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會戰

晉南會戰

晉南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3月間,中華民國軍隊在山西省範圍內的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

基本信息

名稱

中條山戰役,又稱晉南會戰,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這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範圍內的唯一大規模對日作戰。

起因

中條山位於山西省南部,緊靠晉、豫、陝三省邊界地區和黃河大轉彎處北岸,東西約一百七十公里,南北約五十公里,是華北淪陷後中國正面戰場在黃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較大而突出的陣地,東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呂梁山,向西屏障潼關,西安、向南護洛陽,向北接同蒲路,是華北、中原和西北的戰略樞紐地帶。

百團大戰之後,遭到重創的日軍更加認定深入其後方的八路軍是華北治安肅正的最大癌症,必須集中全力予以剿滅。但是中條山地區近二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存在,牽制著日軍三個師團,如果首先將其消滅,日軍即可自由行動,那時候就可以全力對付八路軍,因而決定發動中條山戰役。

過程簡介

金南會戰要圖金南會戰要圖

日第1集團軍為奪取中條山戰略要地,進而控制黃河北岸,竊窺豫北,於1941年5月調集6個師又3個旅共10餘萬人,向中條山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中國第1戰區為確保晉南戰略要地,以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率領主力7個軍約18萬人,在晉南中條山組織防禦,阻止日軍進攻。

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東面日第35、第21師和騎兵第4旅一部,分兩路向孟縣濟源猛攻。中國守軍第9軍頑強抗擊,傷亡較大,遂於8日中午放棄孟、濟兩地,退守封門口陣地。9日,日軍猛攻封門口、龍王窩,至10日突破守軍陣地繼續西犯。12日,西進日軍主力在邵源與由垣曲東進之日軍會合,一部經官陽西進,封鎖黃河沿岸渡口。中國守軍轉移至濟(源)垣(曲)大道兩側夾擊日軍。由陽城南犯日第33師主力,於7日向董封東西之線進攻,向中國守軍第98軍發生激戰。13日,日軍援兵到達後反撲,董封失陷,第98軍遂轉到橫河東南地區繼續抵抗。日第41師及獨立第9旅由翼城、絳縣地區採取中央突破戰術,向中國守軍第43軍陣地猛攻,激戰至8日,占領垣曲,分兩路向東西擴張,與西進日軍會合後又分路北竄。聞喜、夏縣方向的日第36、第37師及第16混成旅,於7日下午向東攻擊,當晚突破張店陣地,守軍頑強抵抗,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副師長梁希賢、參謀長陳六祀均在激戰中殉國。至12日,日軍與中國守軍各部在中條山各隘口苦戰,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因山地補給不足,於13日開始轉移。19日前後,各軍主力均突出重圍,轉向敵後,27日,雙方停止行動,會戰結束。此役,八路軍對友軍進行了積極配合,有力地牽制了日軍,掩護了友軍南撤。

晉南會戰中,國軍被俘三點五萬人,遺棄屍體四點二萬具,而日軍僅被打死六百七十三人,負傷二千二百九十二人。連蔣介石這個國軍的總司令也不得不承認,晉南會戰是“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抗日戰爭中的歷次會戰

介紹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戰爭中的歷次大型會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22場大會戰

整個八年抗戰,國軍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戰役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役3.89萬餘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國軍總共死傷322萬多人。
會戰名
時間
簡介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雙方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占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占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莊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鬥、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占領南寧崑崙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畫,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占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附近占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晉南會戰 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占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畫。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