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於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總之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1994年,“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在羅馬隆重舉行,終身學習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共識。 終身教育已經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許多國家在制定本國的教育方針、政策或是構建國民教育體系的框架時,均以終身教育的理念為依據,以終身教育提出的各項基本原則為基點,並以實現這些原則為主要目標。在當今社會,若要說到何種教育理論或是何種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動,則無疑當數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來,短短數年,已經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近30年來關於終身教育概念的討論可謂眾說紛紜,甚至迄今為止也沒有統一的權威性定論。這一事實不僅從某一側面反映出了這一嶄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關注和重視的程度,同時也證實了該理念在形成科學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釋與嚴密論證尚存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差距。幾個終身教育的概念: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說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心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
——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應該是個人或諸集團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過每個個人的一生所經歷的一種人性的、社會的、職業的過程。這是在人生的各種階段及生活領域,以帶來啟發及向上為目的,並包括全部的正規的(formal)、非正規的(non-formal)及不正規的(informal)學習在內的,一種綜合和統一的理念。
——R.H.戴維(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
第三種較具權威性的觀點是由1972年起就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部部長的E.捷爾比提出的。捷爾比認為:“終身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學校畢業以後教育及訓練的統和;它不僅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之間關係的發展,而且也是個人(包括兒童、青年、成人)通過社區生活實現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構成的以教育政策為中心的要素。”
——E.捷爾比(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部部長)
這三種觀點在表達和側重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都認為終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種教育的總和。
在這裡,我們想引用國際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中對終身教育作的定義:“終身教育這個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世界上沒有一個非終身而非割裂開來的永恆的教育部分。換而言之,終身教育並不是一個教育體系,而是建立一個體系的全面的組織所根據的原則,這個原則又是貫穿在這個體系的每個部分的發展過程之中。”對於終身教育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終身教育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它指開始於人的生命之初,終止於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發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的教育活動。既包括縱向的一個人從嬰兒到老年期各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受到的各級各類教育,也包括橫向的從學校、家庭、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終目的在於“維持和改善個人社會生活的質量”。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終身學習又特指“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成長的支柱。
產生背景
1. 新時期社會的、職業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劇變化,導致人們必須更新知識觀念,以獲得新的適應力。
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術革新及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這一巨大變化不僅表現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經濟結構、過程及功能方面,甚至還影響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面對的是全新的和不斷變化發展的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若要與之適應,人們就必須用新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來武裝自己。終身教育強調人的一生必須不間斷地接受教育和學習,以不斷地更新知識,保持應變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時代、社會及個人的需求,因此終身教育理念一經提出,就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就理所當然了。
2. 人們對現實生活及自我實現要求的不斷高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逐漸從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脫出來。電子器具的普及,也是人們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和家務勞動的拖累,現代人也開始擁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外部條件的改善,使人們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實,期望通過個人努力來達到自我完善。要實現高層次、高品質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學校教育是難於達到的,只有依靠終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3. 人們要求對傳統學校教育甚至教育體系進行根本的改革,從而期望產生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以來,學校在擔負培養和塑造年輕一代的責任方面,起到了任何其他社會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60年代以來,學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與日俱增。如兒童大量逃學現象、校園暴力、考試競爭的激化、以及學校因競爭造成的差別擴大和偏重學歷造成的學校與社會嚴重脫節等等。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希望能從根本上對舊有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提倡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機結合,教育開放的終身教育必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特點
終身性
這是終身教育最大的特徵。它突破了正規學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實現了從學前期到老年期的整個教育過程的統一。既包括正規教育,又包括非正規教育。它包括了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
全民性
終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終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無論男女老幼、貧富差別、種族性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堡教育研究員達貝提出終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對教育知識為所謂的精英服務,是具有多種能力的一般民眾能平等獲得教育機會。而事實上,當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學會生存,而要學會生存就離不開終身教育,因為生存發展是時代的主流,會生存必須會學習,這是現代社會給每個人提出的新課題。
廣泛性
終身教育既包括親職教育、學校教育,也包括社會教育。可以這么說,它包括人的各個階段,是一切時間、一切地點、一切場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終身教育擴大了學習天地,為整個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靈活與實用性
現代終身具有靈活性,表現在任何需要學習的人,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均由個人決定。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
意義
終身學習能使我們克服工作中的困難,解決工作中的新問題;能滿足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能使我們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能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不斷提高生活品質。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代。十六大報告強調: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從深度和廣度上對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終身學習,講的是人一生都要學習。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並影響人一生的發展。這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對人們提出的要求。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學習就成為整個人類及其每一個個體的一項基本活動。不學習,一個人就無法認識和改造自然,無法認識和適應社會;不學習,人類就不可能有今天達到的一切進步。學習的作用又不僅僅局限於對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還使人聰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發展。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始終把學習當作一個永恆的主題,反覆強調學習的重要意義,不斷探索學習的科學方法。同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實踐無止境,學習也無止境。古人云: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
各國實踐
終身教育理論確立以來,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渠道,並以終身教育的原則來改組、設計自己的國民教育體系,試圖建立一個從幼稚園到老年大學、從親職教育到企業教育的全面實施終身教育的終身教育大系統。
1、制定法規
不少國家通過立法,從法律上確立終身教育理論為本國當今和今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如日本在1988年設立了終身學習局,並於1990年頒布並實施《終身學習振興整備法》。美國則在聯邦教育局內專設了終身教育局,並於1976年制定並頒布了《終身學習法》。法國國民議會在1971年制定並通過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終身職業教育法》,而且還在1984年通過了新的《職業繼續教育法》對一些問題作了補充規定。韓國則於八十年代初把終身教育寫進了憲法,並開始實施終身教育政策。聯邦德國、瑞典、加拿大等許多國家也針對終身教育頒布了相應的法律。
2、納入成人教育
1976年奈洛比會議通過了《關於發展成人教育的建議》,建議提出:成人教育是包含在終身教育總體中的一部分;教育決不僅限於學校階段,而應擴大到人生的各個方面,擴大到各種技能和知識的各個領域。在這種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各國政府把成人教育看成推動終身教育進程的先導,高度重視成人教育,通過制定法律來保障成人教育的發展。1976年,挪威在世界上第一個通過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視為終身學習體制的基礎,促進了成人教育各領域間的協調合作。1982年韓國製定了社會(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會(成人)教育制度化。聯邦德國1973年通過的教育計畫把成人教育列為與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種教育並列的第四種教育。許多國家為了保障成人教育的實施,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如:在入學條件上採取靈活的政策;帶薪教育休假制度;經濟援助;開設成人學分累計課程等。
3、向社會開放
改變學校的封閉結構,形成開放的彈性的教育結構,是各國推行終身教育中的一個重大的實踐。日本在1995年召開了由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組成的“終身學習審議會”,會中要求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向社會敞開大門,廣泛吸收在職成人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日本的成人大學已經被納入大學計畫,一些高級中學還舉辦開放講座,使高中向社區開放,發揮學校的文化中心作用。在美國,特別是60年代以後,以設區發展為目標的社會學院被大力發展起來,其對成人的開放性達到了幾乎沒有什麼限制的地步。很多大學都成立了大學開放部,開展對“非傳統型學生”的教育活動。英國也有開放大學和大學的成人教育部,提供成人教育。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大學通過公開講座、成人教育中心、函授等形式為人們提供繼續教育和回歸教育的機會。
4、開發各種渠道
多國家有意識地把文化組織、社區組織、職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部門納入終身教育系統,充分利用社會各種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價值的資源和設施,使教育社會一體化。日本在1988年提出了“向終身教育體系過渡”的建議,發展社會教育團體,建立學習信息網,建立家庭、社會、學校教育一體化的終身教育體系,將文化會館、圖書館、博物館、活動中心等各種科學文化設施都納入教育的範疇。美國的監獄、工會、軍隊、醫院等許多非教育性的機構也積極從事成人教育。許多公司也定期向員工提供培訓。
雖然,各國在終身教育這個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看,終身教育在世界各國都還處於實踐階段,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終身教育制度。
教育啟示
1、樹立終身教育思想
終身教育是一種知識更新、知識創新的教育,終身教育的主導思想就是要求每個人必須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每位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了解。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構想如果一個老師他自己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從始至終都是一成不變的,他如何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材?中國小首先應該抓好對教師的培訓,教師自己也需要端正態度,不斷進行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要使學生學會學習
中國小教育要使得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普通中國小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這種基礎就包括了終身教育的基礎。以往人們把教育分為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認為終身教育只是非正規教育或是成人教育的任務。這是很大的誤解。終身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體現這種理念的教育體系就是終身教育體系。它貫穿人的一生,包括縱向的一個人從嬰兒到老年期各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受到的各級各類教育。普通教育不僅要為人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而且同時也負擔著繼續教育的任務。對於國家民族來說,教育成就未來。
習慣與培養
主動的學習習慣
1、定義和內涵
主動學習,意指把學習當作一種發自內心的、反映個體需要的活動。它的對立面是被動學習,即把學習當作一項外來的、不得不接受的活動。
主動學習的習慣,本質上是視學習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願望,堅持不懈地進行自主學習、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必要的時候進行適當的自我調節,使學習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具體地說,主動學習的習慣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這主要體現在處理好學習的每個細節,儘量不需要別人的提醒,做好自我管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愛”學習者,所以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有時也需要別人的提醒和幫助。
二是對學習有如饑似渴的需要,有隨時隨地只要有一點時間就要用來學習的勁頭。魯迅說,他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讀書上。他還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意擠總會有的。事實上,一個人如果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他就永遠不會抱怨時間不夠用,因為隨時隨地,只要有空閒,他首先想到的事情總會是學習,這樣就能把零散的時間都利用起來。
三是對自己的學習及時有效地進行評價。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習水平在不斷變化,其興趣和愛好也在不斷地變化。對這些方面進行評價和審視,不僅有利於保證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更重要的是能保證學習方向的正確。
四是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需要。我們身邊的環境並不由我們自己決定,當一個人總在抱怨周圍的環境是多么不公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十有八九已經脫離了學習本身,他的能力也將浪費在抱怨中。適應不同的環境,不僅是主動學習的表現,也是鍛鍊多種能力和豐富人格力量的機會。
五是遇到困難堅持不懈。多數人的學習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難能夠堅持下去,是主動學習的重要內容。
六是要正確對待別人的幫助。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父母幫助得不夠,或者是父母沒給自己請到好家教之類。其實,如果我們稍微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越是學習好的學生,越是有思想的人,對別人直接幫助的需求就越少,越能更多地自己埋頭鑽研。別人的幫助,對他們來說主要是提供不同的信息,拓展自己的視野。
2、培養要點
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首先要培養對學習如饑似渴的需要。只有形成了這種需要,才能主動去尋找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並能戰勝學習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其次,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獨立、認真、紮實地做好學習中應該做的每件事情,解決好學習中遇到的每個問題。
再次,學會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每個主動學習者必需掌握的基本步驟之一。有正確的自我評價,才能弄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既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的缺陷。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自己的長處,也有利於對自己的弱勢進行改善和提高。
另外,要有百折不撓的勇氣。世界上的聰明人不可謂不多,但成功者卻相對寥寥,究其原因,多數人並非智力不及,而是沒有面對一再受挫的勇氣。
不斷探索的習慣
1、定義和內涵
不斷探索,就是在未知的領域裡,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憑藉自己的發現和尋找進行學習,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
2、培養要點
培養不斷探索的習慣,首先要對周圍某些事物、現象,對聽到和看到的觀點、看法有濃厚的興趣。如果周圍的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引不起你的絲毫興趣,不能令你有所感觸,不能讓你心動,那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探索。探索首先來源於興趣。除了興趣,最好能有物質的條件和準備,如相應的場所和工具。比如對於實驗科學,如果能有一個實驗室,是再好不過的。
培養不斷探索的習慣,還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信息資源。信息資源,既包括人的方面的資源,也包括知識方面的資源。就人的方面的資源來看,遇到一位能夠看到你潛力的伯樂,他能帶你走上一條成功的道路。培養不斷探索的習慣,還要對新事物有開放的心態。
自我更新的習慣
1、定義和內涵
自我更新,就是不固守已經掌握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從發展和提高的角度,對自己的知識、認識和能力不斷地進行完善。
自我更新,需要不斷地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聯繫、推敲、質疑和發展。打開任一學科的任意主題的綜述類論文,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所有的科學發展,最初幾乎都顯得非常幼稚,甚至很多觀點簡直幼稚得可笑。但是,正是從這種幼稚開始,一個嚴密的科學體系逐漸建立了起來。對於具體的人來說,最初產生的認識和能力在更高水平的人看來往往也是幼稚的,但是所有高水平的人也是從幼稚開始發展的。明確自己的認識存在發展的空間,即存在“幼稚”的一面,是進行自我更新的前提。
個體的發展與人類整體的發展,在認識發展上遵循完全相同的規律。所以,知識越淵博的人,往往更謙虛——因為他們清楚自己不知道的更多;而一知半解的人反而顯得很驕傲,似乎無所不知,因為他不知道的比知道的要多得多。
自我更新首先要有追求的動力。沒有發展動力的人,即使有好的天分,有好的條件,也不一定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生活條件優越的人,不一定能夠發現自己條件的優越,相反卻更可能在優越的環境中無法找到追求的動力和目標。
自我更新還需要廣泛探索。
自以為是和舉止輕浮是妨礙自我更新的絆腳石。
永葆自我更新的激情,還要不為榮譽所累。
2、培養要點
首先,要讓自己心態開放。有的人習慣說“不”,對於新信息總是拒於千里之外。誠然,社會上有不少新信息、新事物非常輕浮,需要拒絕,但若以此為由,將自己尚且了解不多的東西也輕易拒絕,實際上這是在封閉自己。心態開放,就要對一切新信息和新事物持有開放的心態。對於它們當中的糟粕,要給予有力的反駁和批判;對它們當中先進和有價值的信息,也要充分深入地認識、理解和運用。
國家、民族的發展如此,人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的認知視野會越來越廣闊,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盲目排斥是不必的,開放心態進而吸取精華、棄除糟粕才是明智之舉。
其次,培養對新事物、新現象的敏感性。能夠敏感地發現新事物的不同之處,對於自我更新非常重要。
第三,要善於進行反思。學會用一整套的方法反思自己的行為得失,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境界層次,對於個人的自我更新的意義重大。在反思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成見要持客觀的批判態度,而不是像得到燕石的宋國愚人那樣“敝帚自珍”,抱殘守缺,對別人的評論和意見不屑一顧。
第四,一個人缺少知識並不可怕,怕的是像那個把燕石當成寶玉的宋國人一樣,既孤陋寡聞,又不懂裝懂,聽不進別人的忠告,做了蠢事還自以為得計。
擴大自己的視野。這是自我更新的重要源泉。自我更新,不是毫無因由發生的。要進行自我更新,必然是因為有所發現,而要有所發現,必須擴大自己的視野。
第五,虛心。虛心也是自我更新需要的重要素質。
第六,重視別人的意見,主動納言。這對自我更新意義非凡。
學以致用的習慣
1、定義和內涵
常常聽到有學生抱怨學校里學的東西沒有用,果真如此嗎?學不致用,當然無用;學以致用,自然會有用。在我國現階段的學校教學中,可能由於種種原因,老師並不能經常引導學生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很少給學生出一些生活類的題目,把一段時期學習的某個專題,甚至多種學科的多個專題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綜合運用。但是,這並不代表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
知識,來源於整個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人們在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所以,就知識本身而言,它必然是有用的。之所以會產生“知識無用論”,一方面由於教師對知識的運用引導得不夠,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學生自己在探索知識的可用性上沒有下工夫。當然,這並不是指責學生不努力。在當前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壓力太大等,也是導致不能學以致用的原因。我們不是去追究原因是什麼,而是要把討論的重點轉向怎樣做到學以致用上來。
“學以致用”的精髓,一方面在於把間接的經驗和知識還原為活的、有實用價值的知識。這個還原的過程需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和始終思考的心靈。一雙敏銳的眼睛,讓你去觀察現實世界裡的現象是什麼樣子的。而始終思考的心靈,則讓你不斷去發現現象背後隱藏的規律。
“學以致用”的精髓,另一方面在於動手。理論上行得通的東西,在實踐中做起來可能遠遠比想像的複雜得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動手做一做,比單純的“紙上談兵”要來得更具體、更全面,也更直觀。對於技術性的工作,最優秀的往往不是學歷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經驗的人。
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人們能夠充分發現自己的潛力。很多人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肯定什麼也做不好。可是,這裡有個問題:你試著去做過嗎?你做的時候是淺嘗輒止,還是不斷地嘗試屢敗屢戰呢?有些問題貌似很複雜,其實真正去做的時候卻會發現並不太難。對於真正複雜的問題,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淺嘗輒止,只能加重自己的失敗意識,更加沒有信心。所以,多做,就會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少做,就會發現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
2、培養要點
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首先要經常觀察和思考。觀察和思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現象和規律都是客觀地存在著,就像蘋果園裡的蘋果年年都會往下掉,被砸中的人也不計其數,卻只有牛頓因此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就是觀察和思考的效果。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發現都來源於細心的觀察和思考。
其次,要學會“做”。“做”是這一習慣的核心,我們要不斷動手去做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想法和觀點。
除了實驗,“玩”也是“做”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喜歡的“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純粹為了輕鬆,什麼也不想做,屬於“娛樂休息”的玩。還有一種是探索性的玩,凡事想弄個究竟,想玩出點花樣。同樣是玩遊戲,有的人能從玩中學會自己編遊戲程式,而有的人則沉溺於其中,荒廢青春年華。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玩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區別的關鍵在於在玩的過程中,大腦是被遊戲牽著走,還是在為遊戲設計規則、進行改進和提高。
知識是動手操作的生長點。任何動手操作的成功,都離不開知識。在探索性的動手過程中,可能我們剛開始並不很清楚裡面的規律和蘊含的知識,但是操作的過程只有符合了規律之後才能成功。所以,對於動手操作來說,最終總結出其中蘊含的規律性的知識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操作才能更高效地推廣利用。
最佳化知識的習慣
1、定義和內涵
在知識社會里,信息浩如煙海,會游泳者生,不會游泳者亡。這裡的“游泳”就是指管理知識與處理信息。
可以肯定地說,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就是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具體說,你不可能也不需要記住所有的知識,但你可以知道去哪裡找你需要的知識,並且能夠迅捷地找到;你不可能也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信息,但你可以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麼,並且明確自己該怎么行動。
科學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首先要學會反思。孔子之所以成為千古聖賢,得益於“一日三省吾身”。中國之所以有改革開放的巨變,得益於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人類之所以嚮往和平與發展並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也得益於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具體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真正進步,無不得益於對過去的反思。所以說,人之所以為人,反思是特別重要的特點之一。
教育家陶行知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的時候,要求全校的學生養成每天自省的習慣。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做到每天四問,第一問,你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你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你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你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在這當中,應該做到五個字,第一個字是“一”,專一的“一”;第二個字是“集”,收集的“集”;第三個字是“鑽”,鑽研的“鑽”;第四個字是“剖”,解剖的“剖”;第五個字是“韌”,堅韌的“韌”。陶行知歸納的四問五字,就是需要我們每天反思的內容與方法。
其次,要學會有效地利用計算機和網路,同時要在了解的基礎上避免對計算機和網路的不良運用。要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不使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幾乎是做不到的。
計算機的功能有很多,如遊戲、繪圖、統計、閱讀電子出版物、看電影或卡通片、聽音樂,等等。網際網路的功能遠遠勝過計算機。當我們的計算機與世界上無數計算機連線起來,它給孩子及家庭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
除了計算機能做的,網際網路還能為我們做什麼呢?
據中國社科院大眾傳媒與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卜衛研究員的介紹,網際網路至少有五大功能,第一,幫助我們學習使用信息資源的技能;第二,為我們建立一個環球交流網;第三,增加青少年接觸世界的途徑;第四,學會勇敢地表達自己;第五,增加與父母、朋友的交流。
2、培養要點
反思是培養科學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習慣的重中之重,那么要怎樣進行反思呢?
首先,要多思考。做錯了題或寫錯了字,要自己主動思考,而不是急於去向老師、父母和同學問正確答案。因為學習是一個“悟”的過程,而“悟”是別人替代不了的。做完了作業,首先要自己檢查,自己反思總結。
其次,要多複習。讀書學習有一個把書變薄再變厚的過程,即讀完厚厚的書或學完長長的課,經過反思會悟出最緊要的東西,這就是把書由厚變薄。抓住最緊要的東西,加以聯想、引申、升華,薄薄的東西便逐步加厚,又成為一本厚書。但是,這已經不是原來的書,而是學習者個人獨創的書。
再次,要多動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由於寫作比講話往往更深刻、更理性、更嚴謹,多動筆便成為反思的基本方法之一。譬如,寫日記、寫讀書筆記等方法,值得大力提倡,這對自己的成長有特殊意義。
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是個人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必定伴隨著酸甜苦辣,而這些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味。因此,日記成了最知心而忠實的朋友。可以說,日記是我們反思成長的最佳伴侶。
最後,有效利用網際網路。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有如此大的作用和影響,那么怎樣健康有效地利用網際網路呢?
8—11歲年齡段。這個年齡段,往往已經擁有較多的網際網路使用經驗。為了完成學校作業,需要查閱網上百科全書、下載有關數據和圖片。有時候也開始交網上筆友,與遠方的親戚、網路朋友通信。這個階段也是青少年渴望獨立、形成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但是對於不良文化、誤導信息和有害信息等還缺乏必要的甄別能力,因此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指導。例如,建立明確的使用規則;沒有父母的允許,不在網上訂購產品或發出有關自己及家庭的任何信息;如果發現不尋常的信息,要馬上告訴父母;與父母討論網上匿名等網路文化現象;控制上網的時間,放一個鬧鐘在身旁。
12—14歲年齡段。這個年齡段處於上網相當活躍的時期,學會了搜尋大批感興趣的信息資源,例如瀏覽大學圖書館、網上雜誌和報紙等,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權威人士提問,參與互動小組,與其他人分享經驗和興趣。這個階段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明確網路法律及規則以及上網的時間限制;儘可能和父母一起上網;設計一個上網計畫,並請求父母從旁監督;下載電子遊戲時,要避免暴力、色情類不健康的。
15—18歲年齡段。在這個階段,已經學會利用網路世界提供的無限資源解決現實問題,如發現工作機會、選擇大學、學習外語等課程,發現新的有用的網址和結交新的朋友。這時可以試著幫助家裡解決一些問題,在網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查詢網上購物信息、確定旅遊路線等;還可以幫助身邊更小的孩子和其他不熟悉計算機和網路的同學使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