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10]

南京保衛戰[10]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上海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一次保衛南京的作戰。該戰役由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15萬國軍與日軍抵抗作戰。由於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畫,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入城,開始長達6個多星期的血腥屠殺。

基本信息

戰役背景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面對日本方面在上海的不斷挑釁,深感位於上海的日本駐軍是對於整個東南沿海省份的巨大威脅,為了確保民國政府重要的財稅來源和工業基地,決定在上海進行防禦作戰準備。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開始進攻上海,民國政府隨即應戰,隨後因戰局僵持,中日雙方均調集大量軍隊投入這一戰場。民國政府前後總計投入70萬部隊。日本方面亦前後增援30萬兵員左右,日軍的杭州灣登入表示戰場主動權徹底易手,日本最終取得淞滬會戰全面優勢。

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國民革命軍在面臨前後夾攻因此下令全線撤退。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時,國民政府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

決策的制定

日軍占領上海後,自太湖南北同時西進,威脅南京。為打破日軍試圖通過占領首都南京以摧折國民政府抗戰意志的圖謀,國民政府開始調整戰略部署,做了兩手準備:一是於11月20日正式宣布遷移政府於重慶,以示持久抗戰;二是緊急制訂南京守衛計畫。但是,對於南京是守是棄的問題,國民政府內部意見並不一致,多數將領主張放棄,而最終蔣介石則主張短時固守。

外部因素

南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

作出固守南京決策之時,布魯塞爾會議尚在進行中,蔣介石希望能夠利用《九國公約》來制裁日本,但最終九國公約會議未取得積極成果。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接受日本政府委託,作為中日之間談判交涉的中間人,向蔣介石提出了日本的七項和平條件,但被蔣介石“嚴詞拒絕”。11月中旬後,隨著布魯塞爾會議上傳來的訊息越來越不利於中國,蔣介石的態度有所改變,希望利用陶德曼調停,為緩兵計,遲滯日軍在戰場上的攻勢,爭取時間整頓後方以利再戰。與此同時,蔣介石對蘇聯援華也非常期待,積極爭取蘇聯對華的軍事援助甚至於直接出兵支援中國。但是到了12月5日,蔣介石對“蘇俄出兵已絕望”,而“德國調停似亦無望”,國際形勢漸陷於不利狀態。可是,蔣介石在同日致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及閻錫山的電報中卻聲稱:“南京決守城抗戰,圖挽戰局。一月以後,國際形勢必大變,中國當可轉危為安。”這表明他還未放棄對國際干預的期望。

內部因素

日軍進發的同時,在南京的軍事委員會卻遲遲未對南京的防守做出決定。蔣介石在11月中旬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才做出堅守的決定。李宗仁此前早就提出“南京不可固守”,他把南京稱為“絕地”,日軍可以三面包圍,而我軍無退路,何應欽白崇禧等同意這一看法,而唐生智則主張:“南京系我國首都,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國父孫總理陵寢所在,如果放棄,何以對國父在天之靈?因此,南京非守不可。”蔣介石認同了唐生智的意見,而唐生智主動請纓,於11月20日就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蔣介石把一切可調得動的兵力都調去防守南京,但這些軍隊大多數是剛從淞滬戰場撤到南京的,十分疲憊。

戰役過程

開始

侵入南京郊外的日軍坦克車隊(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侵入南京郊外的日軍坦克車隊(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1937年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這標誌著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

南京保衛戰打響後,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國軍抵抗作戰。

12月2日,日軍第9師團、第16師團分別攻占金壇、丹陽,第114師團占領溧陽。日軍第3師團於蘇州集結,被定位為二線師團,跟隨9師團的路線前進。

12月3日,上海派遣軍第9、16師團主力沿丹陽向句容推進。

12月4日,國軍第88師孫元良部,與陸軍裝甲兵團第3連(一號戰車)在南京南方和日軍正面接觸。

12月6日,日軍發動全面進攻,第三飛行團以龍華、王濱機場為基地,廣德、常州為前進機場,猛烈轟炸國軍主要陣地。日軍第11師團第10旅(天谷支隊)占領鎮江,並繼續沿揚州-仙女廟朝江北大運河前進。國軍以第74、83軍防衛主要陣地,第72、78軍及教導總隊部署於獅子山、雨花台、紫金山等最後防禦陣地。

12月7日,蔣中正於凌晨離開南京,前往廬山。日軍第114師團占領秣陵關,第6師團急行軍至114師側翼,聯合對雨花台一線陣地進行攻擊,遭國軍頑強抵抗。

12月8日,唐生智下令撤守外圍陣地,但沒有擬訂撤退計畫,造成守軍移動時遭到日軍尾隨,直逼南京城。

抵抗

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六師團先頭部隊長谷川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準備總攻擊的一刻。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六師團先頭部隊長谷川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準備總攻擊的一刻。

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並用飛機向城中投撒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進行勸降。

勸告文內容:

日軍百萬既席捲江南,南京城亦在包圍之中,戰局大勢已極明顯,故今後之抵抗,有百害而無一利。況江寧之地,為中國往日之京畿,民國之首都,明孝陵、中山陵等均集於斯,誠為東亞文化精髓之區。日軍對抵抗者,將採取極嚴峻之手段,決不寬恕,但對中國民眾及無敵意之中國軍隊,將予以寬大,以示對東亞文化保護之熱意。若貴軍繼續抵抗,南京之戰禍勢必難免,千載之文化將化為灰燼,十年之建設亦全成泡影。本司令官代表日本部隊,向貴軍提出勸告,希按下列步驟進行聯繫,以和平開放南京城。

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對松井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並於當日下達了“衛參作字第36號”命令作為回答。

內容為:
“(1)本軍目下占領復廓陣地為固守南京之最後戰鬥,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搖動全軍,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後移,定遵委座命令,按連坐法從嚴辦理。(2)各軍所得船隻,一律繳交運輸司令部保管,不準私自扣留,著派第78軍軍長宋希濂負責指揮。沿江憲、警嚴禁部隊散兵私自乘船渡江,違者即行拘捕嚴辦。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戰。

12月10日,日軍見中國軍隊拒絕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第3峰等陣地發起全面進攻,戰況較9日更為激烈。當夜,第156師選派小分隊墜城而下,將潛伏城門洞中的少數日軍全部殲滅。雨花台方面,日軍2個師團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協同攻擊,將第88師右翼第一線陣地全部摧毀。殘部退守第二線陣地。當晚,日軍第18師團占領了蕪湖

12月11日,日軍第16師團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國軍隊陣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區,教導總隊堅決抗擊。激戰終日,日軍毫無進展,惟其右翼部隊攻占了第2軍團防守的楊坊山、銀孔山陣地,進至堯化門附近。日“上海派遣軍”為使其第16師團進攻容易及適時切斷守軍的東退道路,又從正在鎮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師團中調山田支隊(第13師團兵步第103旅團長山田指揮的步兵3個大隊、山炮兵1個大隊),從第16師團右翼加入戰鬥,向烏龍山、幕府山炮台進攻。日軍第10軍的第114師團及第6師團主力繼續攻擊雨花台。第88師的第二線陣地又被摧毀,守軍被迫據守核心陣地。日軍第114師團右翼部隊開始攻擊中華門,城門被炮火擊毀。少數日軍一度突入城內,但被第88師據守城垣的部隊殲滅。日軍第6師團左翼部隊之一部沿長江東岸北進,在上新河擊退憲兵教導2團的1個營,占領了水西門外的棉花堤陣地。日軍國崎支隊在當塗北慈湖附近渡過長江,沿西岸北進,向浦口運動。占領蕪湖的日軍第18師團因轉用於杭州方面,不再參加進攻南京的作戰。

南京保衛戰期間,蔣介石所在的武漢大本營對南京的戰況也極為關注,每日均有詢問及指示的電報。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敵圍殲,蔣介石於11日中午考慮令南京守軍撤退,遂令時在江北的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顧要唐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現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羅卓英、劉興兩副司令長官及周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遂於12日凌晨2時許召集參謀人員制訂撤退計畫及命令。

撤退

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47聯隊敢死隊偷襲中華門。在這一天,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了最後的猛攻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47聯隊敢死隊偷襲中華門。在這一天,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了最後的猛攻

12月12日,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猛攻。中午前後,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日軍攻破中華門,防守此處的第88師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當時大批逃難居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12月12日17時,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軍中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唐生智首先簡要地說明當前戰況,詢問大家是否還能繼續堅守。與會將領無一人發言。唐生智遂出示蔣介石命守軍相機撤退的電令(蔣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電守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即由參謀長周斕分發了參謀處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圍計畫。

命令及計畫原文如下:
衛戍作戰命特字第一號(地名參看三十萬分一圖)命令

12月12日15時於首都鐵道部衛戍司令部

一、 敵情如貴官所知。

二、 首都衛戍部隊決於本日(12日)晚衝破當面之敵,向浙、皖邊區轉進。我第七戰區各部隊刻據守安吉柏墊(寧國東北)、孫家鋪(宣城東南)、楊柳鋪(宣城西南)之線,牽制當面之敵,並準備接應我首都各部隊之轉進。蕪湖有我第76師、其南石炮鎮有我第6師占領陣地,正與敵抗戰中。

三、 本日晚各部隊行動開始時機、經過區域及集結地區,如另紙附表規定。

四、 要塞炮及運動困難之各種火炮並彈藥,應徹底自行炸毀,不使為敵利用。

五、 通信兵團,除配屬外部隊者應隨所屬部隊行動,其餘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內外既設一切通信網,應協同地方通信機關徹底破壞之。

六、 各部隊突圍後運動務避開公路,並須酌派部隊破壞重要公路橋樑,阻止敵之運動為要。

七、 各部隊官兵應攜帶4日炒米及食鹽。

八、 予刻在衛戍司令部,爾後到浦鎮。

右令。

計附表第一、第二兩紙。

附表第一為“南京衛戍軍突圍計畫”,其內容為:

(一)74軍由鐵心橋、谷里村、陸郎橋以右地區突圍,向祁門附近集結。

(二)71軍、72軍自飛機場東側高橋門、淳化鎮,溧水以右地區向敵突圍,向黟縣附近集結。

(三)教導總隊、66軍、103師、112師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門、土橋鎮、天王寺以南地區向敵突圍。教導部隊向昌化附近集結,66軍向休寧附近集結,103師、112師向於潛附近集結。

(四)83軍於紫金山、麒麟門、土橋鎮東北地區突圍,向歙縣附近集結。

以上各部隊突擊時機為12日晚11時後開始,但83軍為13日晨6時。

(五)第2軍團應極力固守烏龍山要塞,掩護封鎖線,於不得已時渡江,向六合集結。

(六)36師、憲兵部隊及直屬諸隊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計畫表),先向花旗營、烏衣附近集結,但36師應掩護各部隊渡江(後),然後渡江。

衛戍司令部突圍計畫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圍,一部隨司令部由下關渡江。但在書面命令分發後,唐生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南京守軍中的中央嫡系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嚴肅性,也為不執行命令製造了藉口,以致計畫中規定的由正面突圍的部隊,除廣東部隊第66軍及第83軍之大部按命令實施突圍外,其餘各軍、師均未按命令執行。

日本航空部隊與特別攻擊隊在攻占南京的過程中,於長江上游15至28英里處,誤擊英美船隻巴內號(美國警備艇)、列迪巴多號及瓢蟲號(英國軍艦,遭日本陸軍炮擊),引起外交紛爭。

12月13日拂曉,日軍山田支隊未經戰鬥即占領了烏龍山;日海軍艦艇通過封鎖線到達下關江面,日軍第16師團一部亦乘舟艇進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國軍隊官兵被日海軍及第16師團的火力和艦艇的衝撞所殺傷。憲兵副司令蕭山令即死於半渡之中。與此同時,日軍各師已分由中山門、光華門、中華門、水西門等處進入南京城內;原在鎮江的天谷支隊已渡過長江,正向揚州前進中;國崎支隊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進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國軍隊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據中國大本營的指示,唐生智在臨淮關宣布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撤銷,撤至江北的衛戍軍部隊改隸第三戰區。南京保衛戰基本結束。隨後6個星期,日軍展開了南京大屠殺

參戰部隊

中國方面

國軍將領脫離部隊先行逃跑後不久,南京守軍隨即就陷入一片混亂。這時的國軍官兵臉上充滿著茫然,驚慌和恐懼國軍將領脫離部隊先行逃跑後不久,南京守軍隨即就陷入一片混亂。這時的國軍官兵臉上充滿著茫然,驚慌和恐懼

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36師、87師和88師,加上從他處抽調來的10個師,總共13個師,再加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總計1萬2千餘人)。合計約8萬人左右,其中還有3萬人是臨時拉的壯丁,全然沒有受過任何訓練。

南京衛戍司令官:唐生智

副司令官:羅卓英劉興

參戰共13個師:

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

江防軍——軍長劉興;下轄兩個師:112師(師長:霍守義),103師(師長:何知重)

第2軍團——軍團長:徐源泉。下轄兩個師:41師(師長:丁治馨),48師(師長:徐繼武)

66軍——軍長:葉肇。下轄兩個師:159師(師長:譚逢),160師(葉肇)

71軍——軍長:王敬久。下轄一個師:87師(師長:沈發藻)

72軍——軍長:孫元良。下轄一個師:88師(師長:孫元良)

74軍——軍長:俞濟時。下轄兩個師:51師(師長:王耀武),58師(師長:馮聖法)

78軍——軍長:宋希濂。下轄一個師:36師(師長:宋希濂)

83軍——軍長:鄧龍光。下轄兩個師:154師(師長:巫劍雄),156師(師長:李江)

日本方面

日本軍隊由華中方面軍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構成。此外,還有通信部隊、鉄道部隊、航空部隊、工兵部隊、兵站部隊等。

華中方面軍 - 司令官:陸軍大將 松井石根

上海派遣軍 - 司令官:陸軍中將朝香宮鳩彥王

第三師團先遣隊 - 聯隊長:陸軍大佐鷹森孝

第九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吉住良輔

第十六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中島今朝吾

山田支隊(第十三師團一部) - 歩兵第百三旅團長:陸軍少將 山田栴二

第十軍 - 司令官:陸軍中將柳川平助

第六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谷壽夫

第十八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牛島貞雄

第百十四師團 - 師團長:陸軍中將 末松茂治

國崎支隊(第五師團歩兵第九旅團) - 支隊長:陸軍少將 國崎登

戰役結果

傷亡人數

南京之戰,國軍8萬餘人,戰死率達40%,受傷無數,包括平民估計超過三十萬人喪生。 而日軍死亡三千餘人,受傷九千餘人,合計傷亡一萬二千餘人。

殉國將領

南京保衛戰示意圖南京保衛戰示意圖

蕭山令(1892年-1937年)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市長(1937年12月擔任)。湖南益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南京保衛戰時負責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華門等陣地。12月12日上午,蕭山令率部與日軍激戰殺傷當日全部進攻日軍,準備同日軍巷戰時,接上級命令撤退。該日夜於儀鳳門外又指揮憲警與追敵激戰,渡江時為日軍汽艇機槍掃射中彈受傷,拔槍以最後一彈自戕,壯烈殉國。後追晉中將

朱赤(1900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少將旅長 。江西修水人。1925年7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1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2月10日,日軍第六師團在光華門攻擊失敗。逐以兩個師團三萬兵力在飛機,大炮,坦克的協同下猛烈攻擊二六二旅防守陣地。守軍奮勇死戰,陣地也逐漸被破。12月12日下午,朱赤所率殘部一百餘人因彈盡力竭全部壯烈殉國。

高致嵩(1898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四旅少將旅長 。廣西岑溪人。1925年7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37年12月與八十八師二六二旅死守雨花台,光華門重要陣地。12月12日下午,殺傷日軍數千後,因彈盡與全旅大部官兵壯烈殉國。追贈為陸軍中將。

易安華(1900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 。江西宜春人。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1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2月參加戰鬥。與八十八師二六二,二六四旅死守雨花台,光華門重要陣地。1937年12月12日在光華門附近力戰殉國。

羅策群(189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少將副師長 。廣東興寧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工科畢業。1937年12月參加戰鬥。率部與日軍在湯山激戰。 1937年12月12日夜,為掩護來自廣東的八十三軍,親自率整師殘部在紫金山衝鋒的時候和全師兩千將士壯烈殉國。

姚中英(1896年-1937年)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三軍一五六師少將參謀長。廣東平遠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37年12月奉命率部保衛南京。1937年12月12日,日軍用一個師團兵力攻入紫金山東的青龍山。為掩護其他友軍。率整師在紫金山東衝鋒,殺出一條血路。身先士卒,壯烈殉國。

司徒非(189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少將參謀長。廣東開平人。1917年入保定軍校第六期,1919年畢業。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隨軍退守南京。1937年12月6日湯山阻擊戰開始,12月10日奉命突圍。隨部經太平門突圍至句容撤至大水關與日軍大部相遇,激戰三日,1937年12月13日,因彈盡身中數彈後與數千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李蘭池(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一一二師少將副師長 。遼寧錦西人。1926年冬,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七期步兵科。1937年12月12日,南京城破,奉命突圍,激戰中率部與日軍於太平門肉博戰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

憲兵部隊副司令蕭山令少將在下關犧牲。憲兵部隊副司令蕭山令少將在下關犧牲。

劉國用(1898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五十八師一七四旅少將副旅長 。廣東梅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1937年11月率部奉命

藍運東(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預備第十師少將參謀長 。湖南醴陵人。1924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12月於南京殉國。

萬全策(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一旅少將參謀長 。廣西蒼梧人。入廣東西江講武堂,後進過中訓團研究班。1937年12月第一旅防守紫金山工兵學校左側、孝陵衛、西山、中山門一帶,萬全策自12月8日起協助旅長周振強與敵交戰,主陣地始終未失。至12月11日戰事最激烈時陣亡,英勇殉國。

雷震(1901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三旅上校副旅長。四川蒲江人。1937年12月12日率孤軍與日軍近衛師團遭遇,血戰殉國。追贈少將

謝承瑞(1905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教導總隊第一旅二團上校團長。江西南康人。法國里昂中法大學陸軍專業畢業。南 京保衛戰之初所部與八十七師二六O旅防守工兵學校。12月9日,防守淳化的五十一師敗退回城,在尾追的日軍第九師團的猛攻下陣地 失守,遂退入光華門與八十七師、一五六師、憲兵教導二團等堅守城垣,並迫退城外日軍。12月10日於光華門兩度擊退破城日軍,殲滅殘敵,但亦在戰 事中為火焰傷,12月13日凌晨奉命向下關方向撤退,於挹江門因身體虛弱被擁擠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追贈少將。

華品章(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長。於1937年12月12日下午,與旅長朱赤率殘部一百餘人殺傷大量日軍後因彈盡全部壯烈殉國。追贈少將。

韓憲元(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上校團長。廣東文昌人。於1937年12月12日下午,與旅長朱赤率殘部一百餘人殺傷大量日軍後因彈盡全部壯烈殉國。追贈少將。

黃紀福(1902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四七七旅上校副旅長。廣東梅縣人。1937年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拒敵於湯山。湯山失守後經麒麟門退至大水關集 結待命。12月10日隨一五九師調駐明故宮,策應增援光華門的一五六師。1937年12月12日,南京 失守,隨六十六軍經太平門突圍,沿途戰鬥中壯烈犧牲。追贈少將。

蔡如柏(?-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一六O師九五六團上校團長。廣西陸軍幹部養成所畢業。1937年12月13日在湯山與日軍第十六師團激戰中壯烈殉國。追贈少將。

戰後影響

1937年12月13日起,華中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下令“紀律肅正戰俘(屠殺戰俘)”。日軍第16師團占領紫金山後,俘虜敵軍萬餘人向師團參謀中澤三夫請示,經參謀長確認後下令俘虜全殺;16師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則對蔣中正私人物品非常感興趣,將官邸、辦公室財物陳設搜括一空。同日,日軍進入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劫走圖書古物玉器銅器等。12月17日,日軍舉行“南京入城式”。12月18日,“慰靈祭”。

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舉行政治會議,隨著日軍攻占南京,毛澤東所堅持的獨立自主路線獲得黨內肯定,會議里糾正了以王明為首,所謂統一戰線團結抗日的右傾投降主義。

1937年12月17日,蔣中正發表《國軍退出南京告全國國民書》,重申抗戰到底的決心。1938年1月11日,蔣中正在開封會議中對第一戰區、第五戰區將領自責表示:“我作為全軍統帥第一個有罪過,我們對不起已死的官兵和同胞,對不起國家,尤其對不起自已的良心。”

日軍戰敗後,曾藉口推諉南京大屠殺罪行:中國軍由於民族主義的自覺,在上海死力抵抗,苦戰多時;攻南京時亦遭中國軍堅強抵抗,日軍傷亡很重,因此痛恨國軍。所以引致南京屠殺報復。

日軍中將武藤章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訊問中曾說:“由於日華戰爭是不宣而戰的事變,所以決定對被捕的中國人不作俘虜處理(屠殺)。

抗日戰爭中的歷次會戰

介紹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戰爭中的歷次大型會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22場大會戰

整個八年抗戰,國軍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戰役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役3.89萬餘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國軍總共死傷322萬多人。
會戰名
時間
簡介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雙方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占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占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莊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鬥、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占領南寧崑崙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畫,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占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附近占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晉南會戰 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占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畫。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