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堂

山西大學堂

山西大學1902年創立之時,名為山西大學堂。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其具有中學專齋和西學專齋兩個組成部分,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中西教學共為一體之先例。

基本信息

誕生背景

中學專齋

1898年的“百日維新”和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以後,清王朝為了維護其專制統治,迫於國內外各種壓力,於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初宣布實行所謂“新政”,興辦學堂為其教育改革之主要內容。同年,清政府下詔,“除京師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牞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國小堂。”當時山西省太原設有 “晉陽書院”和“令德堂”兩所書院。“百日維新”期間,“令德堂”曾改為山西省會學堂,進行過一定改革,在此基礎上,1902年初,山西巡撫岑春煊即遵朝廷諭旨將令德堂改設為山西大學堂。委派山西候補道姚文棟為首任督辦(相當於校長),高燮曾為總教習,谷如墉為副總教習,以太原文瀛湖南鄉試貢院作為臨時校址,接收晉陽書院和令德堂學生,正式開學。由此山西大學堂正式成立。

西學專齋

在義和團運動中,山西仇殺天主教主教、教士130餘人,教案特別嚴重。在處理教案問題中,在山西傳教的英國耶穌教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於1901年3月曾向清廷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與奕劻提議,以山西教案賠款50萬兩白銀用於在太原創辦一所近代中西大學堂,選拔全省優秀學子入學,學習近代學問。後又於5月29日遞交了 《上李傅相辦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條》,其中第三條對此提議作了專門的具體陳述。大意為:共罰白銀50萬兩,每年交5萬兩,十年為止,設立學堂,教導有用之學,開導晉省人知識。對此李鴻章、奕劻立即表示贊同並電告巡撫岑春煊遵辦。10月岑春煊曾派洋務局提調周之驤赴上海與李提摩太面談此事並議定了創辦中西大學堂契約八條。1902年初,李提摩太偕人來太原擬簽訂正式契約時,方知晉省已辦起了山西大學堂。於是他又建議岑春煊將山西大學堂與他擬創辦的中西大學堂會並辦理。合併後山西大學堂內設兩部,一部專教中學,由華人負責;一部專教西學,由李提摩太本人負責。就此建議,岑春煊認為涉及教育主權問題和傳教問題,未敢應允。後經多方反覆籌商,並交由西大學堂學生進行了民意測驗,對有關細節進行了逐條逐字的斟酌,議定了合辦山西大學堂的契約23條,於光緒二十八年五月初二日(1902年6月7日)由山西司道及紳士等與李提摩太及擬聘之西學專齋總教習敦崇禮簽字,巡撫蓋章立案,呈報光緒皇帝朱批。
契約生效後,山西大學堂就改制成為兩個組成部分,即山西大學堂原來部分改為“中學專齋”,總理為谷如墉(山西神池人,進士出身,曾任戶部主事,晉陽書院山長),總教習為高燮曾(湖北人,翰林出身,曾任山西提學使),擬辦中西學堂改為 “西學專齋”,總理為李提摩太,總教習為敦崇禮。由此山西大學堂就成為了中西共為一體的一所新式學堂。

教學章程

根據1902年清政府頒布的 《欽定學堂章程》(稱為 “壬寅學制”)和次年又重新頒布實施的 《奏定學堂章程》(稱為 “癸卯學制”),高等教育分高等學堂(大學預科)、大學堂(大學專門分科)和大學院(亦稱“通儒院”,相當於研究院,大學畢業始許入學)。高等學堂和大學堂學制為三年,大學院學制為五年。山西大學堂的學科課程設定和教學基本上是依照新學制的規定建立並逐步完善的。

中學專齋的教學

中學專齋初辦時,設有高等科和三年制預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基本承襲了令德堂舊制。所上課程分經、史、政、藝四科,谷如墉講《戰國策》,高燮曾講《近思錄》,賈耕(前上黨書院山長)講《禹貢》,田應璜(舉人出身)講《明史》,成連增(翰林出身)講算術,胡瀛(貢生出身)講地理,學生不分班次,集中於大堂聽課,教習按品職依次列坐正中,學生分坐兩側。考試於每月初八統一舉行,成績優異者按等級發給獎金。
1904年,新任提學使寶熙對山西大學堂進行了整頓。設監督為學校負責人,取消總理,總教習改稱教務長,提調改稱庶務長,堂舍監督改稱齋務長。特別對課程設定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高等科分為兩類,一類以文為主,一類以理為主。舊課程只保留經學一門,其他一律取消,增設了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數、幾何、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圖畫、音樂和體操等課,教員自編講義,印發給學生。教員主要有傅岳?,講西洋史,曾編寫《山西大學堂史》上中下三冊。張友桐,講授中國史,對徐繼畲著述很有研究,曾編著《山西大學堂史學課程》。任翽鑾,講授地理,曾編著《中外地理課程》。還有楊培根、王垂純、祁崇仁、吳渭濱、任鍾澍等,以及日本籍教員小金龜次郎、剛田等,分別擔任各科教學。1905年中齋第一批學生畢業,根據畢業考試成績,分別授予拔貢、優貢和歲貢的 “貢生名義”。1904至1905兩年還選派了優秀學生40名留學日本。

西學專齋的教學

西學專齋開辦時,由學會劉嘉琛通過向各縣分配名額,招收了學生,於1902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日)開學。巡撫岑春煊和省城重要官紳都出席了開學典禮。為解決校舍不足,巡撫岑春煊專令拔貢院附近皇華館學台衙門西院作為西學專齋辦公、上課和教習宿舍之用。西齋的總管理和學生膳食住宿等一切行政事務由中齋所設提調和舍堂監督統一管理,只教學相對獨立。
西學專齋初辦時只設有預科,教習多為外籍人,教學內容和方法基本上與英國學校相同。開設的課程一般是近代學科,有英語、數學、文學、法律、物理、化學、採礦、格致、西洋史、世界史、體操、圖畫等,並開有物理和化學實驗課。為解決西齋教材不足的問題,李提摩太等還曾於1902年至1908年在上海開設了山西大學堂高譯書院,此為中國第一所大學譯書院。翻譯出版了各種高等、中等和師範學校教材和名著,為引進和傳播西方先進科技知識和學術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後來,經過一定發展,西齋於1906年開辦了法律、礦學和格致三個專門科,1908年又開辦了工程科。

考試錄取

西齋學生畢業也同中齋學生同時於省城進行統一畢業考試,考試及格,一律稱為“舉人”,各專科畢業生,經過進京應試,及格後授予“進士”。此外,省府還撥專款,前後從西齋選派了優秀畢業生50餘名赴英國留學,學習鐵路、採礦、機械等工程科目,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為我省開發礦產、興辦工業及發展本校工科做出了一定貢獻。

歷史沿革

山西大學堂

1902年3月,英國耶穌教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RichardTimothy)提議,以山西教案賠款50萬兩白銀用於在太原創辦一所近代中西大學堂,10月岑春煊派洋務局赴上海與李提摩太面談此事並議定了創辦中西大學堂契約八條。
1902年初,山西巡撫岑春煊遵朝廷諭旨將令德堂改設為山西大學堂,接收晉陽書院和令德堂學生,正式開學。由此山西大學堂正式成立。
1902年初,李提摩太建議岑春煊將山西大學堂與他擬創辦的中西大學堂合併辦理。合併後山西大學堂內設兩部:山西大學堂改為“中學專齋”專教中學,由華人負責;中西大學堂改為“西學專齋”專教西學,由李提摩太本人負責,由此山西大學堂就成為了中西共為一體的一所新式學堂。
當時,根據《奏定學堂章程》,設立在省會的大學堂,至少需要設定三科才能成立。1903年下半年,各省都按章程規定改為高等學堂,全國只有京師大學堂和山西大學堂仍保留為大學堂,同年10月,天津中西大學堂改為北洋大學堂,直到辛亥革命時,全國總共也只有以上三所大學堂。

山西大學校

1910年,山西大學堂已開辦近10年,省出經費50萬商銀已付清,根據“契約”規定,西學專齋應歸還山西自辦。是年11月上旬,李提摩太來並辦理了有關移交手續,西齋教習也大部分按契約解聘離晉,不久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建立。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教育法令。遵照新的規章,山西大學堂改名為山西大學校,監督改稱為校長,中學專齋與西學專齋的建制也同時取消。設立了預科和本科,預科分為一、二兩部,一部為文法科,二部為理工科,均修業三年,本科分文法工三科。由此山西大學校便奠定了以後文理多科的綜合性大學的基礎。

國立山西大學

1918年7月,山西大學校列入國立範圍,被稱為國立第三大學。直至此時,全國公立(官立)大學仍只有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和山西大學三所,並規定凡是山西大學本科畢業生,以其所學任事三年,或曾任校長及教員滿三年者可參加參議員選舉。直到1922年重新頒布學制,全國大學才逐步增多。

山西大學(古)

1931年改名為山西大學,抗戰期間,曾遷至晉南、陝西三原、秋林等地。
1937年被迫停辦,1939年復校。
1949年春,中國大學理學院併入山西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山西大學設有文、理、工、醫、法五個學院,是當時國內辦學規模較大、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水平較高的高等院校之一。著名進步學者鄧初民任校長。
1952— 1953年院系調整,取消山西大學建制,五個學院調整如下:
文、理兩院(含中文、歷史、外語、教育、數學、化學、生物7個系)合併,改稱山西師範學院(後併入山西大學)。
工學院(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個系)獨立建校(今太原理工大學)。
醫學院(含醫學系)獨立建院(今山西醫科大學)。
法學院改稱財經學院(含經濟、工商管理、會計3個系),後劃歸入中國人民大學

衍生學校

山西大學

1953年,文理學院獨立建院,稱為山西師範學院。1959年,再度組建山西大學。
1961年山西師範學院併入山西大學,1962年,山西體育學院、山西藝術學院併入山西大學。經過歷代山大人的艱苦努力,昔日一處雜草叢生的荒涼之地已變成一所具有相當規模和充滿濃郁現代氣息的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110周年校慶標誌
山西大學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研究教學型重點大學,是集教學、科研、科技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一體的聞名全國的百年學府,如今的山西大學正朝著建設具有地方示範作用的研究型大學方向而邁進。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山西大學形成了“中西會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強報國”的文化傳統和“勤奮嚴謹、信實創新”的優良校風。2012年5月8日,山西大學將迎來建校110周年校慶。
山西大學歷史沿革
1902-1911山西大學堂
1912-1931山西大學校
1931-1937山西大學
1937-1939山西大學停課
1939-1943山西大學復校
1943-1949國立山西大學
1949-1953山西大學
1953-1961山西師範學院(隸屬教育部)
1959-今山西大學(省部共建)

太原理工大學

1953年,工學院獨立建校,稱太原工學院。太原工學院是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的延續,她秉承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工科辦學理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山西乃至全國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太原理工大學機械館
1997年,更名為太原理工大學,現已步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是中部地區重點建設的五所高校之一,學校近幾年加快了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全力建設高水平研究性大學。
2012年5月6日,太原理工大學將迎來建校110周年校慶
太原理工大學110年校慶標誌
。滄桑砥礪,鑄就輝煌。太原理工大學110年的辦學歷程,幾乎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回溯110年的歷史進程,它起步於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歷經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校、國立山西大學、太原工學院、太原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發展階段。

山西醫科大學

1953年醫學院獨立建校,稱山西醫學院,並與1996年更名為山西醫科大學。其歷史沿革如下:
o 山西醫學傳習所(1919.8-1921.8)
o 山西醫學專門學校(1921.8-1928)
o 山西醫學專科學校(1928.12-1932.1)
o 私立山西川至醫學專科學校(1932.1-1937.11)
o 山西民族革命大學醫學院(1937.11-1938.3)
o 山西川至醫學院(1938.3-1939.1)
o 私立山西川至醫學專科學校(1939.1-1940.3)
o 山西大學醫學專修科(1940.3-1946.8)
o 國立山西大學醫學院(1946.8-1953.9)
o 山西醫學院(1953.9-1996.4)
o 山西醫科大學 (1996.4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