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占地約11萬平方米。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湧現了賴思爵、劉起龍、劉黑仔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英雄。深圳今又名“鵬城”即源於此。大鵬所城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成立了一個以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和旅遊開發為宗旨的“大鵬古城博物館”。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大鵬所城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是明清兩代南中國海防軍事要塞。深圳今稱“鵬城”,即源於此。明代大 鵬所城有武略將軍劉鍾、徐勛清代的大鵬所城有賴氏“三代五將”、劉氏“父子將軍”等明清兩代十幾個將軍,所城因之享有“將軍村”的美譽。

大鵬所城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有雄偉的古城門,有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古街道,有氣勢宏偉的將軍府第。大鵬所城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海防衛所;是研究明代衛所軍事制度的重要題材;清代的大鵬所城及所城的賴恩爵將軍取得了鴉片戰爭首戰——九龍海戰的勝利,是深圳歷史最輝煌的一頁,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城還保存了獨特的民俗文化,是領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城的語言也非常獨特,是研究古代“軍語”的“活化石”。

1995年,大鵬所城被定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6月25日,大鵬所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0月8日,大鵬所城所在的鵬城村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4年6月28日,大鵬所城被評為“深圳八景”之首。

歷史沿革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清初大鵬所原設防守千總一員,兵三百名。順治十三年(1656)新安縣知縣傅爾植奏請改設大鵬所防守營,官兵五百名。

康熙七年(1668)並大鵬所防守營入惠州協,歸惠州協副將管轄,時該營官兵凡四百員名。

康熙四十三年(1704)改大鵬所防守營為大鵬水師營,官兵九百三十一名。防所大炮共一百六十八位。

雍正四年(1726)裁游擊,改設參將一員,添設外委千把總七員,改隸廣東水陸提標統轄。

嘉慶十五年(1810)水陸區分,廣東增設水師提督,駐虎門,設五營,大鵬為外海水師營,設參將一員,兵額八百名。

道光十一年(1831)以該營所轄之洋面寬廣,難於防衛,遂分設左右二營。左營即原大鵬營,兵額五百零五名,右營駐東涌所城,兵四百八十二名。

道光二十年(1840)以鴉片走私盛行及英人威脅日大,遂將大鵬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

鹹豐十年(1860)九龍地區轉歸英屬,大鵬協所轄部分台汛位英界內,故被廢置。

同治八年(1869)該協左營實存兵四百三十名,右營實存兵三百二十名。

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人租界新界及離島地區,該協所轄汛台內全位英界內,故亦被裁設。

光緒二十五年(1899)九龍寨城內之清朝官兵被英軍驅逐,該協兩營故亦被裁。

四季大鵬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春夏

春夏的大鵬,隨著氣溫不斷攀升,熱情也無限高漲。尤其是較場尾的海岸線上,那些花兒一般的客棧里,發獃曬太陽玩帆板。太陽下去了就和一群朋友吹著海風吃燒烤喝酒。

秋冬

沒有了喧譁的大海,沉穩內斂得如此迷人。一個人,漫步在寧靜的沙灘,曬著溫暖卻不刺眼的陽光,吹著淡淡的卻不寒冷的清風,在歷史的歲月中,和自己對話。

景點保護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1983年5月30日大鵬古城南門、東門、劉起龍墓被公布為第一批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9月6日東山寺石牌坊、賴恩爵振威將軍第、劉起龍將軍第、大坑煙墩、賴太母墓、振威將軍賴恩爵將軍墓等被公布為第二批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7月27日大鵬古城被公布為第三批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6月29日大鵬古城被公布為第三批廣東省級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大鵬古城被公布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6月25日大鵬所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0月17日大鵬所城所在的鵬城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3月2日大鵬古城博物館設為龍崗區直屬事業單位,由大鵬街道代管。

主要景點

城門樓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為“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築,內外砌以磚石,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周圍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面廣六尺,址廣一丈四尺,門樓四,敵樓如之,警鋪一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東、西、南三面環水,濠周迥三百九十八丈,闊一丈五尺,深一丈。”(見康熙《新安縣誌·地理志》城池條)。

大鵬所城自建成以來,經歷多次戰火和風雨滄桑,曾多次修茸: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八月二十一日,一場罕見的颶風襲擊了大鵬城,毀壞了城樓四座,城角窩鋪四間,雉堞五十八個,後知縣李可成、大鵬營守備馬玉成等捐助修復。康熙二十年以後,城裡建築日漸朽破,各任知縣相繼修補,但終因年深日久,“東、南、西、北四座城樓及城牆、馬道、垛子日漸傾圮。”

近百年來,大鵬所城沒有駐軍,成為一處民居。古城更是日漸傾圮,城樓、城牆等在五十年代被毀壞嚴重,而且還經歷了日本侵華和十年文革的大規模破壞,古蹟已當然無存,只剩下殘垣斷壁。現古城雄姿依舊,除北門在萬曆年間被堵塞外,大鵬所城尚保留有東、南、西三門及東北部分城牆。

1984年深圳市政府撥款二十萬元,維修大鵬所城南門和東門。如今人們可一覽明代邊城的雄姿,可惜舊城濠及大部分城牆已面目前非。

所城街景

大鵬所城,一座明代景觀的文物,古街古建,古色古香。明代的建築,大抵簡樸大方,但那些豪門大家又不失為典雅堂皇,東、南二城門仍保留明代原樣。當然,城內不少是清代建築,有建

於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振威將軍第”以及許多清代民居。但卻保留了許多明代的格局。作為古代海防軍事設施的大鵬城,城內有三條主要街道,分別為東門街、南門街、正街(西門至南門街相交)。

它有一條長約278米、寬1.8米的南門假街道貫穿南、北城門,跟通東門與西門的東門街成十字交叉。其它纖陌般條條小巷,迂迴曲折,間隔著鱗次櫛比的民居古建。建於清道光年間的賴恩爵“振威將軍第”門前的賴府巷,仍保留著160多年前鋪設的長條青麻石。

明清民居

大鵬所城有近十萬平方米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古建築鱗次櫛比,古色古香。其街道格局,民居風格都是明清時期遺存,其中窄街小巷,石板鋪就,或大廳大堂,或小門小窗,據調查統計,城內有具重要文物價值的民居建築十七座(間)。

大鵬古城雄偉莊重、風格古樸的城門(南門、東門、西門)和明清時期民居保存完好;狹窄蜿蜓的小巷以青石板鋪就,寧靜古樸;數座建築宏偉、獨具特色的清代“將軍第”有序分布。

其中以抗英名將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最為壯觀,該將軍第有150年的歷史,擁有數十棟屋宇、廳、房、井、廊、院等,其中牌匾眾多,雕梁畫柱,是廣東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築。

此外,古城內還有侯王廟、天后宮、趙公祠、參將署等一批古蹟可供參觀。從這些民居的特點來看,具有廣府和客家兩處民居的綜合的特點,因為深圳處於廣東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的交匯點上,而大鵬又處這個交匯點的東北角上。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鵬民居的這種特殊風格。

大鵬古城的明清民居是廣東省保護較完整的民居之一。近些年來,一些反映明清時代背景的電影電視多經常以此為外景拍攝,例如《中英街》、《南拳王》、《小河彎彎》等。

劉起龍將軍第

位於古城南門街內,是一座清代中葉典型的四合院建築群,是清道光年間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的府第。該府第呈不規則梯形,東牆長18米,西牆長30米,寬30米,計建築面積510平方米,門首橫額匾題“將軍第”三個楷書。將軍第平面布局為側門內進,當心間為住宅,三進三間,二廳一天井六廂房。

左為後院,內有前後廂房四個,天井一個。前有長廊,當心間與後院有門相通,地面鋪磚。牆石腳青磚結構,木架梁、石柱礎。屋頂結構為硬山頂,中有灰脊,檐板雕刻花鳥草木、人物故事等題材畫。將軍第保存完好,整體布局如舊。

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將劉起龍將軍第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位於大鵬鎮鵬城正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5年)。是祭祀海上保護神—天后的廟宇。天后宮占地200多平方米,共分三進,門前13級台階,走廊立著兩條花崗岩園柱,高盈丈,徑近尺,精雕細琢。門婁紅匾上鐫著“天后宮”三個斗大的漆金體行書。門兩側刻有一聯:萬國仰神靈波平粵海,千秋綿俎豆澤溯蒲田。

500多年來,天后宮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為天后生日,且每隔五年舉辦一次隆重的“打醮”活動。相傳清代名將劉起龍和賴恩爵以及大鵬營的參將、守備、千總等軍官常到天后宮拜祭。

大鵬倉

“大鵬倉在大鵬所城中,與永盈倉同設,萬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建倉厫一座。”

“大鵬倉大使署在大鵬所城內,與永盈大使同設,崇正十五年(西元一六四二年)裁汰,久廢。”

“大鵬所屯倉在縣丞署東,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原建二間,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增建六間,續建三間,歸縣丞管轄。”

清嘉慶舒懋官《新安縣誌》卷七建置略廢署;

及同書卷二十政經四倉貯條。

煙墩遺址

據史書《新安縣誌.兵刑志》記載“野牛墩、大灣墩(又名大坑墩)、舊大鵬墩、水頭墩、疊福墩,以上五墩每墩駐守旗軍五人,大鵬所拔。”大鵬所城歷史上有疊福墩,大灣墩,水頭墩,舊大鵬墩,野牛墩。現已成為遺址。

疊福墩

位於大鵬鎮鹹頭嶺村東北求水嶺的山坡上。“疊福墩”亦名“疊福烽堠”,明洪武年間置。墩台呈方斗形,用石頭壘砌,附近發現有瓦片遺物。築在高約250米的山頭上,可觀察整個大鵬灣洋面,王母、葵沖等地在其俯瞰之下。

野牛墩

位於今大鵬嶺澳核電站東面的山頭上,可俯瞰大亞灣龍歧澳的入口。“野牛墩”也名“野牛角烽堠”,明洪武年間置。其形狀、規模大小及建築材料和構築方式同疊福煙墩。

大灣墩

位於大鵬鎮大坑南濱海的山崗上,當地人稱煙墩山。現墩台東、北均屬於大亞灣核電站範圍。墩台築於高100米的山崗上,南臨大亞灣龍岐澳,可視察整個龍歧澳。“大灣墩”也叫“大坑烽堠”,明洪武年間置。為圓台形磚土結構,上部有一深圓坑,並有一缺口作為風門,門開向西北,墩台周圍砌磚。現今墩台尚存,保存較好,也是離大鵬古城最近的一個墩台(約1.5公里)。

水頭墩

位於南澳鎮水頭沙村北邊海拔180的英管嶺山咀上。“水頭墩”也名“小頭烽堠”,建於名洪武年間。墩台為圓形,用粘土與小石塊築成,十分堅固。東面有一米的缺口為風門。其東北面一米處另有三個小圓墩台。

舊大鵬墩

位於南澳鎮西涌狂芒山頂,五個墩台一子排開大鵬所城 ,其形狀、規模大小及建築材料和構築方式也類似疊福煙墩。站在墩台上東可望柴鞋角、西可望牛奶牌。

碉樓

位於大鵬鎮王母村黃桐山。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3年),後屢有增建,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該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宏偉,且保存完整。主體建築為三進二座結構。後廳祖堂木刻保存十分完整,其規模和精美是該鎮甚至整個深圳市都屬十分罕見的。大宅東南有一高達數丈,形若古堡城碉古樓,古樓直聳雲霓,氣勢雄壯。

古樓四壁設有望窗和“炮眼”多處,為清代鍾氏大宅的防衛設施。樓頂為拱形,四面滴水,套瓦重檐,飛桷流丹。朝東的檐下有“天一涵虛”四個斗大蒼勁雄健的歐體楷書。主樓內原有3層木板棚,均由粗大的杉木架設,可惜早被拆去。整座古樓牆基為花崗岩條石砌築;牆垣據說用濃灰沙拌糯米飯舂成,極是堅韌。

鹹頭嶺村

位於深圳市大鵬鎮鹹頭嶺村的海邊沙提上。西南至東北長120米,西北至東南長110米,遺址面積約13000平方民居米。1981年深圳博物館在考古調查中發現,1985年、1989年及1997年分別進行過3次發掘。發掘面積共1241.5平方米。

遺址堆積分兩層:第一層,鬆軟的黃褐色沙質土,出土繩紋陶片和現代瓷片、鐵器等遺物,屬近現代擾亂層。第二層,灰褐色沙為主,含極少量土質,鬆散。出土大量陶器和瓷器。

陶器屬灰陶系,夾砂陶占96%以上,泥質陶很少,分白陶和灰陶兩種,製作非常精細。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劃紋、水波紋、編織紋、幾何形壓印紋等。器類有釜、罐、盤、圈足盤、盆、缽、碗、筒形器、器座等。石器有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天然工具。石料為石英岩、沙岩和板岩。鹹頭嶺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中最重要的一處。

鹹頭嶺遺址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

所城展覽

鵬古城歷史展

大鵬所城大鵬所城
位於大鵬所城內賴府書房裡的四個展廳。

展廳一

源遠流長,“北冥有魚,其名曰,化而為鳥,其明曰鵬”—莊子《逍遙遊》。

展廳二

海防重鎮,“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康熙靳文謨《新安縣誌》。

展廳三

抵禦外侮,建城以來,大鵬所城在明代反抗倭寇葡萄牙入侵、清代抗擊英殖民侵略者。

展廳四

鵬城英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守衛這座海防重鎮,多少英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劉起龍史跡展

第一部分

劉起龍將軍第簡介。劉起龍將軍第屬清代中葉南方府第式建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將軍第整體結構保持完整。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部分

劉起龍將軍生平簡介“劉起龍,大鵬城人,初行武,任崖州營參將”。—清康熙《新安縣誌》“劉起龍,廣東新安人,行伍出身,屢立戰功,累官福建水師提督。”《中國歷史人名大詞典》。

第三部分

劉起龍將軍傳說故事,一、摸夜將軍,二、巧訓舅父,三、將軍井,四、家鄉水甜。

第四部分

劉起龍將軍墓。原墓位於鵬城大坑村上村雞爬地,建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該墓墓頂雕鑿日光雲紋,上有楷書陰刻“欽賜祭葬”四個大字,左有《古之遺愛》碑,右有道光皇帝《御祭文》碑。墓前有石獅、華表各一對。1983年被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9月,因修建核電站,故遷至鵬城東校場側,按原貌修復。

第五部分

劉起龍功名碑(正反面文字),正面為劉起龍將軍所立之家族簡譜,記載了從劉起龍將軍的爺爺到起孫子共五代人的歷史;反面為清朝廷為劉起龍將軍所立的功名碑,記載了劉起龍將軍一生的功績。

賴氏家族展

第一部分

賴恩爵振威將軍第簡介,一、振威將軍第平面示意圖,二、振威將軍第簡介。

第二部分

賴氏家族起源。

第三部分

“三代五將”對聯說明。

第四部分

劉起龍將軍墓,劉老夫人為賴世超將軍夫人,出身名門,字幼就讀私塾,智慧過人,自著書本教育子孫。一、為官訣詞:文官願為清史瘦,武官敢當沙場卒。二、受職須知:職責所在,崗不離守,不得猶豫,才是本領。三、三字祖訓:人生學,學而生。事分析,知為人。四、七言祖訓:自古朝政群雄起,干戈戰亂民遭禍。

第五部分

“還我祖願”匾說明。1997年6月21日香港回歸前夕,賴氏後裔從世界各地回到賴恩爵振威將軍第,舉行儀式隆重紀念賴恩爵將軍和慶祝香港回歸,並在將軍第內掛上牌匾,上書“還我祖願”。

第六部分

賴恩爵指揮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第一戰。第七部分:“巴圖魯”介紹,巴圖魯,滿語“勇士”之意,原為蒙古語。道光皇帝授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稱號。呼爾察圖是滿文勇號,英雄之意。第八部分:賴氏家族歷代任職一覽。

附屬文物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所城煙墩遺址

“野牛墩、大灣墩(又名大坑墩)、舊大鵬墩、水頭墩、疊福墩,以上五墩每墩駐守旗軍五人,大鵬所拔。”—《新安縣誌.兵刑志》。

疊福墩遺址:位於大鵬鎮鹹頭嶺村東北求水嶺的山坡上。“疊福墩”亦名“疊福烽堠”,明洪武年間置。墩台呈方斗形,用石頭壘砌,附近發現有瓦片遺物。築在高約250米的山頭上,可觀察整個大鵬灣洋面,王母、葵沖等地在其俯瞰之下。

野牛墩遺址:位於今大鵬嶺澳核電站東面的山頭上,可俯瞰大亞灣龍歧澳的入口。“野牛墩”也名“野牛角烽堠”,明洪武年間置。其形狀、規模大小及建築材料和構築方式同疊福煙墩。

大灣墩遺址:位於大鵬鎮大坑南濱海的山崗上,當地人稱煙墩山。現墩台東、北均屬於大亞灣核電站範圍。墩台築於高100米的山崗上,南臨大亞灣龍岐澳,可視察整個龍歧澳。“大灣墩”也叫“大坑烽堠”,明洪武年間置。為圓台形磚土結構,上部有一深圓坑,並有一缺口作為風門,門開向西北,墩台周圍砌磚。現今墩台尚存,保存較好,也是離大鵬古城最近的一個墩台(約1.5公里)。

水頭墩遺址:位於南澳鎮水頭沙村北邊海拔180的英管嶺山咀上。“水頭墩”也名“小頭烽堠”,建於名洪武年間。墩台為圓形,用粘土與小石塊築成,十分堅固。東面有一米的缺口為風門。其東北面一米處另有三個小圓墩台。

舊大鵬墩遺址:位於南澳鎮西涌狂芒山頂,五個墩台一子排開,其形狀、規模大小及建築材料和構築方式也類似疊福煙墩。站在墩台上東可望柴鞋角、西可望牛奶牌。

王桐山碉樓

位於大鵬鎮王母村黃桐山。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3年),後屢有增建,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該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宏偉,且保存完整。主體建築為三進二座結構。後廳祖堂木刻保存十分完整,其規模和精美是該鎮甚至整個深圳市都屬十分罕見的。大宅東南有一高達數丈,形若古堡城碉古樓,古樓直聳雲霓,氣勢雄壯。

古樓四壁設有望窗和“炮眼”多處,為清代鍾氏大宅的防衛設施。樓頂為拱形,四面滴水,套瓦重檐,飛桷流丹。朝東的檐下有“天一涵虛”四個斗大蒼勁雄健的歐體楷書。主樓內原有3層木板棚,均由粗大的杉木架設,可惜早被拆去。整座古樓牆基為花崗岩條石砌築;牆垣據說用濃灰沙拌糯米飯舂成,極是堅韌。

鹹頭嶺村遺址

位於深圳市大鵬鎮鹹頭嶺村的海邊沙提上。西南至東北長120米,西北至東南長110米,遺址面積約13000平方米。1981年深圳博物館在考古調查中發現,1985年、1989年及1997年分別進行過3次發掘。發掘面積共1241.5平方米。

遺址堆積分兩層:第一層,鬆軟的黃褐色沙質土,出土繩紋陶片和現代瓷片、鐵器等遺物,屬近現代擾亂層。第二層,灰褐色沙為主,含極少量土質,鬆散。

出土大量陶器和瓷器。陶器屬灰陶系,夾砂陶占96%以上,泥質陶很少,分白陶和灰陶兩種,製作非常精細。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劃紋、水波紋、編織紋、幾何形壓印紋等。

器類有釜、罐、盤、圈足盤、盆、缽、碗、筒形器、器座等。

石器有磨製石器、打制石器和天然工具。石料為石英岩、沙岩和板岩。鹹頭嶺遺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遺址中最重要的一處。鹹頭嶺遺址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

大鵬涼帽

大鵬人傳統服飾中最具特色的,要數當地婦女所戴的“涼帽”。這種涼帽用細竹篾編成,底是正圓形平板狀,邊緣上捲成沿,像一個平底圓盤,中間留一個圓孔,外圈直徑50公分,中間圓孔約15公分。

這一部分的形狀及製作與周圍地區客家婦女所用的涼帽完全相同。但是,涼帽四周所用垂飾布料的顏色與客家涼帽的黑色不同,這裡全用蘭色垂飾;涼帽頂部一般也不用竹篾本色,而是塗成大紅色。

對於垂飾布料顏色不同的原因,大鵬人公開的解釋是:1,黑色不大吉利。2,這裡離海較近,故用海蘭色。至於大鵬涼帽頂部的大紅色,推測可能是由於大鵬人都是軍人出身,而清代的軍帽頂部都是紅色的,因而是對光榮身世的一種暗示。

文化底蘊

鵬城歷史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位於大鵬所城內賴府書房裡的四個展廳。

展廳一:源遠流長,大鵬所城“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鳥,其明曰鵬”—莊子《逍遙遊》。

展廳二:海防重鎮,“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康熙靳文謨《新安縣誌》。

展廳三:抵禦外侮,建城以來,大鵬所城在明代反抗倭寇和葡萄牙入侵、清代抗擊英殖民侵略者。

展廳四:鵬城英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守衛這座海防重鎮,多少英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史跡展

第一部分:劉起龍將軍第簡介。劉起龍將軍第屬清代中葉南方府第式建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將軍第整體結構保持完整。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部分:劉起龍將軍生平簡介“劉起龍,大鵬城人,初行武,任崖州營參將”。—清康熙《新安縣誌》“劉起龍,廣東新安人,行伍出身,屢立戰功,累官福建水師提督。”《中國歷史人名大詞典》。

第三部分:劉起龍將軍傳說故事,一、摸夜將軍,二、巧訓舅父,三、將軍井,四、家鄉水甜。

第四部分:劉起龍將軍墓。原墓位於鵬城大坑村上村雞爬地,建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該墓墓頂雕鑿日光雲紋,上有楷書陰刻“欽賜祭葬”四個大字,左有《古之遺愛》碑,右有道光皇帝《御祭文》碑。墓前有石獅、華表各一對。1983年被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9月,因修建核電站,故遷至鵬城東校場側,按原貌修復。

第五部分:劉起龍功名碑(正反面文字),正面為劉起龍將軍所立之家族簡譜,記載了從劉起龍將軍的爺爺到起孫子共五代人的歷史;反面為清朝廷為劉起龍將軍所立的功名碑,記載了劉起龍將軍一生的功績。

劉起龍字振升,號雲齊,廣東新安縣鵬城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72年)。初由大鵬營入伍,嘉慶八年(1803年)授平海營右哨把總,出洋緝捕,鏇累功拔香山協右營千總;

嘉慶十五年(1810年)隨副將洪鰲、都司胡佐朝等分督戰船,圍攻洋盜鄔石二於儋州新英外洋,敗之,擒鄔石二等,洋面肅清

嘉慶十七年(1812年)調升水師提標右營(新安營)守備,繼遷東山營守備;嘉慶二十年(1815年)再遷州營守備,是年官至虎門水師中右營中軍守備;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調升南澳鎮標游擊;兩年後升崖州營參將。

道光元年(1820年)遷澄海協副將,翌年再升福建南澳鎮總兵。

道光六年(1826年)再升福建水師提督。

道光九年(1829年)冬,劉起龍入見道光帝,備荷恩之寵。

道光十年(1830年)二月,於巡洋時卒於海上。

朝廷著加恩,照提督例賜恤,所有任內處分悉予開復。

賴氏族展

第一部分

賴恩爵振威將軍第簡介:

一、振威將軍第平面示意圖;

二、振威將軍第簡介。

第二部分

賴氏家族起源。

第三部分

“三代五將”對聯說明。

第四部分

劉起龍將軍墓,劉老夫人為賴世超將軍夫人,出身名門,字幼就讀私塾,智慧過人,自著書本教育子孫。

一、為官訣詞:文官願為清史瘦,武官敢當沙場卒。

二、受職須知:職責所在,崗不離守,不得猶豫,才是本領。

三、三字祖訓:人生學,學而生。事分析,知為人。

四言和七言祖訓:自古朝政群雄起,干戈戰亂民遭禍。

第五部分

“還我祖願”匾說明。1997年6月21日香港回歸前夕,賴氏後裔從世界各地回到賴恩爵振威將軍第,舉行儀式隆重紀念賴恩爵將軍和慶祝香港回歸,並在將軍第內掛上牌匾,上書“還我祖願”。

第六部分

賴恩爵指揮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第一戰。

第七部分

“巴圖魯”介紹,巴圖魯,滿語“勇士”之意,原為蒙古語。道光皇帝授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稱號。呼爾察圖是滿文勇號,英雄之意。第八部分:賴氏家族歷代任職一覽。

賴英揚(1778-1840)字虎臣,出生於新安縣大鵬城。其父賴世超官至廣東瓊州鎮鎮台。賴英揚少年就投筆從戎,歷經大鵬營外委、升補把總。在跟隨水師提督的舟師圍剿海盜於儋州新英外洋時,臨危不懼,身先士卒。先後擒獲盜船十八艘及鄔石二籌洋盜三百八十名。當時兩廣總督百齡奏請聖上,賞給賴英揚“頭等出力”銀牌一枚,並升授水師提標中營千總,署理廣海寨守備;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任虎門水師提標右營中軍守備。籌劃防夷設施,督造珠江口要塞的鎮遠和大虎炮台。不久出任陽江鎮右營守備。道光元年(1821年)調任香山協右營守備,署理海門營參將。

道光七年(1827年)昇平海營參將,署理龍門協副將。賴英揚肩負重任,轉戰於廣東海防的東、南、西等海域。

道光十一年(1835年),賴英揚統領官兵剿辦安撫崖州黎匪,善後事宜告竣。不久奉旨出任瓊州鎮總兵、續署山協副將,後又升澄海協副將。署理碣石鎮總兵管。

道光十八年,(1838年)補授浙江定海鎮總兵官。次年三月,接到母親劉太夫人在家鄉逝世的訊息,賴英揚遂奏請回鄉安葬母親,竭盡孝思。

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賴英揚忽發哮喘病,經調醫無效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獨特民俗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大鵬話

初聽是白話和客家話的混合體,雖然在語音、語法、辭彙、措辭等方面和廣州話很接近,又有和客家話類似的地方。大鵬話至今還保留一種獨特語調,當地人稱“千音”。

因為所城原因,來自北方的將士及家屬和當地人在交往中逐漸形成當時的“國語”,也就是後來所謂“軍語”。經過時代的變遷就形成現在的大鵬話。

大鵬婚俗

大鵬婚俗的基本程式有:媒人介紹、驗算生辰八字、下聘金、擇吉、迎親、拜堂、宴客、鬧洞房、回門等。

有的過程不同於其他地方。“九”字凡是以記數的以九字為吉利,寓意長久。做衣服要九套,做鞋子做九雙。

“哭嫁歌”女子出嫁前往往要唱哭嫁歌,從上午到半夜,由伴娘陪著,邊哭邊唱。內容有父母養育恩,兄弟姐妹情,孝敬公婆禮,敬重丈夫義等。少則哭三天,多則哭七天。

“對歌”鬧洞房要對歌,男方的歌手在屋內,女方的歌手在屋外,一方提問一方答,要問得對方無語可答。男方要設宴招待雙方歌手和親朋。

“拋路引”新娘坐著花轎向新郎家行進時,伴娘每隔幾步就扔下一小段紅繩子,叫作“路引”,意思新娘回娘家不會認錯路。

“辟邪”在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的村口或者家門口時,新娘母親親自點燃一堆熊熊大火,迎親者必須從火上跨過,燒過邪氣,才可以迎親。

大鵬山歌

對唱山歌是大鵬民俗的一大特色。歌詞的內容含概非常廣泛、豐富,曲調特別優美。人們在田間勞作、上山砍柴、行走路上、村頭院落都可以對歌,有的是流傳繼承,有的是即興而作。

一、甲:愛唱就唱吆,唱出日頭對月光,唱出麒麟對獅子,唱出金雞對鳳凰。

乙:也野,(什麼)什麼上嶺尾拖尾?也野,(什麼)唱出海南歌?也野,(什麼)著出花衫領?也野,(什麼)石上曬綾羅?

甲:孔雀上嶺尾拖尾,畫眉唱出海南歌,斑鳩著出花衫領,鷓鴣石上曬綾羅。

二、(問)什麼上嶺尾拖拖?什麼唱出海南歌?什麼捉出花衫領?什麼石上曬綾羅?

(答)孔雀上嶺尾拖拖,畫眉唱出海南歌,斑鳩著出花衫領,鷓鴣石上曬綾羅。

大鵬海鮮

鮑魚、響螺、扇貝、海膽、拉屎蝦、深水泥蜢、烏賊、紅斑、青斑、青衣、綠衣、火點、黃腳鱺、銀魚、鱭魚、油縋、深海鴻圖蝦、花龍蝦、紅蟹、膏蟹、三點蟹、青口等。

風味小吃

元龍、喜糕、煎丸、粽子、豆腐花、發糕、紅茶果、菜頭角、海膽盎等。

門票信息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全票:20元/人;

半票:10元/人1米1以上兒童、學生;

免票:1米1以下兒童,持老人優待證、軍人證、70歲以上身份證、殘疾人證。

已經免費參觀。

交通指南

大鵬所城大鵬所城
公交

在市內乘坐360,364大巴至“大鵬站”,轉乘818路至核電站。

可在深圳北站二樓乘坐“E11”路大巴至“大鵬站”,換乘B756路(坐9站)、928路(坐11站)到大鵬所城站下。

自駕車

市內由深南大道、濱河路、筍崗路、布心路等東行經蓮塘過梧桐山隧道至沙頭角,再經鹽田上鹽壩高速至葵涌,轉走坪西一級公路從大鵬所城/核電站出口,經大鵬雕塑向左側走6公里即到。

廣州東莞珠海等地由廣深高速行至機場前一公里轉機荷高速,至終點荷坳後再轉惠鹽高速往惠州方向,行至龍崗/坪山路口下後右轉往大鵬鎮方向即可。

周邊景點

大鵬所城 大鵬所城
深圳歡樂谷

世界之窗;

小梅沙

大梅沙

海上田園

東部華僑城。

深圳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