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陝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古代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築的傑作。陝西、山西兩省在明清時代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山西和陝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當時,山西與陝西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山陝商人結合後,在很多城鎮建造山陝會館(也稱西商會館),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著名的山陝會館有社旗山陝會館,聊城山陝會館等,其中河南社旗山陝會館被譽為“中國第一會館”,現已成為文化旅遊資源。

基本信息

綜述

社旗山陝會館 社旗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的主要作用有:團結了秦晉地域的商人和眾多的行業商,在互通商情、維護同鄉和同業商人利益、調解商業糾紛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五個多世紀裡,山陝商人從鹽業起步, 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藥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都能雄踞一方;山陝商人依託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的關隘重鎮和商埠都會,從內地貿易開始做起,直到把貿易擴展到外蒙古、俄羅斯、朝鮮等鄰近國家地區。山陝商人的貿易活動,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商業文化,把中國的商貿經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的山陝商人把山陝兩地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極致,山陝商人的魄力之大、足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全國各地的諸多山陝會館中,有的也稱“西商會館”,有的叫陝西會館或西秦會館。尤其在雲貴川一帶,由於明清時陝西商幫的經濟在那裡處於壟斷地位,當地便保存了好多會館,像成都、重慶等地的中心繁華街道,就是由於有會館而命名為“陝西街”、“陝西路”。

社旗山陝會館

會館總攬

社旗山陝會館 社旗山陝會館

社旗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竣工,共歷六帝13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光年間曾改稱“鼎元社”,1923年復稱“山陝會館”,是全國會館中唯一得到慈禧御筆之寶的民間商會建築。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副院長單士元曾讚嘆其“藝術輝煌,絕無僅有”、“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後社旗山陝會館被譽為“中國第一會館”。會館居於南陽市社旗縣鬧市中心,座北朝南,南對當年最繁華的瓷器街,北靠五魁場街,東鄰永慶街,西伴綠布場街。主體建築呈前窄後寬之勢,東西最寬62米,南北長156米(現存),總占地面積12885. 29平方米,建築面積6235.196平方米。整體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琉璃照壁、懸鑒樓、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樓。兩側相陪建築有木旗桿、鐵旗桿、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鍾、鼓樓、東、西長廊、腰樓、藥王殿、馬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樓及其附屬建築於鹹豐七年為捻軍所焚,現存建築152間。

社旗山陝會館 社旗山陝會館

社旗山陝會館系當年寓居此地的山陝二省商人集資興建的同鄉會館,因館內敬奉關公,為此又名關公祠、山陝廟,是一座商業會館類建築與關帝廟建築完美結合的古建築群。其建築之時正處於中國古建築發展史上最後一個高潮期。加之會館這一建築類型本身就是資本萌芽商業繁盛之產物,客居各地的富商大賈聚斂的大量錢財,為會館建築藝術之創造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持。據有關碑文記載,社旗山陝會館僅興建春秋樓及附屬建築就花費白銀707844兩,興建大拜殿及附屬建築花費白銀 88788兩。如此龐大的資金來源,加之各地商人為樹立本籍的商業形象,相互攀比,使社旗山陝會館建築之時得以“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其選材範圍之廣、材質之優,延聘工匠之多,為斯時斯地建築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齊集於此,各展絕技,從而使南陽市的社旗山陝會館的建築藝術達到了其時的巔峰狀態。其建築集宮殿、廟宇、商館、民居、園林建築之大成,既雄偉壯觀、雍容華貴,又玲瓏秀麗、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宮殿的氣勢和廟宇的靜穆,

多位全國著名古建築權威專家對社旗山陝會館精湛的建築裝飾藝術及豐富的商業文化內涵均給予高度評價。原國家文物局長呂濟民題詞贊為 “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己故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題詞贊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國家建設部顧問、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題詞贊為:“高樓傑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

正是由於以上所述之絕對優勢,社旗山陝會館在全國現存80 余座同類建築中,首家於1988年元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業內專家公認為“中國第一會館”。

地址:社旗縣賒店鎮永慶街9號

建築特色

一、琉璃照壁

建於乾隆二十一年的社旗山陝會館 建於乾隆二十一年的社旗山陝會館

“照壁”亦稱“影壁”,是中國古建築的一種獨特樣式。將照壁建得富麗堂皇,能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藝術功效,使整組建築顯得更加雄偉壯觀。照壁壁面的藝術構圖多姿多彩,大致可歸為兩種類型:盒子式和海漫式。而社旗山陝會館的琉璃照壁 則為海漫式與盒子式和諧結合的獨特藝術樣式。其壁面之豪華,構圖之巧妙,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琉璃照壁位於會館整體建築中軸線之最南端,南迎賒旗古鎮最繁華之磁器街,北與會館山門相對而立。壁高10.15米,寬10.60米,厚1.46米,青磚砌框。照壁之南面戰亂中受到破壞,下部補以三個磚雕照壁盒子,中為“五龍捧聖”,左右分為“鴛鴦戲荷”與“鳳戲牡丹”,畫面清雅別致,不失為磚雕藝術之傑作。照壁北面為正面,以476塊琉璃構件鑲嵌而成。基部為青石須彌座,座高1.60米,寬大的束腰部位,浮雕變形“壽”字及各種造型的蝙蝠圖案,取諧音“福”,寓“福壽雙全”之意。上部整個壁面以雙層竹節為框,最下部為金黃色仰覆蓮,其上一字排開三組圖案,亦稱三個照壁盒子。正中圖案為八邊形,內雕“二龍戲珠”及“鯉魚跳龍門”。龍門呈閣樓狀,樓右為魚尾,樓左現龍身,過龍門之魚化為龍體,升騰而上,共戲一巨大之金黃色蜘蛛,諧音為珍珠之“珠”。此圖暗喻人們應逆流向前,奮發向上,終會有飛黃騰達之日。“龍門”也是古代科舉之門的代名詞,表達了當時商人亦希望科舉入仁光耀門庭的吉祥祝願。圖案之兩下角飾以兩個巨大的蝙蝠造型,寓“遍地是福”之意。

社旗山陝會館琉璃照壁 社旗山陝會館琉璃照壁

東、西側圖案均為對稱之長方形,西側圖案為“奇獸斗麒麟”,圖案正中是威武雄壯的麒麟正與一頭神獸盤鏇相鬥。麒麟是神話傳說中的吉祥之獸,它不履生蟲,不折生草,象徵祥瑞。上部是青山綠水美景,其間有農夫牽牛、漁夫撒網、樵夫擔柴,書生捧讀,是為傳統之裝飾圖案“漁樵耕讀”圖。仔細觀察綠地和獸身之上尚有“渚川”、“陳沛”之字樣,這是當時的工匠秘密留下的地址與姓名,他們也為自己的精湛工藝而自豪。東側圖案則是“四獅斗寶”圖,四隻雄獅上下盤鏇而舞,威武中透著活潑,極富動感。上方高高的山崖上立一博袍之人,靜靜地觀看著這人間盛景。整幅畫面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意境十分雋美。照壁的設計者獨具匠心,在三個圖案之間及兩側,又精心地設定了兩幅古銅色的隸書楹聯,內聯為“經壁輝光媲美富,羹牆瞻仰對英靈。”外聯為“浩氣已吞吳並魏,庥光常蔭晉與秦。”上方正中為“義冠古今”之題額。以上額、聯均為對關公的讚頌之辭。會館敬祀關公,又名關公祠,因此,這兩幅楹聯與題額既是對三幅圖案巧妙地分隔裝飾,又具有對會館整體建築立意的點題之功,可謂珠聯璧合,構思奇巧。“義冠古今”楣額四周飾以纏枝牡丹為框,框之上方正中部置一觀音像,兩側又飾以十二個“福”字,寓含一年十二個月,月月有福的美好祝願。楣額之上則嵌以獬豸造型,突出壁面,作向前俯視狀,傳說其為能辨曲直、懲惡揚善之神獸。主圖案之間及兩側滿布整個壁面的牡丹、蓮花、各種變形團“壽”及“福”字圖,也都是通過諧音暗示富貴榮華、福壽綿長之意。

照壁之上部為仿木結構斗拱及檐部結構,頂部為琉璃硬山頂結構,以兩獅為吻,正中脊剎為獅馱寶瓶,兩側分立樓閣及狎魚、海馬等神獸。正脊表面為高浮雕纏枝牡丹與行龍。壽桃形固瓦釘帽亦與照壁之裝飾主題福壽吉祥相合。

綜觀整個照壁裝飾內容豐富繁多,但主次分明,立意明確,設計巧妙,嵌接嚴密,既富麗堂皇,又和諧流暢,色彩艷麗。既給人以直觀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堪稱中國古建築照壁裝飾的經典之作。

二、霄漢鐵旗桿與雙石獅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照壁與懸鑒樓後側山門之間,原設有一對木旗桿和一對鐵旗桿,分立於照壁與懸鑒樓、東西轅門之間十字通道交匯處四角。木旗桿已於民國二十四年為巨風所毀,現僅存旗桿原栽處孔址及一對夾桿石。夾桿石以巨型青方石相對而成,石高2.60米,合抱後邊長0.74米,桿孔直徑0.36米,足見旗桿原屹立時之雄恣。

(一)霄漢鐵旗桿

南陽社旗山陝會館 南陽社旗山陝會館

鐵旗桿位於山門前5.50米處,東西相距10.50米,通高17.60米,其下部為高1.20米、長1.30米、寬0.75米之青石須彌座,上、下枋雕仰覆蓮,束腰分雕天馬、麒麟、神牛等瑞獸。座上二鐵獅,東雄西雌,體形碩健,昂首挺胸而立,方嘴巨目,雙獅首內轉45度,恰與遊人目光相遇;其尾上豎後向北水平折轉,形象奇特。鐵旗桿下部直徑24厘米,自鐵獅背插入基座內,其直插雲天之露明部分分為五段,據傳為分節擁土法鑄造而成,每段之結點鑄蓮花或雲斗。自下而上,第一段原為懸掛鐵楹聯處,聯文曰:“浩氣千秋昭日月,英靈萬古震綱常”,惜於“文革”中被毀。與此相應,東、西旗桿自下而上第四節分掛“大義”、“參天”之鏤空鐵幡,合而為楹聯之楣額。楹聯上部兩段,分鑄兩條遒勁飛騰之蟠龍。為增強藝術效果,龍體變形細長,上下皆繞桿兩匝,龍頭、龍尾及兩隻龍爪相向內伸,龍體盤曲外張,呈騰飛之狀,動感十分強烈。旗桿頂部,各立一鳳,其態作展翅引頸高鳴之狀。上四段桿身之間設雲斗,下二雲斗四側鏤“壽”字及梵文吉祥紋樣,上雲斗則鏤作古錢形,稱之謂“壓勝錢”,表達商人希冀財源廣進之意願。雲斗下掛風鐸,上四角插鐵旗,旗桿端部作關公所用之青龍偃月刀狀。鐵旗桿凌空直插雲霄,故世人謂之“霄漢鐵旗桿”,為會館增添了莊嚴威武之氣氛。且鐵旗桿之鐵獅薦褥兩側皆鏤有銘文,詳實地記錄了鐵旗桿的鑄造時間、重量及鑄造作坊與工匠,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

(二)雙石獅

在一對鐵旗桿之間,南距山門3.35米處,設兩座大石獅,二獅東西相距5.35米,分立於會館大門之前。石獅及基座通高2.60米,其下為須彌座,座高0.80米,長1.20米,寬87厘米,下枋入地,上枋雕飾以雲紋,上、下梟雕仰覆蓮。座之束腰為裝飾重點,分別浮雕奔虎、麒麟、雲龍、天馬、神牛等瑞獸。座上石獅之造型,一反常見之威儀,東雄西雌踞坐,雄獅持繡球,雌獅背負、懷抱幼獅,含笑欠體而立,頗具人情味。遊人立於獅前1.60米處,恰與雙獅目光相遇,其設計匠心獨運,為商家重陰陽交泰、和氣生財思想的反映。

三、東、西轅門與馬棚

(一)東、西轅門

南陽社旗山陝會館 南陽社旗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敬祀主神關公為武聖,是為武廟,故仿軍建設築布局,於會館前院東西兩側設轅門兩座以壯威儀。二門位於前院中部,東西相向而峙,是會館的進出通道。拱形門道,青磚砌成,上層為城樓,四面以青磚壘就箭垛城堞,門洞上方前後各嵌門額及題匾,以雲龍、花草等圖案為外框。外門額分刻“東轅門”、“西轅門”,內額東刻“升自階”,西雕“閱其履”,對仗工整。意為:看著關公一生走過的路,一步步走上萬人敬仰的神聖之境。教化人們只要信仰關聖,象關聖那樣“忠義”、“守誠”,就會步步高升。

轅門之上棚為單檐歇山挑角起脊門樓及單檐歇山頂,以十二根木柱高高撐起,最外層高懸十二根垂花柱,連以透雕花板,斗拱耍頭及懸挑構件所雕龍首形象有十一種之多。雀替透雕卷草圖案。山面飾以圓形欞花窗。樓頂覆布瓦,綠琉璃剪邊,翼角高挑,脊飾行龍,正中立麒麟馱寶瓶,兩邊陪狎魚、海馬、仙人、龍首大吻及垂脊。

(二)馬棚

緊接東西轅門北牆有馬棚兩座,面闊三間5.20米,單檐硬山卷棚頂,墀頭磚雕飾蝙蝠、寶相花圖案。前為開敞形,內原塑馬兩匹,東為關羽坐騎“赤兔馬”,西為劉備坐騎“的盧”白馬,馬前各立一馬童。

轅門樓作為建築單體,雖處於會館建築中軸線兩側之附屬地位,但卻是會館整體組合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單元。其箭垛城堞之城樓狀藝術外形,給人以先聲奪人的藝術感覺,入其門即生一種肅然之氣。馬棚建築雖小,裝飾亦簡,但車馬相連,亦可謂藝術匠心別具。

四、懸鑒樓與鍾、鼓樓

(一)懸鑒樓

南陽社旗山陝會館夜景 南陽社旗山陝會館夜景

懸鑒樓又名“八卦樓”,系會館類建築必不可少的戲樓,系會館前院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懸鑒”典出《新唐書》魏徵傳:“帝後臨朝,嘆曰:'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鑒,內防已過。今魏徵失,一鑒亡矣'。”這裡把戲樓比做高懸之“鑒”,避直白而增雅意,比之它處同類建築直曰“戲樓”,其藝術品味不可同日而語。

懸鑒樓興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竣工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歷時25年,是會館第一期建築之珍貴遺存。樓高30米,為三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15.70米,進深三間17.38米。面南為會館之大門,俗稱“山門”,檐廊寬敞,進深達3.68米;面北為戲台。這種一體兩面之勾連搭結構設計巧妙,結合得體,頗具匠心。

懸鑒樓亦為中國古代建築傳統之“牆倒屋不塌”結構形式,以柱與柱礎為主要支撐力點,全樓以二十四根巨柱高高撐起。其多種形態的高大柱礎俱為上圓下方之複式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天圓地方”的人文思想,亦盡展南方建築文化柱礎雕飾藝術之精華,為北方古建築所罕見。其雕飾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文人學士故事及吉祥植物、吉祥動物圖案等,可謂是豐富多彩;其雕飾手法包括圓雕、高浮雕、平雕、線雕等,可謂是多種多樣。特別是位於樓之中心部位的四座金柱柱礎,更為高大華美。

社旗山山會館夜景 社旗山山會館夜景

裝飾藝術尤以木雕、石雕、磚雕最具特色,可以稱之為木、石、磚三雕藝術之長廊。而懸鑒樓面南山門一側之木、石、磚雕飾藝術,就是這一藝術長廓的序幕。在四座檐柱柱礎盡展藝術風華,以達先聲奪人藝術效果之同時,設計者意猶未盡,又匠心別具地在山門兩側牆裙位置設計嵌置了四塊人物故事精美石雕,與四座檐柱柱礎相互呼應,相映生輝。四幅雕圖之內容均為漢代及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分別為《杯羹之讓》、《屺橋納履》、《趙子龍大戰長板坡》與《劉備馬躍檀溪》。四圖皆以“剔地起突”之高浮雕手法雕成,人物形象生動,山水場景具有極強的縱深感和立體感。而山門前檐之額枋、雀替亦皆以深透雕之木雕手法分別雕以《八仙慶壽》、《屺橋納履》、《趙顏求壽》及纏枝牡丹等裝飾圖案,畫面生動,極具美感;兩山面墀頭則以磚雕技法雕飾以花鳥、亭台及《楊香扼虎救父》、《武松打虎》等圖案,亦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社旗山陝會館夜景 社旗山陝會館夜景

懸鑒樓面北為戲台,系該樓主要功能之所在,自然是建築結構及裝飾的重點。戲台台口高2.7米,下層與山門相通為敞開式通道,二層為戲台,面闊三間15.70米,進深5.20米,後部以木屏風相隔為化妝間。台口之周圍以0.30米高之石欄,正面分別雕以《漁樵耕讀》、《趙匡胤輸華山》、《走馬薦諸葛》、《商旅圖》、《職貢圖》等戲劇故事圖案,兩側分雕天馬、神牛、纏枝牡丹等圖案,雕鏤技法細膩,形象生動傳神。”外聯為:“還將舊事從新演;聊借俳優作古人。”二聯以演戲台為主題,寫戲劇創作,寫戲劇表演,論戲劇借古喻今之教化功能,把戲台的深層文化內涵闡釋得淋漓盡致,可稱為戲樓之妙對。相傳此聯為清乾隆年間才子錢江正所書,行草字型,筆鋒遒勁,點劃有致,而雕工則恰到好處地雕出了筆意走勢,穩健圓和。中二柱之上還以“軟花活”技法,用麻刀灰堆塑精雕成“蚣蝮”神獸之頭像,施以彩畫,神態威武,俯視眾生。二柱上部之間,高挑之飛檐之下,高懸一方巨匾,內書“懸鑒樓”三個大字,筆鋒恣肆,瀟灑遒勁,潤燥兼收,可稱書中珍品。額題:“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小陽月穀旦”,下落“浩生社立”及兩方篆刻印章,字型刷金,襯以黑色底面,格外奪目。匾框透雕“暗八仙”及書匣、靈芝、銀錠等雜寶圖案,玲瓏剔透,視可見底。此匾為此樓之眼,額書之雅,含義之深,雕飾之精,確有畫龍點睛之妙。據考,“懸鑒”二字為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之墨寶,“樓”字為葉縣舉人許靖所補。三字粗觀渾然一體,細品稍有區別,如此髓近神似,誠屬不易。與之相應,戲台明間木屏風上方亦懸一同年浩生社所獻之巨匾,上書“既和且平”四個大字。語出《詩經·商頌·那》:“既和且平,依我馨聲。”借言戲劇演奏要諧和一致而巧點“和氣生財”的經商之道,令人玩味。

戲台上方明、次間及東、西兩側之額枋、雀替皆以深透雕之技法分別雕以“二龍戲珠”、“纏枝牡丹”、“龍鳳牡丹”、“鹿鶴同春”等圖案,其牡丹、蟠龍之生動與春意盎然之美景躍然眼前。“懸鑒樓”巨匾之下平板枋則以連環畫之形式浮雕《白蛇傳》六折,畫幅間以山水樹木為隔斷,構圖精妙,雕鏤細微。將此圖置於此令人矚目之位置,足見此劇其時已廣為傳唱。

懸鑒樓的整體藝術造型避凝重肅穆,重玲秀清奇,其屋頂琉璃裝飾以神話人物為主,營造出天上人間的藝術氛圍,與裝飾主體功用和諧統一,達到了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二)鍾、鼓樓

社旗山陝會館夜景 社旗山陝會館夜景

鍾、鼓樓位於懸鑒樓兩側,東曰鐘樓,西曰鼓樓,對稱同型。面闊、進深各9.30米,通高15.65米,各以十六根木柱擎起二層樓閣,柱礎為北方式簡潔雕飾之石礎。鐘樓之中高懸巨型鐵鐘,高近2米,重2500餘斤,下部九角去一,傳說鍾受香火會飛去,故折一角;鼓樓內高懸巨鼓。鍾、鼓為祭神及迎接神社之用,晨敲鐘,暮擊鼓,至今仍有“鐘鳴聞全鎮,鼓響震十里”的說法。而且巨型之鐘、鼓在此柱式閣樓結構中又起到了力學重心的作用,可謂是獨具匠心。二樓之頂部結構為重檐歇山頂,飛檐微蹺,八角高挑,整體藝術造型空靈秀逸,具園林建築之風格。重檐及樓頂以綠釉瓦飾檐,灰筒瓦為面,黃釉瓦組成菱形圖案裝飾中心,給人以古樸素雅之美感。

鍾、鼓樓建築為大多數廟宇、會館建築所共有。而社旗山陝會館之鐘、鼓樓比之它處同類建築卻有兩點特異之處:其一、它處廟宇和會館建築之鐘、鼓樓多為磚體封閉式,而此山陝會館之鐘、鼓樓則為柱網開放式結構;其二、它處之鐘、鼓樓多置於神殿之兩側,而此會館之鐘鼓樓則置於懸鑒樓即戲樓之兩側,恰似懸鑒樓之兩翼。而綜觀懸鑒樓與鍾、鼓樓之整體藝術組合,的確更具想像力和創造力,藝術風格和諧統一。三樓翼角交錯,似分似連,相映相襯,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樂樓組群藝術整體。

五、萬人庭院與東、西長廓

(一)萬人庭院

中庭院為會館核心庭院,亦為觀眾觀戲之場所,因能容納萬人,故又稱為“萬人庭院”。庭院南北之懸鑒樓與大拜殿遙相呼應,兩側東、西廊房相對而立,形成一個闊大的空間。庭院地面按不同功用鋪砌為四個單元。居中為甬道,由戲台下部明間直通大拜殿石牌坊前,道寬4.20米,側邊以青條石為裝飾帶,其間以一色白條石橫排鋪砌,中部略鼓,色彩青白分明。石牌坊前中部為遙祝區,由東、西台階內側垂帶踏垛向南延伸,以東、西廊房北側第二間檐柱邊線為南邊,形成一長方形小區,以青條石鋪砌隔離帶,中以青、白條石鋪面,台面與甬道持平,略高於周圍地面。台面正中立香爐,為焚香拜祭之地。甬道兩側至東、西廊房、東、西陪殿間為對等之二單元,地面寬闊,以青白條石橫排鋪設,整齊有致。甬道兩側各有圓形石洞六個,原為立木桿扯布棚而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看戲之觀眾亦需男左女右分地而坐,互不相見;至重大慶典時,此孔又作為插旗桿用;可謂設計周詳,一舉兩用。整個庭院地面以青、白色條石為原料,耐磨利水,色調協調;單元劃分鮮明,高低有致;使開闊的庭院更增莊嚴感,對四周建築亦起到了較好的映襯作用。

(二)東、西廊房

東、西廓房位於中庭院兩側,是有身份之士紳觀看戲樓演出的“包廂”。廓房面闊十三間、31.94米,上下兩層,通高11.45米。其屋頂裝飾單坡面以四條垂脊劃分為三個單元,以綠琉璃剪邊,灰筒瓦覆面,黃琉璃瓦組成菱形圖案裝飾每單元之中心,素樸莊重,勻稱和諧,較好地迎合了人們的審美視覺;彩色琉璃件的恰當設定,更突出了裝飾效果。兩山墀頭之磚雕風格同於懸鑒樓墀頭造型,圖案各有變化。

東、西廓房裝飾藝術最具特色之處在於其額枋之木雕,全部用“減地平級”之平雕手法雕成,同一風格構圖,每間額枋兩側均雕以二相向之龍頭,身化博古架而滿布整個額面,中部雕各式供桌、几案,案上置各類花瓶、供器、供物。其博古架造型各異;案幾花架或高或低或方或圓達數十種之多;花瓶更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供果種類繁多,甚至有蓮藕、紅薯等;“八音圖”樂器及各類“雜寶”更是林林總總;花卉、工藝品各具雅韻;錢串、算盤置於中間,突出崇商之主題。整個木雕構圖巧妙,布局合理,疏密得當;龍首博古架的統一風格使十三間額枋裝飾具有整體感。平雕技法雖不似透雕精美華麗,但亦有其獨特的藝術效果;其雕刻內容更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六、月台與石牌坊

高台階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大特色,可收到崇高莊嚴的藝術效果。會館之主殿--大拜殿前出之月台,將主體建築抬高2.63米,使其後之神殿更顯巍峨。一中二配三座相連之石牌坊高高屹立於月台前沿,面向萬人庭院,與懸鑒樓遙相呼應,更增添了神殿區域之莊嚴氣勢。石牌坊為柱出頭式結構,中坊為三間四柱,下部斜鋪“九龍口”神道,並置八級台階接於庭院地面。“神道”寬1.98米,長2.06米,以整塊青石雕成,中心雕“三龍戲珠”,龍體盤曲,瞪目勁爪,體周祥雲繚繞,身下波濤洶湧。框線周雕八龍,雖小巧而展雄恣。整幅雕面雕鏤深,起伏大,立體感極強,構圖重氣氛,雕工細緻入微。

“神道”之上牌坊四柱之下置碩大之須彌座。其枋、梟、束腰分雕龍、蝠、卷草等圖案;四柱前後之抱鼓石面分雕《八受圖》及梅、蘭、竹、菊等吉祥花卉圖案;抱鼓石之上分立圓雕之獅、虎、麒麟、英招等吉祥動物和神獸造型。須彌座上四柱高擎,其上部額枋均為雙面五重雕飾,中枋明間額枋之上透雕“福祿壽”三星圖,背面雕“五蝠(福)捧壽”圖,兩側柱頭透雕蟠龍望柱;二次間平板枋之上中部南面分雕“李白騎鯉”與“杜甫夜讀”,背面分雕“趙匡胤輸華山”與“趙顏求壽”。在如此道教活動之場所,而將“詩仙”、“詩聖”之形象置於如此矚目之處,可謂是標新立異之作,文學的浪漫氣息撲面而來。其下之多層枋面及雀替則分雕“八仙慶壽”、“雷震子下山”、“日月二仙”、“文王訪賢”、“王羲之愛鵝”及“鹿鶴同春”、“麒鳳呈祥”“大鵬展翅”“鯉魚跳龍門”和各類吉祥花草、動物圖案,其中“麒鳳呈祥”之圖案在盤鏇而舞的麒、鳳之間雕著一錢串,商人崇商祈願發財之色彩由此可見一班。

石牌坊高高屹立於月台前沿,與月台石欄連成一體,組成了一道參差起伏、完整獨特的石雕藝術風景線。其總體造型之柱出頭結構,增強了牌坊上部的靈秀感和透視性,立面效果簡潔明朗,造型窈窕秀逸;而其下部的造型風格與上部截然相反,碩大雄壯的須彌座、抱柱石和實心欄板、尋杖,均給人以厚重渾實之感。石牌坊的雕飾藝術更是集多種雕刻手法於一體,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平雕、線雕,應有盡有,依據不同位置之藝術表現需求,合理組合,巧妙連線。正面及平板枋上矚目位置多用透雕與高浮雕表現其立體與華麗的藝術效果;背面與須彌座則多用淺浮雕、平雕、線雕,盡展線條之流暢與圖案裝飾之美;圓雕之英招、麒麟、獅、虎造型各呈異態,排列整齊,雖體型小巧,但整體組合後極具氣勢。其雕飾內容與其它廟宇相比更具特色,李白、杜甫、八愛圖、《封神演義》故事、歷史典故,大都置於顯著之位,文學色彩濃郁。而眾多立意鮮明、對仗工整、書體各異的匾額、楹聯更增強了牌坊的文化內涵。

七、大拜殿與大座殿

大拜殿與大座殿為前廳後殿相連的神殿組群。前廳為卷棚頂,系山陝商人聚會與祭拜關聖之地,稱之謂“大拜殿”;後殿為關公神位所在之地,稱之謂“關帝大座殿”。因地位的特殊性,自然成為裝飾之重點。

(一)大拜殿

大拜殿高高立於月台之上石牌坊之北,面闊三間15.39米;進深九椽,9.60米,通高15.10米,台階高於月台面36厘米,高出庭院地面3米;單檐綠琉璃歇山卷棚頂,形象莊嚴、宏闊。

大拜殿前最獨特的裝飾莫過於兩側之石雕八字牆。牆下為須彌座,高96厘米。座上立以整塊青石雕成之巨幅石雕,寬1.10米,高1.90米,以高浮雕間以透雕技法雕成。東側圖為“十八學士登瀛州”,圖之上方雕城堞,城門上方匾雕“瀛州”二字,以作點題,城上左右雕寶塔、亭閣,描繪“瀛州”仙景之美。十八學士各騎馬上,攀行於盤曲山道之間,或半進城門,僅現馬尾,或隱於山石之後,僅現馬頭。山溪曲折盤鏇,溪上小橋座座,山巒疊翠,奇石相間,花草叢生,亭台隱現。其設計之妙,雕刻之精,難以盡述。西雕圖為“漁樵耕讀”圖。圖內一條山溪急湍而下,下部雕一天成之橋,橋下水面開闊,水波蕩漾,一漁夫劃小舟作打魚狀;一樵夫肩背柴捆行於橋上;山坡上一牧童騎於牛背;對岸房屋視窗露出讀書人之形象。溪畔山石參差,樹木花草叢生,山石之間雕以虎、羊、豹等動物。畫面狀繪山水之幽奇,將人物雕于山水之間,構圖巧妙,自然和諧。綜觀二雕圖,既有寫意之風,又有工筆之精,實為繪畫與雕刻藝術完美結合之作,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和研究價值。二石雕與石牌坊相映生輝,營造出集中展示石雕藝術的整體氛圍。“漁樵耕讀”圖教化人們安身立命,各守本份,而將“讀”圖置於上又與“登瀛州”圖意相聯,宣揚知識為上,讀書入仕方可登臨仙境的尊儒崇文思想。

(二)大座殿

大座殿位於大拜殿之北,與大拜殿之間以勾連搭結構相連。台基高於大拜殿地面16厘米,其間設既可蓄排水又寓含“財源廣進”之銅池,另於其東、西側各設一垂花門與藥王殿、馬王殿相通。自月台、大拜殿、大座殿呈依次高升之狀,突出了大座殿的主體地位。其裝飾風格及規模亦與大拜殿有所不同,突出表現其莊重、肅穆、威嚴之氣勢。

大座殿面闊、進深俱三間,面闊15.39米,進深13.44米,另周設以迴廊,廊深1.92米,兩側以二門通迴廊。殿之通高24.94米,以二十四根巨柱撐起,重檐綠琉璃歇山頂,為會館內現存最高大的建築,其內設會館主祀神關羽座像。

大座殿四周檐柱高5.60米,其間聯以額枋,枋下輔以豎長三角形之雀替。額枋與雀替外側面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飾各種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及吉祥動物、植物畫面。尤其是人物、神話故事為其主要裝飾題材,其形象之生動,內容之豐富,為會館木雕之最。其布局採用對稱、呼應的手法,將眾多畫面串連為一有機整體,形成一幅絢麗多彩的藝術長卷。

大座殿前檐額枋、雀替雕刻以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為主。明間額枋雕“群仙會”,玉皇大帝端坐正中之殿內,兩側各路天神在群龍相伴下足踏祥雲共赴盛會。其下二雀替各雕一盤鏇向上之騰龍,將主殿裝飾得更加莊嚴。東、西次間額枋中段分別雕刻鹿鶴同春、加官進祿及吉祥如意圖案,兩側分別雕“八愛圖”畫面,其間以山石、雲水、樹木自然過度,毫無生硬之感。兩次間雀替分別雕刻《西遊記》中“太宗送行”、“西天取經”與《封神演義》之“申公豹割頭換項”等故事。東梢間額枋雕“周文王渭水訪賢”,兩雀替雕“耕”、“讀”畫面。西梢間額枋則雕劉備“三顧茅廬”,二雀替分雕“八愛圖”之“林和靖愛鶴”、“米元章愛石”圖。所雕故事構圖得宜,人物形體語言誇張生動,形象傳神。

與前檐額枋、雀替內容相對應,大座殿北檐雕飾以“學而優則仕”等書卷氣的內容為主。明間額枋為“十八學士登瀛州”畫面,與大拜殿前同題材石雕構圖及人物形象、表現手法迥異。兩雀替分雕《三國演義》之“暗度陳倉”及神話“翁媼登雲化龍圖”。兩次間額枋所雕是以“詩仙”李白所作《春夜宴桃李園序》之意境,結合十八學士和唐太宗所設文學館的典故創作的“十八學士秉燭夜宴圖”。圖中明月高懸,紗燈盞盞,十八學士或宴飲暢論,或吟詩作畫,或撫琴弈棋,一派“貞觀之治”的太平景象。其下雀替分雕“塾學圖”及“米元章愛石”圖等。西梢間額枋雕“漁”、“樵”圖,雀替雕鷹、鶴圖。東梢間額枋雕“耕”、“讀”圖,雀替分雕“王羲之作書”及唐詩《楓橋夜泊》意境圖。在有限的空間內,設計者用嫻熟的構圖技巧與繪畫語言,將畫面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觀大座殿四周額枋、雀替之木雕裝飾,其規模之大,雕圖之多,涉獵內容之廣,透雕技藝之精,均為會館木雕裝飾之冠,亦為國內古建築木雕裝飾之少見,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與研究價值。

慈禧題寫《龍》《虎》 慈禧題寫《龍》《虎》

大座殿之裝飾值得重筆一書的還有其前檐東、西二山面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龍”、“虎”二字碑。碑寬0.42米,高0.80米,上圓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體御印章,內為“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左額亦題“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中刻草書“龍”“虎”二字一揮而就,字型瀟灑,一氣貫通。大座殿建築於清同治年間,落成於清光緒十八年,當時正是慈禧威權正盛之時,任何人豈敢偽托其御筆之寶公開置於此矚目之處?由此足見此“龍”、“虎”二字確係慈禧御筆真跡 無疑。

大座殿的殿頂琉璃裝飾亦頗具特色。兩層重檐,八角高挑。一層四坡坡面稍張,頂層前後坡坡面陡峭,與前部大拜殿舒緩之卷棚頂坡面形成對比。前觀二殿殿頂連成一體,呈波浪起伏直達頂峰之狀。正脊中立琉璃樓閣脊剎,一層四檐柱,閣下為綠琉璃蓮台,台下基座中,最引人注目者為其北側的和合二仙像,反映了“和氣生財”的祈願。樓頂立麒麟馱寶瓶,兩側配白象馱寶瓶,相間立八個騎馬仙人。脊兩端置龍頭大吻。垂脊、戧脊上立狎魚、海馬,垂獸為雄獅,戧獸為龍頭。四角各立武士造型,角飾套獸,下懸風鐸。脊之兩面分飾雲龍、牡丹,龍體盤繞於牡丹叢中,黃綠相間,色彩斑斕,寓意富貴。

大拜殿與大座殿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築,其殿頂琉璃裝飾盡展華貴、富麗之風采。其整體造型及裝飾追求莊重、肅穆之藝術效果,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是一座藝術完美的古建築傑作。

八、藥王殿、馬王殿

藥王殿與馬王殿位於會館主體建築大拜殿之兩側,其間以高架過道相連,形成會館之神殿區。史載,清代客居賒旗鎮的山陝商賈中,以藥材商居多且實力雄厚,又因商運陸行靠馬幫車載,故集資於主殿區兩翼建此二殿,殿內分別供奉唐代著名醫藥家--“藥王”孫思邈及漢武帝之馬監金日禪--民間神話傳說中的“馬王爺”。

藥王殿、馬王殿坐北朝南,自南至北由月台、拜殿、座殿組成。二殿之體量、結構均相同,唯細部裝飾有別。

二殿之拜殿與座殿之間上方檐頭置“天溝”,東、西各開一門洞,因藥王殿東山為外街道,為求對稱,僅做門頭裝飾。二門楣上方各嵌一石雕楣匾,藥王殿分為:“宗黃”、“武歧”;馬王殿分為:“仁民”、“愛物”。二殿中還各置一副楹聯,頗堪玩味。藥王殿之聯為:

“藥物素有靈苦無奇方醫奇病;

王侯高不仁獨操仁術救人危。”

馬王殿之聯為:

“騏驥飛馳千里順至資啟佑,

春秋駒旺四季平安仰靈威。”

二殿之座殿殿頂琉璃裝飾亦別具一格,尤其是其北坡戧獸為一貓頭、長頸、後帶披毛之異形獸,為中國古建築裝飾物所鮮見,可稱“絕品”。

九、春秋樓遺址

“賒店有個春秋樓,半截還在天裡頭。”當地人常用這句順口溜形容春秋樓之高。

春秋樓為會館主院最後一進建築,其內供奉關羽夜讀《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據館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建春秋樓碑記》記載,其樓乃山陝商賈募資創立今會館時首建,是時為建此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今首事諸君……各輸其誠,各展所長,或識優而審其向背;或獎善而勸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於楚,泛江河而來宛郡;或周知四方,尋訪名匠,集工錘之技於廟建。凡數閱寒暑,而百物備,五材具,然後輦山而石、、、劇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後的春秋樓巍峨壯觀,碑文形容其“第見洛洛鞏固,迥出霄漢,金碧輝煌,光映日星。試置身其上,憑照宇內,皆在遠眺曠覽中。而翹首南向,又若可俯視焉。巍巍乎極登岳之峻,初不知身向碧雲也”。據口碑相傳,春秋樓始建於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層台基,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塊交錯鋪砌,前面分設左、中、右三踏道,階周設雕花石欄板及蟠龍望柱。台基上建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頂,每層均設外懸之回廓供遊人登臨遠眺。樓之各部雕飾、彩繪均極華麗,堪稱巧奪天工,神州一絕。時有“賒店有座春秋樓,半截插到天裡頭”之謠。春秋樓前原建有拜殿,兩側為刀樓與印樓,並建有東、西廓房,加之前部之懸鑒樓等建築,可謂是完整的三重進院落。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捻軍過此,賒旗鎮豪紳躲入春秋樓內頑抗,被捻軍焚燒。據傳,因其樓牆厚柱粗,用柴火無法燒著。後來有人提議:“要燒春秋樓,被子蘸桐油”。捻軍用此法才把此樓燒著。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陽府都能看到煙火。2005年,全縣各界籌資170餘萬元在春秋樓遺址上重建了關公讀春秋銅像。

十、道坊院

道坊院位於山陝會館西北隅,西跨院之最北端,其東傍春秋樓遺址,西鄰綠布場街,為管理會館之道士起居兼接待往來官府顯貴之所。因關羽被歷代皇帝封“帝”,會館主院為其宮殿,故道坊院又名曰“掖垣”。道坊院東西寬15.23米,南北深21.46米,總占地326.84平方米。自南至北由門樓、涼亭、東西廂房及接官廳組成。其建築布局錯落有致,建築形象小巧典雅,室內外空間親切宜人,兼收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園林及民居建築之長,實為不可多得之小築佳構,亦為研究會館與官府之複雜關係的最好例證。

十個山陝會館之最

簡介

社旗山陝會館建築於中國古建築藝術臻於完美的最後一個高潮期,加之寓居賒店的山、陝二省商賈“蓋壓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財力對會館建築傾力投入,從而使社旗山陝會館建築之時得以“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其用材之優,延聘工匠之多,為斯時斯地建築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匯聚於此,各展“絕活”,使社旗山陝會館的建築裝飾藝術達到了其時的巔峰狀態。同時,賒店地處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交衝要地,其建築工藝兼收南北建築文化之長,融北方古建築雄渾壯觀之氣勢和南方古建築嚴謹柔美之風格於一體,成為一處風標獨樹的古建築典範之作。社旗山陝會館的建築裝飾藝術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築乃至除皇宮外的民間古建築中有十方面的獨特之處,可稱為“十之最”:

一、全國會館之最

煌壯據有關資在全國現存80餘座會館類古建築群中,社旗山陝會館以其建築規模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好、建築裝飾工藝最為精湛,商業文化內涵最為豐富,而於1988年元月,首家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爾後相繼被批准為國保單位的四川自貢西秦會館與山東聊城山陝會館,其占地面積均各為3000餘平方米,而社旗山陝會館的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即達6000餘平方米,遠遠高出以上二館數倍之多。國家多位權威古建築專家均對社旗山陝會館給予高度讚譽與評價,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題詞贊為:“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題詞贊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由此而確立了社旗山陝會館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築最具代表性的首屈一指之地位,被全國多位著名專家一致公認為“中國第一會館”。

二、琉璃照壁之最

“琉璃照壁之最”不是指其規模最大,而是指其裝飾工藝最為獨特。照壁作為中國古建築的特有形式,其裝飾風格主要有兩種:一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多以龍與海水圖案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龍壁,山西大同之九龍壁等;二為“盒子式”,僅以磚雕或石雕裝飾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為菱形,或為橢圓形,稱之為盒子。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築或其它民間古建築中之照壁多為此種形式。而社旗山陝會館的琉璃照壁則系將海漫式與盒子式兩種風格完美結合於一體,將各種琉璃燒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動物、神獸,匾額與楹聯、變形“福”“壽”字等圖案巧妙組合成一幅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畫面,既有相對獨立的“盒子”裝飾,又有海漫式的畫面效果;主次分明,銜接自然;既富麗堂皇,又和諧流暢;既給人以直觀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內涵。為此可稱為全國會館類建築照壁裝飾藝術之最。

三、鐵旗桿之最

鐵旗桿是“武廟”即關帝廟建築的特有裝飾。社旗山陝會館兩株鐵旗桿立於清嘉慶二十二年,重五萬餘斤,高二十餘米。據《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鐵旗桿記》碑文載:當時會館建成之時,“獨贏三千餘金。廟之壯麗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鑄鐵旗桿二株重五萬餘斤,樹於大門之左右。……山陝會館遍天下,皆宏敞可觀。第朱仙鎮有鐵桿今於賒旗鎮再見。”由此可知,在全國各地眾多的會館類建築中,當時僅有朱仙鎮與賒旗鎮山陝會館建有此類鐵旗桿。今朱仙鎮鐵旗桿已失,唯社旗山陝會館鐵旗桿獨存。據有關古建築專家稱: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國同類建築無出之右者。由此可知:社旗山陝會館鐵旗桿堪稱全國現存古建築鐵旗桿之最。

四、戲樓之最

全國現存古戲樓很多,建築各有特色。但若論其建築之宏偉、裝飾之精美,首屈一指當推社旗山陝會館懸鑒樓。懸鑒樓興建於清嘉慶年間,高24米,為三重檐歇山頂建築,面南為山門,檐廊寬敞,面北為戲台,這種勾連搭結構獨具匠心,極富特色。戲台上方懸匾之上又出一飛檐,形成八角高挑、飄飄欲飛之勢。樓之上下左右以技藝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風格獨特的彩畫藝術裝飾得美輪美奐。而且左右輔之以敞開式的鐘、鼓二樓,一反它處古建築多將封閉式的鐘、鼓樓置於神殿兩側之常規,使之形成風格別具的樂樓組群,三樓翼角交錯,似分似連,相映相襯,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已故中國古建築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校長楊廷寶先生(中國古建築界兩大世界著名的學術泰斗之一,被稱為“南楊北梁”,梁為梁啓超之子、北京大學教授梁思成)對此樓情有獨鍾,親帶研究生對該樓進行詳細測繪、拍照,稱讚懸鑒樓為“華夏古戲樓的典範之作”。為此,社旗山陝會館懸鑒樓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古戲樓之最”。

五、石雕藝術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礎為代表的社旗山陝會館石雕藝術集中國古建築全部石雕技法於一體,其圓雕、透雕、浮雕、平雕、線雕,浮雕之素平、減地平級、壓地穩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處的運用,反覆充分的展示。其雕刻形式和內容包括圓雕獅、虎、麒麟、英召等動物和神獸造型,圓雕石榴、仙桃等瓜果造型,透雕、高浮雕人物故事造型,浮雕、平雕各類花鳥、植物及吉祥裝飾圖案等。特別是其人物故事雕圖盡得我國歷代繪畫與雕刻藝術之神韻,充分發揮繪畫與雕刻藝術之象徵性、假定性、類型化之特徵,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為眾多國內古建築專家交口贊“絕”,當之無愧的被稱為中國古建築“石雕藝術之最”。

六、木雕藝術之最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社旗山陝會館的木雕裝飾藝術與石雕裝飾藝術兩相媲美,並稱“雙絕”。會館建築的額枋、雀替、垂花門樓、內檐裝修之格扇、檻板、乃至穿插梁板及檐下斗拱昂嘴、耍頭皆飾以木雕,幾乎達到了無木不雕的地步。而且以最具木雕藝術表現力的深透雕為主要雕作手段,其主體建築懸鑒樓、大拜殿、大座殿、藥王殿、馬王殿之額枋、雀替全為透雕,雕鏤深度達五層0.15米。其構圖空間布局均勻,線條優美流暢,造型洗鍊;大量的人物故事雕圖形象突出,鮮活生動,誇張傳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一波一紋皆精雕細鏤。從而使山陝會館的木雕藝術以透雕藝術之精而享譽國內古建築界。將其雕刻裝飾藝術與建築業之祖師魯班的匠藝相比美,足見評價之高,為此,稱其為“全國木雕之最”當之無愧。

七、慈禧太后御筆親書

慈禧太后御筆親書“龍”“虎”二字更可稱為全國會館“之最”

社旗山陝會館主殿大座殿前檐兩山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龍”、“虎”二字碑。碑寬0.42米,中刻草書

“龍”“虎”二字一揮而就,字型瀟灑剛勁,一氣貫通。大座殿建築於清同治年間,由此足見此“龍”、“虎”二字確係慈禧御筆真跡無疑。

八、全國清代民間剌繡珍品之最

社旗山陝會館館藏40餘件清代剌繡珍品,其中5件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保文物一級品,並徵調兩件遠赴瑞士、丹麥等國作為國保珍品文物展出。為此稱之謂“全國清代民間剌繡品之最”亦當之無愧。

九、會館附屬建築道坊院亦為全國會館之最

社旗山陝會館之附屬建築道坊院又名掖園宮、接官廳,其建築風格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築與南方民居與園林建築風格與一體,系管理會館的道士的平時居住之地,亦為接待聯絡官府人員的場所,是為會館作為民間商會與官府斡鏇功能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築中獨此一家,堪稱“全國之最”。

十、商業道德規則碑可稱為全國之最

社旗山陝會館現存碑刻總計九塊,其中有關記述商業道德規則及會館興建活動的碑刻計七塊,分別為:初刻於清雍正二年(1725年)重刻於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矩》碑;立於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議雜貨行規》碑、立於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過載行差務》碑、以及記述山陝會館創建活動及捐資及開支財務公示的《創建春秋樓碑記》、《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鐵旗桿碑記》、《重興山陝會館碑記》、《重建山陝會館碑記》。前三塊碑石對於研究清代賒店商業發展的概況及商業行為的規範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佐證。其中《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矩》碑對規範度量衡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公議雜貨行規》碑則以倡導誠信精神為核心,對各種商業行為做出多達十八項的嚴格規定;《過載行差務碑》則對支應官府的席片數量作出分解公示。這三塊碑石也是我國現存會館類建築中所存最早也最為全面的商業道德規則碑記,堪稱為全國之最。

匾額楹聯

(一)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槩

賒旗店,四方客商集貨興販之墟。原初,碼頭買賣行戶原有數家,年來人煙稠多,開張賣載者二十餘家,其間即有改換等秤大小不一,獨網其利,內弊難除。是以,合行商賈,會同集頭等,齊集關帝廟,公議秤足十六兩,戥依天平為則,庶乎校準均勻者,公平無私,俱各遵依。同行有和氣之雅,賓主無踈戾之情,公議之後不得暗私戥秤之更換,犯此者罰戲三台, 如不遵者舉秤稟官究治,惟恐日後紊亂規則,同眾稟明縣主蔡老爺,發批鈞諭,永除大弊。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大清雍正二年菊月

大清同治元年九月初九日重刻

行頭 同立

按:此碑現存馬王殿前,座已佚。碑高1.57米,寬62厘米,厚15.5厘米。

(二)公議 貨行規碑記

蓋聞通商惠賈,自古訓之,豈屬在開張行店而可無定規歟 ?本鎮之有雜貨行由來已久,似無煩於再議矣。第以人心不古,規矩漸沒,或翼重資弄巧而成拙,或頭循私而害公,因是賠累莫支,以致倒塌之患者有矣。夫生意之盛衰,一視乎行家,行家生意之長盛乎?以故行客聞之而膽戰,每每發貨他處,鋪家見之而心寒。如是之,其何能堪哉?爰是集我商行公議規程,歷剔弊端,使勿二而勿三,斟酌盡善。夫而可行見,規矩畫一,主客兩便,利人利己不必衰多而益寡,是訓□行自可,則所以惠商賈之道,不誠在是哉!左詳條規,以示不配。云:

一、賣貨不得包用,必要時落三分,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如有舊店換人名者,先打出官銀叄拾兩會行友,違者不得開行;

一、賣貨不得論堆,必要逐宗過秤,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不得合外分夥計,如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賣表辛不得抄紅碼,必須過秤,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不得沿路會客,如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不得在門口攔路會客,任客投主,如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銀期不得過期,如違者按生意多寡出月利;

一、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結帳不得私讓分文,如讓者罰銀伍拾兩;

一、不得在人家店中抅引客買貨,如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賣貨破爛水濕必要依時價公除;

一、不得棧房門口豎立招牌,只寫某店棧房,如違者罰銀伍拾兩;

一、平色有公議砝一副,足紋銀九七八六為則;

一、每年正月十五日演戲敬神,各家俱要齊備,如故違者不許開行;

一、有新開行者,必先打出官銀伍拾兩;

一、客到店中吃飯俱要飯錢。

大清乾隆五十年歲次乙巳九月十七日

闔鎮 雜貨行仝立

按:此碑現存西廓房北隅,身首一石刻成,碑總高2.09米,其中座高28厘米,身首高1.81米,寬66.5厘米,厚17厘米。

三)過載行差務碑

蓋聞禮有定製,事有成規,即我等過載行先輩,原有議定章程,雖歷久而不容紊亂。奈世遠人湮,前定者百無一二;即支官席片,屢經加增,日復一日,以一倍十,總傾業辦公,毫無已時。茲於道光二十三年,解義和首充行頭,因差務繁紊,賠苦不堪。呈詞藩台案下蒙批,仰南陽府確查究詳。今蒙府 憲恩結,著應支差事,照舊辦理,毋容浮派。至於席片,始有定額:每年,府、縣署涼棚茶席二千三二百條,宛博林三驛每壹百條,府考八百條,院考六百條,縣考三百條,教場、院府考五四百條,至有貢差換倉,以及摭撫憲 閱兵,另酌辦理。恐歷久加增,後不復前,故立瑣珉,以為千古流傳云爾,是為序。

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二日

賒旗鎮過載行 仝立

按:此碑現存馬王殿前,座已佚。碑高1.34米,寬57厘米,厚15厘米。

實用信息

開放時間

夏季:8:00-18:00 冬季:8:00-17:30

門票價格

門票40元/人,半價票20元/人。

(1)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殘疾人、60歲以上老年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免收門票。

(2)視力、智力殘疾人和一級二級肢體殘疾人的一名陪護人員免收門票。

(3)全日制在校學生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1.4米以下兒童免收門票。

(4)持有國家新聞總署頒發的記者證憑有效證件免收門票。

(5)持導遊證帶團的導遊、帶團的一名司機免收門票。

建議遊玩

建議2-3小時

最佳季節

四季皆可

商丘館

胡襄山陝會館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胡襄鎮胡襄村,是清代中葉建築。原占地20畝,現存東、西廂房、山門各三間,與原大殿(已破壞)構成四合院。建築結構新穎別致,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格。

山陝會館是歷史上山西、陝西等地商人在河南從事商貿活動,進行停留、住宿的場所。也是商人在這裡進行貿易洽談、交流商業信息的場所。據考證,柘城胡襄山陝會館是陝西、山西兩地商人在商丘至淮陽路段所設立的唯一會館,當年在東西鄰省乃至全國商品貿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對當時豫東一帶貿易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乾隆二十五年(1970),始建胡襄山陝會館。會館原建成四合院落,有正房,東西廂房,門庭組成,與門庭相對並建有戲樓,該會館於清嘉慶年間重修,歷經修葺,於解放後大殿被毀,現僅存東西廂房及門庭,共13間,建築面積218平方米。東、西廂房對稱各面闊三間,單間進深,南北長8.7米,東西深6.3米,硬山頂,前有廈,檐下明柱,內為三架梁,檁椽結構,八磚覆頂,青色布瓦覆面,青色布瓦飾大脊、山脊;南側又各跨耳房兩間,均為外磚內坯牆體,硬山頂,青色布瓦覆面,有滴水;門庭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西長9.1米,南北深5.9米, 硬山頂,內為三架梁結構。此外,遺址上現遺存有山陝會館使用過的水井一口、石碑兩通。即“柘城縣胡襄集南頭山陝會館重修戲樓碑記”及“山陝會館地廟碑記”(殘)碑刻各一通。記載了山陝會館的建設經過。

解放後,胡襄山陝會館被國小使用,柘城縣政府重視文物遺址的保護,將房頂進行修繕。

2010年,柘城縣政府在胡襄山陝會館主房處建三層辦公樓1幢,現改為育龍社區辦公處。

2011年4月,胡襄山陝會館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老城南關馬市街九都路南側。亦名西會館。是清代時山西、陝西兩省來洛商人聚居的地方。建於清初康熙、雍正年間,後屢經修葺。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現存琉璃照壁,高12米,寬13.2米,正中用彩釉琉璃方磚砌成二龍戲珠圖案及人物、花鳥等。山門面闊3間,進深1間,為歇山式。舞樓面闊、進深各3間,歇山式。正殿為中心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式。殿前有石獅1對。院內另有石獅1對,高3.8米。拜殿為兩層樓懸山式頂。另外儲存碑碣數方。現在原址基礎上建有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唐河館

位於河南省唐河縣源潭鎮,省級保護單位。又稱關帝廟,廟前院東西分豎鐵旗桿各一尊,用生鐵鑄成,六稜柱形,高約75米,直插雲端,底座有生鐵鑄獅子各一尊,背馱旗桿,昂首翹頭虎視眈眈。中間有二人環抱旗桿相視默語,栩栩如生,給後人留下鐵旗桿兩摟粗的典故。會館坐落在今唐河第二高級中學院內,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進二院,面臨大街,大門上有戲樓,下有甬道,二層台閣,明柱挑角翹沿大三間。大殿屋面七脊八獸飛沿挑角,大脊正中立1.5米高之綠琉璃樓閣廟宇,供姜太公神位。大殿東西建配殿。塔山處為登樓之階,至今無損。配殿略低於大殿,亦為二層樓房,東配殿脊檁字跡清晰可辯:“大清道光二十四年...”。西配殿因脊漏木朽字跡剝落。屋面為灰色瓦桶砌成,更突出了大殿的雄姿。現廟內僅剩大殿,東西配殿,東廊房和鐵旗桿。1987年定為省級保護單位。

鄧州館

鄧州山陝會館是清代山西陝西商賈所建。位於鄧州市㴔灘鎮中學內。在清代湍河水深,㴔灘鎮是鄧州貨運的集散地,非常繁華有"小漢口"之美譽。陝西、山西大批商賈看中此地,就合資在此建館。文革期間被毀,現存的陝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一個整體,全系磚瓦結構。主房全出前、後檐,歇山式。卷棚進深8.7米,長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寬4米,長9.5米;大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大殿間有近2米的間隔,房檐相接,顯得緊湊,建築高大雄偉,結構嚴整,保護較好。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河南省南陽市山陝會館]

襄陽館

襄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樊城瓷器街西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山西、陝西商人集資始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新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廟。嘉慶六年(1801)重修山門和戲樓,又相繼增建了花園、荷花池等,使這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總面積達數千平方米,殿閣樓堂100餘間。是襄陽樊城歷史上作為繁華商埠的縮影,也是體現樊城特點的重要歷史遺存。現存建築僅門樓、拜殿、正殿,均為琉璃瓦覆頂,雕花門窗。梁、枋及檐下隔板上多線雕或浮雕、透雕人物故事及花鳥圖案。

泰安館

泰安山陝會館位於泰安寧陽縣東莊鄉西部,建晉商人較多,為於清朝道光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當時東莊為商業重鎮,山西、陝西的加強聯繫,維護自身權益,便集資修建了山陝會館,光緒《寧陽縣鄉土志》記載的“以財貨貸晉商”一事,便是晉商經營典當業的例證。山西、陝西商人死後,屍體在此落棺,用2匹駱駝送回家鄉。來不及送走的,埋在了東莊鄉西。

定西館

清乾隆初年,安定縣商業漸趨興盛,山西、陝西商人為聯絡鄉誼及聚會,於南關崇福寺內建山陝會館一處。乾隆十五年(1750)及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會館分別鑄有鐵質醮爐供奉關公香火。其醮爐早已無存。民國二十三年(1934)山陝會館曾為定西縣商會辦公地。現會館遺址蕩然無存。

聊城館

簡介

聊城山陝會館在城區的南部,東關古運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業繁榮的縮影和見證。明清時代聊城地處南北要衝,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陝西的商人為“祀神明而聯桑梓”集資興建的,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9.2萬多兩。

內部布局

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整個建築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台樓閣160多間,畫棟雕梁,飛檐挑角,金碧輝煌,系神廟、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現存的會館中,聊城山陝會館的建築面積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絕倫的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卻是國內罕見。

交通信息

從南陽汽車站乘坐直達社旗的班車,下車步行10分鐘可達。

走遍中國之華北

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絢麗燦爛的文化遺產;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品味歷史文化,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洛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洛陽市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景點八關都邑 | 白居易故居 | 白馬寺 | 白園 | 白雲觀 | 白雲山 | 抱犢寨 | 北齊平等寺造像碑 | 藏梅寺 | 瀍河 | 程顥程頤墓 | 都城博物館 | 杜甫墓 | 杜康仙莊 | 二里頭遺址 | 范仲淹墓 | 風穴寺 | 福昌閣 | 高龍中嶽廟 | 古墓博物館 | 古唐寺 | 谷水 | 關林 | 觀音寺 | 廣化寺 | 漢光武陵 | 漢魏故城 | 花果山 | 皇覺寺 | 雞冠洞 | 澗河 | 金谷春晴 | 老君山 | 靈山寺 | 靈台遺址 | 龍門山色 | 呂祖庵 | 洛河 | 洛浦秋風 | 邙山 | 邙山晚眺 | 民俗博物館 | 平泉朝游 | 千唐志齋 | 青要山 | 山陝會館 | 上清宮 | 升仙太子碑 | 石窟寺 | 水泉石窟 | 天津曉月 | 萬安山 | 王城公園 | 王鐸書法館 | 西晉辟雍碑 | 西沃石窟 | 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 伊河 | 伊闕山 | 周山 |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 | 玄奘故里 | 賓陽洞 | 大萬伍佛洞 | 奉先寺 | 古陽洞 | 看經寺 | 蓮花洞 | 龍門二十品 | 潛溪寺 | 萬佛洞 | 藥方洞 | 伊闕佛龕之碑 | 龍門石窟 | 少林寺 | 龍馬負圖寺 | 王鐸故居 | 西遊宮 | 玄奘紀念館 | 漢光武帝陵 | 黃河小浪底 | 孟津黃河濕地 | 耀店寨 |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 | 洛陽博物館 |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恭陵 | 邙山陵墓群 | 偃師商城博物館 | 孟津黃河灘自然保護區 | 萬山湖風景區 | 重渡溝自然風景區 | 鼎室山風景區 | 香山寺 | 擬山園貼 | 顏真卿墓 | 寨溝風景區 | 龍池曼國家自然保護區 |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 通天峽

聊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位於與山東西部,京杭大運河畔,是魯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格局獨特,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交錯,市內文物古蹟眾多。
景點聊城鐵塔 | 光岳樓 | 海源閣 | 東昌湖 | 清真寺 | 曹植墓 | 山陝會館 |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 | 景陽崗 | 聊城古城 | 景陽岡旅遊區 | 獅子樓 | 沙灘浴場 | 姜堤樂園 | 夢幻樂園 | 《水滸傳》文化旅遊區 | 馬頰河森林旅遊度假村 | 鳳凰苑農業科技園 | 范築先紀念館 | 傅斯年陳列館 | 舍利寶塔 |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 季羨林先生資料館 | 鰲頭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