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秦時期南方民族。由於部落分散,支系眾多,不相統屬,又有"百濮"之稱。濮分布在長江中游巴楚地區及其西南,相傳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周宣王時,楚國內訌,王弟叔堪曾逃難於濮地。春秋初,楚漸強大,開始向濮地擴張。周平王時,"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楚武王時,又"開濮地而有之"。至楚莊王初,濮人勢力仍盛。楚四周民族趁楚大飢群起叛楚,百濮也在麇人率領下"聚於選。將伐楚"。選在今湖北枝江一帶,可能是當時濮人聚居之地,麇人可能是百濮部落的首領。楚莊王在打敗各族後,很快強大起來,"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楚地濮人大部被征服,逐漸同楚人融合,並與楚人、蠻人、戎人等共同創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
中國西南古代族群名。又稱“卜”、“百濮”。商周時,分布在江漢流域及其以南,後散居今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與百越(見越)雜處。約公元前16世紀,濮人向商湯王朝獻過珠璣等產品。約公元前11世紀,濮人與庸、蜀、羌等人一起參加了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之戰。周宣王初(公元前827),楚國的叔堪因爭位而避難於濮人地區。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濮人與麇人伐楚。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楚人復以舟師伐濮。後來很多濮人部落被楚國合併。戰國至漢朝時,組成夜郎國(今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的種人中,有濮人成分。東漢的永昌郡(今雲南大理和哀牢山以西地區)內有“閩濮”,與僚、越等人雜居。三國時,濮人居住在蜀國的南中諸郡(相當於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向蜀國納貢賦。蜀國平息了孟獲等的叛亂後,遷濮人數千落於雲南郡(今雲南省大理州、楚雄州的部分地區)、建寧郡(今雲南曲靖)地區。唐朝時,雲南地區有文面濮、赤口濮、黑僰濮,曾向唐朝進貢。此後,史籍關於濮人的記載就很少了。
盛產
濮人與越人聚居地區產珠璣、 玳瑁、象齒、 文犀、翠羽、 菌、鶴、短狗和丹砂(硃砂)等。 濮人曾以丹砂、短狗等方物向中原王朝進貢。濮人有“折齒”(鑿齒、斷齒)的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