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岳建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岳建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岳建民,男,漢族,1984 年畢業蘭州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0 年在蘭州大學化學系相繼獲碩士及博士學位。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主要從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導結構的發現與研究。內容包括新穎結構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離、結構鑑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結構最佳化和構效關係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完成和負責完成數十種藥用植物的化學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獲得 1200 余個具有結構多樣性的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超過 500 個,一些新化合物基本骨架十分新穎。發現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並對其中的一些進行了結構最佳化和合成。 這些研究為解決一些名貴中草藥的重大化學和生物活性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 120 篇,申請專利多項。

人物經歷

1980.09–1984.07 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08–1987.07 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7.09–1990.07 蘭州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0.07–1993.09 博士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合作導師: 孫漢董院士

1993.09–1994.09 博士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化學學院,合作導師:Geoffrey Eglinton 教授

1994.09–1996.04 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

1996.05–1999.04 高級研究員和項目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與聯合利華聯合實驗室

1999.05–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化學研究所

2011.09–2011.11 訪問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化學系

2002.01–2002.02 訪問教授,瑞士諾華製藥有限公司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組長、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主任、化合物樣品庫副主任。

研究方向

1. 天然資源尤其是中草藥中新穎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和結構鑑定

2. 從天然產物中尋找藥物先導和候選結構

3.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結構修飾和全合成

科研成果

1.虎皮楠生物鹼研究取得了新進展

生源途徑獨特、結構複雜多變的虎皮楠生物鹼的研究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仍然保持了相當的熱度。不管是天然產物領域還是有機合成領域,陸續有大批新的研究成果報導。我們在過去十幾年裡,對10種虎皮楠植物中的生物鹼成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離鑑定200多個生物鹼,其中新結構近100餘,新骨架化合物16個,如calycinumine A (1)、angustimine (2)和logeracemin A (3)。特別是近期發現logeracemin A (3),為國際上首個虎皮楠生物鹼二聚體,具有獨特的螺環聚合結構,其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X-ray單晶衍射及計算ECD等手段確定,生物鹼3顯示良好的抗HIV活性(IC50 = 4.5 ± 0.1 μM, SI = 6.2),是近年來虎皮楠生物鹼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該研究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圖一、部分代表性虎皮楠生物鹼結構

2. 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的突破性研究

紅卡雅楝(Khaya ivorensis)是非洲楝屬植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熱帶地區一些國家如喀麥隆、安哥拉和奈及利亞等;在我國部分南部省份也有栽培。我們對其樹皮乙醇提取物的小極性部位進行了研究,得到兩個新穎的大環內酯類化合物ivorenolides A (4)和B (5)。化合物4和5分別具有18和17元環結構,分子中具有環氧乙烷和植物代謝物中少見的共軛炔鍵官能團。其中4的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X-ray單晶衍射及全合成其對應異構體確定;5的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和全合成確立。免疫抑制活性測試表明化合物4及其對映異構體對ConA和LPS誘導的小鼠淋巴T細胞和B細胞增殖均具有較好抑制作用,並且選擇性和陽性對照(CsA & PSA)相當甚至更優。本研究使得天然免疫抑制劑家族再添新成員,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J. Am. Chem. Soc.和Org. Lett.上。

圖二、大環內酯類化合物結構

3. 楝科檸檬苦素類化合物研究繼續有新的發現

楝科植物以富產結構多樣性的檸檬苦素類化合物而聞名,部分該類型結構具有良好的昆蟲拒食、抗瘧和神經保護等活性。此類化合物因其複雜多變的骨架類型和生物活性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楝科植物在國內共有15個屬62個種和12個變種。在前期我們對楝科植物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成績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在過去5年裡繼續對20餘種楝科植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一階段的工作共分離得到近400個化合物,新化合物超過150個。在已知和新化合物中,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所占比例均為一半以上。不同類型檸檬苦素類化合物在我們的活性測試中顯示了抗菌,鉀離子通道抑制和11羥基甾體脫氫酶抑制等活性。其中代表性新骨架化合物如圖三所示。如,具有16,19位二降檸檬苦素結構的chukrasone B (7),具有高度重排芳香化D環結構的walsucochinoids A (9)。

圖三、部分代表性檸檬苦素類結構

4. 萜類化學成分研究取得新進展

除檸檬苦素之外,對傳統中草藥中其他萜類成分的研究也是我們課題組工作一個主要內容。我們在過去5年裡對楝科、桃金孃科、大戟科等科屬中部分藥用植物的萜類成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結果。

(a)二萜類化合物研究從楝科植物大葉山楝中我們得到以aphadilactone C (12)為代表的四個新骨架鏈狀二萜,其絕對構型通過波譜學數據,化學降解,片段合成及計算ECD方法確定。活性測試表明化合物12對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1型(DGAT-1)具有強效(IC50 = 0.46 M)高選擇性(SI >217)抑制活性,是迄今為止活性最強的天然產物抑制劑。同時這四個二萜還具有較好的抗瘧(Plasmodium falciparum)活性(IC50 = 0.12-1.35 M)。從大戟科藥用植物光葉巴豆(Croton laevigatus)中我們分離鑑定兩個(13為例)具有重排対映-克羅烷型骨架的二萜化合物,其絕對構型通過單晶衍射實驗確定。該工作為近年來少見的二萜新骨架化合物報導之一。在近5年裡我們對大戟科三寶木屬4種藥物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40餘個達芙妮類型二萜。部分化合物對人腫瘤細胞株HL-60和A-549具有相當的抑制活性。其代表性化合物如trigochilide B (14),分子中被引入新的12碳結構片段,形成一個新穎的三雙鍵共軛的大環內酯基團。

(b)倍半萜類化合物研究金粟蘭科多數植物以其藥用價值而聞名,在天然產物領域該科植物因為其次級代謝產物烏藥烷型倍半萜和二聚體而被研究者熟知。我們從該科中藥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中首次報導兩個由欖烷型和桉葉烷型倍半萜聚合而成的新骨架二聚體(15為例)。並通過波譜學,單晶及計算圓二色譜數據確定了它們的絕對結構。我們從桃金孃科澳大利亞引種植物藍桉中(Eucalyptus globulus)分離得到三個以eucalyptin A (16)為代表的具有混合生源的倍半萜衍生物。三個化合物對腫瘤靶標HGF/c-MET通路具有強效抑制作用,為一類新型的抑制劑。初步構效關係研究表明,單獨的倍半萜和醯化間苯三酚片段均未表現出活性,說明二者的偶聯對於其活性是必須的。

圖四、部分代表性萜類化合物結構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基於清熱解毒重要傣藥的新型活性物質的發現與研究,2014.01-2017.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新墨西哥交酯型檸檬苦素類衍生物的發現與功能研究, 2013.01-2016.12

3.科技部, 人工細胞的代謝網路改造與系統最佳化, 2012.01-2016.08

4.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 規模化中藥化學成分庫的建立,2011.01-2013.12

5.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藥創製), 天然產物平台, 2009.01-2011.12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天然藥物化學, 2012.01-2016.12

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三種割舌樹屬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2013.01-2016.12

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三種米仔蘭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2012.01-2014.12

社會任職

擔任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和《中國天然藥物》四個專業雜誌的副主編或編委。

獲獎榮譽

2000 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3 年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基金。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中國藥學,英文版》、《雲南植物研究》和《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編委會委員。

2010 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3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9月,獲第十五屆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