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村上春樹於1949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本京都市伏見區,為國語教師村上千秋、村上美幸夫婦的長子。出生不久,家遷至兵庫縣西宮市夙川。其曾在著作《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中提到:“我生在關西長在關西,父親村上千秋是京都一和尚之子,母親村上美幸是船場一富裕商家之女,可說是百分之百的關西種。“受家庭薰陶,村上春樹非常喜歡讀書。
1955年4月,入西宮市立香櫨園國小就讀。身為國語教師的父親有意識培養村上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他卻始終未能入道,相反對西方文學卻情有獨鍾。
1961年4月,入蘆屋市立精道初級中學校就讀,然而這位讀書少年卻不是個愛學習的好學生,進入中學後,村上常因不用功而挨老師的打。後來他承認當時自己內心相當叛逆,“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么樣都不學”。讀高中後村上的逆反心理更嚴重了,整日和女生廝混,抽菸、逃課,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個“問題少年”。但村上的文學素養很高,他經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還翻譯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村上瘋狂地迷上了爵士樂,常常餓著肚子將午餐錢省下來買唱片——他對爵士樂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1964年4月,入兵庫縣神戶高級中學就讀。
1967年18歲,聽從父母勸告,準備考國立大學。經常去蘆屋圖書館。
1968年4月,到東京,入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就讀。在目白原細川藩邸的私立宿舍“和敬寮”寄居半年,後退出。後來遷往練馬區寄宿。距離最近的車站是都立家政,幾乎不去學校,在新宿打零工,其餘時間泡在歌舞伎町的爵士樂酒吧里。
1969年4月,《問題只此一個,沒有交流68年電影觀感》在《早稻里》發表。後遷入三鷹市一間宿舍居住。
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期間,村上春樹遇見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高橋陽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他們決定廝守終生。1971年,22歲的村上決定休學與陽子註冊結婚。小夫妻白天到唱片行做事,晚上在咖啡館打工。
1974年25歲,在國分寺開爵士樂酒吧,白天賣咖啡,晚上當酒吧。開店資金500萬日元,250萬為夫婦打零工存款,其餘由銀行貸款。店名取自在三鷹寄居時養的一隻貓的名字,後移店至千馱谷。這是村上春樹一生中最靜謐、幸福的時光,他一邊經營,一邊讀書,一邊觀察,生意也越來越順利。
1975年3月,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專業畢業。畢業論文題目是《美國電影中的旅行思想》。
1979年,在澀谷區千馱附近的神宮球場起了寫小說念頭,隨後每晚在餐桌上揮筆不止,寫罷投給“群像新人獎”評審委員會。投稿的原因在於“有字數限制”。6月,《且聽風吟》獲第23屆“群像新人獎”。7月,《且聽風吟》由講談社印行。
1980年,在澀谷區千馱谷一邊經營酒吧,一邊從事創作。
1981年,決心從事專業創作。酒吧轉讓他人,移居千葉縣船橋市。3月,發表《紐約煤礦的悲劇》(載於《brutus》)。4月,發表《袋鼠佳日》,由此至1983年在該刊發表系列短篇。同年開始作為編委參與《早稻田文學》的編輯工作,為時一年半。
1985年10月,獲第21屆“谷崎潤一郎獎”。
1986年移居神奈川縣大磯町,10月,在義大利羅馬滯留10日,後赴希臘。
1987年1月,留居義大利西西里島。發表波爾短篇譯作《文壇游泳術》(載於《文學界》),《“The Scrap”懷念80年代》由文藝春秋社印行。2月,留居羅馬。3月,赴博洛尼亞。4月,赴法國的科西嘉島和希臘的克里特島旅行。6月,回國。7月,波爾短篇譯作集《世界盡頭》由文藝春秋社印行。9月,重赴羅馬。10月,參加雅典馬拉松賽。
1988年2月,發表《羅馬喲羅馬,我們必須準備越冬》(載於《新潮》)。3月,赴倫敦,翻譯托爾曼的《憶伯父》,由文藝春秋社印行。4月,回國。回國後取得汽車駕駛許可證。8月,返羅馬,同攝影師松村遇三結伴赴希臘、土耳其採訪旅行。先去希臘東北部阿索斯半島上建有希臘正教修道院的聖可索斯山,之後驅車由伊斯坦堡進入土耳其,用21天沿國境線繞土耳其週遊,途經黑海、蘇聯、伊朗、伊拉克國境、地中海、愛琴海,最後折回羅馬。
1989年4月,發表《雷蒙德的早逝》(載於《新潮》)。5月,赴希臘羅得旅行。6月,發表《電視人的反擊》(載於par avion》)和《飛機》(載於《eureka》)。7月,駕駛私家車赴德國南部、奧地利旅行。10月,回國,即赴紐約。
1990年1月,回國。2月,在居住地澀谷區千馱谷目睹奧姆真理教競選眾議院議員的宣傳活動。5月至翌年7月,八卷本《村上春樹作品集1979——1989》由講談社印行,發表《傑克·倫敦的假牙,突如其來的個人教訓》(載於《朝日新聞》)。6月,敘寫作為希臘、義大利“常駐旅行者”的體驗並收有同夫人陽子的照片的《遠方的鼓》由講談社印行,發表《托尼·瀑谷》(載於《文藝春秋》)。
1991年1月,赴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任客座研究員。
1992年由於延長美國滯留期限,以客座教授身份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生院講現代日本文學,內容為“第三新人”作品讀解,副教科收為江藤淳的《成功與失落》。
1993年7月,赴麻薩諸塞州劍橋城的塔夫茨大學任職。
1995年3月,美國大學春假期間臨時回國,在神奈川縣大磯家裡得知捷運毒氣事件。6月,退掉劍橋城寓所,驅車橫穿美國大陸至加利福尼亞,之後在夏威夷考愛島逗留一個半月回國。8月《奇鳥行狀錄》第三部《捕鳥人篇》由新潮社印行。9月,在神戶市與蘆屋市舉行自選作品朗誦會。
1996年12月,獨自採訪東京捷運毒氣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採訪1名。2月,發表《第七個男人》(載於《文藝春秋》)。《奇鳥行狀錄》獲第47屆“讀賣文學獎”。
2006年年初,村上春樹憑藉著《海邊的卡夫卡》入選美國“2005年十大最佳圖書”。而後,村上春樹又獲得了有“諾貝爾文學獎前奏”之稱的“弗朗茨·卡夫卡”獎。
2009年,長篇小說《1Q84》 BOOK1 BOOK2出版,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時值新一輪巴以衝突高峰期,支持巴勒斯坦的各方力量極力勸阻,但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最終前往以色列受獎,並發表了以人類靈魂自由為主題的獲獎感言。
2011年,訪談錄《和小澤征爾談音樂》出版,並榮獲第11屆小林秀雄獎。
2013年4月推出的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該書在發售第7天發行量達到100萬冊。此書在噹噹網小說排行榜排名第95位。
2014年4月18日,村上春樹新作《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開始發售。據出版商文藝春秋介紹,新作接受預定,發行量達30萬冊。
2015年11月17日,村上春樹獲得安徒生文學獎。
2016年12月22日,村上春樹最新首部自傳性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由新經典文化推出。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樹時隔七年發售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作品中揭露了侵華日軍的暴行。他在接受《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多家日本主流媒體的採訪時表示,試圖忘記或者塗改歷史的行為都是錯誤的,作為一名小說家,他希望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對抗。 該作品的中譯本首印達70萬冊,由於預售反響不俗又進行了加印 。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出版年份 | 日文書名 | 大陸譯名 | 台灣譯名 | 英文譯名 |
1979年 | 風の歌を聴け | 且聽風吟 | 聽風的歌 | Hear the Wind Sing |
1980年 | 1973年のピンボール | 一九七三年的彈子球 | 1973年的彈珠玩具 | Pinball, 1973 |
1982年 | 羊をめぐる冒険 | 尋羊冒險記 | 尋羊冒險記 | A Wild Sheep Chase |
1985年 |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 Hard-Boiled Wonderland and the End of the World |
1987年 | ノルウェイの森 | 挪威的森林 | 挪威的森林 | Norwegian Wood |
1988年 | ダンス?ダンス?ダンス | 舞!舞!舞! | 舞·舞·舞 | Dance Dance Dance |
1992年 | 國境の南、太陽の西 |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 South of the Border, West of the Sun |
1995年 | 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 | 奇鳥行狀錄 | 發條鳥年代記 | 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 |
1999年 | スプートニクの戀人 | 斯普特尼克戀人 | 人造衛星情人 | Sputnik Sweetheart |
2002年 | 海辺のカフカ | 海邊的卡夫卡 | 海邊的卡夫卡 | Kafka on the Shore |
2004年 | アフターダーク | 天黑以後 | 黑夜之後 | After Dark |
2009年 | 1Q84 | 1Q84 | 1Q84 | 1Q84 |
2013年 | 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禮の年 |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 沒有色彩的多崎造和他的巡禮之年 | Colorless Tsukuru Tazaki and His Years of Pilgrimage |
2017年 | 騎士団長殺し | 刺殺騎士團長 | -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短篇小說
出版年份 | 日文書名 | 中文譯名 | 英文譯名 | 出版處 |
1980年 | 中國行きのスロウ?ボート | 開往中國的慢船 | A Slow Boat to China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0年 | 貧乏な叔母さんの話 | 貧窮叔母的故事 | A 'Poor Aunt' Story | 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 |
1981年 | ニューヨーク炭鉱の悲劇 | 紐約煤礦的悲劇 | New York Mining Disaster | 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 |
1981年 | スパゲティーの年に | 意大利麵之年 | The Year of Spaghetti | 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 |
1981年 | 四月のある晴れた朝に100パーセントの女の子に出會うことについて | 四月一個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 On Seeing the 100% Perfect Girl One Beautiful April Morning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1年 | カンガルー日和 | 看袋鼠的好日子 | A Perfect Day for Kangaroos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81年 | カンガルー通信 | 袋鼠通信 | The Kangaroo Communique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2年 | 午後の最後の芝生 | 下午最後的草坪 | The Last Lawn of the Afternoon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3年 | 鏡 | 鏡子 | The Mirror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83年 | 螢 | 螢 | Firefly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83年 | 納屋を焼く | 尖角酥盛衰記 | The Rise and Fall of Sharpie Cakes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4年 | ハンティング?ナイフ | 獵刀 | Hunting Knife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84年 | 踴る小人 | 跳舞的矮人 | The Dancing Dwarf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4年 | 野球場 | 棒球場 | Crabs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85年 | パン屋再襲撃 | 再襲麵包店 | The Second Bakery Attack | |
1985年 | 象の消滅 | 象的消失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
1985年 | ファミリー?アフェア | 家務事 | A Family Affair | |
1986年 | ローマ帝國の崩壊?一八八一年のインディアン蜂起?ヒットラーのポーランド侵入?そして強風世界 | 羅馬帝國的瓦解?一八八一年群起反抗的印地安人?希特勒入侵波蘭?以及強風世界 |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The 1881 Indian Uprising, Hitler's Invasion of Poland, And The Realm of Raging Winds | |
1986年 | ねじまき鳥と火曜日の女たち | 發條鳥與星期二的女人們 | The Wind-up Bird And Tuesday's Women | |
1989年 | 眠り | 眠 | Sleep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89年 | TVピープルの逆襲 | 電視人 | TV People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90年 | トニー滝谷 | 東尼瀧谷 | Tony Takitani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91年 | 沈黙 | 沈黙 | The Silence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91年 | 綠色の獣 | 綠色的獸 | The Little Green Monster | The Elephant Vanishes |
1991年 | 冰男 | 冰男 | The Ice Man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96年 | 七番目の男 | 第七個男人 | The Seventh Man | Blind Willow, Sleeping Woman |
1999年 | 神の子どもたちはみな踴る | 神的孩子全跳舞 | All God's Children Can Dance | after the quake |
2000年 | 蜂蜜パイ | 蜂蜜餅 | Honey Pie | after the quake |
2005年 | 偶然の旅人 | 偶然的旅人 | Chance Traveller | 東京奇譚集 |
2005年 | どこであれそれが見つかりそうな場所で | 不管是哪裡,只要是能找到那個地方 | Where I'm Likely to Find It | 東京奇譚集 |
2005年 | 日々移動する腎臓のかたちをした石 | 日日移動的腎臟石 | The Kidney-Shaped Stone That Moves Every Day | 東京奇譚集 |
2005年 | 品川猿 | 品川猿 | A Shinagawa Monkey | 東京奇譚集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旅遊文學
發表年份 | 日文書名 | 中文譯名 |
1990年 | 遠い太鼓 | 遙遠的太鼓/遠方的鼓聲 |
1990年 | 雨天炎天 | 雨天炎天 |
1998年 | 辺境·近境 | 邊境·近境 |
2000年 | もし仆らのことばがウィスキーであったなら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報告文學
發表年份 | 日文書名 | 中文譯名 |
1997年 | 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 地下 |
1998年 | 約束された場所で | 在約定的場所:地下2 |
2004年 | 雪梨 | 雪梨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合作作品
發表年份 | 中文譯名 | 寫作 | 繪圖 |
1985年 | 羊男的聖誕節 | 村上春樹 | 佐佐木MAKI |
1996年 |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 | 村上春樹、河合隼雄 | |
1998年 | 爵士群像 | 村上春樹 | 和田誠 |
2003年 | 爵士群像2 | 村上春樹 | 和田誠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隨筆作品
發表年份 | 日文書名 | 中文譯名 |
1983年 | 象工場のハッピーエンド | 象工廠的Happy End |
1984年 | 村上朝日堂 | 村上朝日堂 |
1986年 | 村上朝日堂の逆襲 | 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 |
1986年 | ランゲルハンス島の午後 | 朗格漢島的午後 |
1987年 | 'The Scrap', 懐かしの一九八〇年代 | 碎片,令人懷念的1980年代 |
1987年 | 日出る國の工場 | 日出國的工廠 |
1989年 | 村上朝日堂 はいほー! | 村上朝日堂 嗨嗬! |
1994年 | やがて哀しき外國語 | 終究悲哀的外國語 |
2001年 | 村上ラジオ | 村上收音機 |
2009年 |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仆の語ること |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
2011年 | 村上春樹雜文集 | 無比蕪雜的心緒 |
2014年 | おおきなかぶ、むずかしいアボカド 村上ラヂオ2 | 大蘿蔔和難挑的鱷梨 |
2015年 | サラダ好きのライオン | 愛吃沙拉的獅子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翻譯作品
翻譯年份 | 原著名稱 | 日文書名 |
1996年 | Babylon Revisited | バビロンに帰る |
1996年 | Shot In The Heart | 心臓を貫かれて |
2002年 | Children On Their Birthday | 誕生日の子どもたち |
2002年 | The Complete Works of Raymond | 英雄を謳うまい |
2003年 | The Catcher in the Rye | キャッチャー?イン?ザ?ライ |
2006年 | The Great Gatsby | 大亨小傳グレート?ギャツビー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創作特點
首先,村上小說的結構、寫作手法以及語言風格雖有明顯的西化痕跡,但透過這些時髦的外包裝,不難發現其意識、意趣、情致的深處,仍受到浸染佛禪哲理的“無常觀”、日本固有信仰的幽冥觀、儒家的部分道德倫理觀、物我一體、悲喜與共的自然觀以及由此生髮的悵惘孤寂、豁達或無奈之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也是通篇貫徹的悲憫與拯救意識的基石。
其次,村上作品中情調的經營、細節的刻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關注和凸現(儘管沒有對他人的心理描寫)仍然是日本式的。日本文學一個最主要的傳統特點就是委婉細膩,富於陰柔之美,善於用小場景、小情節、小道具來傳達人物豐富多變、細小微妙的心理感受、情趣和意緒,營造出令人心旌搖曳的傷感、悲憫和韻味綿長的藝術情調。在村上筆下,這樣的情調、韻致、氛圍可謂隨處可見,而且經營得出神入化,曲盡其妙。作者自己也說過:“我的確非常喜歡日常生活中無所謂的細節性風景,非常喜歡觀察各種各樣的人是怎樣通過這些細節同世界發生關係,以及這些無關緊要的瑣事是怎樣得以發生的,我對此非常有興趣”。
再次,村上雖然刻畫的是游弋於社會主流或主體人群之外的“邊緣人”,但邊緣人的感受和心理未必就是邊緣感受,邊緣心理。不錯,村上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不去公司上班,不求出人頭地,不想升官發財,更沒有什麼遠大理想,只是蜷縮在自己的小房間裡喝啤酒、聽音樂、看外國小說,但這個小房間並非與世隔絕,只是與外部世界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罷了。而他那特立獨行的自尊與傲骨、應付浮燥駁雜世界的淡泊與從容,對物質利益的漠視與超脫,以及對世俗和市儈的反感和拒斥,卻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所缺少的寶貴的東西。日本文學評論家島森路子說過:“是我又不是我,是現實又非現實,是虛構又非虛構,精神視野中有而現存世界中無卻又與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通——村上春樹一直在寫這樣的東西,這樣的現代神話”。“……這似乎既是作家個人的世界觀,又是我們這個時代共通的感性”。一言以蔽之,村上寫出了邊緣人的社會意義。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廣大讀者,包括主流讀者的共鳴。
作者說他討厭日本傳統小說特別是“私小說”,那種亂糟糟濕漉漉黏糊糊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和人事關係。這首先表現在對政治機構、權力技術、官僚體制的無視和戲弄,村上最蔑視這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存在,甚至對自己賴以生活其中的“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現代都市也從未心滿意足;其次表現在他一向以完全平等的姿態對待每一個人並同其保持距離。村上從不接近任何人,不寫人與人之間利益的糾葛、不允許主人公涉足他人的精神疆域和私生活禁地,甚至不描述“我”以外之人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說,在村上作品中,主體遠離客體,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把握客體。
村上春樹儘管骨子裡是日本式的,但其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了的。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視角來審視、把握、感受日本社會的一切,用一種非日本的語言來詰問日本的當代話語。舉個簡單例子,小說主人公看的哲學書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文學作品是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托馬斯·曼的《魔山》、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聽的音樂自然清一色是西方的;就連在醫院看護奄奄一息的病人講的都是古希臘悲劇里的人物。
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一體化。村上小說中經常出現類似寓言、神話等離奇荒誕的情節,如《尋羊冒險記》、《舞!舞!舞!》中的鼠和羊男,《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的“世界盡頭”,《奇鳥行狀錄》中的zos房間等一系列情節等。
村上是通過使現實世界虛無化、使虛無世界現實化來進人事物的本質的,他藉此重新構築現實世界,卻又強調新的世界的虛無化本質,並在這一基礎上把握存在的本質,把握自己意識的根。在村上那裡,任何世界都歸結為意識,而意識的根即是意識自己。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獲獎記錄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村上其創作優勢決不在情節上,恰巧是在文體表達上,村上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傳達了別具一格的文體,提出了文學上的另外一種可能性。但是村上也有他的局限性,村上太強調張揚個性,而缺少巨觀敘事,或者說,對政治、體制的考量不是他的強項。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翻譯家林少華評)
人物軼事
諾貝爾文學獎常年陪跑者
被稱為諾貝爾獎界“小李子”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7年被視是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但均沒能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