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氏家史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那勞岑氏家族曾經的顯赫毋庸置疑。清朝末年,這個家族走出了三位總督,雲貴總督岑毓英、四川代總督岑毓寶、兩廣總督岑春煊,使中國近代史上出現了“一門三總督”的官場奇觀。他們頭品頂戴,官至一品,而那些知府知縣級的岑氏官人則更多。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那勞岑氏家族官至五品的竟達23人。地處山間僻壤的岑氏家族如此盛產高官,人們不盡想:除了那勞山水富有靈氣外,岑氏家族一定有曾經顯赫的先祖蔭蔽。那勞岑氏家族深厚的歷史確實值得向世人炫耀,然而,在幾百年的歷史進程中,那勞岑氏家族也不總是處在鼎盛時期,就象土司士宮一樣,並沒得到永遠的世代相襲,到了清乾隆時,清政府實行改土歸流,西林峒長官司被取消,岑家也就成了黎民百姓。但是,歷屆岑氏弟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在每一次命運的轉折中都牢牢地把功名和利祿攥在了自己手裡,才使這個家族從一個邊疆的顯貴家族日漸成為大清皇朝的一個名公貴胄之家。岑氏家族斥重金打造的龐大建築,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目前仍然散發出那股霸氣與靈性,奮力地訴說著那曾有過的輝煌。
人物簡歷
西林那勞岑氏,通常指壯族歷史中的首位總督岑毓英及其家族,代表人物有其子岑春煊、岑春蓂,其孫岑徳廣,其同父異母兄弟岑毓寶,皆為中國近代史重要人物,簡介如下:岑毓英
岑毓英(1829-1889)清末大臣。廣西西林人。壯族。字顏卿,號匡國。秀才出身。1856年雲南回民起義時,率團練到迤西助攻起義軍。1859年占領宜良得以署理知縣,次年署澄江府知府。1862年被雲南巡撫徐之銘派往與圍困昆明的馬復初、馬如龍回民軍談判,達成協定,二馬投降,以功遷雲南布政使。1863年出兵進攻杜文秀起義軍。1866年率軍至貴州威寧州擊敗苗民軍陶新春和陶三春部。1868年繼續與杜文秀的起義軍作戰,授雲南巡撫。1873年兼署雲貴總督。1879年為貴州巡撫。1883年任雲貴總督。次年參加中法戰爭。1886年從越南撤軍回國,後病死。岑毓寶
岑毓寶,字楚卿,1841年生於廣南府那勞村(現廣西西林縣那勞鄉),壯族。岑毓英與岑毓寶為同父異母兄弟。岑毓英排行第一,岑毓寶排行第三。中法站爭中,岑毓寶隨兄雲貴總督岑毓英赴越南抗法,在宣光親率10營兵力迎戰法國援軍,並取得臨洮戰役的勝利,中法戰爭結束後,岑毓英令他駐紮白馬關,參與勘劃西段中越國界,他智勇愛國,升任雲南布政史,官居二品。1889年,岑毓英雲貴總督任內病故,岑毓寶充分看到朝廷腐敗,認為要使中國強盛,應支持維新。1901年農曆閏三月七日晚岑毓寶在“宮保府”內含恨吞金自盡。朝廷迴避岑毓寶支持維新運動事實,例授他為“資政大夫”。岑春煊
岑春煊出身壯族官宦世家,其父岑毓英曾任雲貴總督。少年時放蕩不羈,與瑞澄、勞子喬並稱“京城三惡少”。光緒五年,捐官主事,十一年中舉人,任候任郎中。父死後,蔭賞太僕寺少卿,正四品。光緒二十四年,岑春煊對策稱旨,被光緒親自破格提升為正兩品的廣東布政使,但岑歷官不及三月,便與兩廣總督譚鍾麟發生矛盾,改任甘肅按察使。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與光緒出逃,岑春煊首先率部勤王,因此獲得慈禧的好感,因功授陝西巡撫,後調任山西巡撫,期間與李提摩太等人籌建山西大學堂。光緒二十八年,調任廣東,未及上任,四川總督奎俊因鎮壓四川義和團不力而去職,岑春煊遂赴川署理總督。在任期間,他嚴肅吏制,建立警察制度,一舉彈劾四十餘名官員,人送綽號“官屠”,時與“錢屠”張之洞、“士屠”袁世凱並稱“清末三屠”。1918年任廣東護法軍政府七總裁之主席總裁。1920年軍政府解散,通電辭職,隱居上海。1933年4月27日逝世。著有《樂齋漫筆》。簡介
岑氏故居亦指岑氏古建築群,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城東約50公里的那勞鄉那勞村內,是明代上林土司土官岑密的的莊園舊址,也是岑密的後人清雲貴總督、受封“太子太保”的抗法將領岑毓英和清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兩廣總督、民國四期護法軍政府主席總裁岑春煊父子的故居。1994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布局
岑氏古建築群為三進院落,磚木結構建築。前進面闊3間,後進5間,疊梁式梁架,硬山頂,蓋青瓦。柱、梁枋、檐板均繪人物山水彩畫,門額懸雕有九龍的“宮保府”橫匾。門前立照壁,左右置石獅,外有圍牆,占地面積1350平方米。其中,岑氏土司府是西林縣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建築。
特點
岑氏古建築群依山而建,宮保府、南陽書院、增壽亭、岑氏祠堂等古建築因地形地勢和建築的功能分布在村落的山坡不同位置上。體現了壯族傳統民居布局上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的特點。岑氏建築群每組(座)建築布局考究,主要為四合院式建築,主軸線明確,單體排列規整和對稱。這種四合院式的布局是明清時期廣西壯族地區富裕官宦人家較為常見的布局。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建築式樣一般有乾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全地居式往往都為四合院式布局。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和四合院式布局,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大多數是乾欄式或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岑氏建築群除石牌坊外均為磚木結構建築,建築形式上均為面闊三或五開間,青磚砌清水牆,小青瓦屋面硬山頂的建築,其屋脊“博古”灰塑、封山、墀頭、門窗的做法,牆上端壁畫、梁枋雕飾等藝術構件做法和內容均屬廣西乃至嶺南壯族富裕華貴宅第式樣。
在岑氏建築群中,保留著濃郁的壯族傳統建築的做法,如榮祿第后座等部分建築採用傳統的乾欄式結構、山牆山尖下開圓形採光通風孔、穿斗式梁架上瓜柱不直接承桁條而設入字斜梁承托桁條等等,建築形式和裝飾反映出了濃郁的壯族傳統全地居式民居的特點,富有近代壯族建築文化內涵。
內府
岑氏古建築群的內府建築的結構、模式,窗花設計、壁畫雕刻等都保留著壯族達寬貴族居住的風格和特點。內府,又叫岑密府或土司府,是那勞岑氏古建築群最古老的部分,是明代西林土司岑密莊園舊址,建於弘治年間(1488-1505)。內府建築位於那勞寨後山山腳,居全寨最高點,建築群居高臨下,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有磚瓦結構平房10多間,中間房為建築主體,分三組橫向排列,各分前後廳。府前建有小亭子,兩旁有花圃。府內後部有棗園和菜地,南角有一處水塘,常年蓄水,供人畜飲用和澆灌果樹、蔬菜。府四周築二道圍牆,呈正方形,南、北兩側前部各有一道閘門。在五、六百年以前,在這樣一個窮山僻壤,草莽叢生之地,如此的建築是何等的氣派。規模宏大的內府古建築群歷經了五、六百年的風吹雨淋,如今只剩下4間的磚瓦房,雖然門框、花窗等仍堅硬無腐,廊檐、內廳牆上的壁畫仍清晰可見。但均搖搖欲墜,真叫人扼腕嘆惜。內府的破敗,原因多種,一是人為的破壞。據說岑密第四代傳人期間,同一祖宗鄰近土司為了爭地盤,擴大勢力範圍,對那勞土司內府人進行追殺,其後果後人眾說不一,而內府建築遭到一定的破壞也是不爭的事實。“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又將內府建築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加以破壞,圍牆被搗毀,雕有龍鳳花草的門框、窗板被拆砸,牆花壁畫被抹黑,雕樑畫棟被摳除,內府建築面目全非。二是封建的婚姻觀念使內府人丁希少,無力維修家園。從
外地遷移至此的內府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保留著高傲的大戶人家的思想。他們築起高高的圍牆,把自己禁閉起來,男的不下娶,女不下嫁,無法融入當地社會,占地3000平方米的建築及院落成了他們幾十代人共同的天地。據說先前內府的新媳婦大都是從賓陽、貴縣等幾百里外的壯族大戶人家過來的。在如此閉塞及惡劣的環境下,還要固守門當戶對這樣的婚姻觀念,讓內府的婚嫁非常艱難。同時,府內陰暗潮濕,瘴氣肆虐,南方瘴病等各種疾病不斷光顧內府,使內府好幾代人因為疾病險些斷後。內府人丁希少。清末明初,內府終於敞開家門,主動融入當地社會,接納當地風俗,與本地人通婚,招女婿、倒插門等一一接受,人氣才逐漸興旺。三是土司世襲制被取消,無經費維修。從十五世紀的岑密內府到十八世紀的清“宮保府”,近四百年間,那勞岑氏沒有出現標誌性的建築物,主要是土司士官制被取消,岑家也就成了黎民百姓,失去了自我保護能力,無力對已有的院落進行修善。岑毓英與宮保府
岑氏家族歷來重視教育,內府在家族鼎盛時期,還從外面聘請家教,雖然耗資巨大,但卻給岑氏後人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清朝時期,勤學好問,膽識過人的岑毓英就是從這裡起步的。岑毓英一輩子打拚搏殺,馳騁疆場,從一名年輕的武將到雲南布政使、雲南巡撫、福建巡撫、雲貴總督,直至官至一品,不僅為岑氏家族重振了雄風,也為岑家後人帶來無限的榮華富貴。岑毓英的一生最為輝煌的功績,一是平定回民義軍,二是直接參加了抗法戰爭,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清鹹豐王朝內憂外患,軟弱無能,對西南邊疆採取不管不問的綏靖政策,民不撩生。雲南回民起義,雲南大亂。時任雲南巡撫的岑毓英,因多次受恩於朝廷,主動與回民義軍作戰。經多年奮戰,勸降回將馬如龍,平定回民義軍,解救省城昆明之危。而後又出征滇西,回師滇東,攻克曲靖等地,累立戰功。同治十二年正月,岑敏英受封“太少保”、“一等輕車都慰”、“賞穿黃馬褂”,可畏功勳作著。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清廷立即將岑毓英任命為雲貴總督。岑毓英不畏強敵,率領滇軍出境抗擊法軍。他親自指揮了宣光和臨洮兩大戰役,重創和擊潰了法軍,攻克了被法軍占領的越南山西、河內等地,震撼了巴黎,導致了法國茹費理內閣的下台。
此前,岑毓英也不是一步青雲。清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英國殖民主義者組織“探路隊”,由駐華大使館翻譯馬嘉理帶隊,從緬甸進入雲南曼允地區,遭到岑毓英部李應珍、覃修綱與當地景頗族、傣族人民的阻攔。英軍“探路隊”自持火槍優勢,向中國軍民開槍挑戰,並縱火燒山,邊防軍民奮起還擊,將馬嘉理及隨員5人擊斃,其他侵略者愴惶逃跑。此事件史稱“馬嘉理事件”。事後,英國駐華大使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將岑毓英及其部“犯宮”提京審訊,清政府迫於英政府的壓力,將岑停職,他只好告假回那勞休養。
光緒二年,岑毓英借繼母病故之機,要求朝廷解任回鄉,清廷允許他回鄉避過風波。岑毓英回那勞後,大興土木,興建“南陽書院”及“宮保府”。
清光緒二年(1876年),岑毓英始建宮保府,後其弟岑毓琦擴建和補充。因岑毓英受封“太子少保”銜,尊稱“岑宮保”,岑以其尊稱命名其宅第為“宮保府”。全府占地約3600平方米,原有大小平房8間,後擴建至13間。宮保府分前廳、正廳、後廳、廂房、佛堂等。府外築青磚圍牆,高2米;圍牆的南、北側,各築一道閘門,青石柱門框,上刻對聯,南門為“岩狼邑大岳,草木含青色”;北門為“江山助磅礴,文物照光輝”。北閘門前3米處,立有4面石碑,前面石碑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後三面石牌為誥封碑,記述岑毓英一生的功績。前廳廊檐兩旁各立一對石獅、石童。前廳正門上方懸掛“宮保府”正楷字型門匾,匾高1米,寬0.6米,紅底黃字,匾框浮雕九條騰龍。正門門框雕刻對聯“既纓世胃,啟戰門庭”。前廳兩旁陳列著各種兵器、有大刀、長矛、火炮、火槍等數百件,由於保護欠妥,多已丟失。其中一門雙輪大炮和一管長炮(炮管長1丈多),1950年被過境匪軍沉於馱娘江中;另一把練功大刀重180斤,1958年已送交上級文物部門。前廳樓上為書房,展覽各種字畫、匾額和書籍。過前廳是天井,長寬為15×10米,地面用大塊青磚鋪設而成。由天井入正廳,廳內兩邊牆面懸掛慈禧皇太后御筆“福壽”、“松竹”、“禾壽”等字匾。天井和正廳兩旁各有一列廂房,各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作接客室,後部分為家丁居住。過正廳到後廳,後廳後部為神台,設香爐香案;後廳兩側各有廂房,為岑氏家眷居住。後廳之後還有佛堂,外圍有增壽亭、岑氏宗祠、岑懷遠將軍廟等建築,並稱為宮保府建築群。
南陽書院與“榮祿第”府
清“榮祿第”府,位於那勞寨北側,是岑毓英的四弟岑毓琦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建。清末,因岑毓英有功於朝廷,其父岑蒼松隨之受封為“榮祿大夫”,岑氏以此封銜命其新建住宅為“榮祿第”,那勞當地人稱為“宮保新府”。全府占地面積為約1500平方米。府外築有圍牆,圍牆南、北側各一道閘門,閘門上設有哨亭,便於守衛。主體建築有前廳、正廳、廂房、後樓等,形成兩重四合院;前廳大門上方,懸掛著“榮祿第”紅底黃字魏書門匾;進大門抬頭可見橫樑上刻有“分省補用道觀察使”正楷字型,為岑毓琦的宮職;天井為長方形,用大塊青磚鋪設;天井兩旁是廂房,飛檐橫樑雕花。正廳分左、中、右三室,左室為岑毓琦臥室,中間為待客室。後院建在一塊高地台上。為木樓式。榮祿第南則連線南陽書院,府外還建有思子樓等建築。思子樓
思子樓位於榮祿第府右上方約30米處,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岑毓琦所建。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磚木結構,共2層。底層置泥塑觀音菩薩和佛像,擺設各式香案香爐,廊檐牆面繪有“竹林七賢”等圖畫,色彩艷麗;第二、第三層為木樓,木匾“思子樓”懸掛於第二層正中。樓外有圍牆,內種花草、果樹,四季如春。傳說,岑毓琦的長子岑景恆,6歲入南陽書院讀書,勤學好問,聰敏過人,岑毓琦非常痛愛岑景恆,岑景恆未滿16歲就死去,岑毓琦建此樓紀念兒子,並從定安娶一美貌的少女住在樓內,為亡子供奉香火。南陽書院
南陽書院與清“榮祿第”府是同一組的建築群,這些建築已連成一片,並且相通,其實,南陽書院與清“榮祿第”府的修建相隔二十多年。南陽書院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岑毓英所建,光緒八年(1882年)擴建,面積450平方米。為岑氏學堂,因岑氏神堂為南陽堂,故稱“南陽書院”,分有前廳、後廳、左右廂房和廚房等,組成一組四合院。後廳內設孔院,又稱聖堂,孔位旁置岑毓英所撰《岑氏祖訓》座牌。前廳大門上方懸掛“南陽書院”正楷體木匾,黑底黃字,為岑春煊在廣州請人制就送來。前廳內的屏風寫有正楷字型的《岑氏族塾箋》,紅底黃字。凡入學的岑氏子弟都以此為必修之課。門外廊檐下設有“教訓座”。據說,違犯規矩的學生被罰跪在“教訓座”上,面對孔座,抬頭可頌《岑氏族塾箋》進行思過。舊時,只有岑氏子弟才能在此就讀,所學教材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其他外姓子弟不得入內求學。岑春煊曾多次來信或囑人,要求南陽書院不應只招收岑氏子弟。民國初年,南陽書院因故停辦。岑氏宗祠
岑氏宗祠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分前後院,後院四合,後廳是神堂,兩廂房是陳列室,前廳中間是大門,天井四角有花圃,中間有方形石台上有繪著飛鶴的六角形亭子,名"鶴亭"。大門外有寬闊的趟廊,兩剪伸出的八字牆,上畫兩隻大老虎,大門下來是十二級台階,台階邊到八字牆基各有一塊較大的花圃,兩棵大苦楝樹緊靠台階。台階腳才是方形外院,院外對著大門有一面照壁,壁面畫巨龍戲珠。祠堂占地約400平方米。增壽亭
增壽亭是岑毓英二伯岑毓祥的第三個兒子岑增壽的身後紀念建築物,占地面積80平方米。光緒十年(1884年)建,磚木瓦結構,亭作八角狀,上下三層。底層為磚牆,牆內壁畫有天上諸神畫像及篆體書法,書畫至今可見部分;二、三層為木樓,頂層蓋瓦。岑氏自認為族人屬短命之輩,需還願消災,故建造此亭。岑懷遠將軍廟
岑懷遠,南宋邊將,是明朝上林長官司岑子成之遠祖。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加大將軍銜。上林長官司岑氏土府遷居那勞村後建廟,清光緒元年(1875年)岑毓英擴建成四合院,有神堂、兩廂房和閘門,占地180平方米。神堂神匾甚是堂皇,廊檐也甚寬敞,左右走廊分別以紅包六柱木架,上署鍾、鼓各一,鍾、鼓均畫有龍鳳。
舊府
位於宮保府之西北側,為宮保府修建前岑氏家人所居。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構架,硬山頂,青磚鋪地,廊檐牆壁上有花卉壁畫。石牌坊
提起那勞岑氏古建築群,有一組建築不得不說,那就是清末年朝廷撥款和岑氏捐資為那勞岑氏家族孝子孝女修建的2處石牌坊,孝子坊和孝子孝女坊。孝子坊,位於老街寨東,是清朝廷為旌表岑氏孝子岑德固而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岑春煊的長子岑德固受父之命,自桂林護送其母劉氏到湖北求醫。將至漢口時劉氏病重而逝,岑德固自責照料母親不周有愧,後自己絕食而死,以表忠孝。岑德固以身殉母之事感動時人,湖北巡撫、兩湖總督先後申報朝廷,請求旌表岑德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西林縣知事奉旨撥銀修建此坊。坊門上方刻:上諭德固以身殉母,實屬純孝可見,特予旌表,並列入國史館孝友傳以彰至行,欽此。兩旁還刻有清朝官員端方、張之洞的奏文和岑德固殉母事跡敘文。坊柱刻“二十四孝”浮雕圖雜。1971年,修建田林至西林公路時被民工拆毀。
孝子孝女坊位於老街寨中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岑毓祥、岑毓琦借朝廷旌表岑德固之機,為紀念岑氏的孝子貞女而自籌銀兩興建。坑高10米,寬9米,厚0。7米,全用青石條精砌而成,面東,背西而立。正中拱門上方石匾刻有“孝子孝女坊”,左、右刻有岑德固、岑景恆、岑增壽、岑壽姑、岑惠,仙、岑珠姑、岑菊仙等孝子貞女姓名。孝子孝女坊的建築規模與格調遠不如孝子坊,可惜孝子坊已不復存在。
時光任冉,如今岑氏古建築仍舊威然聳立,而岑氏家族的輝煌歷史已遠去。只有走進岑氏古建築去打開一扇扇塵封許久的大門,去感受古代建築藝術魅力,才能對那勞岑氏家族鮮為人知的故事有所了解。
文化縮影
西林岑氏建築群不僅是桂西、桂西北壯族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群。而且村落、組群布局、建築形式等方面在傳統的壯族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一定的漢族建築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從建築文化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是桂西的一個歷史文化的象徵,更是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林岑氏建築群不僅是桂西、桂西北壯族地區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築群。而且村落、組群布局、建築形式等方面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建築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從建築文化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是桂西的一個歷史文化的象徵,更是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特別是岑毓英父子保衛邊疆、鞏固邊防,抗擊侵略者的愛國愛家事跡,也是今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鄉土教育有重要意義的教材。百色起義精神的精神激發廣大幹部民眾熱愛西林、建設西林的熱情。以創建國家級文保單位為突破口,實施建設那勞生態文化民俗村,推進那勞岑氏古建築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建設,修復和開發“西林教案”舊址,同時不斷加大各級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眼於豐富壯族句町歷史文化的內涵和培育句町文化品牌,整理推出一批民族傳統曲目,創作一批原生態民族歌舞節目,創作排演反映句町歷史的實景演出,深入挖掘句町文化,拓展那勞岑氏家族歷史文物收集整理,充分發揮縣博物館、那勞岑氏古建築群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統一戰線教育基地”功能,推進黨員幹部、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制度化,形成革命傳統教育、弘揚民族精神長效機制。
申報工作
2012年5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強、黃槐武、黃賜祿3位專家來到西林縣,對那勞鄉岑氏家族出名的“一門三總督”古建築群認真考察調研,並指導西林做好岑氏古建築群維修工作。在考古調研過程中,3位考古專家肯定了西林縣關於加強保護岑氏家族古建築群的方案,對岑氏古建築群內的陳列展覽、保護程度、管理程度給予高度肯定。同時要求西林縣完成《一門三總督》拍攝、製作、廣泛宣傳工作,深入挖掘岑氏家族歷史文化精髓,打造西林文化歷史品牌;加大那勞岑氏土司府古建築群等歷史文物的保護開發,加快對“岑氏土司古建築群”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加快申報西林縣級、自治區級“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之鄉”工作。保護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那勞鄉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是廣西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一個土司古建築群,是壯族土司文化從興到衰的一個歷史見證和天然的博物館。由於年久失修,古建築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對其進行維修迫在眉睫。為作好維修前期調查,力爭在格局色調上保持建築群原貌,西林縣組織旅遊宣傳文化部門對景點的詳細資訊進行收集、整理、歸類,目前各項維修評估前期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西林縣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岑氏家族古建築群旅遊景點,打造西林縣旅遊品牌,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目前,該縣已投入200多萬元對岑氏家族古建築群進行維修。交通指南
南寧市→西林縣→那勞村岑氏故居
長途班車從南寧北大汽車站坐車到西林縣,一天3到4躺車,運行時間8個小時左右。然後從西林坐班車直達那勞鄉那勞村,距離約50公里,行程約30-40分鐘。
自駕車線路
起點南寧
目的地西林
距離486千米耗時9小時8分鐘
路線:南寧→崑崙大道/環城高速/金橋客運站/G324→廂竹大道輔路→南梧路→環城高速入口→南壇高速→南百高速→百色東→323國道→324國道/盤百二級公路→321省道→新西路→西林
具體線路
1.從{濱湖路}向{東北}方向,前往{迎賓路}0.8千米。2.上匝道走{長湖路}1.1千米。3.在{廂竹大道}向{左}轉3.8千米。4.下{崑崙大道/環城高速/金橋客運站/G324}出口走{廂竹大道輔路}0.2千米。5.下出口,前往{南梧路}0.4千米。6.在{南梧路}稍向{右}轉1.1千米。7.在{環城高速入口}向{左}轉15米。8.上匝道,前往{環城高速} 部分路段收費0.7千米。9.在交岔路口繼續沿指向{環城高速}的方向向{左},走{環城高速} 該路段收費27.6千米。10.繼續前行,上{南壇高速} 該路段收費18.1千米。11.繼續前行,上{南百高速} 該路段收費177千米。12.下{百色東}出口,前往{323國道} 部分路段收費1.7千米。13.在{323國道}向{左}轉5.0千米。14.稍向{右}轉,繼續沿{323國道}前行3.9千米。15.在{324國道/盤百二級公路}稍向{右}轉繼續沿324國道前行94.7千米。16.在{321省道}向{左}轉150千米。17.在{新西路}向{右}轉0.1千米。
廣東汕尾、海豐、陸河→百色→西林縣→那勞村岑氏故居
1.汕尾到廣州出車站 到達站 參考時間 參考票價
汕尾 廣州天河客運站 8點至19點30分每隔30至60分鐘一班 ¥75.00
海豐 廣州天河客運站 7點至21點30分每隔約30分鐘一班 ¥75.00
陸河 廣州天河客運站 12點 ¥12.00
2.轉乘大巴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
出車站 到達站 參考時間 參考票價
廣州窖口客運站 百色 16點、18點、19點 ¥160.00
然後從百色坐長途班車到西林縣,每小時一班,行程261公里;再從西林坐班車直達那勞鄉那勞村,距離約50公里,行程約30-40分鐘。
其他地區
昆明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曲靖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玉溪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保山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昭通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麗江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思茅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楚雄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蒙自縣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文山縣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景洪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大理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瑞麗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瀘水縣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香格里拉縣到岑氏土司古建築群等具體路線可參考“積木游網”。景點
岑氏古建築群
門票:30元開放時間:8:30-18:00
岑氏居家風水民俗
岑氏祖居那勞鄉那勞村,三面環山、前有河流和平原,在中國古代易經民俗中屬於“左青龍、右白虎、前有平原、後有靠山,藏風聚氣,風水寶地”的上佳住宅,從而以壯族“一門三總督”而令世人稱嘆。周邦洞群
位於西林縣城東北面7公里的周邦村附近。此處共有岩洞19個,其中仙人洞內,大廳與窄道、正洞與岔洞曲暢勾連,有通山外的“天窗”,有垂直而下的“無底洞”。另一耕牛洞有3個大廳,最大的二廳寬約400平方米,高約20米;三廳為石景最佳處,內還有許多未探明的旁洞、側洞。附近地區名勝古蹟
樂業天坑群、清風樓、通靈瀑布、百色起義紀念館、愛布瀑布群、吉星岩、蠻王城遺址、右江河、大石圍峽谷、鵝泉、浩坤湖、弄良岑氏墓、紫壁山、沒六魚洞、世紀銅鼓樓、感馱岩、墨岩、田東橫山寨、雪蓮洞、中山公園、石鐘山、平果舊城八景、背婁瑤族山寨、穿洞天坑、布柳河仙人橋景區、樂業大石圍、弄福公路、繡球一條街、古龍山峽谷群景區、鉗牙峽、十二道門、黃猄洞國家森林公園、羅妹蓮花洞、岑王老山景區、田東十里蓮塘、吞力黑衣壯山寨、宜州下梘河、大王嶺原始森林自然保護。遊記
西林岑氏土司府懷古西林縣歷史悠久,西林境內的馱娘江流域,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古人類居住。在商代,西洋江、馱娘江稱“濮水”,在兩江流域居住的人群被稱為“濮人”。濮人為壯族先民之一已為當代的大量考古學證據所證實。秦代,西洋江被稱為“文象水”,馱娘江被稱為“盧唯水”,兩江流域及其南面毗鄰的廣闊地域由當時國力強大的“句町王國”統治。句町國為壯族先民建立同樣為當代大量考古學證據和文獻所證實。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朝收管句町王國,設為“句町縣”,隸屬牂牁郡。漢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句町縣升格為地方王國,句町侯被提升為句町王。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句町王禹與夜郎王興等起兵互相攻打,戰亂多年,都不服牂牁郡派來的官吏調解……明永樂七年(1409),上林峒更改建制為“上林長官司”,並將土司府遷到弄南村(今屬西林縣),隸屬泗城州(今凌雲)。個別學者認為宋皇祐年間(1049~1054),隨宋朝大將狄青從河南南陽到南方征討儂智高的部將岑仲叔留守桂西,岑氏部屬的岑、覃、潘、許四姓官兵從此駐留淥沱河(今馱娘江)流域。誤以為西林岑氏家族源於河南。倘若如此,西林的岑、覃、潘、許四姓後代豈不都是中原移民的後代。這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自唐代以來廣西壯族土司土官偽照族譜以改善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攀緣附會自我標榜的行為如今已為大量學術研究成果所揭露。 西林岑氏土官當是本地壯人。目前眾多的歷史研究資料表明西林壯人是句町先民的直系後裔,因此,岑氏家族文化與西林壯族社會的歷史文化直接關聯。
西林那勞鄉位於西林縣境東部,東與田林縣毗連,南和西南分別與足別鄉、西平鄉為界,全鄉人口共7650人,其中壯族占81%,漢族占5%,瑤族占2%,苗族占2%,其他民族占10%。那勞是個神奇美麗的地方。後龍山延綿數百里,山巒起伏,鬱鬱蔥蔥。從高處俯瞰後龍山,似一條騰躍的蛟龍。右邊是緩緩流淌的西平河,左邊是奔流不息的馱娘江,江河相匯,款款向東而去。山環水繞,景象宜人。遠眺山包上的西林岑氏土司府遺址前,思緒淌過西平河,涉過馱娘江,越過後龍山,愈拉愈長……
明成化元年(1464年)上林(西林前稱)土司府的實力人物岑志鹹率部在達下、那佐一帶與廣南農氏土司府隊伍展開激戰。泗城土司府岑豹率領將士兩千餘人,假裝西上幫族親助戰,岑豹隊伍經過上林土司府駐地上林峒,然後向西進發,趕往淥沱河(今馱娘江)西段。岑豹隊伍離開上林土司府方一天路程,即遇上前線來報信的人報知,岑志鹹在前線染病而亡,靈柩已在歸途中。於是岑豹令部屬星夜趕回上林峒,次日拂曉將上林土司府團團圍住,不顧兄弟情,把土司岑志鹹其全家大小全部殺絕,宣布接受上林土司府政權。這就是桂西土司制歷史上有名的上林土司府滅絕事件。
後來,被土司休了多年的“府妃”、“黎操”被其親信在者甲(今田林縣定安鎮)找到,同時尋獲的還有七歲兒子岑天龍(又名岑世傑)。為承祖制,岑氏族人又重新扶植岑天龍為嗣當上小土司,“黎操”氏替兒子主政,土司府遷居者角甲,上林長官司算是又有了主人。為逃避瘟疫,上林土司府從江邊的者角甲遷至地勢較高氣候溫宜的弄南壩子(今高龍鄉境內),岑天龍死後岑福瑤繼位,其將土司府從弄南搬到八星(今定安鎮內),弟弟岑桂榮因岑福瑤溺水死又繼承兄長登基。
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泗城土司府步步緊逼,岑桂榮因身衰體弱,退出而扶助其兒子岑密繼位。為使土司府遠離泗城,更加靠近姻親的廣南農氏土司府,選定那勞為新土司府駐地,岑密從八星遷至那勞舉行登基典禮。
上林(西林)岑氏土司在那勞至少有158年。若算到乾隆,有307年之久。思緒淌過西平河,涉過馱娘江,越過後龍山……把歷史拽回現實。
明代晚期西林長官土司府第舊址,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的三個院子平排錯落有致,中間的院子有兩進,顯得較深。長官司府府第,二進門前的台階和牆壁都是冷著青幽幽的大塊大塊的明磚砌的。進了二重廳,頂梁下的文字已模糊看不出字眼,但木樑的兩端牆壁上有凸的工藝紋理,能清清楚楚看出是桃形,這桃形是土司府標,西南各地土司府都有。
當你饒有興趣的坐在二重廳那張古樸而漆色斑駁的案桌後面時,坐在那把同樣古樸的木椅上時,遙想著長官土司府的榮辱興衰,唏噓嘆喟。繞過後門到東面園子,有一棵大樹,樹皮蒼老,枝繁葉茂,仿佛是擁住一團雲。大樹下有上下兩口井,井口長滿了厚厚的青苔,像是訴說著坎坷歷程,世事滄桑。
出門來,看到閘門仍保持較好,閘門的樣式和各地土司府建築基本一個式樣,上面有豐富的壯族土司傳統文化內容。岑氏土司府是不寂寞的。近年來,人們紛紛慕名前來拜謁它,探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