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口腔科學是醫學中的主幹學科之一,是研究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病因機制、診斷分析及其預防和治療的一門科學。本課程的教學是在掌握一般醫學基礎、口腔醫學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其目的是通過講課、示教與實習,臨床見習、電化教學、自習、討論、輔導和考試等教學環節,使學員了解並初步掌握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病因機制、檢查診斷、治療原則、治療方法以及預防,使學生獲得口腔科常見疾病和頜面部損傷的基本知識和簡易處理技能。口腔頜面解剖生理
包括頜面部解剖生理、口腔局部解剖及牙齒解剖生理等內容。
頜面部解剖(Maxillo-facial-Anatomy)
頜面部根據其解剖特點和臨床套用的需要,可分為下述各區:1.眶部,2.顴部,3.耳部,4.鼻部,5.眶下部,6.唇部,7.頰部,8.咬肌部,9.腮腺部,10.頦部,11.頦下部,12.頜下部。
一、骨骼
口腔頜面部有上頜骨、下頜骨、顴骨、鼻骨、顳骨、齶骨、蝶骨等。
二、肌肉
頜面部肌肉可分為咀嚼肌及表情肌兩類。咀嚼肌又分為升頜肌群和降頜肌群兩組。它們相互效替收縮和舒張,即形成張口和閉口活動,以完成咀嚼等功能。
以下介紹按照肌肉、起端、止端、功能、神經支配的順序。
升頜肌群 咬肌 上頜骨顴突及顴弓下緣 下頜升支下頜角外側面 提下頜向上 三叉神經肌支
顳肌 顳骨骨面 下頜骨喙突 提上頜向上,後部肌纖維可拉下頜骨向後 三叉神經顳肌支
翼內肌 翼外板內側面 下頜升支及下頜角內側面 提下頜向上,並有前伸及側頜功能 三叉神經翼內肌支
降頜肌群 翼外肌 翼外板外側面,蝶骨大翼下面 下頭止於踝狀突頸,上頭止於頜關節盤前緣及部分關節囊 主要是張口和前伸,單側收縮則下頜偏向對側 三叉神經翼外肌支
二腹肌 前腹起於下頜骨二腹肌凹,後腹起於顳骨乳突切跡 舌骨體中間腱 降下頜,提舌骨向上 前腹:三叉神經後腹:面神經
頦舌骨肌 下頜骨頦棘 舌骨體前面 降下頜,提拉舌骨向上、前 舌下神經
下頜舌骨肌 下頜骨內側頜舌線 舌骨體 降下頜,得舌骨向上 三叉神經
下頜舌骨肌支
表情肌多起於顏面骨壁,止於面部皮膚,分布在顏面、口、眼、鼻周圍。不僅具有表情功能,而且參與語言、咀嚼和口、眼的張閉等功能。面部表現肌由面神經支配,故面神經損傷或麻痹時即出現口眼歪斜等症狀。
三.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關節凹、髁狀突、關節盤和關節囊所組成,鄰近並有韌帶附著。
下頜關節凹在顳骨岩部下方,外耳道之前,骨面有纖維軟骨復蓋。關節凹前方的骨性突起為關節結節,它有助於防止在大張口時髁狀突過度向前滑行而脫位。髁狀突表面也有纖維軟骨復蓋。關節盤是一塊卵園形的纖維骨板,介於關節凹與髁狀突之間,將關節腔分隔為上腔和下腔兩部分,四周與關節囊相連。關節盤堅韌,在兩關節面之間有緩衝作用並使關節能適應下頜多方向運動。關節囊為一韌性的結締組織囊,包繞在顳下頜關節的周圍。
顳下頜關節是具有轉動和滑動的左右聯動關節。顳下頜關節主要有開閉口、前伸和側方運動三種基本形式。這些運動是通過咀嚼肌群、韌帶、關節之間互相協調的動作而產生的。
口腔頜面部血液供給主要來自頸外動脈,其分支有舌動脈、頜外動脈(面動脈)、頜內動脈、顳淺動脈、眶下動脈、唇下動脈、唇動脈、上下牙槽動脈、頦動脈等。這些動脈的分支構成密集的血管網,使頜面部組織有豐富血運,因此外傷容易出血,但另方面組織癒合再生能力和抗感染能力較強。
口腔頜面部靜脈由面前靜脈及面後靜脈匯合而成總靜脈再流入頸內靜脈。頜面部靜脈的特點是沒有靜脈瓣,面前靜脈通過眼靜脈、翼靜脈絲與顱內海綿竇相交通,因此面部炎症有向顱內擴散的可能。
口腔頜面部淋巴組織比較豐富,是重要的防禦機構。主要的淋巴結群按解剖區域可分為面部淋巴結、頜下部淋巴結、頸部淋巴結三組。面部淋巴結包括頰淋巴結、眶下淋巴結、腮腺淋巴結等。頜下部淋巴結包括頦下淋巴結和頜下淋巴結。頸部淋巴結包括頸深淋巴結和頸淺淋巴結(圖1-19)。這些淋巴結與其引流部位組織的炎症擴散、腫瘤轉移等有密切關係。
六.神經口腔頜面部的神經主要有面神經和三叉神經。
面神經(Facial Nerve)
面神經為第Ⅶ對顱神經。從莖乳孔出顱腔後,其主幹穿過腮腺,然後分為五個末梢支: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圖1-15)。前4個分支的主要功能是支配顏面部表情肌的運動。頸支分布於頸闊肌。面神經另有一個分支鼓索神經參加到舌神經里,分布於舌體部,司理味覺。此外還有分支到頜下腺及舌下腺,司理唾液分泌。頜面部手術時,特別是腮腺手術應注意防止誤傷面神經而造成面癱。腮腺腫瘤如伴有面癱,應考慮惡性的可能。
三叉神經 (Trigeminal Nerve)
三叉神經是第Ⅴ對顱神經,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感覺纖維由顱內三叉神經半月節分出眼支、上頜支、下頜支、下頜支分別出顱,分布於頭面部及口腔司理感覺。運動纖維則伴隨下頜支走行出顱,分布於顳肌、咬肌、翼內肌、翼外肌、下頜舌骨肌,二腹肌前腹司運動。這裡主要介紹三叉神經與口腔有關的行徑和分布。
七.涎腺(Salivary Gland )
口腔的大涎腺有腮腺,頜下腺,舌下腺三對。小的粘液腺很多,分布在唇、頰、舌、齶等黏膜內。正常唾液為無色無味的清亮液體,ph 值為中性或略偏鹼性。成人每天24小時的部分泌量為1000-1500毫升。
腮腺(parotid Gland):位於耳下區,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對,在面神經乾及其分支從其中穿過。腺體外有緻密的腮腺包膜,腺體內亦有許多隔膜,將腺體外分隔成若干小葉。從腮腺前緣發出腮腺導管。導管向前行越過咬肌表面,在咬肌前緣轉入口腔,開口在上頜第一磨牙相對的頰黏膜處。
頜下腺(Submaxillary Gland):體積小於腮腺,位於頜下三角,腺體主要在下頜舌骨肌下方,部分從該肌後緣轉向其上方,並發出頜下腺導管,在口底黏膜下向前行走,開口於舌系帶基部的兩側。導管在行程中還接受部分舌下腺小管開口。
舌下腺(Subling Gland):為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位於舌系帶兩邊的口腔黏膜與下頜。
牙齒解剖生理
牙齒組織有四種結構:牙釉質、牙本質、牙骨質和牙髓。
牙齒周圍的組織簡稱牙周組織有三種:牙齦、牙槽骨和牙周膜。
牙齒組織:
1、牙釉質:位於牙齒的表層,鈣化程度及高,是人體最堅硬的部分比骨組織硬34倍,齲齒(蛀牙)的開始都是從牙釉質脫鈣開始的。
2、牙髓:就是常說的牙齒神經,伴隨其的還有血管和淋巴管;當牙齒神經發炎(簡稱牙髓炎)時是非常劇烈的疼痛。
3、牙骨質:是牙根表層的部分,與牙周膜相連線。
4、牙本質:是牙髓與牙釉質、牙骨質中間的部分,其中間含有很多牙本質小管;當吃冷、熱、酸、甜感到疼痛時候蛀牙已經壞到了這一層,通過牙本質小管傳導各種刺激給神經而感到痛。
牙周組織:
1、牙齦:就是我們常說的牙肉,當其發炎時刷牙或吃硬東西會出血、口臭。
2、牙槽骨:其作用是固定牙根,當其吸收降低時牙齒會鬆動、感覺變長了。
3、牙周膜:是固定牙根的一種纖維組織,連線牙骨質和牙槽骨,當其發言時會變寬。
齒病及牙周疾病
1、齲齒
初齲一般無症狀,如齲洞變大而深時,可出現進食時牙痛,吃甜食或過冷、過熱的食物時疼痛加重。2、牙髓炎
多是由於深齲未補致牙髓感染,或化學藥物或溫度刺激引起,其疼痛為自發性,陣發性劇痛,可有冷、熱刺激痛和叩痛。3、牙根尖周炎
多由牙髓炎擴散到根管口,致根尖周圍組織發炎。表現為持續性牙痛。患牙有伸長感,觸、壓痛明顯,不能咬食物。4、牙外傷
如意外摔倒、碰傷或吃飯時咬到砂粒等致牙折或牙裂開,引起牙痛。5、智齒冠周炎
智齒萌出困難(阻生),加上口腔衛生不良,引起牙冠周圍組織發炎、腫痛。6.牙齦出血
口腔科學 |
不同病因所致的牙齦出血在臨床上表現不一。牙齦炎或牙周炎所致者在刷牙或咀嚼時可見出血,有時出現自發性滲血。潰瘍膜性齦炎引起的出血有臭味。患有牙齦瘤、牙齦癌者多有持續性不斷的滲血。血友病、白血病、再障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婦女月經期、妊娠期等都可並發牙齦出血。
7.冠周炎
診斷1).多發生於年輕人,尤以18~25歲最多見。有全身誘發因素或反覆發作史。
2.)急性冠周炎早期,一般無明顯全身反應,患者自覺患區脹痛不適,咀嚼、吞煙、張口活動時疼痛加劇。檢查可見阻生牙和磨牙後區腫脹、冠周袋內有膿性分泌物。
3).炎症進一步發展,累及咬肌和翼內肌,出現下頜角區腫脹,伴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甚至不能開口。全身症狀明顯,常有頜下淋巴結腫大和壓痛。如未及時合理治療,可發展為冠周膿腫、頜面部蜂窩組織炎甚至骨髓炎。
4.)慢性冠周炎可在下頜第一磨牙頰側形成瘺管,或在咬肌前緣形成皮瘺。
病因學
第三磨牙萌出過程中或萌出困難時,牙冠的一部分被游離的牙齦部所覆蓋,在牙冠與齦瓣之間形成盲袋(齦袋),盲袋內經常有食物殘渣和細菌存留。這種局部條件使細菌易於生長、繁殖。若感冒、疲勞或其他原因致機體抵抗下降,或由於局部創傷(如對頜牙咬傷)等因素,可誘發智齒冠周炎。因下頜第三磨牙萌出常缺乏足夠位置而易形成阻生,病多見於該牙。臨床上常見的阻生情況有近中阻生、水平阻生和垂直阻生等。
臨床表現
1).常發生於智齒萌出期的青年人和有阻生齒的中年人。2).表現為急性炎症過程,早期磨牙後區腫脹不適,進食、咀嚼、吞咽時疼痛加劇。病情加重後,局部呈自發性跳痛,或沿耳顳神經分布區出現反射性疼痛。
3).當感染侵及咀嚼肌時,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開口受限。
4).由於口腔不潔,齦袋有膿性分泌物而口臭。
5).當炎症發展,或伴間隙感染時,出現不同程度的畏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慾減退及大便秘結症狀,白細胞總數升高及核左移。
6).慢性冠周炎臨床上多無自覺症狀,僅局部間或有輕度疼痛不適感。
7).局部檢查:多數病員智齒萌出不全,周圍軟組織及牙齦發紅、腫脹;跟瓣邊緣糜爛、觸痛明顯,盲袋溢膿,患側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8).炎症可直接蔓延,或經由淋巴管放散,引起鄰近組織器官或筋膜間隙的感染,如骨膜下膿腫、嚼肌間隙感染、翼領間隙感染,咽旁間隙、頜下間隙、頰間隙甚至口底間隙感染髮生。
9).牙片可了解智齒生長的方向、位置,牙根的形態及牙周情況,慢性冠周炎可有病理性骨袋存在。
中醫治療
1).風熱犯齒證:病初起,真牙處疼痛,患處跟肉微紅腫,牙關微緊,口微乾渴,舌質偏紅,苔薄,脈浮數。疏風清熱。
2).胃火燔齒證:真牙處疼痛劇烈,連及咽喉,牙關緊閉,吞咽困難,患處齦肉紅腫、溢膿,口臭,小便黃短,大便於結,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降火固齒。
3).濕熱蒸齒證:真牙處疼痛劇,連及咽喉,牙關緊閉,吞咽困難,同側腮頰腫痛,患處齦肉紅腫、溢膿,頭目眩暈,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滑數。清熱祛濕。
口腔黏膜疾病
1.口腔單純性皰疹
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和黏膜疾病。2.口腔念珠菌病
是真菌——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3.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又稱復發性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瘡、復發性阿弗他口炎等,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見的潰瘍類疾病,患病率高達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的首位。因具有明顯的灼痛感,故冠之以希臘文“阿弗他”——灼痛。
4.白塞病
白塞綜合徵(Behcet Syndrome)為血管炎性疾病。本綜合徵最初的描述主要是指復發性口腔潰瘍,陰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聯征。以後認識到系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統多器官。典型或者符合診斷標準者可稱為白塞病。5.口腔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lichen planus)是一種皮膚-黏膜慢性炎症,可以單獨發生於口腔或皮膚,也可皮膚與黏膜同時罹患。損害除見於口腔外,也可見於生殖器,指甲與(或)趾甲,但比較少見。6.口腔白斑病
是指僅僅發生在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變的斑塊狀損害,口腔黏膜上的這種斑塊是不能被擦掉的,在臨床和組織病理學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類之中者,是一種常見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黏膜均可發生,但以頰、舌部最多。7.天皰瘡
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皰性皮膚病,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可分四型:尋常型、增殖型、落葉型、紅斑型。
8.地圖舌
地圖舌又叫剝脫性舌炎、糠疹舌炎、游走性舌炎或花斑舌等。是由於舌黏膜上皮(絲狀乳頭)暫時性剝脫消失所致。 病因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乳牙萌出有關,也有的認為和腸寄生蟲有關,或與口腔內的慢性病灶如齲齒、扁桃體炎有關。中醫認為是胃陰虛所致,缺乏微量元素鋅是地圖舌的重要原因。
地圖舌是一種淺層的慢性剝脫性舌炎。開始時,可在舌尖或舌的邊緣或舌背上出現一個灰白色微凸的小圓形病區。不久中央下陷,白色褪去,變成火紅。絲狀乳頭消失,菌狀乳頭還存在或者更顯著,看上去表面光滑,略帶乾燥。病區可逐漸擴大,最後終於融合成為邊緣不齊的地圖狀,這就是地圖舌的來歷。一般說,病區界限明顯,無論損害大小和形狀的變化,都表現為周圍是白色或黃色稍為凸起的孤形邊緣,寬約1~2毫米。裡面是火紅色的絲狀乳頭剝脫區。在損害逐漸擴大的過程中,往往一晝夜就會改變區域的形狀和位置。病變一般持續3~4天,可以自行消失,但其他部位又可出現。本病經過一段緩解時間後也可以復發。有時在幾次復發後,逐漸減輕,甚至不會復發。地圖舌一般沒有任何特別不舒服的感覺,有時可能會有些燒的樣痛。
地圖舌病變表淺,深部組織不受影響,多無不適感覺,亦無疼痛、流涎或其它口炎症狀。其病因未明,非維生素缺乏所致,對健康無多大影響,照常飲食,不影響生長發育,無特殊療法。由於絲狀乳頭可自行修復,所以病變有時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但又可復發,有的病程較久,甚至可達數年。
口腔預防保健及兒童齲病
口腔衛生保健是“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齲齒是WHO重點防治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在我國,牙病是常見病、多發病。據流行病學調查材料統計,乳牙齲齒患病率達60-80%,恆牙齲齒患病率在40%左右。嚴重危害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齲齒是一種慢性疾病,俗稱蛀牙、蟲它的發生髮展離不開四種因素:牙齒結構上的缺陷、含糖食物、細菌以及時間。即:牙齒表面某些窩、溝或不易刷洗乾淨的地方容易停留細菌,形成菌斑。食物中的糖,特別是蔗糖在一定的時間後,經過菌斑中細菌的分解、發酵就會產生酸,酸又使牙齒內的礦物質溶解,從而形成齲齒。 幼兒期是乳牙齲開始患病並逐年增多的時期,早發現,早治療,是避免齲病繼續發展成牙髓病、根尖周病的重要措施,
口腔外科
包括口腔外科麻醉技術及牙拔技術、先天性口腔畸形的手術矯正、口腔頜面部軟組織損傷以及外傷性骨折的治療技術。
口腔頜面部損傷
頜面損傷時常伴有牙齒損傷,折斷的牙碎片還可向鄰近組織內飛散,增加組織的損傷,並可將牙石和細菌等帶入深層組織,引起創口感染。頜骨骨折線上的牙偶爾導致骨創感染,影響骨折的癒合。而骨折移位時,又可引起牙齒的移位和咬合關係錯亂,這又是診斷頜骨骨折的主要體徵。在治療頜骨骨折時,常需利用牙來作結紮固定。
口腔頜面部位於呼吸道上端,損傷時可因組織移位或腫脹、舌後墜、血凝塊和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影響呼吸通暢。口腔又是消化道的入口,損傷後常使口腔失去正常功能,發生進食、語言等功能障礙。頜面部上接顱腦,下連頸部,當上頜骨或面中1/3受到損傷後,容易並發顱腦損傷,如腦震盪、腦挫傷、顱底骨折等。
先天性唇裂、齶裂
唇、齶裂是頜面部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出生時即可見到唇齶部的缺陷,並影響吸吮、飲食、發音、吞咽和呼吸等生理功能。畸形和功能障礙的程度與裂隙大小有密切關係。
唇、齶裂發生率的統計在國內外不同地區有較大差異,世界多數國家及我國對不同地區的調查表明,唇裂(或合併齶裂)的發生率大約在1∶700~1∶1000之間;男性多於女性,約為2∶1; 單純齶裂則女性多於男性;左側多於右側,約為2∶1~1.5∶1。雙側裂次之,中央裂少見,下唇裂極罕見。
錯(牙合)畸形及矯治
錯牙合畸形是指牙齒的排列位置和咬合關係的異常。患有錯牙合畸形的人一生中會有許多不便,如影響美觀,影響咀嚼功能,容易造成食物嵌塞,不易清潔牙齒,易罹患齲齒等。
錯牙合畸形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個別牙齒錯位:一顆或多顆牙齒在牙列中的位置不正。 2.牙列形態和牙齒排列異常。3,上下牙之間咬合關係異常。
對這三種情況進行矯正的最佳年齡:在乳牙期(3-5歲)和替牙期(6-12歲)。
顳下頜關節常見疾病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ysfunction Syndrome)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在顳下頜關節疾病中,此病最為多見。好發於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最高。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本症的主要特點為關節區酸脹疼痛、運動時彈響、張口運動障礙等。多數屬關節功能失調、預後良好;但極少數病例也可發生器質性改變。顳下頜關節脫位
下頜骨髁狀突運動時如超越正常限度,脫出關節凹而不能自行回復照位,即為顳下頜關節脫位。臨床上多為前方脫位,可以發生於單側或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
顳下頜關節和關節周圍及頜間部位,由於纖維疤痕或骨性粘連,致使下頜骨運動障礙或下頜骨不能運動,叫顳下頜關節強直。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傷,關節結構、肌肉及臨近組織的創傷可引起出血和炎症,繼爾發生的纖維和骨形成可造成永久性的運動受限。口腔頜面部腫瘤口腔頜面部囊腫
瘤樣病變及良性腫瘤
牙瘤:為成牙組織發生高分化的混合性牙源性良性腫瘤,由一個或多個牙胚組織異常發育增生形成。根據其組織排列不同,分為混合性牙瘤和組合性牙瘤。
惡性腫瘤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
唾液腺腫瘤,統稱口腔癌。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Carcinoma of gingivae)、唇癌(Carcinoma of lip)、頰癌(Carcinoma of buccal mucosa)、舌癌(Carcinoma of tongue)、口底癌(Carcinoma of floor of the mouth)、齶癌(carcinoma of palate)、上頜竇癌(Carcinoma of the maxillary sinus)等。一般認為口腔前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高,口腔後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低。
視頻資料
口腔外科視頻:
口腔內科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