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京師保衛戰

是明朝以于謙為首的軍民抵抗蒙古瓦剌軍侵犯的正義戰爭。瓦剌是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脫歡統治瓦剌。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子也先繼父即太師位,自稱淮王。他東征西討,勢力大盛,夢求再現大元一統天下的局面,其鋒芒直指中原的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貢馬,詐稱3000,希圖冒領賞物。

土木蒙塵,保衛北京

名稱

明京師保衛戰

簡介

明廷按實際人數給賞,並削減了馬價。也先聞悉大怒,七月,統率所部進攻明朝,自己 率領人馬攻打大同。時太監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促親征。八月初,英宗帶領50萬大軍 前往大同迎戰,剛至大同,王振聽說各路軍馬接連失敗,急忙退兵至四面環山的土木堡 (今河北懷來境內),被也先追至,從征官員和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 堡之變”。也先乘明廷無主,國無重臣,主力潰散,京師空虛,人心未固之機,繼續南 攻,企圖占取明都城京師,迫明投降。
敗訊傳到京師,舉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號啕大哭。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 鈺監國,召集群臣,共商國事。翰林院侍講徐珵主張遷都南逃。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 決反對。 他說,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他針對危局, 奏請確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並迅速調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師,誓死抗擊瓦剌 軍,保衛京師的安全。于謙的主張得到皇太后、朱祁鈺及大多數朝臣的贊同和支持。經 批准,于謙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 軍,全部調進北京。有了這些人力和財力條件,京師人心漸趨安定。八月,于謙升任兵 部尚書。為了進一步穩定人心,在百官的強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 王振被抄家滅族,他的三個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戰派的正氣 得到伸張。九月,群臣合請朱祁鈺即皇帝位。幾天后,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 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挾明廷的陰謀破 產,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十月初一日,瓦剌軍分三路大舉進攻京師。東路軍2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 作為牽制力量。中路軍5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軍10萬人由也先親自率領, 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牡羊口(今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 逼紫荊關。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師逼攻,立即戒嚴京城。初五日,詔諸王遣兵入衛。初八日, 景帝命于謙提督各營兵馬,將士皆受其節制。劉安、王通被赦出獄,協守京師。
初九日,也先抵紫荊關親自督戰。投降瓦剌軍的明朝宦官喜寧熟知紫荊關關防部署, 引導瓦剌軍偷越山嶺,腹背夾攻關城,守將韓青、孫祥戰死,紫荊關被攻破。瓦剌軍便 由紫荊關和牡羊口兩路進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討戰守京師策略。京師總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師,盡閉九門, 堅壁以老之。”于謙認為不可,面對強敵,不能示弱,主張到城外背城迎接敵人,將22 萬大軍列陣於京師九門之外。石亨和范廣鎮守德勝門(位於城北西側);都督陶瑾鎮守 安定門(位於城北東側);廣寧伯劉安鎮守東直門(位於城東北側);武進伯朱瑛鎮守 朝陽門(位於城東南側);都督劉聚鎮守西直門(位於城西北側);副總兵顧興祖鎮守 阜城門(位於城西南側);都指揮李端鎮守正陽門(位於城南);都督劉德新鎮守崇文 門(位於城南東側);都指揮湯節鎮守宣武門(位於城南西側)。于謙身先士卒,到防 守的重點德勝門親自督戰。軍陣布署完畢後,“悉閉諸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 于謙還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順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企 圖迫使明軍獻城。于謙暫隱主力,採用小部兵力處處襲擊,攪亂敵軍。當天晚上,高禮、 毛福壽在彰義門北迎擊瓦剌軍,殺敵數百人,軍威大振,迫使瓦剌軍不敢貿然進攻。也 先採納喜寧的建議,借議和誘于謙等人前往迎駕,乘機擒獲,明軍將無首而潰。于謙一 方面派王復、趙榮去瓦剌軍營進見英宗,另方面針對朝廷有些人想議和的心理提出,現 在只管備戰,其他一概不聞。也先議和的陰謀沒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進攻德勝門。于謙早料到瓦剌軍可能要從這裡進攻,就派石 亨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道路兩旁的空房中,明軍只派少量精騎迎戰瓦剌軍。接戰後,佯 裝敗退,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范廣出敵不意,指揮神機 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剌軍大敗,有“鐵元帥”之稱的 也先的弟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 迎接。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明軍斬敵前鋒數人,迫其北退,孫鏜又率軍追擊。瓦剌軍合 圍孫鏜,孫鏜盡力拚殺,一度退到城邊。幸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兵前來增援,瓦剌軍 三面受敵,被迫退去。
這次戰鬥後,于謙根據戰鬥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重新作了部署,加強了西直門和彰 義門之間的軍事力量,命毛福壽於京師西南各要口設定伏兵,以待策應。將領之間要加 強聯繫,互相應援。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在彰義門發動進攻。于謙命武 興、王敬、王勇率軍迎戰瓦剌軍。明軍神統、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敵軍的前鋒。 但明軍自己也亂了方陣,瓦剌軍乘機反擊,明軍敗退,武興中流矢死。瓦剌軍追到土城, 土城一帶的居民,擲磚投石,阻遏了瓦剌軍的進攻。明援軍趕到,瓦剌軍倉皇逃走。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京師旦夕可陷。但經過5天的激戰,明軍屢獲勝利,士 氣旺盛。瓦剌軍屢敗,士氣低落。
而進攻居庸關的5萬瓦剌軍,因天大寒,明守將羅通汲水灌城,牆壁結冰,瓦剌軍 無法進攻。經過7天的戰鬥,瓦剌軍的進攻均被擊退。羅通三次出關追擊,斬敵無數。
也先又聽說明援軍將集,恐斷其歸路,遂於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謙命明軍乘勝追 擊,二十四、二十五日明軍在霸州(今河北霸縣)、固安等地大敗瓦剌軍。各地人民因 不堪瓦剌軍的騷擾,也組織起來進行襲擊。明軍奪回了瓦剌軍沿途擄獲的許多的百姓和 財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圍解。 京師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退走後,聲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內部出現了議和妥協的苗頭。于謙沉著謹慎, 指出也先的陰謀在於藉此向我索取財物,萬萬不能中敵人的奸計,申戒各邊鎮將帥要一 如既往地做好防禦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幾次侵擾邊寨均被明軍擊退。為 了加強京師的防衛力量,于謙又對京軍三大營進行了改編。明朝邊疆和京師防守力量的 增強,使也先無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進行誘降、脅和、反間的政治陰謀又被明朝識破, 拒絕與他議和言好。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恢復與明朝的通貢和互市,也先於景泰元年八 月無條件將英宗送回北京,恢復了與明朝的臣屬關係。這充分顯示了于謙領導明軍抗擊 瓦剌軍、保衛京師的徹底勝利。英宗回到北京後,當了名譽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宮。
于謙受命於危難之際,領導明朝軍民打敗了瓦剌軍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保住了京師, 使明朝在軍事上轉危為安。京師保衛戰的勝利,除了軍民的支持外,于謙正確的戰略決 策和卓越的指揮才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勝不驕,敗不餒,臨危不懼,自始至終保 持清醒頭腦,果斷沉著,迫使敵軍在武戰不勝、求和不成的條件下就範。他號令嚴肅, 賞罰分明,因而能做到“片紙行萬里,無不惴惴效力”。于謙“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 青白在人間”的優秀品質永遠值得後人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