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綠啄木鳥

黃冠綠啄木鳥

黃冠綠啄木鳥(學名:Picus chlorolophus)鴷形目啄木鳥科的小型啄木鳥,體長23-27cm。額和眉紋鮮紅色,頭頂和耳羽橄欖綠色,枕部具有鮮黃色羽冠,極為醒目。頰部有一條白紋。上體和胸草綠色或橄欖綠色,腹至尾下覆羽淡黃白色而具褐色橫斑。飛翔時飛羽上面無橫斑,翅下具黑白色橫斑,內側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多數為栗紅色。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竹林和林緣灌叢地帶。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泰國、蘇門答臘和中國。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黃冠綠啄木鳥(圖1)黃冠綠啄木鳥(圖1)

黃冠啄木鳥雄鳥額紅色或橄欖綠色,鼻羽至眼上方黑色,頭頂和頸側橄欖綠色,枕具一金黃色羽冠。一條細長的紅色眉紋前端與額部紅色相連,後端和金黃色枕冠相連。眼先經眼下到頸側有一白色或黃白色頰紋,顎紋紅色,耳羽和頸側同色。上體淡黃綠色而有光澤,兩翅褐色,頭兩枚飛羽外翈具不明顯的白色橫斑,其餘飛羽外翈栗紅色。邊緣微綴以棕色,往內飛羽綠色逐漸增加,直至與背同色。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具銅綠色或橄欖綠色狹緣。頦、喉淡白色而具橄欖褐色斑雜狀,下喉和胸暗橄欖褐色,胸以下的整個下體,包括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為褐色和白色相間橫斑,白色常綴有淡黃色或橄欖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額不具鮮紅色,僅從眼後到枕有一條寬的鮮紅色帶。虹膜紅色或朱紅色。嘴黑色或灰黃色,先端和嘴峰角褐色,跗蹠和趾綠黑色或灰綠褐色。爪黑褐色或角黃色。

體重♂63-79g,♀64-73g;體長♂230-267mm,♀240-251mm;嘴峰♂22-27mm,♀21-24mm;翅♂121-131mm,♀126-130mm;尾♂90-104mm,♀93-105mm;跗蹠♂20-24mm,♀20-22mm。

(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黃冠綠啄木鳥(分布圖)黃冠綠啄木鳥(分布圖)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生活習性

黃冠綠啄木鳥(圖3)黃冠綠啄木鳥(圖2)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竹林和林緣灌叢地帶。叫聲是響而尖的“kwee、kwee、kwee”告警聲,或單聲的“pee-ui”作叫。習性喧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時以小群或跟隨混合的大鳥群移動。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2-4枚。卵白色,橢圓形,大小為25-27mm×18-19mm。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9種)

黃冠綠啄木鳥(圖3)黃冠綠啄木鳥(圖3)

1.Picus chlorolophus simlae分布於印度喜馬偕爾邦,尼泊爾。

2.Picus chlorolophus chlorigaster分布於印度半島。

3.Picus chlorolophus wellsi分布於斯里蘭卡。

4.Picus chlorolophus chlorolophus分布於尼泊爾,緬甸和越南北部。

5.Picus chlorolophus annamensis分布於泰國和越南。

6.Picus chlorolophus citrinocristatus分布於越南和中國福建。

7.Picus chlorolophus longipennis 分布於中國海南島

8.Picus chlorolophus rodgeri分布於馬來西亞西部高地。

9.Picus chlorolophus vanheysti分布於蘇門答臘高地。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註:

黃冠綠啄木鳥(學名:Picus chlorolophus)和黃冠啄木鳥(Picoides mahrattensis)是不同屬的啄木鳥,是2個不同的物種,很多網站用了同一個中文名稱“黃冠啄木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