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政府調兵鎮壓起義,對希臘居民進行大屠殺,2.3萬人遇害,4.7萬人被賣為奴。1822年6月,3萬土耳其軍隊直奔科林斯,希臘軍民奮起抵抗,土軍幾乎全部被殲。但希臘人內部派系矛盾激化,1823年和1824年兩次在游擊隊和官方政府間發生內戰。土耳其蘇丹一面再調大軍反撲,一面策動埃及入侵希臘。1825年2月11日埃軍在伯羅奔尼撒登入,1826年4月11日埃土聯軍占領西部重鎮梅索朗吉。8月占領雅典城。1827年6月24日雅典衛城也落入土軍之手。至此,義軍控制區已所剩無幾。但他們仍堅持游擊戰。
希臘宣布獨立後,歐洲列強開始進行干涉和爭奪。1827年7月6日俄、英、法簽訂《倫敦三國條約》。主張在土耳其享有宗主權的前提下,允許希臘實行內部自治,並決定派出聯合艦隊迫使雙方停火。同年10月發生納瓦里諾海戰,英法俄聯合艦隊擊潰土埃艦隊。1828年爆發俄土戰爭,隨後法國也出兵占領伯羅奔尼撒。1829年9月俄土簽訂《亞得里亞堡條約》,土耳其被迫接受英法俄《倫敦三國條約》。希臘軍民利用土軍被牽制和被削弱的有利時機,發起進攻。不久,整個東希臘除提佛等地外全部獲得解放。9月迫使敵人撤出大陸希臘地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獨立戰爭。根據1830年2月3日俄、英、法3國簽訂的倫敦議定書,希臘被正式承認為獨立王國。
戰爭起因
希臘自15世紀起就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廣大人民飽受痛苦和磨難。進入19世紀之後,希臘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一定發展,民族解放意識加強,從而孕育著武裝鬥爭的火種。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統治集團內部昏庸無能,封建軍事專制制度嚴重製約希臘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土耳其境內暴動、反叛活動此起彼伏,這一切都給希臘獨立戰爭創造了良好的時機。1821~1829年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19世紀初,希臘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土耳其軍事封建制度的束縛,建立自己的國家。1821年3月在友誼社的組織和發動下,希臘本土爆發起義。3月25日起義迅速發展到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克里特、愛琴海諸島嶼、盧麥里以及馬其頓等地。這次全民起義,由資產階級領導,農民是主力軍,地主階級和僧侶等也參加反土耳其的鬥爭。9月23日起義軍解放了特里波里查,控制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1日第一屆國民大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希臘執行委員會。
土耳其政府調兵鎮壓起義,並在希俄斯島對希臘居民進行大屠殺,2.3萬人遇害,4.7萬人被賣為奴。1822年6月3萬土耳其軍隊直奔科林斯,企圖一舉消滅希臘起義軍。希臘軍民奮起抵抗,土軍幾乎全部被殲。但希臘人內部派系矛盾激化,1823和1824年兩次在游擊隊和官方政府間發生內戰。土耳其蘇丹一面再調大軍反撲,一面策動埃及入侵希臘。1825年2月11日埃軍在易卜拉辛的統帥下,在伯羅奔尼撒登入。T.科洛科特羅尼斯出任希臘軍統帥,指揮軍民奮勇抵抗。埃軍憑藉優勢侵占伯羅奔尼撒。1826年4月11日埃土聯軍占領西部重鎮梅索朗吉。8月占領雅典城。1827年6月24日雅典衛城也落入土軍之手。至此,義軍控制區已所剩無幾。但他們仍堅持游擊戰。歐洲進步人士同情希臘革命,從道義和物資上進行支援。
希臘宣布獨立後,歐洲列強開始進行干涉和爭奪。1823年英國政府宣布承認希臘,並於1823~1824年向希臘政府提供兩筆貸款。沙皇俄國於1824年1月9日拋出在希臘建立3個自治公國的方案,企圖達到分割希臘便於俄國控制和削弱土耳其之雙重目的。遭到希臘政府拒絕。1827年7月6日俄、英、法簽訂《倫敦三國條約》,主張在土耳其享有宗主權的前提下,允許希臘實行內部自治,並決定派出聯合艦隊迫使雙方停火。同年10月發生納瓦里諾海戰,英法俄聯合艦隊擊潰土埃艦隊。1828年爆發俄土戰爭,隨後法國也出兵占領伯羅奔尼撒。1829年9月俄土簽訂亞得里亞堡條約,土耳其被迫接受英法俄《倫敦三國條約》。
希臘軍民利用土軍被牽制和被削弱的有利時機,發起進攻。1829年3月17日納夫巴赫托首次獲得解放;5月6日梅索朗吉上空重新升起希臘國旗;不久,整個東希臘除提佛等地外已全部獲得解放。9月12日在別特拉戰役中,希軍擊潰了一支7000多人的土軍,並迫使敵人撤出大陸希臘地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獨立戰爭。根據1830年2月3日俄、英、法3國簽訂的倫敦議定書,希臘被正式承認為獨立王國。希臘獨立戰爭,不僅為希臘贏得了獨立,而且促進巴爾幹其他地區民族解放鬥爭,加速奧斯曼帝國的瓦解和崩潰。戰爭過程
戰爭第一階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
希臘全民奮起,其中農民和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主要力量。1821年3月4日,僑居俄國的希臘“友誼社”總負責人依普希蘭狄斯越過俄國國界,率領起義軍在羅馬尼亞的雅西號召希臘人民起義。
3月23日,起義波及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各區。
4月7日,斯佩采島宣布起義,支援伯羅奔尼撒半島起義。4月22日,普薩拉宣布起義;28日,伊德拉島起義軍民控制科林斯地區。
5月7日,阿提卡地區的武裝村民衝進雅典,迫使土軍退守科林斯城。至此,起義軍幾乎席捲整個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和愛琴海許多島嶼。
6月,依普希蘭狄斯率起義軍進入希臘時,在德拉戈尚與土軍交戰,被土軍打敗,依普希蘭狄斯逃亡奧地利,不久被捕。
7月,戰鬥日趨激烈。
10月5日,希臘軍民攻占特里波利斯城。起義軍不久幾乎全部解放伯羅奔尼撒半島。
1822年1月,起義軍在厄皮道爾召開首屆國民議會,宣布希臘獨立,成立國民政府。
戰爭第二階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起義軍暫時失挫:
土耳其政府不甘心失敗,面對希臘人民的勝利,開始對起義軍血腥鎮壓。開俄斯島軍民10萬人,一次就被土耳其軍隊血洗2.3萬人,4.7萬人被出賣當奴隸。
1822年6月,土耳其軍隊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發動大規模反攻。土軍出動近3萬人,未遇抵抗,就到達科林斯衛城。隨後,向南深入伯羅奔尼撒內地,遭農民起義軍的伏擊,傷亡很大,潰不成軍,除少數逃脫外,全部被殲。在海上,希臘小船敢於與裝有大炮的土艦作戰。一水兵駕駛一艘著火的船衝進土艦停泊場,燒毀1艘軍艦,其餘土艦全部逃入達達尼爾海峽。希臘軍民的勝利嚴重挫傷了土軍的士氣,士兵害怕送命,拒絕參戰,土軍陷入一片混亂。然而,希臘起義軍領導集團內部發生分裂,軍政首腦忙於權力之爭,貽誤了有利戰機。起義軍未能乘土軍混亂之際,擴大戰果,解放中、北部地區,以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
1824年4月,希臘召開第二屆國民議會,科羅克特洛尼斯被解除總司令職務。以科為代表的“民主派”不服,拒絕
1824年7月,土耳其統治者與其藩臣埃及統治者簽訂協定,共同鎮壓希臘人民起義。
1825年2月,埃及陸海軍9萬大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登入。希臘軍隊雖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擋埃軍的進攻。希臘政府迫於社會輿論壓力,釋放科羅克特洛尼斯,再次委任其為總司令,但是,戰局已難扭轉,埃軍占領特里波利斯及半島絕大部分地區。
1825年5月,土埃軍近4萬人聯合圍攻希臘西部重鎮——米索隆基市。經11個月的圍攻和封鎖,守城軍民頑強戰鬥,寧死不屈。
1826年4月22日,守城軍民英勇突圍,僅有300多居民生還。
1827年6月,科林斯地區以北的希臘國土落入土耳其軍之手。自由希臘僅保留伯羅奔尼撒一部分國土和愛琴海上的若干島嶼。但是希臘人民的鬥爭並沒有結束。
戰爭第三階段(1827—1829年)——戰爭國際化:
由於希臘獨立戰爭曲折的發展歷程,世界輿論加大,對歐洲大國利益的影響加深,促使俄、英、法等國的關注,尤其是沙俄政府。早在1825年,俄國政府為鞏固俄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就認為必須支援希臘人的獨立戰爭。俄國一旦占領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無論在貿易和政治方面,無疑都是對英國實力的一個沉重打擊。英國政府是絕對不會同意的,也不願意讓俄國單獨進行干預。於是,英國先與俄國達成某些讓步,以此牽制俄國的行動。1826年4月4日,兩國在彼得堡簽訂關於聯合調處希土停戰和希向土納貢獲取自治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英俄兩國都不在希臘謀取特權。面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國內鬥爭的嚴峻形勢,希臘政府內部兩派鬥爭暫時緩解。
1827年4月,在特萊辛召開第三屆國民議會,各派達成妥協,一致選舉卡波狄斯特里亞為總統。該總統曾任職於俄國政府,他的當選進一步證明俄國對希臘政治的影響,從而,加速了歐洲列強對希臘戰爭的干涉。
1827年7月6日,英、法兩國與俄國在倫敦簽訂三國協約,重申1826年彼得堡議定書的條款,並補充規定,要求希土雙方立即停火,否則三國將共同採取強制措施制止希臘戰爭。土耳其當局駁斥倫敦協約的一切條件,拒絕停止軍事行動。
1828年4月,俄土戰爭相繼爆發,俄軍穿過巴爾幹半島,進入馬里查河谷,攻占阿德里安堡。
1829年,土耳其被迫與俄國簽訂《阿德里安堡條約》,接受俄、英、法三國倫敦協約。希臘起義軍利用俄土戰爭之際,先後解放了部分國土。
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
9月,起義軍在別特拉與土軍交戰,大獲全勝。
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戰爭意義
希臘獨立戰爭是一次民族大起義,是一場反殖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以希臘人民的勝利、奧斯曼帝國的失敗而結束。希臘獨立戰爭的勝利,為希臘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使巴爾幹半島其他國家的人民受到了鼓舞,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