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研究內容
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幾乎所有醫學領域都有醫學心理學研究內容。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方面:①研究心理行為的生物學和社會學基礎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義;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③研究各種疾病過程中的心理行為變化及其影響;④研究情緒和個性等心理行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影響作用及其規律;⑤研究如何將心理學知識和技術套用於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之目的。
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健康人的心理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須保持和諧、統一;各種心理活動過程及應對行為之間應保持協調、平衡;其人格特徵在全部行為中要能表現得恰當和連貫。在醫療實際中,醫學心理學強調心理與生理互相作用的觀點,吸取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指導並改善診斷,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等環節,指導和改進醫學教育、醫療管理等工作。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相當廣泛。它涉及個體成長的全過程,即從新生命的形成孕育,至娶幼兒的早期培養訓練以及少年與青年時期的心身教育與行為指導,從各個年齡階段的心身保健直到老年期的康樂長壽等等。它還涉及健康與疾病的相互轉化過程,從病因分析、疾病診斷、治療護理到康復、預防保健、諮詢,等等。
醫學心理學主要探討心理因素引起軀體疾病的中介機制;腦組織損傷、內分泌失調或軀體疾患造成心理變異的分析和心理診斷;人格特徵在罹患各種疾病以及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心理治療的合理安排和療效訐定;各年齡階段上的心理衛生的推廣和探討;心理護理和心理諮詢的實施;醫學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協調和合作。
醫學心理學在套用方面,如同教育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一樣,把心理學的系統知識,包括它的理論、技術、方法和研究成果,結合醫療實踐,套用到醫學各個部門,如綜合醫院、專科醫學、精神病院、診所、療養院、康復醫院;工廠、學校和機關的保健室、基層衛生院、各級衛生防疫機構、兒童行為指導中心、青少年健康服務中心;也套用到海底、高空、遠航、沙漠、礦山等作業的特殊職業群體以及職業學校、盲聾啞學校、特殊兒童學校、工讀學校和監獄等群體。總之,它要解決各種影響人們心身健康的心理學問題。
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任務是:
一、研究在各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規律
醫學心理學認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上必須堅持心身統一的觀點。根據心身統一的觀點,可把疾病分別歸入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類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於大腦,病理改變主要在腦,所產生的精神症狀雖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顯的。這類疾病主要包括神經病學中與腦損害有關的一些疾病和精神病學中絕大部分的疾病。
在這些疾病中,心理因素有時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時則成為誘發因素。例如在神經官能症、反應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某些腦器質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則是誘發因素。大腦疾病的發病機理還是一個比較複雜、有待進一步弄清楚的問題,通常用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作為病因的代表。所謂環境因素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有機械的(如外傷)、物理的(如高溫、低溫、電擊、輻射)、化學的(如有機的和無機的化學物質)、生物的(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社會的(如人際關係、工作、學習、生活引起的矛盾)等。所謂遺傳因素,廣義地講是指個體的生物致病因素,包括體質、素質、代謝類型和對刺激的反應特點等。外界的社會致病因素反映到人腦中就成為心理的刺激因素。這些心理的刺激因素能否成為心理的致病因素還要取決於個體的主觀評價、態度、過去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應付能力。所以分析大腦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時常常可以觀察到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在相互起著作用。由於病變在大腦,各種心理過程如感知、注意、記憶、思惟、情緒、情感與意志行動等都可以呈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如果自我意識也發生障礙,不能理解自身與環境的關係,致使各種心理活動發生紊亂,統一性遭到破壞,就表現為精神病的症狀。
第二類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作用於大腦以外的軀體各系統器官,病理改變雖主要發生在各器官,但在病人的症狀中,普遍存有心理障礙,有的還呈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狀。
這類疾病包括除神經病科的大腦疾病和精神病科疾病以外的臨床各科的大部分疾病。致病因素雖然主要是物理的、化學的或生物的,但心理因素在發病機理中也起著程度不等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就稱為心身疾病。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有很多疾病已被公認為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不僅表現在致病因素上,也表現在疾病症狀上,即患這類疾病的病人或多或少表現某種程度的心理障礙。高度的心理緊張常表現對所患疾病有某種情緒體驗。例如,心絞痛發作時有瀕死感,得悉自身患不治之症時有恐怖感,有時甚至產生多疑、思維混亂等精神症狀。即使在致病因素中未發現有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病人因感染、中毒或發熱影響大腦功能時,也會出現意識模糊、恐懼情緒、視聽幻覺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狀。
臨床各科一般未把心身疾病和其他疾病分開。很多住院病人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反應。例如某醫院83例內科住院病人,63%有主觀焦慮,42%有焦慮症狀,36%有孤獨感,31%有不同程度的絕望感,23%有情緒憂鬱,有的甚至有自殺觀念。可見患軀體疾病的病人出現心理障礙是相當普遍的。
第三類疾病:致病因素大都是物理、化學因素直接作用於軀體各部分器官,病理改變是明顯的局部器官或組織損傷,患病後病人的不同心理狀態影響著疾病的進程,有的還產生明顯的心理障礙。
這類疾病占臨床各科中一小部分,如突然的外傷、骨折、燒傷、中毒等,作為致病因素來說,心理因素是沒有參與的。但是,由於病人的個性特徵和對疾病的主觀評價所造成的心理緊張狀態,或稱繼發性心理病因卻影響著疾病的進程。這種繼發的心理刺激可影響原來疾病的癒合過程。例如:一例因車禍引起脛骨骨折的病人,因對外傷及其後果全無心理上的準備,一旦面臨下述困難處境,如:住院費問題、殘廢問題、工作前途問題,便產生十分複雜的心理狀態,諸如焦慮、急躁、苦悶等消極情緒就會影響下肢的血液循環,延緩其癒合過程。又如大型手術前病人的心理狀態如何,常常影響手術過程是否順利、術後反應是否嚴重以及術後的癒合過程。術前有輕度焦慮者,反映了病人心理適應功能正常,手術效果較好;如焦慮嚴重,反映病人心理高度緊張,手術效果較差;有些病人並無焦慮主訴,卻有心悸、出汗等症狀,這是強充好漢以壓抑內心恐懼的表現,會影響術後的心理適應,效果不好。還有些病人盲目樂觀,對手術的危險性、術後併發症的可能性及康復的艱巨性均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一旦發生這類情況,常引起嚴重的心身反應。手術前後病人消極的或負性的心理活動常常影響病人整個身體的機能狀態,成為手術不能順利進行,出現併發症或推遲創口癒合和延緩機體康復的主要繼發性病因。
二、研究心理因素特別是情緒因素對身體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
外界刺激作用於人的感官,引起神經衝動,經周圍神經和脊髓的感覺束到達腦幹時,一部分神經衝動經特殊傳導通路至丘腦再到達大腦皮層感覺區及引起認知和情緒活動的其他皮層區;另一部分經網狀結構非特殊傳導通路,一方面與腦幹、脊髓其他神經元橫向廣泛聯繫,另一方面經下丘腦、邊緣系統到達相應的大腦皮層區。這樣,外界刺激作用於人體時,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本身和由該系統所支配的軀體各系統、各器官廣泛的生理反應以及相應的神經遞質和神經分泌等生物化學反應。到達大腦皮層的一部分神經衝動被個體意識到後,便引起複雜的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反應常以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形式表現出來,如喜悅、憤怒、悲傷、恐懼等(即情緒)。由此可見外界刺激可同時引起機體的心理反應和生理、生化反應。心理反應和生理、生化反應之間有無因果關係,一直是一個在學術上引起爭論的問題。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即前者是後者之因,或後者之果),但不一定全部都是因果關係。一個有機體為了對外界刺激的瞬息變化保持動態的平衡,其內部的生理、生化活動必須隨外界刺激的變化而變化,其中大部分未被個體意識到故不引起心理反應。當外界刺激到達一定程度,傳入的神經衝動不僅引起機體較強的生理、生化反應,而且同時被意識到,轉為心理反應和情緒體驗。心理反應的程度受機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應對經驗和能力以及個性特點所制約。這些心理反應反過來又調節著機體生理、生化反應的強弱。心理反應的程度往往可以情緒的體驗和表現來標誌。
機體對外界有害因素的反應稱為緊張狀態或應激(stress)。過去對應激的研究,只注意了機體生理、生化方面的變化,對應激的心理方面沒有進行多少探討。因此,要強調對心理應激的研究。心理應激包括兩個概念:一是指外界社會、文化因素所帶來的令人煩惱不安的信息(如工作或學習上的失敗和挫折、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生活中的意外變故和打擊)能引起心理上的一般反應,稱為應激事件(應激原);另一是指遭遇到單個或多個應激事件後所產生的偏離平時反應的狀態,稱應激狀態。所以心理應激不僅研究社會、文化因素如何通過機體的不同特點產生互相不相同的應激反應,而且還研究這類心理應激反應所表現的焦急、憤怒、恐懼等“消極”情緒或“負性”情緒對機體各系統、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
機體如長期地或反覆地處於消極情緒狀態,可使軀體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發生功能紊亂。表現在循環系統為血壓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減慢、心律失常、心悸、顏面潮紅或蒼白、發冷發熱、暈厥等;在消化系統為厭食或貪食、噁心、嘔吐、腹脹、腸鳴、腹瀉或便秘等;在呼吸系統為胸悶、氣短、咳嗽、哮喘等;在泌尿系統為尿頻、尿急、多尿或排尿困難、尿瀦留等;在皮膚系統為皮炎、皮疹、搔癢、脫髮、白髮、斑禿、多汗、局部浮腫等;在內分泌系統為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減退、肥胖症、糖尿病等;在生殖系統為性機能亢進或減退、陽萎、早泄、陰冷、經前緊張症、月經不調等。同時還呈現相應的生化變化,如中樞神經系統遞質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類固醇)等的變化。
三、研究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在疾病發生和康復中的作用
從普通心理學中得知: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心理特點。它是以某種機能系統或結構的形式在個體身上固定下來,而帶有經常、穩定的性質,對人對事經常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和習慣的行為方式。這種在個體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稱為個性心理特徵。
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是最能說明他本人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由於個性心理特徵存在許多差異,就產生了將人格(即個性)分型的概念。如榮格(C.C.Jung)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類。在醫學上,常用人格異常或人格變態這樣的術語來標誌其個性心理特徵已超出常態分布的範圍。在許多精神病中可以看到不少病人的個性心理特徵有其獨特之處,不能不使人考慮在發病前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徵就與正常人的不一樣。例如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幾乎無一例外地呈現分裂樣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雖然具有分裂樣人格的人並不定非患精神分裂症不可,但在心理應激下,具有分裂樣人格的人確比沒有分裂樣人格者易患精神分裂症。除精神病外,在臨床各科的心身疾病中,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也體現在病人的氣質和性格特徵上。當生活中應激事件造成過強的、過久的心理應激時,為什麼有的人患冠心病、有的人會患消化性潰瘍,有的人則患支氣管哮喘?有研究表明:這是不同氣質和性格的個體對不同就激原(stressor)產生各異的相對固定的生理、心理反應形式。這種固定化了的、反覆出現的心理反應形式,實際上就是他的個性心理特徵的表現。美國M.Friedman(1950)在研究心血管病人的心身反應時,發現對那些反覆出現的緊張刺激,有些人形成一套特定的反應模式:一類病人表現為雄心勃勃,做事認真,爭強好勝,易激動,缺乏耐心,常感時間緊迫,醉心於工作,力爭盡善盡美,行動匆忙等性格或行為特徵,稱之為“A型行為類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或A型人。另一類病人的性格相反,表現為悠閒自得,不好爭強,從容不迫,生活工作有節奏,不計較事業上有無成就,稱之為“B型行為類型”或B型人。研究發現:A型人組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腎上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水平高於B型人組,患冠心病的比率和心肌梗塞復發率明顯高於B型人組。由於這種分型方法不夠精確或規範化,關於A型行為與冠心病之間的聯繫還存在爭論。
同樣,病人不同的氣質、性格特點也影響著疾病的康復過程。例如一個腦血管意外(俗稱中風)的病人,急性期過後遺有不同程度的偏癱。為了能早日坐起、下地行走和自己獨立料理日常生活,需要對他進行一系列逐步加強的鍛鍊。癱瘓肢體機能康復的速度和效果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病人對疾病所採取的態度,如是否有信心,能否克服消極、畏難情緒並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循醫囑,在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地鍛鍊。如何使病人的個性心理特點在各類疾病的康復中起促進作用,是醫學心理學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四、研究如何通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認知、支配或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以達到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的目的
人的心理活動不僅伴有生理機能的變化,而且還能調節後者使之受控於自己的意識。人在憤怒時,交感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出現心率增速、血壓升高、呼吸加快、面部發白等現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就會使其植物性神經系統(即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所支配的臟器的機能不至於受到損害。如果有意識地去控制消極的情緒,採用調節呼吸的辦法(如使呼吸由原來每分鐘10-20次減慢至4-6次),同時將注意力集中於軀體某些器官,想像這些器官處於放鬆的狀態,通過學習和訓練,就能進一步使軀體內的某些生理機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活動,焦慮緊張的負性情緒則往往隨著想像中全身各部分的放鬆而逐漸消失。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和想像力於自身某器官的活動,使腦內不出現其他任何的思想活動(即排除一切雜念);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腦力活動。然而,它的表現形式卻是一種靜默狀態,主觀的體驗只是局限的字、詞(如“松”)或單調的視、聽形象而無起伏的情緒。反覆地練習或鍛鍊就會愈來愈自然地、習慣地控制全身各部分、各器官的活動。這種用精神控制軀體生理活動的方法,在祖國醫學中是很受重視的。作為一種祛病、強身、養生、益壽的方法加以運用。例如“氣功”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氣功是採用一定的姿勢和調節呼吸等輔助方法來使一個人的整個機體進入一種寧神入靜的狀態,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下能促使機體內各部分的生理機能得到最佳的調整。國外也有類似氣功的方法,例如瑜珈、禪宗、靜默、漸進性放鬆和生物反饋等方法。這類方法的特點是以沒有意識到任何心理活動,即沒有什麼主觀情緒體驗的“心理狀態”來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如果代之以積極的認知活動,集中注意力想像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興趣的事情,並伴以視、聽感官刺激(影象、圖畫、音樂)引起輕鬆、愉快的情緒,是否也可能更好地促使全身各部分的生理機能得到最佳的調整,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觀點
醫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有一個基本命題,即人的軀體上的病變都會在精神上留下痕跡,而任何心理上的障礙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在軀體上留下痕跡。這個命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人與動物有著根本不同之處。在人身上,既表現著生理、生化過程的物質活動,同時又表現著非物質的心理活動。
這兩種活動過程互相伴隨、不可分割。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轉化,在人身上形成一個統一活動的整體。人的一切活動既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同時又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支配。
患者心理
1.患者的求醫行為,是指在人們感到某種軀體不適或產生病感時尋求醫療幫助的行為,是人類進行防病、治病和保持身體健康的一種重要行為,可分為主動求醫行為、被動求醫行為、強身性求醫行為。
2.患者的遵醫行為,是指患者遵從醫務人員所開的處方和遵照醫囑進行檢查、治療和預防疾病復發的行為。
3.患者的心理需要:①身心康復的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刺激需要④愛與歸屬的需要⑤尊重的需要⑥自我成就的需要
4.患者的心理反應,在患病狀態下,患者會由於疾病、醫療活動的影響,出現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現象。
5.患者的情緒反應:對於患者而言,最為普遍存在的情緒特徵就是心境不佳,其次是情感脆弱、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容易接受消極語言的暗示和誘導。臨床上常見的情緒問題有焦慮(人們面對即將發生的重要事件或危險時出現的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抑鬱(以情緒低落為特點,是由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而引起的消極情緒);孤獨感;被動依賴心理。
在我國的發展
西方醫學在十九世紀末傳入我國,當時盛行的魏爾嘯細胞病理學說也隨之而入。這種把人當作細胞聯合王國的機械唯物論的哲學思想曾長期在我國醫學教育中占統治地位。西方的這一醫學理論遠遠不如傳統的祖國醫學理論那樣重視心理對疾病防治的影響。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基本理論的祖國醫學體系重視人和生活環境的關係、軀體活動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人的不同氣質類型及其性格特點與疾病反應的關係,把這些因素當作一個整體來認識,重視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但是當現代科學技術傳入我國後,這一從民間長期實踐而積累的祖國醫學寶庫,在清王朝封建統治末期未能得到系統、科學地整理,在國民黨政治時期還遭到打擊、壓制。祖國醫學中的醫學心理學思想也因此未能上升到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水平。心理學比醫學年輕,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1917年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了心理課,並首次建立了簡單的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籌建了心理學實驗室,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籌建了心理學系。1921年8月成立了中華心理學會。當時醫學中的精神病學,因為是研究表現各種心理異常的精神病的,所以它和心理學的關係要比醫學其他學科的關係密切,而心理學那時還是一門尚未充分發展的科學,它的學院式研究脫離精神病學的實際,精神病學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心理學體系,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1922年創辦了中國第一種心理學雜誌-《心理》,就刊有變態心理方面的論述。30年代全國大約已有十幾所大學設立了心理系或心理學組,在中央研究院中建立了心理研究所,出版了大學用的心理衛生教材,還在醫學院中開設了有關課程。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次年因抗日戰爭爆發,工作被迫停頓。抗日戰爭勝利後,有少數醫學心理學工作者在醫學院、精神病區和兒童福利機構從事心理衛生、心理診斷和心理治療的工作,出版了有關這方面的著作。1948年曾在南京召開過一次局部的心理衛生代表會議。
解放後,僅有少數醫院有關專職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從事心理診斷和心理治療的工作,個別醫學學院開設過有關課程,但很快就停頓了。因為解放初期全國學習蘇聯,也象蘇聯那樣把西方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全部當作資產階級貨色打入冷宮,把心理測驗、心理治療當作唯心主義的東西,把心理同唯心等同起來。直到195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學工作者聯繫醫學實際,與北京醫學院精神病科醫生合作,針對當時為數眾多、久治不愈的神經衰弱病人開展了以心理治療為主的綜合快速治療,短期內獲得顯著療效,引起醫學界特別是精神病學界的重視以後,才使醫學心理學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開展。當時還把這一療法套用到一些心身疾病(高血壓、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中,也都獲得很好療效,受到醫學界的歡迎。與些同時,還對這些疾病進行了病因調查和有關病理心理的實驗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在防治地方克汀病中,對患病兒童的智力鑑定設計了一套量表,制定了“地方克汀病智力分級的初步方案”。醫學心理學的事業正要興旺發展,卻受到“十年動亂”的衝擊,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都遭到嚴重的摧殘,全國唯一的科學研究機構-心理研究所被解散,醫學心理學的工作被迫停頓達八年之久。直到1976年末,醫學心理學的工作才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展起來。1978年12月在保定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屆學術會議和1979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醫學心理學學術座談會,標誌著醫學心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會議醞釀成立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並於1979年11月在天津舉行的中國心理學會第三屆學術會議上正式成立了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從此,在學會的領導下、組織和推動下,醫學心理學事業在全國範圍內得到蓬勃和廣深的發展。
醫學心理學工作隊伍的培養
衛生部於1979年頒發的新教學計畫中提出在有條件的院校開設醫學心理學課。1980年通知各醫學院校和中級衛生護士,學校開設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的課程,把醫學心理學事業的發展納入醫學教育之中。為了培養醫學心理學專業師資和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的需要,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託北京醫學院醫學心理學教研室、北京大學心理系、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安定醫院於1980年和1982年在北京舉辦了兩屆全國性的醫學心理學師資進修班;1979~1980年衛生部委託湖南學院舉辦首屆心理測驗培訓班,至今已達第15屆,學員大都是醫學院校的教師和醫院醫師。此外,江蘇、上海、遼寧、廣西、廣東、浙江、吉林、河南、山東、內蒙古等24個省市、自治區和福州部隊舉辦了一次或多次的大行政區的或省、市一級的醫學心理學測驗培訓班,培養了大批專職或兼職的人員,承擔了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繼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早於1979年起招收醫學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後,北京大學心理系和部分醫學院校也先後招收了醫學心理專業和碩士研究生。
教學機構組織
1979年北京醫學院率先成立了醫學心理學教研室,1980年瀋陽中國醫科大學也成立了醫學心理學教研室,至今已有40多所醫學院校成立了醫學心理學教研室,還有30多所醫學院校有醫學心理學的專職教師。截止1988年底,已有八十多所醫學院校正式開設了心理學或醫學心理學的課,有的開設了醫學心理學專題講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有300多所中專衛生、護士學校開了心理學或醫學心理學的課,占全國中專衛校、護校總數的五分之二。自1983年起,部分醫學院校的醫學心理學教師利用暑假舉行教學座談會,對醫學院校的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1987年5月衛生部在成都召開了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專業第二屆教材編審工作會議,決定修訂出版醫學專業第三版教材,並增加四種必修教材和八種選修課教材。《醫學心理學》在這次會議上被規定為新增的必修教材。
學會工作和學術會議
目前,除台灣和西藏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相繼在各地心理學會分會下成立了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或專業小組。醫學心理學全國學術會議已先後獨立地舉行了五次。(表2-1)。
此外,醫學心理學作為一個分組參加了1979年、1981年、1984年、1987年中國心理學會舉行的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學術會議。
表2-1 醫學心理學全國學術會議舉辦情況
時間 | 名稱 | 地 點 | 代表人數 | 論文篇數 | 特 點 |
1980 | 第一屆學術會議 | 柳 州 | 150 | 100 | 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工作者占多數 |
1982 | 第二屆學術會議 | 廈 門 | 200 | 190 | 內、外、婦、兒、五官、皮膚、整形、腫瘤和中醫各科皆有代表,臨床各科和基礎醫學代表超過半數 |
1983 | 第三屆學術會議 | 揚 州 | 435 | 226 | 分四個專題討論: 1.心身醫學組2.心理測驗組3.心理治療、心理衛生、心理諮詢組4.護理心理組 |
1985 | 第四屆學術會議 | 肇 慶 | 250 | 113 | 分五個專題組: 1.心理測驗組2.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組3.心身疾病組4.護理心理組5.神經心理和其它組 |
1988 | 第五屆學術會議 | 成 都 | 86 | 78 | 同上 |
出版的刊物
自1979年以來,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已先後出版了《醫學心理學文集》三集,刊登了近年來醫學心理學的研究論文。1984年10月出版了第三屆學術年會的醫學心理學論文選編。1985年出版了科普刊物《醫學心理學知識叢刊》。此外,還有不少醫學心理學的論文刊登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通訊》、《心理學動態》等心理學刊物上以及《醫學與哲學》、《中華神經精神雜誌》等理論和臨床學科刊物上。
在高等醫學院校設立醫學心理學教研室和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是我國醫學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從理論上講,它標誌著一個醫學思想體系的轉變——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實際上講,它標誌著醫學教育適應了現代科學發民展的需要,並將滿足當前實際的需要。一支基醫學隊伍正在逐漸壯大,正在醫學的教育、基礎、臨床、預防各個方面努力工作。近年來心理測驗的研究和套用有了較大的發展,如修訂適合我國套用的韋氏成人量表、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中國0-3歲小兒精神發育檢查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和艾森克人格問卷,並編制了我國的臨床記憶量表。心理諮詢的工作日益受到重視,不僅已在大城市的綜合醫院中開展,而且還在高等院校中進行,受到大學生的歡迎。有些心身疾病的研究如冠心病與A型行為的關係、腦損害病人失語症和言語障礙的研究、裂腦病人心理特點的研究等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可以構想,醫學心理學必將能進一步對人民的心身健康和醫藥衛生事業作出卓越的貢獻。
研究方法
理論依據
解決任何問題時都應先提出工作假說,然後通過實踐來證實、否定和修改這種假說。這種假說又可稱理論依據。不同理論基礎會有特殊的研究方法,如動力心理學派採用心理分析方法,行為主義用條件來反射方法。有時同一種方法也可為不同理論服務,但在具體作法和解釋結果時卻彼此不同。
科學性
科學研究必須有科學性,但在具體進行過程中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增強科學性的方法首先是要有科學態度,即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對待任何事物必須採取客觀態度。其次是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方法、科學思路、敏銳的觀察力並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實踐就是去做,自己動手。醫學心理學是一門既有理論又是實踐的學科。如果不親自動手,不經常投身於實際工作中,知道一些理論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理論是無用的。
臨床法
臨床法不是專指臨床醫學中的方法,它是與實驗法相對而言。臨床法的主要特點是對個人的行為作系統的和綜合性的詳盡描述,無比較標準。在具體作法上還可分個案史(case history)法、觀察法(observation method)和調查法(survey method)等方法。它是醫學心理學,特別是臨床心理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實驗法也需要臨床法相配合,例如在提供研究材料(如病人)時,一定要用臨床法。在檢驗實驗室的結果時,也要採用臨床方法。一般來說臨床法可在如下幾方面起作用:①詳盡描述一些罕見的重要現象和事物;②形成假說:通過對詳盡的個案招待的分析和歸類而形成新的假說;③印證理論:理論為一般性、概念化。通過臨床法的研究,使它在個案中得到印證。
臨床法有套用廣泛、實施方便、不要特殊儀器等優點,但也有一定限制。主要是在收集歷史、觀察和調查行為時,較難排除主觀和偏見,或者將個人願望加入收集的材料中,這樣便損害了科學性,因此需要其他客觀方法來補充。
實驗法
測驗法
相關學府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 被稱為“中國心理諮詢師”的搖籃,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心理學研究機構,也是中國心理學會的掛靠單位。這個單位在生理心理學方向非常強,腦神經科學、認知等尤其厲害。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心理學泰斗林仲賢就在這個單位。所內擁有一級學科碩博學位授予權,從中科院畢業的研究生可算“根紅苗正”,絕對是就業和學術前景都一片大好!
心理所是全國心理學界第一個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心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的科研教學單位。心理所於1981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2000年9月22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再次認定心理所為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授予單位。心理所博士後流動站於1995年2月14日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審批通過。
心理所現有博士點6個,碩士點6個,博士生導師20餘人,碩士生導師20餘人。自1956年開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有30餘屆畢業生。從1995年開始,為了適應研究生隊伍不斷壯大的需要,成立了研究生部,專門負責研究生事務。自此以後,研究生隊伍不斷壯大,在讀研究生從1994年初的20人左右發展到現在的180多人。
心理所研究生從1995年到2006年獲院長獎學金、劉永齡獎學金、彭蔭剛獎學金、偉華科技獎學金、寶潔優秀博士獎學金和地奧獎學金等各種獎項共100餘人次。自評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以來,心理學科的唯一名額曾連續三年被心理所博士生獲得。
心理所錄取的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進行專業學習,第二年回到所里進入課題開始論文工作。在第一年的學習中,導師會要求研究生經常回所,參與課題工作,以便完成從本科注重學習到研究生以研究為主的觀念轉變,儘早適應課題研究工作。博士生三年都在所里,第一學期是課程學習時間,要完成公共課博士英語和政治的學習,以及學位課“博導論壇”的學習。“博導論壇”是由全所的博士生導師給博士生開的一門課,每位導師作一個專題講座,每次大約開20個專題。
心理所研究生的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須有導師同意,在研究生部備案。心理所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視。心理所每年都要舉行“慶祝教師節和迎接新生座談會”,請全所的教師和學生參加。在會上,請所領導介紹目前的形式和當前的工作任務,老教授介紹我所的發展史,畢業後留所工作的博士和碩士,以及研究生會幹部以親身經歷向新同學傳授學習經驗,告誡他們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多出成果,如期畢業,導師則教誨學生怎樣做學問、怎樣做人,鼓勵學生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為心理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這樣的會議,使新生了解現在的條件來之不易,應虛心求教、刻苦鑽研,不斷充實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也拉近了導師、學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也鼓舞了同學們的士氣。每學年開學時還會給新入學的學生和剛從研究生院學習回來的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座談會,學習研究生培養相關檔案。
心理所設有心理諮詢中心,為心理所研究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踐機會。心理諮詢社成立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四日,現有成員20多人,全是心理學各個專業的博士和碩士生,並有心理所資深心理健康輔導專家指導。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心理所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對研究生的培養、論文工作都有嚴格的程式規定,使得培養工作有章可循。心理所鼓勵導師與國外相關科研單位或高等學校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到目前為止,心理所已與美國明尼蘇達Honeywell實驗室和德國馬普研究院聯合培養研究生。心理所鼓勵學生創新,鼓勵他們在高水平的雜誌上發表文章。按照心理所學位授予細則規定,博士和碩士生必須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文章才能授予相應的學位。研究所為鼓勵研究生髮表論文還設立了所長獎、研究助理、研究生獎、優秀學生獎等獎項,研究生髮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後並申請相應的獎項。
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心理所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導師遴選。心理所有研究生導師自審權,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心理所制定了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從申請者的思想道德和治學態度、科研業務能力、科研產出、培養研究生的經驗、申請到的科研經費情況和身體狀況等各方面進行嚴格的考察,以確定是否符合導師條件。
由於良好的聲譽和本學科的特殊性質,心理所畢業研究生的分配形勢非常好,一般分到各大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還有就是到各大公司做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出國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