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源自先秦華夏的本土流派]

峨眉派[源自先秦華夏的本土流派]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學道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岳、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基本信息

起源

峨眉派峨眉派
天下武術出峨眉

(後因電影《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術出少林”的)

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鰲頭

歷史上真實的峨眉派並非像武俠小說所寫的的女派,從明代開始有峨眉派的記載,明代中葉人唐順之(1507一1560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荊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

歷史溯源

峨眉派峨眉派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云:“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記》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蹟。春秋戰國時期,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

而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竹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

趙曄是東漢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將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據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志記載,先秦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於此。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此時已有道家在此傳方仙道術,三國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兩亞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遲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稱皇人)論道之地,和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問道的傳說。如《五符經》云:“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為屋,黃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抱朴子》載:“黃帝……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云:“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另《三皇經》、《真文經》、《元氣論》、《泰一書》等道教典籍中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

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幾處關於天真皇人論道的遺蹟。純陽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傳即是黃帝問道處,另又有軒轅觀及靜室道紀堂。據《元一統志》載:“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縣三十里,洞口為十字,昕昏出雲氣,乃天真皇人論道之地。舊有觀宇,今為荊棘。”、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紀》載:“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於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

現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軒轅橋即清音閣“雙飛龍橋”之左橋,相傳系軒轅黃帝游峨眉山時修建。另據《有像列仙全傳》載,來峨眉山受道於天真皇人的還有史通平和瞿武兩人。史通平於漢光武年間,從會稽來蜀,詣峨眉拜謁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訣。在青神縣之北平山頂結廬煉大丹,龍虎成形,餌之,白日升舉。瞿武乃後漢犍為郡人。七歲時開始絕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師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龍往來,每系龍於彭山黃龍鎮灘上。今純陽殿右側之“升仙台”遺址,相傳是瞿武乘龍飛升之處。

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趙朗,字公明,人稱財神佛。相傳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傳是他修仙時遺物,今石床上供奉著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師妹雲霄、碧霄、瓊霄,相傳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煉洞府即“三霄洞”。據《搜神記》載,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乘木羊見人,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二峨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騎木羊修真處。《列仙傳》載,楚人周陸通,字接輿,“好養生,食橐櫨,木實及蕪菁子。游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見之,歷數百年也”。費士戣《歌鳳台記》云:“按皇甫謐《高士傳》、葛洪《神仙傳》、宋劉孝標《世說注》,皆以接輿避楚王騁,夫妻入蜀,隱於峨眉,不知所終也。”《莊子·人間世》中雲,孔子到楚國時,接輿游其門,藉歌鳳以勸諭孔子。明朝時的明光道人曾將普賢菩薩、廣成子、接輿共同奉祀在報國寺的前身會宗堂中,同享香火。

據《神仙傳》雲,東漢左慈,見漢祚將衰,天下亂起,深感值此衰亂之世,官高者危,財多者死,富貴榮華,實不足貪,乃學道。他曾來峨眉山隱修,今伏虎寺對面有一土丘,相傳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側有“左慈洞”,據說為左慈當年隱修之處。據《新纂雲南通志·釋道》載,三國時的孟優,乃孟獲之兄,清靜好道,得異人傳授藥方。諸葛亮南征中,軍士誤飲啞泉,諸葛亮派人求孟優相助。孟優發藥給軍士吃後,均語談如常。後孟優入峨眉山隱居修道,不知所終。被民間尊奉為“藥王佛”的孫思藐(公元581——682年),相傳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曾來峨眉採藥。又於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來峨眉山牛心寺煉“太一神精丹”。當時煉丹處即今牛心寺後的丹砂洞,亦名藥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黃色,寸草不生,據說是丹藥熏炙所致。在峨眉豬肝洞上方5公里處,有洞名“八仙洞”,相傳為八仙聚會之處。純陽殿右的“十字洞”,相傳是仙人呂洞賓游此時以劍劃石而成,神水池側的“大峨”二字,也為呂洞賓手書。宋初著名道士陳摶,曾隱居峨眉,自號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壽”二字,出於其手筆,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組成,據說:“福”字系“白鶴踏芝田”,“壽”字系“青龍蟠玉柱”。宋末時峨眉山麓曾建有陳摶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傳曾來峨眉山隱修。現二峨山仰天窩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為其屍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明朝高道張三豐,曾於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來峨眉山傳道並於多處留筆,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詩碑”。另外,據史籍記載,曾有不少高道如:晉朝時的陸修靜,唐朝時的王仙卿,張鍊師、楊煉士、李處世,五代時的楊仙公,宋朝時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游訪參學,修煉道術。

魏晉時期,佛教傳上峨嵋山。道士們“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受華夏文化影響,僧人也開始普遍學習道家養生、吐納。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鸞”、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曇鸞,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葬於今山西省文水縣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來文水考察,據史書資料記載尋得了曇鸞大師之墓,在今文水縣開柵鎮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為曇鸞大師發跡之後傳道之地 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曇鸞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薰陶。14歲到五台山朝聖,隨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著作,尤對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他認為曇無讖譯的《大集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於是就著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誠意所感動,傳其仙經。

不過,關於曇鸞法師用道教方法治病,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稱他從陶弘景處得仙經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煉。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曇鸞因問佛經中長生不死之法,可有勝過此仙經者?菩提留支日:“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長生法?縱得長生,終輪迴於三有耳。”即以《觀無量壽經》與曇鸞日:“此是大仙方!”鸞拜而受之,遂焚仙經,專修淨業。

這裡講陶弘景傳給他服氣法。精神抖擻的曇鸞辭別陶弘景,北歸途經洛陽時,遇僧人菩提流支。曇駕向對方誇耀自己學得長生不老術,對方大喝一聲,訓戒說:佛教里有《觀無量壽經》。於是曇鸞便拋棄服氣法,皈依淨土念佛,終於奠定了淨土教的基礎。此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道兩教的關係,耐人尋味,因為它主張佛教比道教高明。另外,道教所說的壽,佛教稱無量壽,這也非常有趣。《雲笈七簸》里有題為。縣鸞大師服氣法”的記載。此外縣鸞還曾想其學過本草學。曇鸞對彌陀淨土信仰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彌陀淨土經典作出通俗的解釋,並簡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時代便恨佛典盤訶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註解之。他留世的主要著述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誠阿彌陀佛偈》。由於早年學道,他還善於“調心練氣”為他人治病,因此“名滿魏都”。晚年著有《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麓》等。足見他並未放棄對道家養生學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峨眉派峨眉派
北魏慧思被後世尊為天台宗三祖,他有著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饑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禪修,因此,他在誓願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眾生的願望,稱“誓願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態),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因為“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願:“誓於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禪定,學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術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學修性,開中國宗教史先命後性佛道雙修模式之先河。後來到北宋時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更是以先命後性的模式融內丹學和禪宗為一體,延續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在陳朝時期即提出了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是針對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訓練,仍屬於性功範疇),在長期止觀禪修中,智顗為了解決自己及徒眾身體上的不適和疾病,有條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將其融入了止觀修習的體系中。他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認為,止觀修習前應該先調五事,即對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和心理進行調適,其中就融匯了道教的修養方術,例如坐禪前後的按摩法,以及對百脈不通處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談到治病時,提到以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息治療臟腑疾病,又認為“金石草木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這些都反應了智顗對道教命功兼收並蓄的態度。

可見,智顗實際上採取了一種融匯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後來,佛教廣泛採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內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禪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禪僧學行道教養生術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曇鸞,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學道教仙術,著有《調氣方》、《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等闡發道教養生術。後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無量壽經》,乃燒道教仙經,專意弘揚念佛求生淨土法門,被日本淨土宗奉為祖師。曇鸞的淨土宗著述中,雖不見仙學影響之跡,但從《道藏》中所存《曇鸞法師服氣法》看,他似乎並未完全否定道教養生術,而把佛教數息禪法融人道教養氣法中,形成一種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養生氣功,其法略為:寬坐,放鬆身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齶,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氣出入聲近旁人得聞,初粗漸細,十餘息後,聲僅自聞。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呼氣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願文》中表示為護法故,“願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乃學第六神通”,為此,他祈願諸聖賜以芝草神丹,療病除饑渴,“借外丹力修內丹”,把道教追求的煉養成仙作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橋樑。天台三祖智頡的禪學體系中,所述六字氣治病法,見於此前陶弘景輯的《養性延命錄》,引自《仙經》及《明醫論》,不見於印度佛典,當出自道教、中醫。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對道教煉養成仙說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說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藥、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係,可能早在善無畏、金剛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據印度傳說,1500年前(當中國南北朝初),有華人塔哈烏江至孟加拉一帶傳授中國密宗(即道教仙術)。印度教密宗經典《度母秘義經》、《摩訶支那功修法》、《風神咒坦特羅》、《須彌山坦特羅》等,皆稱印度密宗的“支那功”來自中國。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為博迦爾(Bogar)與普里巴尼(Pulipani),這兩位大師寫過許多關於梵咒、醫術和煉丹術的著作,他們於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類似道教仙術之說,大概間接地淵源於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於道教。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武術

峨眉派峨眉派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岳、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特點功夫

峨眉派武術與少林派、武當派武術是中國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入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武當、少林等眾家之長。

峨眉派武術經過許多次盛衰起伏後,傳到今天雖然演變出許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煉體系,卻始終只在極少數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傳。它的產生是峨眉派前輩大師將佛家北少林總拳龍、虎、豹、蛇、鶴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陰陽太極為主的內涵,以武入道,即以武功修煉為外丹,進而修養內丹逐級提高,再輔以密宗心法,獨創峨眉招數,功法精華而自成一家,成為融合中國武學精髓而具內外兼修,心武同煉的峨眉派武功。

峨眉派武術在明末清初前,屬道家正統,遵清靜無為作風,到清代初年,峨眉山僧、道並存,遂成佛道一家的僧、道武術——峨眉派武術。

宗教淵源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先道,後亦僧亦道,而以道為主。

也影響過武俠小說,金庸《神鵰俠侶》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遊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誦《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素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髮簪變來的。

十二樁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槃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云: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只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傳人

影視劇中的峨眉傳人影視劇中的峨眉傳人
峨眉武術岳門傳人、樂山著名武術老人王旭2001年已經是88歲高齡了。王老先生1913年生於樂山,十一歲時便師從清末武術名家武志成學習三星樁、岳拳、七星單刀和峨眉單刀;後又師承王煜、陳德勝等四川武術界前輩。王老先生對古代嘉州武術文化了解甚多。據老先生介紹,古代嘉州武術奇人輩出,中國古代‘導引行氣術’的鼻祖彭祖即生活在原樂山地區的彭山縣;北宋的文學家蘇軾老師道士張易簡、師弟陳太初亦曾再此生活、蘇軾堅持道家養生,著有《養生頌》、《養生論》等傳世之作;南宋峨眉山白雲禪師創立了‘峨眉十二樁法‘,集武、氣、醫為一體,融道家、佛家武功為一脈,創編了‘樁‘與‘技‘、‘穴‘與‘氣‘為一體的峨眉絕技;南宋峨眉山白眉道人模仿猿猴騰躍動作,自創拳法,所著的《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派武術作了系統的總結。這些形成了峨眉派是以內外兼修為一體的武術體系。到清代時,峨眉派高手輩出名揚天下,與武當、少林呈鼎立之勢。如二峨山豬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內力深厚,拳、掌均能擊碎巨石。

分支機構

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五花”是從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黃陵派,據說從陝西流入;

二、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東道家勝地青城山得名;

四、鐵佛派(雲頂派),川北較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

茶道

總引

峨眉茶道峨眉茶道
要了解峨眉派,首先要對峨眉山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後所產生的各種流派進行了解,在有史實的情況下作一些介紹。有一些傳說的流派本書也列出,供讀者參考。

歷史記載

峨眉山最早為我國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來到峨眉山修行約早1300年時間。我國史書《山海經?西山經》、《五符經》、《魏書釋老志》、《漢書?地理志》、《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雲笈七籤》、《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國武術史》、《四川武術大全》、《樂山志》等書均有詳細記載。自東周顯王22年(約公元前370年前後),峨眉山隱士和後來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經學學派”,其方術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國形成核心地位。史載開創人為天師張陵,稱號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經書《五符經》、《三皇經》、《九仙經》、《飛弦羽經》等經書隨之在峨眉山誕生。而同一時期誕生的另一武學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術道人司徒玄空創立,並漸漸壯大。

形成發展

道家經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了相當一批授眾,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在原學派基礎上創立史上最大規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數萬戶。到了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峨眉山便在此期間成為仙道界最為核心的地方,該教義後改為我國正宗道教名稱“天師道”。其流派經典《丹經》一書和《想爾注》一書也在張魯時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順帝時期,據《義傳》和《劍道》載,峨眉山道教歷經本教爭權奪利,發生三次較大規模的教派衝突。為保一方安定,於公元484年由太藥道長創立三門劍術,合稱為“峨眉劍仙派”。(一說為陝西全真派王重陽創建,但無史考。)峨眉劍仙派醉心於劍術、氣功、養生三大方向,與峨眉通臂拳重於防身不同。與此同時,另一劍術門派越女劍法術也漸漸形成一個峨眉山道家防禦性武術集體。

開皇楊堅(公元586)年間,藥王孫思邈到峨眉山習煉藥膳,著書《千金要方》。修道人與孫思邈一同常年研習百藥,以茗載道,形成我國較早的一種茶藥人群組織,這便峨眉道家茶學學派的起始。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時期起,我國佛教南宗大系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入峨眉山,大興佛教思想,道家學派隨之衰弱。而據史料記載道家學派是在元朝時期開始衰落。佛教為世界最大的拿來主義宗派,凡是優秀的,符合佛教事業發展的,都一一收入教義全書。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創立的各大流派幾乎六成左右被佛教臨濟宗門派收入其中。公元835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龕和尚等人將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一,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公元845由昌福達院禪師將原峨眉山道家藥茶概念、道家養生經法和佛教禪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兩派於唐王朝時期起,正式支撐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兩大教義的平衡點,並發展至今。另外,目前關於峨眉山最為權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還對峨眉山歷代重要人物作過較為全面的描述,如趙公明、三霄娘娘、白蓮仙姑、東嶽大帝等,雖然說過於神化了,但因這些人在峨眉山所創的一些門派或取的地名,至今還能一一見證。

唯一遺憾的是,今天的峨眉派武術和峨眉茶道,沒能在峨眉山設立起宗源觀瞻之地,已經沒落更有甚者竟然認為武術和茶道源自佛教。峨眉派武術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門派,他們分別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各自營生。峨眉茶道現已遷居成都,因“峨眉”字商標不能直接註冊,只能更名為“巴蜀峨眉派”而申請商標註冊,並成立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這種遺憾是國內少見的現象,與我國河南少林武術、浙江徑山茶道的保護力度相比,這無疑是四川省相關政府部門的大意或嚴重失職。

歷史文物

由於峨眉山還有大量各類門派的歷史遺蹟和文物,於歷史、政治和文化都是一個重要的標誌。了解峨眉山各派的歷史,只為更好地了解峨眉山各宗派本身的發生髮展或消亡。作為現階段峨眉茶道的傳承人,我有必要編寫這本峨眉派茶道書籍。有些歷史可以忘記,但有的歷史是絕對不能任人抹殺掉的。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他從來就沒聽說過有峨眉茶道,如果是這樣,那是我這名接班人的錯,我沒有做好開發和宣傳工作。外因只能說是我國80——90年代以前的各種打打殺殺信息,讓大家對我國多家武術流派有深刻的認同感,而對於文縐縐的茶道好像無從了解。直至本世紀開始,中國茶文化漸漸豐富多彩起來,峨眉派的茶道理論才得以迎來春天,希望讀者朋友們從今天起,就當認識了茶道中的峨眉派了。

茶道淵源

茶道中的峨眉派,華夏茶道起源於上古,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這一切的背後潛隱著微妙的儒道哲學。茶道是道家的化身。峨眉派先輩在發揚繼承這一思想是也深深的影響了佛教,佛教為了傳教赴會傳統文化,由僧人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製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制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我們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制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製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產品。

歷史沿革

峨眉武術峨眉武術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師圓寂,其俗家玄徒多達200餘人,紛紛前往參拜逝容,據《單靈名譜》一書載,這是唐朝時期俗家弟子對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參拜典禮。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門的長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時期還有大中律僧和隆達大師習茶授僧,但因佛事過多,終沒長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餘,採用他對儒家學派的理解,首次將峨眉茶道的年曆按儒家史記方式編寫整理出來,用於傳承記錄峨眉茶道的歷代承載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為《峨眉茶法法歷》。能明和尚於公元995年獲諡號能明法師,時年72歲。公元1016年,仁空法師和聖雲禪師兩人共同從能明法師手中接過峨眉茶道的主修權,大力提倡全山僧眾修習茶法,便於佛教內修,對參禪者大有益處。這一時期應為峨眉山茶法活動最為興隆的時期,有關峨眉山史冊的書籍多有記載。

公元1071年聖雲禪師圓寂,為峨眉茶道中人年歲最高者,享年119歲。公元1080年,峨眉山聖水閣果悟大師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師原本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專職僧人,對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養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師發掘出來的,後來著名的大詞家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寶。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師時期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門宗法林立,佛教門生從南北二宗分為更細的八宗佛教門派。各個山地都成了爭奪範圍。峨眉茶道修習者隨之減少,果悟大師為峨眉茶道第二位廣收俗家弟子學習茶道的主持者,並隨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龍洞(今峨眉山白龍寺院一帶)考察地形,最後在這一地區開荒種茶達600餘畝,至今這一地區仍是我國唯一最有發言權的正宗“峨眉山茶”主產地,別的地方十有八九為假冒偽劣。

果悟大師的努力下,峨眉茶道雖然有所發展,但很難向前推進,佛教僧眾大多以習武誦經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還不到22歲的果德無從修習茶法,平常做點記錄算是完成任務,他對果悟大師的授法難以達到靜寂狀態。但就是他這樣一名武僧,卻為峨眉茶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動搖的作用,因常年習武,養成了動的習慣,並時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術的方式比划起來。果悟大師見多識廣,要求果德將其動作細化成一種規範的表現套路。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別於昌福禪師以求靜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樣的書,《茶之緣》誕生了。《茶之緣》以動為修習茶道,結合武術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強,同時對靜寂者提供了身心放鬆的條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達400餘人,分為動和靜兩種類別。以至於在果悟和果德圓寂後長達30年時間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選,大多自然修習,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態。其中主要分為峨眉禪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長壺茶道四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務,期間接待了無數從江南逃難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餘觀賞峨眉茶道,這為當時元王朝政治打壓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駒在其作品《言茶記》中收錄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緣》全部內容。大詞家吳文英雖然在峨眉山停留時間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詞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懷舊》中寫道“山月隨風冷太白,峨眉茶法古來親”。公元1260間,喇嘛教傳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衝擊,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無力再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師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幾乎沒有發展幾名茶道授眾,1311年轉交給常圓大師處理。因常圓大師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眾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溫。

自1373年常圓大師圓寂後,峨眉茶道幾乎就不需要專人主持服務了。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歲月里,峨眉茶道已成為峨眉山眾佛家人士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一門專門的法政,用以修習。凡有來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規泡茶方法,接待訪友。最為著名的是神宗萬曆元年別傳和尚進京受賜紫衣和金萬歲牌時,別傳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繹了峨眉茶道,並回贈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葉,該茶葉就在當年被列入明朝貢茶冊,別傳和尚也因此獲諡號“洪濟禪師”。《明史·列傳》中載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賜寺院等記錄,這個王朝,應該是峨眉山茶葉和峨眉派茶道最為輝煌的時代。

康熙年間,峨眉山高僧元亨禪師康熙帝賜“善覺寺”之匾時,正是元亨禪師對峨眉茶法最熱心的時期。如果要說清朝時期的峨眉茶道傳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禪師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問茶、坐思、聽經和樂水四個茶法程式,用以串聯整個峨眉茶道動和靜的必由規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札《生錄》中將元亨禪師的茶事茶法先後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論經訓,分別為《參悟茶法》、《明悟茶法》、《繕悟茶法》,該經訓於1864年被收錄進《禪宗大典》全經第331卷《六和經》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將峨眉茶道進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曆推定,並將其編寫到自己的《生錄》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龍洞俗家居士祥魁為專修茶法而來,於1898年對峨眉茶道各種程式修成,法正無誤,並取得白龍寺主持政元大師許可,同意將峨眉茶道傳出峨眉山之外設定布道場。從此峨眉茶道正式轉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間,中國佛教的前景難以定奪,多數僧眾處於觀望國事,無心修習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龍寺高僧演哲大師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務後,更是總在空閒之餘研修峨眉茶道,廣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寬明、寬治、寬雲、寬輕、寬海等等,後多為茶道中高手。以至於因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並有了當前我國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藝名師宏塵、宏玄、宏德、宏靜等人問世。在峨眉山佛門中的寬靈法師、宏山大師都是演哲培養的習茶高手。

隨著時間的近程和歷史的久遠,加之歷代僧人、居士對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緣》這組動態茶道的觀點不一,因而在漫長的歷史裡也就出現了多重樣本的茶法形式,純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繹多有不太統一的一面。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演哲大師帶領其弟子寬輕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經閣和實地溯古推今,尋幽訪秘。在前賢的基礎上發掘出更為系統的一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禪茶、太極茶道、儒學茶藝、空中書法、峨眉道家茶道、龍鳳茶藝六大篇章和問茶三式、茶緣十三式、龍鳳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飛仙四十四式、朝聖五十五式、聖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組。同時,又在演有和尚的《生錄》年曆上增補了三名峨眉茶道的傳人名單。隨之演哲大師將峨眉茶道提升為一個傳統茶道流派,並取一總冠名“峨眉派”來一統峨眉茶道中的各種茶法。1985年,演哲大師親筆提寫“峨眉派”牌匾,作為傳承唯一標識。

演哲大師圓寂後,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場經濟的衝擊波而無法正常布道。於是在1996年夏天,寬輕和尚將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則交由其弟子金剛石來完成市場開發。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終止,大步進入市場化。金剛石是學中文出身,三年時間內將峨眉派的各種思路和現有市場趨勢作了對比,並作出了大範圍調整。首先是將一切傳統合法化,申請商標註冊、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動作專利保護以及註冊申辦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等。其次是對峨眉派商標註冊名稱作出變更,改為“巴蜀峨眉派”,實用名為“峨眉派”,表明專業指向和開發方向。第三是將原有茶道法則語言現代化、多樣化。第四是表現方式為純舞台化、生活化、實用化。

1999年,金剛石正式成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註冊傳人,執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務。2000年,其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正式公開演出,在通過金剛石及其龍鳳胎子女金剛小石和金剛玉石的長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隨之而飛向了全國各地。之後跟進的是由金剛石組建的教練班子也不斷地在全國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場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基本認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