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

醴陵

醴陵市是湖南省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於湖南省東部,東為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靠湖南省內瀏陽市,西接株洲市區以及株洲縣,南為攸縣。醴陵市轄26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醴陵盛產陶瓷、花炮,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和花炮祖師李畋故里,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之一。2014年9月16日,設計最高運營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正式開通運營,醴陵東站正式運營,標誌著本市進入高鐵時代。2015年,根據《2015年中國工業報告》首次發布的中國工業百強縣名單,醴陵市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93位。 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榜單出爐,醴陵市排名第82位,較上年排名第84位再前進2個名次,綜合實力居湖南省縣域前四強。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醴陵醴陵
春秋戰國,屬楚國黔中郡。
秦朝,屬長沙郡臨湘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長沙國臨湘縣。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並建侯城於轉步古城村。
東漢,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據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國時,醴陵屬吳國荊州長沙郡。
隋朝,屬荊州長沙郡。大業三年(607),改臨湘為長沙縣,撤醴陵併入長沙。
唐朝,唐武德四年(621),復從長沙縣劃出置醴陵縣。
宋朝,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
元朝,屬湖廣行省天臨路。元貞元年(1295)升為中州,天曆年間(1328~1330)由州降為縣,至正二十四年(1364)復升為州。
明朝,洪武二年由州改縣,屬湖廣布政使司潭州。
清朝,康熙三年(1664),隸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屬湖南省湘江道。
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屬湖南省長沙專區。
1952年,長沙專區改名湘潭專區。醴陵屬湘潭專區。
1959年1月,淥口、姚家壩等鄉鎮共349.3平方公里地域劃入株洲市郊區管轄。
1983年7月,醴陵縣劃入株洲市管轄。
1985年8月,撤縣建市(縣級市)。
1997年6月,石亭鄉撤鄉設鎮。
1998年9月王坊鄉撤鄉設鎮。
1999年東富鄉、栗山壩鄉、茶山鄉、神福港鄉撤鄉設鎮。至此,醴陵市轄5個街道、20個鎮、17個鄉。
2002年,撤銷解放路街道、城東街道,設立來龍門街道;撤銷淥江鄉。2004年,醴陵市轄4個街道、20個鎮、16個鄉:陽三街道、西山街道、黃泥坳街道、來龍門街道;南橋鎮、富里鎮、白兔潭鎮、浦口鎮、王坊鎮、王仙鎮、東富鎮、泗汾鎮、沈潭鎮、船灣鎮、大障鎮、賀家橋鎮、馬戀鎮、栗山壩鎮、茶山嶺鎮、神福港鎮、均楚鎮、石亭鎮、仙霞鎮、黃獺嘴鎮;大林鄉、東堡鄉、黃沙鄉、梘頭洲鄉、孫家灣鄉、清水江鄉、嘉樹鄉、轉步鄉、軍山鄉、高橋鄉、長嶺鄉、板杉鄉、八步橋鄉、新陽鄉、官莊鄉、楓林市鄉。
2015年,清水江鄉與船灣鎮成建制合併設立船灣鎮。賀家橋鎮與大障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明月鎮。神福港鎮與栗山壩鎮成建制合併設立茶山鎮;新陽鄉與仙霞鎮成建制合併設立左權鎮;楓林市鄉與黃獺嘴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楓林鎮;撤銷富里、南橋2個鎮,設立李畋鎮;撤銷王坊鎮;調整浦口、王仙、東富3個鎮,東堡、板杉2個鄉的部分行政區域和黃泥坳、來龍門、陽三石3個街道部分管轄範圍,並將東堡鄉改設為溈山鎮,黃泥坳街道改設為國瓷街道、西山街道更名為仙岳山街道;板衫、嘉樹、孫家灣、官莊撤鄉設鎮 。

行政區劃

醴陵市現轄白兔潭、李畋、浦口、王仙、溈山、東富、孫家灣、泗汾、沈潭、船灣、明月、嘉樹、茶山、石亭、均楚、板杉、左權、楓林、官莊19個鎮,來龍門、陽三石、仙岳山、國瓷4個街道,總面積2156.46平方千米,總人口104.8302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地仙岳山街道書院社區左權路59號。
名稱 政府駐地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萬)
陽三石街道 縣陽路泉湖 37.23 5.22
仙岳山街道 左權路 38.0 5.80
來龍門街道 烈士塔四塘37號 26.15 8.25
國瓷街道 龍鳳路3號 49.15 5.58
白兔潭鎮 白兔潭鎮文化路 72.03 6.97
浦口鎮 浦口鎮天符 79.13 5.96
李畋鎮 李畋鎮南橋 122.59 6.28
王仙鎮 王仙鎮王仙 86.87 4.87
泗汾鎮 泗汾鎮人民路 62.5 4.20
沈潭鎮 沈潭鎮大坪里 54.0 2.70
船灣鎮 船灣鎮金子坪 120.57 5.34
明月鎮 明月鎮大障 169.1 7.24
均楚鎮 均楚鎮均楚 166.6 4.29
左權鎮 左權鎮莫家嘴 122.96 4.81
茶山鎮 茶山鎮茶山 166.82 6.61
楓林鎮 楓林鎮台洲 100.52 4.29
石亭鎮 石亭鎮石亭 107.0 4.10
東富鎮 東富鎮四楊 80.38 4.00
溈山鎮 溈山鎮東堡 86.03 2.40
孫家灣鎮 孫家灣鎮龍湖灣 52.78 2.27
嘉樹鎮 嘉樹鎮嘉樹 63.11 2.50
板杉鎮 板杉鎮長坡口 89.94 4.11
官莊鎮 官莊鎮大壩 184.92 1.8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位於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東南部。

地質地貌

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土壤成分以板頁岩為主,占47.8%;次為紅色粘土,占20.7%。

氣候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醴陵市森林資源豐實,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一,全市林地面積12.57萬公頃,有727種木本植物,森林蓄積量為200.47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2.3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0%以上。境內有仙岳山省級森林公園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5個、縣級生態保護區5個。

礦產資源

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屬礦產和鉛、鋅等金屬礦產蘊藏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金、銀、鐵、錳、鉛、鋅、煤、石灰石、瓷泥等23種,礦產地117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6處。

水資源

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水利資源蘊藏量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億立方米。市內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93座。

人口

2016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1048302人,其中農業人口676684人,非農業人口371618人。年末常住人口為97.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7.11萬人,按常住人口比例計算,城鎮化率58.83% 。

經濟

綜述

醴陵市區醴陵市區
2016年,醴陵實現生產總值58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3.2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63億元,增長7.7%,其中工業增加值338.8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4.6億元,增長12.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1:64:26.9調整為9.2:62.5:28.3。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依次為4.1%、57.8%和38.1%,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4個百分點、4.9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9834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7.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36.6億元,增長3.6%;林業產值3.9億元,增長3.7%;牧業產值30.7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3.2億元,增長3.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億元,增長7.5%。
2016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06.7千公頃,增長3.2%,其中:糧食作物種植72.5千公頃,增長0.3%。糧食總產量達51萬噸,其中稻穀48.5萬噸。蔬菜產量73.6萬噸,增長4.3%;水果產量10.1萬噸,增長0.4%。全市種糧大戶(30畝以上)、家庭農場、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組織等規模經營主體共發展到5600多戶(個),流轉耕地33.36萬畝 。
2016年,全市肉類總產量10.9萬噸,下降2.7%;水產品產量2.5萬噸,增長0.8%。出欄肉豬114.74萬頭,下降2.5%;出欄羊36.8萬頭,增長1%;出籠家禽825.61萬羽,同比增加6.8% 。
2016年末,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97.75萬千瓦,比上年增加13.6萬千瓦,農機綜合化水平達到75.6%以上。全年機插面積達28.5萬畝,機耕、機收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年完成農村公路建設65.3公里,新建改造危橋22座,完成灘下渡改橋建設,建成農村客運招呼站50個。完成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8座,建成農飲工程22處,解決7.9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建設10個“美麗鄉村”,獲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市)。

第二產業

醴陵花炮醴陵花炮
2016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124.7億元,增長11.1%,實現工業增加值338.8億元,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40家,完成產值1000.5億元,增長11.7%。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55.2%。
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8.3%,下降1.4個百分點;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0.1%;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4.2%;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6.2%;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4億元,下降41%。
2016年,陶瓷、花炮兩大傳統支柱產業產值分別達623.8億元、195.4億元,增長12.2%和3.5%。生產日用陶瓷98.5億件,增長11.9%,工業陶瓷133.1萬噸,增長11.6%,花炮5198萬箱,增長3.7%。

第三產業

2016年,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4.5億元,增長5.1%。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27家、勞務分包企業13家,完成產值63.1億元,增長7.4%;建築房屋施工面積314.9萬平方米,增長4.1%,房屋竣工面積217.6萬平方米,下降2.4% 。
2016年末全市擁有房地產開發企業44家,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3億元,增長60.6%;商品房施工面積20.9萬平方米,增長14.2%;竣工面積24.9萬平方米,下降4.0%;銷售面積61.6萬平方米,增長11.5%;實現銷售額24.6億元,增長18.1%,其中住宅銷售額20.5億元,增長8.9% 。
2016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0.2億元,增長13.4%。分產業來看,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6.3億元、167.9億元、216億元。從投資方向來看,完成工業投資164億元,下降41%,其中技術改造投資99.3億元,下降60.5%;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16.8億元,增長156.3%,完成民生投資56.9億元,增長1110.7%。
2016年,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7億元,增長12.5%。分地域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63.4億元,增長12.1%;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3億元,增長15.1%。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4.1億元,增長12.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9.6億元,增長9.7%。
2016年,全市新批進出口企業20家,年末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265家。全市實現進出口業績“破零”企業18家,“倍增”企業22家。全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3億美元,同比下降0.8%。春秋兩季廣交會,成交1.29億美元,同比增長8.5%。
2016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453.17萬人次,增長23.5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3.07億元,增長24.01% 。
2016年,實際到位外資1.8億美元,增長11.7%;內聯引資42.2億元,增長14.8% 。
2016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億元,增長11.1%。其中上劃收入7.9億元,下降10.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0.1億元,增長16.6%。完成稅收收入24.2億元,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48.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7.9億元,增長14%,其中教育、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等事務支出為8.8億、2.5億、7.8億、6.2億、6.9億、1.9億,分別增長14.2%、128.8%、2.3%、12.8%、15.4%和8.4% 。
201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21.1億元,比年初增加58.9億元,增長22.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224.3億元,比年初增加30.2億元,增長15.6%;各項貸款餘額137.8億元,比年初增加6.4億元,增長4.8%。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醴陵市共申請專利1412件,其中發明申請63件。授權415件,其中發明授權28件。科技計畫項目申請35項,科技計畫項目立項21項,科學技術經費本級支出1075萬元。年末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148家,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86.7億元,同比增長47.4%。

教育

2016年,醴陵市有中、國小校267所,其中國小(含教學點)213所、國中44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高中9所(普高5所、中職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有公、民辦幼稚園309所(含國小附屬學前班)。在校學生、在園幼兒共137130人,其中中學生(含中職學生)35540人、國小生62647人、在園幼兒38846人、特校學生97人。學校、幼稚園教職工共9497人。
2016年聯考,全市參考人數為2921人(按上級統計口徑:不含職高對口升學類考生350人),上線人數為2891人,上線率為99.23%。其中,本科上線人數2250人。我市一本上線人數首次突破500人大關,達到617人,比去年淨增145人,一本上線率達20.92%。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線人數為1734人(不含職高對口升學107人),比去年淨增156人,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線率為59.19%,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線人數及上線率均為醴陵歷史最高且連續三年蟬聯株洲地區第一名,一本上線率首次躍居株洲各縣第一名、株洲地區第二名。
2016年,全市國小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升學率為100%,國中輟學率為0.19%、升學率為97.21%,幼兒三年入園率為92.8%、一年入園率為100%。

文化

2016年末,醴陵市電視用戶總數11.71萬戶,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為100%,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
廣播電視台主辦《醴陵新聞》300期、出版《今日醴陵》報102期、完成製作播出《瓷城環線》、《法治視點》、《安全線上》《瓷城房產》等專題節目240期;完成自采新聞稿件10000餘條。

體育

2016年,醴陵市舉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160場次,送戲下鄉147場,送電影下鄉4092場;結合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開展“一周一樂、半月一賽”系列活動84場次;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已經全部實現免費開放。

衛生

2016年末,醴陵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44個,其中,駐醴醫療衛生單位1個、市直醫療衛生單位6個、民營醫療衛生機構8個、鄉鎮衛生院19個、衛生院分院14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村衛生室511個、診所73個、廠礦和企事業單位醫務室8個。有執業(助理)醫師1880人,執業護士2185人,每千人口擁有醫生1.7人、護士2.3人;有全科醫生67人,村衛生室人員571人,有編制床位4450張,每千人口擁有4.6張。基層公衛專(兼)職專乾271人,其中婦幼專乾65人、防疫專乾39人。全市新型農村參合農民75.44萬人,參合率95.10%;累計補助24.72萬人次,補助金額3.77億元,統籌地區政策範圍內補償率75.03%。

城鄉收入

2016年,醴陵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4元,同比增加2651元,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增加1687元,增長8.1% 。

社會保障

2016年,醴陵市民生領域支出475468萬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0.5%。全市新增城鎮就業6828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12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95.42萬人次,支付各類待遇16億餘元。新改擴建農村敬老院2所,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標準達3600元/年,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標準達5760元/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589戶,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598套,發放住房困難租賃補貼1513戶。實施精準扶貧,對貧困戶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通過建檔立卡貧困戶動態信息調整後,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貧困戶11986戶,貧困人口37929名,派出20個工作隊到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全年實現2417戶7713名貧困人口“摘帽脫貧”。

交通運輸

醴陵高鐵站醴陵高鐵站
2016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4.8億元,增長1.9%。客運量2891.7萬人次,增長3%,貨運量1806.5萬噸,增長1.7%。旅客運周轉量12.2億人公里,增長4.5%;貨運周轉量21.2億噸公里,增長2.7% 。
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61億元,增長15.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2.1萬戶,下降10.5%。行動電話用戶77.3萬戶,增長2.5%,網際網路用戶11.9萬戶,增長11.2%。

鐵路

醴陵市境內有滬昆鐵路橫貫東西,醴茶鐵路連通南北,西距特等貨運編組站株洲北站僅40公里。
滬昆高鐵長沙到南昌段於2014年9月16日建成通車,標誌著醴陵進入高鐵時代。

公路

車站車站
醴陵市境內的重要公路幹線有滬昆高速、岳汝高速、醴潭高速、106國道、320國道等。
以及在建的蓮株高速、東城大道和待建婁醴高速。

機場

醴陵市距西北部的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約90公里。

美食特產

醴陵炒粉

製作米粉要先將粳米磨成水漿,再在鍋中燒成糊狀,攤到鋁質的寬盆中冷卻凝結,用刀劃成寬寬的條狀稱為米粉皮;用帶眼的篩子擠成圓柱狀稱為米線。米粉皮嫩,不耐煮,而且現做現吃,不便於收藏;米線卻可以烘乾,長期保存,韌而耐煮,相當於麵條。將二者結合起來,就是醴陵炒粉。

醴陵焙肉

醴陵焙肉又稱醴陵臘肉,醴陵人喜歡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薑)做一道菜,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有辣椒、有姜、有紅衣大蒜等做配料。

醴陵蒸草魚

醴陵蒸草魚是醴陵菜系的代表菜品也是最常見菜品,食材簡單易得,做法也不複雜,但出自不同人之手味道絕不相同,與醴陵炒粉一道既是醴陵廚藝人高超的烹飪技術的菜品代表,也是醴陵人巧手辦事、化平淡為神奇的精明特質的體現。醴陵人居家吃魚多用醃製,醴陵蒸草魚也叫做伏魚,或叫醡魚,口味香醇。常選用新鮮的魚塊,打上花刀,微鹽醃製,灑乾辣椒粉、蘸醬油、添豆鼓、排薑片、撒蔥白和味素,淋上醴陵特有山茶油放於鍋中蒸煮一刻鐘。

風景名勝

醴陵市境內的旅遊景點有官莊山水、淥江橋、耿傳公祠、淥江書院、李立三故居、陶瓷藝術城、長慶寺、先農壇、仙山公園、雲岩古寺、狀元芳洲、東富寺、陳明仁故居、溈山古窯等。

醴陵八景

景觀景觀
“醴陵八景”自古有之,但隨著歲月更迭,部分景點已無跡可尋。2016年6月上旬,醴陵市對淥江書院、狀元芳洲等“古八景”及生態人文景進行全面盤點,初步篩選出12個備選景點。最終,專家組成員經過充分討論、綜合考慮票數情況,正式確定了“書院春秋、古橋芳洲、仙山望岳、五彩瓷谷、溈山洞天、雲岩禪音、官莊平湖、耿祠荷風”為“新醴陵八景”。

淥江書院

淥江書院淥江書院
淥江書院,位於湖南醴陵市,始建於宋淳熙二年(1175),它三面環山,面向淥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淥江書院早年從東正街青雲山下遷至西山,宋明皆為學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淥江書院。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裡求學。

淥江橋

淥江橋淥江橋
淥江橋,建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為交通要津。淥江橋仍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淥江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早中期。此後的800年間,毀於水14次,毀於火5次,毀於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國時修1次。淥江橋作為一座古橋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橋的跨度大,是湖南省境內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橋;其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題橋名橋碑;其三,文字史料詳實,從明代至民國的《淥江橋記》就有十一種之多。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

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
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又稱“中國瓷谷”。由醴陵市人民政府與華澤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總投資27億元,2014年全面竣工。藝術城以陶瓷器皿作為建築外觀,由義大利阿克雅事務所設計,集中展示醴陵陶瓷文化的歷史深底蘊和產業時代新成就,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品質陶瓷產業園。項目結合展覽、住宿、綠化和生產等功能,建成陶瓷藝術創作中心、陶瓷藝術體驗中心、陶瓷博物館、五彩廣場、李鐸藝術館、圖蘭朵酒店和大型雕塑廣場等主體工程。

著名人物

李畋,隋末唐初人,原名李世宗,避太宗皇帝諱改名李畋。富里鎮麻石人。唐貞觀年間發明鞭炮,被唐太宗御封“鞭炮祖師”,是萍瀏醴三市鞭炮產業的最初起源。
皮龍榮(?~1265),南宋淳佑四年(1244)進士。景定元年(1260)拜端明殿學士,封醴陵伯。後得罪宰相賈似道,貶衡州,在途中自盡。文天祥評價他:“晏殊之學問,楊億之文章,仲淹之聲名,器之之氣節”。
楊大異,生卒年不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官至秘閣修撰大中大夫,封醴陵縣開國男。
吳獵(1142~1213),北鄉擂鼓橋人,為湖湘學派巨子。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賜同進士出生,官至敷文閣學士。三人既是醴陵籍理學名家,又是朝廷重臣。同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陳諫。後人在西山建有宋三公祠,祭祀這三位名臣。
馬益福(1865-1905),醴陵均楚瓦子街人,1903年創立回侖山,後被推為閩、贛、湘、鄂四省洪江會領袖。
瞿光汶(1858-1907),醴陵南橋人,醴陵上東鄉哥老會頭目。萍瀏醴起義爆發時,任醴陵東路前軍總統。李香閣,醴陵神福港流水灘人,萍瀏醴起義爆發時,任醴陵西路軍總統。
寧太一(1883-1913),醴陵東富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在獄中尚積極參加“南社”活動。
文斐(1872-1943),醴陵東堡人。畢業於東京鐵道學校。回國後,積極維護湖南路權,關心家鄉建設,著有《醴陵瓷業考》。
傅熊湘(1882-1930),醴陵八步橋人,職業報人,1906年加入“南社”,積極為革命鼓與呼。
陳盛芳(1847-1946),白兔潭黃甲人。砌匠。在安源礦務局成功建築20丈高煙囪致富,後回醴陵三次組織捐款修建淥江橋,幾乎破產。四人均為民國時期醴陵才俊,死後歸葬西山。
程潛(1882-1968),醴陵官莊人。和平起義前任長沙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起義後任湖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湖南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
朱克靖(1895-1947),醴陵板杉人。抗戰爆發後,參加新四軍,先後任戰地服務團團長、新四軍聯絡部長、華東民主聯軍政治委員等職。
李立三(1899-1967),醴陵城區福建圍人。中共早期傑出領導人。1923年和劉少奇發動和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6年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組織部長,在武漢先後組織10萬人參加的反英遊行示威和30萬人參加的反對奉系軍閥遊行示威,表現出卓越的組織才能。1927年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共領導核心。
陳明仁(1903-1974),醴陵洪源人。和平起義前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1949年兼任長沙警備司令。和平起義後,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繼任司令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解放勳章。
左權(1905-1942),醴陵新陽人,黃埔一期畢業。後任紅15軍軍長,八路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在山西遼縣突圍時殉國。
蔡申熙(1906-1932),醴陵黃沙人,黃埔一期畢業。後任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25軍軍長。是紅軍時期傑出軍事家。
宋時輪(1907-1991),醴陵楓林市人。建國後任第九兵團司令,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兼九兵團司令員。1955年授上將軍銜。
鍾緯劍(1907-1935),醴陵官莊沙田人,黃埔三期畢業,紅軍長征途中任中央軍委縱隊參謀長,是紅軍優秀將領。
耿飆(1909-2000),醴陵黃達嘴人。1948年任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建國後調外交部,先後任駐瑞典等六國使節。1979年任中央軍委秘書長,1981年兼國防部部長。
楊得志(1911-1994),醴陵西鄉南陽橋人。建國後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員。1951年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志願軍兵團司令、副總司令、總司令。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55年授上將軍銜。
李明灝(1897-1980),醴陵新陽人。在任重慶警備司令時與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接觸,受到蔣介石查處。湖南和平解放過程中,充任共產黨代表和陳明仁進行接觸,起到橋樑作用。
廖仲威,生卒年不祥,廣東興寧移民,清雍正七年在東堡溈山發現瓷泥後創設瓷廠,開始醴陵近代粗瓷生產。
文俊鐸(1853-1916),醴陵東堡人,光緒十年舉人,參與“公車上書”後轉而投身實業救國。1904年熊希齡考察醴陵粗瓷生產後,協助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1905年創辦湖南瓷業公司。開始醴陵近代細瓷生產,並研製出釉下彩瓷。
吳壽祺(1889-1975),醴陵八步橋人,畢業於湖南省瓷業學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54年調入湖南陶瓷研究所,挖掘、發展失傳二十年的釉下彩瓷工藝,並生產出釉下扁豆雙禽瓶,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鄧光晉(1891-1976),醴陵白兔潭人,摸索出水稻浸種煤炭灰催芽法,1952年被評為農業生產勞模,獲農業部“愛國豐產”獎章。
李呈桂(1915-),醴陵浦口人,率先實現雙季水稻連作化,實現畝產506公斤,被評為全國水稻豐產勞模。1954年李呈桂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瞿永壽(1929-),醴陵沈潭人。1972年參加省農科院組織的省農業勞模水稻高產競賽,獲全省第一名。1984年畝產達到656公斤,1987年參加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建所25周年紀念活動中和袁隆平一道被授予“傑出稻農”的稱號。1989年再次被評為全國勞模。
湯非凡(1897-1958),醴陵神福港泉塘人,微生物學家。1956年成功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醫學界譽為“湯氏病毒”。
陽明珠(1933-),醴陵城區東門上人,在遷移理論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數學家。
陳珏英(1986-),醴陵東富人,著名新經濟企業家。
李鐸(1930-),醴陵新陽人,文職將軍,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書法家。
張澤民(1940-),醴陵石亭人,主持酒泉國家衛星發射中心載人發射場的工程設計,2003年成功放飛神州五號載人宇宙飛船,被譽為航天工程設計大師。
彭道儒(1928-),醴陵沈潭人,北京郵電大學化學防護研究所所長,發明823保護劑,成功解決了電子元器件的防潮、防鹽霧、防黴菌的難題,廣泛套用於航空航天、電子電訊等部門,成為我國防護科學領域的開拓者。
黎樹(1912-1988),醴陵茶山嶺人,歷史學者。
袁昌英(1894-1973),女,醴陵轉步楓樹塘人,現代文學家、戲劇家,代表劇作《孔雀東南飛》。
凌國康(1936-2003),醴陵城區姜灣人,國家一級演員,成功塑造了花鼓戲《打銅鑼》中蔡九哥的藝術形象。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10月8日,醴陵市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