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中葉,成為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最先征服的地區。1578年巴哈馬群島又淪為英國殖民地。17世紀起,荷蘭、法國、丹麥和美國殖民者又相繼入侵。大部分島嶼受到歐美殖民大國激烈爭奪,幾經易手,為拉丁美洲政治結構最複雜、殖民統治最長久的地區。18世紀末,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804年海地成為第一個獨立國家;隨後是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古巴。
20世紀60年代以來,又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貝多、巴哈馬、格瑞那達、多米尼加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安提瓜和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和尼維斯10個國家先後宣告獨立。其他還有10個地區:其中實行內部自治的有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和美國的自由聯邦波多黎各,仍處於直接殖民統治下的有蒙特塞拉特島(英)、開曼群島(英)、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英)、瓜德羅普島(法)、馬提尼克島(法)、美屬維京群島、英屬維京群島和安圭拉(英)。
地理
西印度群島自北向南分為巴哈馬和大安的列斯、小安的列斯(二者合稱安的列斯群島)三大組群島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島四部分。
大安的列斯群島是西印度群島的主體,系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部分,多屬大陸島,著名島嶼有古巴島、海地島、牙買加島和波多黎各島等。海地島中部的杜阿爾特峰海拔3175米,是西印度群島的最高峰。小安的列斯群島主要由弧形排列的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及南緣的眾多小島組成,島弧內側以火山島為主,外側小島多由石灰岩構成,地勢低平,特立尼達島為大陸島,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北段支脈的延續部分;多巴哥島構造上屬小安的列斯群島,由火山岩構成。巴哈馬群島多屬在海底石灰岩淺灘上發展起來的珊瑚礁島,計有大小島嶼700多個及眾多岩礁。
氣候
西印度群島的大多數島嶼位於熱帶範圍內,橫跨在東北信風的路徑兩旁。熱帶海洋性氣候顯示並無冬夏之分,而是從潮濕季節向略微乾燥季節的轉變。氣溫全年始終相當穩定。在小島上和較大島嶼的海濱上,氣溫的日平均變化範圍是6—8℃,從12—4月在20℃略高些到接近30℃之間上下波動,從5—11月在接近24—30℃略高些之間。相對濕度全年都很高,變化範圍常在65%和85%之間。降雨量的多少和季節性因島嶼的大小、形狀、地形和對東北信風的相對位置不同而不同,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和背風群島上為每年1.016—1,651公里(40-65吋),在最高的山峰上則超過5,000公里(200吋)。
來自於西印度群島以外的氣候影響造成了極端的氣候情況。從12∼4月,冷鋒面從北美高壓反氣鏇系統向南延伸,這些風造成氣溫突然下降,天空陰雲密布,並有少量降雨,但很少能吹到安地瓜以南。在大西洋海面上形成的嚴峻的熱帶風暴往往會變成颶風,對全體居民和經濟情況有著潛在的破壞力。這些風沿千里達與托巴哥的北緣吹過(但這些地方偶然也受到襲擊),往往會掃過小安地列斯群島,然後再轉向西吹過大安地列斯群島。受過嚴重襲擊的島嶼有時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恢復。
資源
農業
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展已經把西印度群島的人口從農業中吸引出來,但海地除外。雖然如此,農業仍然分成兩類︰一類是小規模、非機械化的小農體制,位於山區內地;另一類是資本投入高的種植園體制,位於肥沃的平原上。
大莊園常常是作物單一的企業,生產蔗糖、蘭姆酒和糖蜜,但許多大莊園——特別是在古巴——也飼養牛群,並種植香蕉、芒果和各種柑橘。小農們生產的主要作物,如薯蕷、木薯、甘薯之類,在當地出售,或送往海外。甜辣椒、生薑、可可豆、麵包果、咖啡、竹芋、肉豆蔻等往往也是小農的作物;甘蔗和香蕉在小塊地上和大片地上都種得幾乎同樣多。
工業
石油是西印度群島的主要工業資源,而且已使千里達與托巴哥發展起重要的煉油工業,部分地以進口原油為基礎。1975—1982年間石油的暢銷使千里達與托巴哥得以投資於鋼材和石油化工綜合企業。有幾家多國公司在安地列斯群島擁有煉油或儲油設備。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波多黎各已通過向外國投資者讓稅,盡力使其經濟多樣化,並鼓勵外國投資者利用其廉價的勞動力;這項政策也為牙買加、千里達與托巴哥、海地、巴貝多及巴哈馬所效法,但沒有那麼成功。被吸引而來的實業大都涉及資本密集型輕工業,通常針對美國市場。陽光、沙灘、大海是西印度群島旅遊業的重要天然資源,而且對於北美旅遊者來說交通方便。旅遊業對牙買加和波多黎各的經濟是一項重要貢獻,在安地瓜、巴貝多和維京群島則居主要地位。
經濟
由於長期殖民統治,經濟畸型發展。殖民時期多為單一的甘蔗種植園經濟,甘蔗種植和蔗糖的生產與出口構成各島經濟的基礎。獨立後,各國力圖向經濟多樣化發展,但單一經濟的狀況尚未完全改變。目前(2009年8月)各島經濟一般仍以農業為主,種植甘蔗、香蕉、咖啡、可可、菸草等熱帶經濟作物,糧食不能自給。
土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大種植園和小農場並存。沿海有小型漁業。工業以製糖、釀酒、捲菸、紡織、水果加工等為主,少數國家建立了採礦、金屬冶煉、機器製造和石油化學等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興起,近年來發展更為迅速,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療養區,在一些小島國中,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和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西印度群島依舊困於傳統的依賴地位之中,貿易條件對之不利︰出口廉價的初級產品——農作物、礦石和石油,進口比較昂貴的工業製造品。主要市場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特別是在先前的殖民地宗主國英國和法國,以及在加拿大和美國。美國是西印度群島的主要貿易夥伴,尤其是在進口方面,其中包括大量的食品。
人口
西印度群島共有居民3000多萬人,為拉丁美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但人口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大城市和避風港附近。種族構成複雜,黑種人和混血種人約占60%,白種人和亞洲人分別占35%和5%左右,古巴和波多黎各以白種人為多(占70%以上),海地和巴貝多黑人占90%,巴哈馬、牙買加、格瑞那達等國,也多為黑人。
其餘多以黑白混血種人為主。在13國中,古巴人口最多,已超千萬,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次之,特克斯群島和凱科斯群島人口最少,兩群島共有居民6000人左右。巴貝多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578人,殖民主義者長期統治的結果,使西印度群島各國、各地區經濟大都以農業為主,外國農業公司占有大量土地並僱工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
民族宗教
語言
西印度群島在語言上多種多樣。除殖民列強的語言——英語、西班牙語、法語、荷蘭語——以外,還有非歐洲移民所操的多種語言︰印地語、烏爾都語、華語。並且還有這幾種歐洲語言的皮欽語變體,稱作混合語(克里奧爾語)。已經成了許多人民的共同語言。英語混合語在大英國協加勒比區內的重要性自非殖民化以來已經提高;在牙買加的無線電廣播中廣泛地採用這種混合語,而且在現代牙買加的小說、詩歌和戲劇中往往只使用混合英語,或隨著語氣的要求而在混合英語和標準英語之間轉換。
同樣的情況在海地已存在了幾十年,海地絕大多數人都用混合法語,他們既不會讀或寫標準法語,也不懂標準法語。法屬安地列斯群島(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政治上併入法國,成為法蘭西海外省,使得標準法語在那些地區內得到推廣;而在波多黎各,則西班牙語受到美式英語的影響,也受到回歸移民的所謂西班英語(美式英語-西班牙語)的影響。
宗教
天主教是操西班牙語和操法語的各島嶼上占優勢的信仰,而在大英國協加勒比區和荷蘭領地,則基督教(新教)是正統。不過,非洲成分同天主教或基督(新教)的一種混合形式占有優勢,特別是在海地、牙買加以及千里達與托巴哥。在千里達與托巴哥,東印度群島的人群(占人口40%左右)大約有3/4一直保留著印度教和伊斯蘭教;20世紀前半期的特徵以印度人歸依基督教為特點,而後半葉,則部分由於印度人口的政治發展,已經經歷了亞洲宗教的強大復興。海地的巫毒教是一種民間宗教,但它的信奉者卻常上天主教教堂,去履行與洗禮、結婚和喪葬有關的重大儀式。在大英國協加勒比區實行同黑人魔法相似的巫術奧比亞(obia或obeah)。
交通
西印度群島地處南、北美洲之間,交通、戰略地位重要,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以後,更成為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海上運輸的必經之地。主要港口有哈瓦那、聖地亞哥、金斯敦、聖多明各、太子港、聖胡安、西班牙港和威廉斯塔德。許多島上建有機場,海空聯繫便捷。
主要國家
巴哈馬群島
巴哈馬
大安地列斯群島
古巴
牙買加
多米尼加
波多黎各(美)
海地
小安地列斯群島
聖基茨和尼維斯
安提瓜和巴布達
多米尼克
聖露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格瑞那達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名稱由來
西印度群島位於南美洲北面,為大西洋及其屬海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之間有一大片島嶼,它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把這些島群冠以“西印度”名稱,實際上是來自哥倫布的錯誤觀念。1492年當哥倫布最初來到這裡時,誤認為是到了東方印度附近的島嶼,並把這裡的居民稱做印第安人。後來人們才發現它位於西半球,因此便稱它為西印度群島。由於習慣上的原因,這一名稱沿用至今。中外名島
中外名島內容廣泛有趣,文、史、地知識豐富,敘述簡明扼要,讀來引人入勝。讀後能增長豐富的文、史、地知識,開闊視野,陶冶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