佗代理南海尉一職,並把割據嶺南的計畫告訴他,希望他不要錯過機會,趙佗欣然受命。
趙佗(一些古籍寫作趙他)原籍巨鹿郡東垣縣(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軍之才,也有治政之才。任囂逝世後,他首先令橫浦、陽山、湟溪等五嶺關隘的守軍塞絕通嶺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來。接著,清洗不聽號令的秦朝官吏,安插親信擔任重要職務,為稱王立國奠定基礎。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暴秦終於退下歷史舞台。次年,趙佗發兵進攻桂林、象兩郡,趙佗巧設美男計的傳說,說明他進攻時發生過激烈的對抗。 那時,駱越國之主“後蜀王子”自稱“安陽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輔佐。傳說這位神人名皋通,製作了一張神弩,一發能殺300人!這種神奇武器令趙軍連吃敗仗,於是趙佗暗派太子始潛入安陽王宮。由於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辯,遂使安陽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悅。為了討太子始的歡心,媚珠竟盜出神弩,交給太子始毀掉,趙儂遂得擊潰安陽王。這個傳說不能說絕對真實,但也說明了趙佗平定嶺南並非輕而易舉。
趙佗通過武力進攻與拉攏雒越族各首領等計,終於使大多數雒越族各部落歸心。他又把象郡分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雒越人首領為長官,把原來的嶺南三郡牢牢控制於掌中。從此,嶺南出現安定的局面。公元前204年左右,趙佗自稱南越王,建南越國,在國都番禺擴建任囂城,史稱趙佗城或越城。1997年,在廣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國御苑遺址,震動國內外。專家們推測,南越國宮苑的中心在今廣州兒童公園範圍內。 南越國初創時,其統治範圍是:北界西起今廣西三江、龍勝縣南境,經興安嚴關、恭城、賀縣,歷廣東連山、陽山、樂昌、南雄等縣一段,再折向南經連平、和平、蕉嶺;東界從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達南海;西界為今廣西環江、河池、東蘭、巴馬、百色、德保,與夜郎、句町等國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國都番禺處於東、西、北三江交匯之處,航運已有一定發展,成為犀、象,毒冒,珠璣、果布等商品雲集的都會,引來不少客商,語言交流增加,促使雛型粵語進一步變化。
由於越族人多,中縣人居於南越國也只得入鄉隨俗。趙佗對越俗的態度是“良則從之,惡則禁之”。漢高祖為與趙佗結好,派陸賈南來作說客,趙佗接見他時穿越俗服裝,束髮插椎。席地交股而坐。趙佗除了帶頭與越俗同化外,還大力提倡越通婚,趙家與越族名門呂家結為秦晉之好,融洽了漢越關係。他還推廣中原的語言文字,使華夏文化在國中占了重要地位,越族語言因而更加與夏語融合,雛型粵語得以進一步發展。
後來,對中縣人有較強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聞、合浦,乃至廣西遷移,使粵語地域有所擴大。
友好睦鄰
趙佗推行友好睦鄰的政策,對漢朝,只有幾年關係不好,其他時間皆友好往來。趙佗於公元前196年臣服於漢朝,使漢越貿易合法化,中原地區獲得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也得到中原提供的農業生產必需品,如鐵器工具及馬、牛、羊等牲畜。後來呂后執政時,歧視南越,斷絕供給南越生產必需品。趙佗一怒之下於呂后五年(前183)自尊為“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呂后便派兵攻打南越,卻攻不進嶺南。呂后死後,漢文帝再派陸賈南來,與趙佗盡歡而別,陸賈還朝時,趙佗進貢了一批珍品給漢文帝。托陸賈帶回的趙佗《報文帝書》是見於典籍最早的嶺南文學作品,此後,嶺南與中原的政治、經濟聯繫再次增強,使嶺南的經濟順利發展。
趙佗活了一百餘歲,南越國曆五主,到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終為漢朝所滅。漢滅南越國後,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設交趾部統轄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設於廣信(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史家認為,廣信之名寓“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廣信位於嶺南腹心之地,地處灕江、賀江、西江交匯之口,扼水陸要衝,故為漢代所重視。此後,廣信作為嶺南的政治、文化中心,發展了300餘年,其對粵語的發展是頗有影響的。
秦鑿靈渠
秦鑿靈渠把湘江與灕江溝通,從而成了中原漢人進入嶺南歷史上第一條水上主要通道,而由灕江轉入西江到嶺南,必先進入廣信一帶。秦統一嶺南後,廣信一帶已有不少秦守軍駐守,此處扼西江咽喉,沿江東向可達番禺,溯江向西可達南寧,乃戰略要地。因此,漢族移民也大批居於此地,加速此地的開發。在漢代,廣信也出現了幾位學問家,如陳欽、陳元父於及士燮等。古籍載,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趙佗,可見其影響之大。因此說,廣信一帶的百姓在粵語發展過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兩岸縣市的粵語,與珠江三角洲的粵語語音,語彙比較一致,也可證明這個結論。(參見葉國泉、羅康寧:《粵語源流考》,載《語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不過,也不能說粵語形成於廣信一帶,因為西漢惠帝時,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張買。“能為越謳,時切諫諷”可見西漢時番禺也流行粵語。
西漢時期
西漢時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轄番禺,中宿(今清遠)、四會、博羅、龍川、揭陽6縣(東漢時增加增城),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稱交州,州治仍在廣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騭到番禺視察時,認為番禺農業、商業發達,地勢更有利於發展,故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後番禺重新成為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廣分治,設廣州,以後廣州的中心地位持續了千多年,粵語的發展成熟便主要在廣州一帶。
晉代
晉代,大批中原人南遷嶺南,也把中原的漢語帶到嶺南。至唐代,有詩人詠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晉語。
唐宋時期
唐代,商業的交流在番禺一帶更盛,還有官員被貶到嶺南,皆使粵語吸收了不少中原語音。與此同時,粵語在發展過程中變得更規範化與書面化,形成比較獨立的語言體系。
今日的粵語還保留著較多中古時代的漢語語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朗讀此詩,廣州話比國語更押韻。因為,深、心、金、簪這四字粵語音同韻,而國語現代語音中卻不同韻。另外,“家書抵萬金”的“抵”字,廣州人一讀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這是因為粵語保留了部分中古音與古辭彙。粵語還保留了古四聲,故廣州人學起近體詩聲韻時也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粵語在構詞、語法、讀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來,整體上也已經十分接近唐朝古語。其語音、辭彙,大體已奠定了現代粵語的基礎。唐朝滅亡至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這一時期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源源不斷經珠璣巷南下珠江三角洲,這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到了南宋,粵語已與北方漢語語音相距甚遠了,廣州與珠江三角洲一帶,也成了粵語流通區域的主體。元代,雖有大批隨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廣州地區,帶來不少北方語言,但己產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粵語已與現代粵語大體相同,清至民國,由於與外國人交往增多,粵語中也吸收了一些外來語。隨著廣府人出國及遷居港澳者增多,粵語的影響更加擴大。
廣府民系的“廣府”怎樣解釋?這是因為唐代對廣州一帶已有“廣府”之稱,而明清更有以廣州為治所的廣州府,廣州府人簡稱廣府人。廣府民系的人口組合是怎樣的呢?學者認為,嶺南三大民系——廣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組合大致在宋元之際形成,雖同屬嶺南漢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徵。
珠璣巷移民
珠璣巷移民,可以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指珠璣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遷徙;廣義則泛指經由珠璣巷遷徙,包括取道珠璣遷徙者和狹義的珠璣巷移民。珠璣巷的居民,又可分入遷和出徙兩種。入遷,是又外地遷入珠璣巷及附近地區,出徙則指離開珠璣巷遷入別的地區。
一、自周末至宋代珠璣移民的入遷過程,指出珠璣巷居民的主要來源是嶺北移民。
二、宋代珠璣巷移民的南遷史實。指出南遷的主要原因是官府逼迫、自然災害、社會動亂和宋元之際的戰爭。南遷的移民主要是珠璣巷和南雄盆地的居民,珠璣巷是南遷移民真正的故鄉,而並非象一些論著所說的“中轉站”,或“僅僅路過而已”。
三、真正的珠璣巷移民,應該自唐代有了珠璣巷以後才開始,而大規模的珠璣居民南遷,則在宋代才開始。有宋一代,珠璣巷一帶環境優越,經濟發達,吸引南北居民來歸。只是因為動亂與戰爭,
唐、宋末年,中原內地戰亂頻仍,不少氏族為避戰禍和自然災害,紛紛經江西南安( 大余) 越梅嶺南來。在古時,嶺南地區為煙瘴之地和官宦貶謫之所。這些先民在兵荒馬亂中,扶老攜幼,歷盡艱險,來到南雄珠璣巷。他們不熟悉嶺南各種情況,不敢貿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頓下來,重新創業。居住數年或數十年,他們逐漸適應了嶺南地區氣候和生活習慣之後,才逐步南遷珠江三角洲。故那裡的許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璣巷稱為“七百年前桑梓鄉”。
《廣東通志》載:“相傳廣州諸旺族俱發源於此(珠璣巷)”。據中山黃慈博先生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所載,有家譜族譜可查,先後在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76姓、166族。又據《南雄珠璣巷人南遷氏族譜·志選集》(南雄縣政協文史資研究委員會,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合編)所載,還有27姓,31族,合計為103姓,197族。
分布
廣府人主要居住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西部(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一些海外華人社區也有分布。
廣東省:
廣州(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浦區、番禺區、南沙區、花都區部分、增城區部分、從化區部分)
佛山(禪城區、順德區、南海區、高明區、三水區)
東莞大部分
中山
珠海:
•廣府片:香洲區大部分
•四邑片:金灣區、斗門區部分
江門
•四邑片:江海區、恩平市、蓬江區、新會區、開平市、台山市(除赤溪鎮)
•廣府片:鶴山市
肇慶
•廣府片: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
•羅廣片:封開縣、德慶縣、廣寧縣、懷集縣、四會市
陽江(江城區、陽東區部分、陽西縣部分、陽春市部分)
雲浮(雲城區、新興縣大部分、鬱南縣大部分、羅定市大部分、雲安區部分)
清遠(清新區大部分、清城區部分、佛岡縣部分、陽山縣部分、連州市小部分、英德市小部分)
茂名(茂南區大部分、高州市大部分、化州市大部分、信宜市部分、電白區小部分)
湛江(赤坎城區、霞山城區、吳川市大部分、坡頭區大部分、廉江部分、遂溪小部分、徐聞小部分、麻章區小部分)
韶關(湞江區部分、武江區部分、曲江區小部分、樂昌市小部分、仁化縣小部分)
深圳(福田區大部分、羅湖區大部分、南山區大部分、寶安區部分)
惠州(龍門縣大部分、博羅縣部分)
港澳 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梧州、南寧、邕寧、橫縣、賓陽、貴港、桂平、平南、藤縣、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東興、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百色、崇左、扶綏、寧明、憑祥及龍州。
海南省:
儋州、東方、樂東、瓊中、三亞、昌江及文昌市鋪前鎮浦漁村。
海外:
歐美、澳洲等地區在華人社區,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等地。
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高棉等。
文化
綜述
廣府文化是廣府民系的文化,所謂廣府民系,原指廣州府民系,簡稱廣府民系,現通常指的是使用粵語方言地區的漢族族群。按照這一說法,廣府人的分布地域相當廣大。有學者認為:“廣府人是華南漢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廣府人分布在粵中、粵西南、粵北,以及桂東南一帶,人口約有5100萬,其中廣東約有3800萬,廣西約有1300萬。”(此統計數字應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數字)”。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一脈——逾兩千年嶺南文化的本源。作為廣府文化發源地、千年商都核心,越秀區人民政府一直致力廣泛宣傳和強力運作該區的文化、旅遊資源。廣州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域,越秀區是廣州建城兩千多年來未曾變更的中心城區,是廣府文化發源地、千年商都核心。
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省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占有優越性的地位。
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州話稱為“粵語”,廣州方言歌統稱為“粵謳”;廣州戲劇和音樂分別稱為“粵劇”、“粵曲”、“廣東音樂”;廣東飲食文化體系中雖有廣州菜、潮州菜、客家菜之分,但“粵菜”常用以指廣州菜;廣州工藝品的重要品類被稱為“粵繡”、“廣彩”、“廣雕”等。
廣府文化創造了粵劇,形成了包括建築,戲曲,精雕,陶瓷,龍獅,飲食(酒樓、茶樓、點心、粵菜、廣府菜等)等特色的文化符號。
特徵
務實、樂觀、包容
廣府文化可從其語言中體現出來:務實、樂觀、包容。
兩宋以後,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到了明代,是當時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順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農業馳名於世。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又有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為依託,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廣闊,產銷活躍。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漸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因而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19世紀末葉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珠江三角洲地區從宋代以來,人文興旺,一直居於全省人才優勢的地位。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占有優越的地位。
“ 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在三大民系中最具開放性,比較易於接受外來新事物,敢於吸收、摹仿和學習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將傳統文化與之相互融合。廣府人還具有敢於探索和嘗試的拼搏精神,視野較為寬廣,思路較為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農業商品經濟,以廣府人為主幹的“廣幫商人”清中期就已馳名全國。
廣府人由於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得風氣之先,加上強悍的民性,冒險、創新的氣質,因而反抗性與鬥爭性也特彆強烈,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精英群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之中,有一種“敢為天下人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徵。
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府大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廣府戲”,發源於佛山 。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出現,粵劇是揉合唱念做打、
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19世紀40年代中,廣府戲已從開埠後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星馬(新加坡、馬來西亞)了。以後,星馬的粵劇也頗興盛,故新加坡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廣府戲到了外國,西人稱之為Cantonese Opera[9],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粵劇的名稱 ,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
婚姻習俗
廣府人在節日習俗上,既有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廣州,有除夕花市。南漢時就已有之,到 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至今越辦越旺,發展到 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番禺的飄色遊藝活動,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 菜會(取發財之諧音)、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日娘誕、盤古王母誕、魚花誕、田了節、龍母誕等,內容多與祭祀本地神仙以及發財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題有關。反映了廣東風俗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品格。婚姻習俗上,舊時既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城鄉,還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風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遺風,女子出嫁後,除了年節、慶賀、弔唁等紅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長住娘家。後者是一些女子為了獨立謀生和擺脫封建婚姻的束縛而宣布自梳,終生不嫁。這種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變異,又具有個性解放的色彩。建國後,這兩種婚俗已漸而絕跡了。
飲食風俗
廣府湯
據史書記載:“嶺南之地,暑濕所居。粵人篤信湯有清熱去火之效,故飲食中不可無湯。老火湯又稱廣府湯,即廣府人用傳承數千年的食補養生秘方,慢火煲煮成中華老火靚湯,火候足、時間長,既取藥補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養生湯,更是輔助治療恢復身體的藥膳湯。
廣府人喝老火湯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當地濕熱的氣候密切相關,而且湯的種類會隨季節轉換而改變。經年累月,煲湯就成了廣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與廣東涼茶一道當仁不讓地成了當地飲食文化的標誌。湯料可以是肉、蛋、海鮮、蔬菜、乾果、糧食、藥材等;煲湯的方法可以是千奇百異,熬、滾、煲、燴、燉等;不同的湯由於不同的材料會有鹹、甜、酸、辣等不同的味道。
粵菜
廣州的飲食文化享譽海內外。粵菜是我國的四大菜系之 一,粵菜由廣州菜(也稱廣府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三種風味各具特色。廣府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粵菜特點是豐富精細的選材和清淡的口味。粵菜可選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細。粵菜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吃蛇,則是“秋風起三蛇肥,此時食蛇好福氣”;吃蝦,“清明蝦,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時菜”,是指合季節的蔬菜,如菜心為“北風起菜心最甜”。除了選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粵菜還特別注意選擇原料的最佳部位。粵菜味道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鮮味,粵菜調味品種類繁多,遍及酸、甜、苦、辣、鹹、鮮。但只用少量姜蔥、蒜頭做“料頭”,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會大鹹大甜。這種追求清淡、追求鮮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廣東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文化。
著名的廣府菜有:白切雞、燒鵝、烤乳豬、紅燒乳鴿、蜜汁叉燒、脆皮燒肉、上湯焗龍蝦、清蒸東星斑、阿一鮑魚、鮑汁扣遼參、白灼象拔蚌、椒鹽瀨尿蝦、蒜香骨、白灼蝦、椰汁冰糖燕窩、乾炒牛河、廣東早茶、老火靚湯、羅漢齋、廣州文昌雞、煲仔飯、支竹羊腩煲、蘿蔔牛腩煲、廣式燒填鴨、豉汁蒸排骨、魚頭豆腐湯、鳳梨咕嚕肉、蚝油生菜、香煎芙蓉蛋、鼎湖上素、煙筒白菜、魚香茄子煲、太爺雞、賽螃蟹、香芋扣肉、南乳粗齋煲等。
廣府廟會
廣府廟會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是廣州市在每年的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曆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
廣府廟會讓老百姓了解廣府文化相約幸福:“廣府廟會,幸福相約”,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為期7天的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10個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主辦方希望通過廟會的方式,打造獨特的廣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動品牌,增強廣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豐富和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年節氣氛,讓老百姓了解廣府文化。
時間(新曆) | 地點 | |
第一屆廣府廟會 | 2011年2月17日—23日 | 廣州市越秀區 |
第二屆廣府廟會 | 2012年2月6日—12日 | 廣州市越秀區 |
廣府文化節
2011年1月18日首個廣府文化節開幕。廣繡、骨雕、雕塑、盆景、攝影五大文化傳承人五仙觀獻藝。91歲象棋大師陳松順親臨現場設局對弈,一代剪紙名家葉潤生親手表演鏤空剪影,“南蕭王”郭大強當場展示堪比儀器精準的手工校音,還有50年說書生涯的顏志圖講述廣府民俗故事……為期6天的“廣府文化節”在廣州五仙觀盛大開幕。
啟動儀式上還將有華美漢服秀、五仙賜福、醒獅等精彩表演。五仙觀現址坡山是珠江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
一——“坡山古渡”,至今仍然留下唐代廣州海岸大浪沖刷過的痕跡。主辦方別出心裁地設計了“鮮花、稻穗獻五仙”節目,遊客只要花兩三元就可以買下鮮花、稻穗獻給傳說中的“五仙”。佛山是“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
藝術
美術工藝
廣東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風格獨特,技法紛呈,求新求變。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寫意花鳥,東莞張穆著稱畫馬,新會高儼擅長山水,順德黎簡詩書畫皆絕,順德蘇六朋、蘇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蟲,重視取法自然,創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其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主張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途徑;以形種兼備、雅俗共賞為審美標準;以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為藝術手法。獨樹一幟,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現代,繼承和發展這一畫派藝術的,有方人定、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昴、楊善深等。
廣府民系的工藝美術,品類繁多,有的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如肇慶端硯;廣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紅木家具、積金彩瓷、朱義盛首飾和廣繡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畫、剪紙、金銀銅錫箔、染色紙、獅頭、彩扎燈色;新會葵扇;東莞和南海煙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築裝飾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磚雕等,其中以端硯、粵繡、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均發端於佛山,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
獅藝之鄉
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
戲曲音樂
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有被稱為“粵劇四大家”的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等。紅線女所創的“紅腔”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大。以粵語演唱的曲藝品種,有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和粵謳等。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
廣東音樂是產生、流傳和發展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粵西廣府方言區的純器樂演奏的民間音樂。19世紀60年代起,嚴老烈等代表性人物,運用帶規律性的使用裝飾音和“加花”的鏇律發展法創作改編出《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餓馬搖鈴》、《雨打芭蕉》等有獨特風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樂曲,標誌著廣東音樂作為樂種的形成。
廣府民居
廣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的建築。嶺南氣候炎熱,風雨常至,通風與陰涼的要求是嶺南建築的共同特點。其一是依據自然條件(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等),體現出防潮、防曬、防火,通風性能良好等功能特點。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築精髓,體現了兼容並蓄的風格。廣府早期的民居建築,較為明顯受到江南地區建築模式的影響,官僚地主階層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閉的建築群。最初的砌牆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殼、磚等,清代以後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飾以花鳥、人物圖案。
最能體現廣府文化的“活化石”——莫過於那些林立於鄉間村落的鑊耳建築群了。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在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
鑊,是古代的一種大鐵鍋。“鑊耳屋”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其建築特點是瓦頂建龍船脊和山牆築鑊耳頂,用於壓頂擋風。“鑊耳屋”一般為磚木結構,青磚(麻石)砌牆,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築亦有類似鑊耳山牆,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者是“茶壺環”。從正面看兩邊高聳的牆體呈鑊耳形,從側面看就像一個“凸”字,屋兩邊的鑊耳,其結構從檐口至頂端用兩排瓦筒壓頂並用灰塑封固,處理收口的工藝,是整座建築工程難度最高,造價最貴的地方。鑊耳的山牆可擋風入巷,讓風通過門、窗流入屋內;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鑊耳屋象徵著官帽兩耳,具“獨占鰲頭”之意,唯有功名的鄉紳方能採用,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明清兩代,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間或也有以蠔殼代替青磚建造的鑊耳屋,很有特色,據說冬暖夏涼。如廣州市海珠區的黃埔古港和小洲村、廣州番禺區的古村落、佛山順德的古村落就有用蠔殼砌牆的居屋。
清末在廣州的西關民居密集的環 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風格的西關大屋民居。內部布局緊湊,間隔靈活,正立面之門以“三件頭”(腳門、趟攏和大門)、水磨青磚牆面、花崗石牆腳等構成其外表風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在僑鄉出現有異國風格的碉樓,在城市出現別墅式居宅,均是開南國建築風氣之先。
活動
首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於2013年11月12日~14日在廣州召開,規模3000人,大會邀請海外僑團、企業家、慈善家和經濟、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3000人參加,其中海外嘉賓1500人,內地及香港、澳門等地嘉賓1500人。
名人
廣州
軍政界:原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琴王”朱執信、原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建國粵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許崇智、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何香凝、潘達微、潘文治、顏浩長、鄧世昌、梁誠等
商界:佐丹奴品牌創辦人、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優酷網創辦人,執行長兼總裁古永鏘、香港地產業巨頭霍英東、霍震霆、霍啟剛、霍啟山、霍震宇、香港證券大王馮景禧、香港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何添、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何善衡、香港信興集團主席兼董事長蒙民偉、陳紹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胡文新、阿里巴巴集團現任CEO陸兆禧、廣州宏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仔、廣州富力地產集團聯席董事長兼總裁,富力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張力張量父子、廣州合景泰富地產總裁孔健岷、廣州酷狗音樂創始人謝振宇、小米集團CEO林斌等。
文化界:著有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南裔異物志》的楊孚、梁佩蘭、陳澧、譚瑩、屈大均、黃世仲、陳少白、周汝鈞、許廣平、許崇清、明朝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江門學派集大成者和振興人湛若水、沙飛、商承祚、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的冼星海、黃省三、梁毅文等以及兩院院士張恩虬、梁棟材、蘇 鏘、范海福、冼鼎昌、姜中宏、葉恆強、何炳林、鄧景發、鄔賀銓、潘健生、劉廣志、盧永根、申泮文。
武術界:洪熙官、梁坤、蘇燦
娛樂界:謝賢、謝霆鋒、張敬軒、甄子丹、羅文、黃沾、許冠傑、許冠文、許冠英、許冠武、俞灝明、顧嘉輝、張敬軒、海鳴威、張堅庭、夏雨、吳君如、張家輝、陳百祥、陳慧嫻、許志安、林文龍、李彩樺、邵美琪、吳鎮宇、蒙嘉慧、葉童、吳建豪、吳啟華、梁家輝、葉玉卿以及韓國EXO\EXOM組合吳亦凡等
佛山
軍政界: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康有為、中共第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四、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原中國監察部部長譚平山、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香港特區首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清末大臣張蔭桓、身歷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歷官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清朝二百餘年廣東省籍任職最高的官員戴鴻慈、羅登賢、鄧培、墨爾本市市長蘇震西、塞席爾共和國前總統、在野黨主席陳文景、原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原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譚天度、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劉千石、何鍾泰、石禮謙、陳偉業、劉江華、譚香文、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原香港財政司司長美國摩根大通銀行亞太區前主席梁錦松、原澳大利亞高嘉華市副市長鄧小穎。嚴纓、陸敬科、梁士詒、陳汝棠、羅志、鄭潤琦、陳劍虹、鄭金、陳金釭等。
商界:香港永隆銀行已故創辦人伍宜孫、香港恒生銀行已故創辦人梁球鋸、香港東亞銀行已故創辦人簡東浦、著名民族企業家薛廣森、香港金融大王胡漢輝、上海冠生園創始人、大白兔糖之父冼冠生、香港地產發展商、恒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兆基、李兆楠、李家傑、李家誠、胡兆熾、香港珠寶大王、兼任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及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主席、恒生銀行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鄭裕彤、鄭家純、鄭志剛、廣東碧桂園房地產創始人楊國強、楊惠妍、廣州周生生珠寶集團創辦人周芳譜、周永成、北京同仁堂(香港)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心、香港紙品業大王、華生紙品廠創辦人林伯長、泰國鋼鐵大王何德年、廣東美的集團創辦人何享健、 海天集團創辦人龐康、聯塑集團創辦人黃聯禧、李兆麟、梁升、梁顯利、王錫華、謝瑞麟、羅富昌、李偉強等。
文化界:廣東歷史上曾出九位文狀元,其中就有五位出自佛山,分別是南漢的簡文會、南宋的張鎮孫、明代的倫文敘、黃士俊和清代的梁耀樞。此外還有原清華大學校長張煜全、中國第一台照相機製造人、物理學家鄒伯奇、詹天佑、文學家吳趼人、朱完、吳旦、何文綺、李征霨、馮栻宗、朱美瑤、黃魯逸、傅天仇、盧龍雲、粵劇名伶馬師曾、任劍輝、梁醒波、李香琴、白雪仙、白駒榮、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岩、潘玉書、馮公俠、劉傳,畫家黃少強、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盧龍雲、嶺南詩人區大相、孫蕡、數學家何衍璇等以及兩院院士龐雄飛、陸啟鏗、劉允怡、梁智仁、何國鍾、關士聰、關肇直、李衍達、羅紹基、岑可法、梁晉才、劉頌豪、葉叔華、蘇國輝、馬福邦、曾溢滔、胡經甫。
武術界:張炎、梁贊、葉問、黃飛鴻、李小龍、黃麒英、蘇黑虎、潭濟筠、鐵橋三等
娛樂界:香港小姐黎美嫻、李小龍、張智霖、羅家寶、朱茵、何韻詩、廖碧兒、歐錦棠、湯盈盈、梁靜茹、陳輝權、朱慧敏、黃子華等
中山
軍政界: 中華民國 國父、 中國國民黨 總理、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楊仙逸、李孫宸、何吾騶、盧兆龍、墨西哥外貿委員會亞太區主席李子文、何耀泰、何士祥、黃標、黃琮、黃培芳、曾望顏、鮑俊、麥熾昌、盧殿標、何璟、何光堯、何長清、何定江等
商界:香港企業家、香港第二大富豪郭炳湘家族(郭得勝的長子)、郭炳江、郭炳聯、雅居樂地產創始人,集團總裁陳卓林、蔡繼有、蔡冠深、李曜坤、袁兆英、燕窩之王阮建昆、墨西哥華人首富李華文、李東海、李曾超群等。
文化界:兩院院士有梁樹權、鄭守儀、梁植權、鄭耀宗、郭仲衡、鄭健超、李焯芬、趙梓森、阮雪榆等
娛樂界:佘詩曼、吳卓羲、江嘉良、古天樂、葉倩文、蘇妙玲、林欣彤、劉洲成等
珠海
軍政界: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鄭耀棠、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陳芳、蘇兆征、黃懷森、徐宗漢等。
商界:中國近代著名買辦、實業家唐廷樞、中國近代工商業的傑出代表徐潤、著名僑商蔡昌、大新公司創辦人鮑國寶等。
文化界:“留學之父”容閎、黃寬、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名震天津衛的大律師唐寶鍔、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蘇曼殊、唐滌生、古元、鮑俊、莫仕揚以及兩院院士容柏生、世界五大男高音莫華倫
曾任民國內閣外交總長的梁如浩(唐家人)、容星橋(總統府高等顧問)、蔡廷乾(曾任外交總長、代理內閣總理)、黃寬(中國第一個留英學醫)、唐悅良(代理外交部長)等等,群星燦爛。
在華僑方面,有在夏威夷成為第一個華人百萬富翁的陳芳,有著名美國華僑,華商領袖唐廷植,香山縣抵新加坡第一人,創辦香山會館的梁亞勝、清末民初時期中朝貿易的重要溝通者梁艾昭,美國首位華人律師張康仁,首位獲得英女王授予OBE勛銜的華人容啟東等等。
江門
軍政界:清末民初傑出的外交家、法學家、書法家伍廷芳、戊戌變法主要領導人梁啓超、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美國聯邦眾議員、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女性國會議員趙美心、第26屆加拿大總督,成為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華裔總督,也是第二位女性總督伍冰枝、李國章、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美國舊金山歷史上第一位民選亞裔(華裔)市長李孟賢。加拿大緬尼托巴省第24任省督李紹麟。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夢熊、梁思忠、梁思寧等。
商界:香港開阜初四大家族之一著名的“利希慎家族”的創始人利希慎、利銘澤、利孝和、利子厚、利德蕙、利承武、利良奕、假髮業之父劉文漢、酒店大王陳澤富、崔德祺、崔世昌、崔世平、董趙洪娉、澳門新賭王呂志和、澳門一代賭王葉漢、香港電器大王李永森、伍淑清、伍舜德、黃乾亨、黃笏南、黃英豪、黃英琦、利國偉、黃克競、任昌洪、香港“蚝油大王”李錦記第三代傳人李文達、鄧文福、任佐苓、關英才、劉鬱南、譚振樵等。
文化界:江門學派(源出程朱理學,開啟王陽明心學,但又有別於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哲學學派,又稱嶺南學派)創始人、明朝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陳白沙、飛機設計師、製造者和飛行家、中國第一架飛機設計者和製造者馮如、中國電影之父、中國電影先驅之一黎民偉、中國首批入學西點軍校的2人之一、原清華大學校長溫應星、梁思順、梁思永、梁思莊、梁思禮、粵劇名伶紅線女等以及兩院院士郭景坤、梁思禮、陳國達、黃本立、張佑啟、梁思成、薛社普、陳煥鏞、李椿萱、陳灝珠、黃志強、湯釗猷、蔡睿賢、余國琮、鄺宇平、葉玉如、林為乾、黃乃正、陳新滋、黃翠芬、李紹珍、朱經武、黃耀祥、甄永蘇、麥松威、葉大年、任詠華、馮培德等。
武術界:胡惠乾、張其光等。
娛樂界:劉德華、甄子丹、曾志偉、梁朝偉、譚詠麟、余文樂、楊婉儀、張可頤、胡杏兒、鍾鎮濤、梁詠琪、麥嘉、黃貫中、黃家強、黃家駒、李克勤、黃凱芹、陳友、梁漢文、容祖兒、關智斌、蘇永康、吳浩康、葉世榮、狄龍、陳慧珊、張可頤、杜汶澤、岑建勛、陳百強、伍思凱、王喜、芳艷芬、陳啟泰、潘志文、陳美琪、楊婉儀、趙學而、梁舜燕、徐少強、黎民偉、黎姿(黎民偉孫女)、關德興、戴愛蓮、譚耀文、鍾欣桐、鄭伊健、林子祥、甄妮、小肥、林敏俐、陳美琪、朱玲玲等。
東莞
軍政界:明朝抗清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張幗英、羅治偉、張宇人、香港立法會議員馮檢基、陳璉、葉富、民國名將蔣光鼐等。
商界:香港雅高創辦人之一,中華造船廠創辦人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無線衛星電視台(TVBS)董事長梁乃鵬、製衣大王陳永祺、香港金融界風雲人物,香港金融管理局創立人,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香港藥界大鱷李祖澤、香港“醬油大王”王賜豪、廣東信託銀行創辦人,是香港20世紀初期商界名人周少岐、周埈年、周啟邦、周啟賢、周卓凡、“鐘錶大王”周湛煌、汪世忠、紡織大王陳瑞球、周永泰、葉劍波、加多寶創辦人,涼茶大王陳鴻道、王錦輝、方潤華、方文雄、葉鉅雲、鍾沛林、王少強、劉秀成、單仲偕、黃定光、王仲銘、趙泰來、王國強、葉志成、葉鳳娟、葉子軒、張佛恩、劉學斌、羅建新、陳永燊、王兆生、陳潤光、梁麟、劉旺枝、陳小鳳、王如登、葉樹林、亨利孫、盧濟生、莫國鎏、羅治偉、北京點擊科技董事長兼CEO、新浪創辦人王志東、騰訊創辦人之一,騰訊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CTO張志東、3G門戶網創始人,3G門戶CEO鄧裕強等。
文化界:張蔭麟、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著名粵劇演員林家聲等以及兩院院士鄧錫銘、毛炳權、何鏡堂、莫伯治等。
娛樂界:郭富城、蔡卓妍、陳奕迅、羅嘉良、袁詠儀、米雪、蔡子健、袁潔瑩、呂頌賢、謝君豪、劉錦玲、陳偉霆、吳家樂、李燦森、袁偉豪、林夕、李力持、任達華、王莫愁、梁家仁、香港演員、香港小姐冠軍、亞洲皇后楊寶玲、劉家聰、澳門小姐冠軍李若瀅等。
深圳
原廣東省委書記、原廣東省省長陳郁,何東,香港開埠後首富何東,其父親是荷蘭裔猶太人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粵語音譯何仕文),母親是廣東寶安人施娣,家族祖籍皆承認以母係為準。何東曾孫“賭王”何鴻燊是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猷龍、何鴻章、何婉琪、何超賢、何超瓊、何超儀、何超雲、何超蓮、何猷啟、何超盈、何猷亨、何猷君、何超欣等。
肇慶
軍政界:晚清東河總督蘇廷魁、晚清官御史吳桂丹、彭澤民、烈士李炳輝、民國時期陸軍總司令余漢謀、民國時期的政治家梁寒操、海軍將領鄧兆祥、香港執業大律師及立法會議員梁美芬、香港外科醫生及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家騮等。
商界:明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執行長,通泰行董事長,稱為“糧油大王”李廣林、廣東鴻特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楚隆、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麥伯良、廣州百利文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納新、廣東富林木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傑強、四會華聲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炳金等。
文化界:漢朝古文經學家陳欽及陳元父子、中國近代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中國近代茶葉專家劉峻周、清末民初思想家陳煥章、民國時期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吳大猷、香港地水南音演唱家杜煥、嶺南畫派第二代著名畫家黎雄才、台灣音樂家黃友棣、中國昆蟲學家及中科院院士趙善歡、中科院院士李方華等。
武術界:王隱林、方世玉等。
娛樂界:區瑞強、陳旭然、香港著名作曲人及歌手倫永亮、粵劇小武周少保、東山少爺、香港小姐盧淑儀、黎姿、何傲兒、何傲芝、冼色麗、李逸朗、溫碧霞等。
其他地區
清遠: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恒生銀行首任主席林炳炎等、明朝抗倭名將郭振卿、兩朝元老著名御史郭儀長、郭見猷、郭南斯、榜眼朱汝珍等。
湛江:香港船王:許愛周、許世勛、許晉亨、許晉奎、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張炎、晚清中國駐美大使陳蘭彬、龐雄、原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以及武術界的周泰等。
陽江:現代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現代油畫著名畫作家蘇天賜、著名書畫家黃安仁、亞洲情歌王子鄭源、馮珊珊、鄭東、新中國電影音樂的奠基人之一何士德、當代金魚國畫藝術大家葉秀炯、著名詩人、書法家、漠陽才子謝紹禎、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總經理鍾廣明、南國詩人阮退之以及兩院院士曾慶存等。
雲浮:工人運動領袖鄧發、原中國貿易部部長葉季壯以及兩院院士傅廷棟等。軍政界:抗日名將、原中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蔡廷鍇,前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鍾鶴,前廣東省公安廳廳長梁偉發,前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蔡啟文,廣東省糧食管理儲備局局長董富勝等。商界:霸王國際集團陳啟源萬玉華夫婦、澳雪國際黃才榮黃萬榮兄弟、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和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溫鵬程、 英皇娛樂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堅、香港置業集團創辦人蔣關、櫻雪集團李榮坤、前TVB總經理陳志雲等。文化界:廣東著名粵語相聲演員黃俊英,廣東著名歌手東山少爺廖寰等。
茂名:歷任馬來西亞政府交通、鐵道、財政部長、國會議員、著名實業家李孝式、江可伯、有“東方的馬蒂斯”之稱、著名畫家丁衍庸、台灣畫壇第一人歐豪年、教育家林礪儒、美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美國太空署高級研究員、麻省工學院教授鄭洪、許智明、蔡金存、陳永正、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鄧維龍、原深圳市市長李灝、亞洲新一代賭王林英樂、劉傑夫、古巨基、鍾嘉欣、葉玉卿以及兩院院士、著名農學家丁穎、甘子釗等。
梧州:民國時期兩廣軍政界元老李濟深,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梁羽生,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之一,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師。
體育界
現役中國國家籃球隊隊長、領軍人物易建聯、陳江華、朱芳雨、新中國第一位世界冠軍容國團、新中國第一次打破世界紀錄、舉重運動員陳鏡開、廣東籍運動員中首個奧運冠軍陳偉強、三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的陳滿林、20次打破世界紀錄的劉秀華、奧運冠軍冼東妹、余卓成、何沖、桌球世界冠軍江嘉良、謝杏芳、林志剛、陳燮霞、楊伊琳、楊景輝、張潔雯、曾國強、陳偉強、勞麗詩、陳小敏、中國田徑100米領軍人物蘇炳添、 南拳王黃光源、 射擊隊的張昊鳴、何鴻鋮、勞嘉傑、張富升、中國高爾夫著名選手梁文沖、中國奪取蹼泳世界冠軍最多的運動員劉齊、賽艇奧運冠軍黃文儀、 羽毛球名將王睜茗、鍾倩欣,前國足門將現國足守門員教練區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