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春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寧州遵化里(今貴州省赫章縣境內)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義的著名首領。鹹豐同治年間,與其胞弟陶三春等領導了黔西北苗族和附近兄弟民族進行反對衙門的苛捐雜稅和各種迫害民眾制度的農民起義。雖然陶新春領導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參加的起義最終失敗了,但他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這次起義也是太平天國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基本信息

出身低微

陶新春出生於一個世代農奴家庭,父親受盡了土目的百般折磨,過早死去,母親王氏改嫁到巴拉寨的農奴熊家,陶新春也隨母親到了熊家。他們身為農奴,生活極為悲慘,苦難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促使他率領各族人民奮起反抗。1860年陶新春領導的起義軍消滅了七星關的敵人,占領七星關,繳獲了大量的武器。

領導起義

這次勝利大鼓舞了民眾的鬥志,起義軍的聲勢日益壯大。威寧、大定、畢節地區的彝族、布依族人民紛紛參加起義軍,張油客、謝三火炮也從喜樂帶領一支起義軍前來參加,苗、漢兩支起義軍的聯合,成為黔西北各族人民聯合起義的強大武裝力量。1861年秋,陶新春在豬拱箐建立了農民政權,自任統帥,並仿效太平軍設立了軍師、將軍、經略、宰輔、巨鄉、禮師等職,分管軍政事務;實行“墾土種田”制度,使糧食生產連年增加;開闢了商業貿易場,實行“互易通市”政策,粉碎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並興辦教育,招徠技藝工人,這些措施,使起義軍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勝利,根據地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秩序井然,被譽為“鐵筒江山”。

起義失敗

陶新春領導的起義軍經過1862年至1866年的鬥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清朝統治者對起義軍的聲威日益畏懼,1866年4月,調集滇川黔三省的兵力向豬拱箐大舉進犯,血腥鎮壓起義軍。陶新春據敵情進行了防禦部署。1867年正月,岑毓英在鎮雄鎮壓了李開甲、漆老新領導的起義軍之後,又到畢節秘密召集了曾經投靠起義軍的土目為他提供內情,2月9日,他親自帶領清軍,乘黑夜突然偷襲了吳家屯,起義軍措手不及,死傷甚重,吳家屯失守。

岑毓英又調集重兵包圍紅嚴尖山,起義軍英勇反擊,但在重兵圍困又無援軍的情況下,陣地失守,德高望重的軍師基哉壯烈犧牲,給起義軍帶來重大損失。6月,岑毓英又集中兵力向豬拱箐發起猛攻,陶新春率領起義軍與敵人進行了四個多月的激戰,擊敗了清軍的大舉進犯。岑毓英在武裝進攻遭到失敗後,又採取陰謀手段收買起義軍中的叛徒。在叛徒王長毛的告密和預謀下,6月19日,岑毓英趁起義軍在卯時換班吃飯之機,偷襲豬拱箐營地。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根據地陷落,陶新春等首領被敵人包圍。陶新春的弟弟陶三春等人歷盡艱險衝出重圍,轉移到海馬姑與當地義軍共同戰鬥,因海馬姑孤立無援而陷落,陶三春被敵人殺害。陶新春等首領被俘後,押解到黔西城,9月初被敵人殺害。餘部繼續堅持鬥爭達四五年這久,直至1871年才在敵人的鎮壓下失敗。

陶新春領導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參加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中國少數民族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這次起義中太平天國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陶新春不愧是苗族人民的優秀代表,他和他的戰友們的英雄業績,將永遠受到人們的敬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