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處在盟軍和蘇軍的管制中。
萬事蕭條,百廢待興。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紅熱,但他仍然時不時的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對於這位身處戰後管制區的少年而言,這是他僅有的娛樂。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紅熱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米夏前往漢娜住的地方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在漢娜的屋內,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快樂。
兩人的關係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情慾變成了愛情,他和漢娜私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在漢娜的公寓中度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漢娜常常叫米夏帶來不同的書籍,然後慢慢地讀給她聽。相處中米夏和漢娜的矛盾漸漸爆發,米夏試圖對抗年齡的懸殊帶來的服從感,並想擺脫自身的稚氣和懦弱。終於有一天,當米夏前往漢娜的公寓,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這段無果之戀也走到了盡頭。
畢業之前,米夏作為實習生前往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在審判席上,米夏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戰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漢娜!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經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或許是出於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責。米夏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於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願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係,他選擇了沉默,就連給漢娜鼓勵的勇氣也沒有。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米夏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米夏寫信。米夏從來沒有回過。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米夏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髮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卻拒絕了心靈溝通。漢娜絕望自殺。
幫助漢娜處理遺願並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責,他最後選擇傾訴來宣洩內心的痛楚。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詹妮特·海因
大衛·克勞斯
凱特·溫絲萊特
蘇珊娜·羅莎
AlissaWilms
FlorianBartholomäi
FriederikeBecht
馬賽斯·哈貝奇
FriederVenus
Marie-AnneFliegel
HendrikArnst
RainerSellien
TorstenMichaelis
MoritzGrove
JoachimTomaschewsky
BarbaraPhilipp
HansHohlbein
JürgenTarrach
科斯騰·布勞克
維婕絲娜·費基克
VanessaBerthold
BenjaminTrinks
FritzRoth
漢娜·赫斯普朗
JacquelineMacaulay
沃爾克·布魯赫
布魯諾·甘茨
卡洛琳·赫弗斯
MaxMauff
LudwigBlochberger
JonasJägermeyr
AlexanderKasprik
BurghartKlaußner
西爾韋斯特·格羅特
費邊·巴什
MargaritaBroich
MarieGruber
LenaLessing
MerelinaKendall
HildegardSchroedter
莉娜·奧琳
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
MartinBrambach
MichaelSchenk
AvaEusepi-Harris
NadjaEngel
Anne-KathrinGummich
Carmen-MajaAntoni
PetraHartung
琳達·巴絲特
BeataLehmann
HeikeHanold
BettinaScheuritzel
RobinGooch
RichOdell
SamLucaScollin
凱特·溫絲萊特
職員表
導演
史蒂芬·戴德利
編劇
戴維·黑爾/BernhardSchlink
製片人
JanEnderlein/JenniferLane/AaronLevine/JeffMaynard/ArnoNeubauer/CarenWiederhold
攝影
羅傑·狄金斯/克里斯·門格斯
剪輯
ClaireSimpson
藝術指導
ChristianGoldbeck/ErwinPrib
服裝設計
DonnaMaloney/AnnRoth
布景師
EvaStiebler
副導演/助理導演
DavidBlazina/CarlosFidel/MaraFiedler/TarikKaram/JoshNewport/MiguelPate/TonjaSchürmann/RichardStyles
原創音樂
尼可·穆利
協調劇組人員
SimoneBaer/JinaJay
造型設計
BrigitteBroch
化妝師
PaulineFowler/GabrieleKent-Horspool/LindaMelazzo/IvanaPrimorac/ValeskaSchitthelm/AnnettSchulze/MatthewSmith/AnnaPeppler
音效
AntonioL.Arroyo/ManfredBanach/MichaelBarry/DavidBoulton/MarkoA.Costanzo/LeeDichter/DanEdelstein/MichaelFeuser/JimGreenhorn/HeatherGross/HarryHiggins/EricHirsch/BobbyJohanson/AndrewKris/BenjaminKrüger/AviLaniado/GeorgeA.Lara/BlakeLeyh/IgorNikolic/DominikOppon/JacRubenstein/SteveF.B.Smith
特技師
MichaelApling/DelReid/BerndWildau/OlafWill/AdolfWojtinek
角色介紹
生死朗讀漢娜·施密芝 演員凱特·溫絲萊特漢娜·施密芝是一個文盲,熱衷於傾聽朗讀,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嚮往越強烈,想極力維護自尊,為了掩蓋文盲的事實,不惜撒謊和傷害愛他的人,一個矛盾的個體,結局是在監獄裡自殺了。
艾希曼 演員大衛·克勞斯艾希曼是一個盡忠職守、嚴謹勤奮的官員,每天埋頭於時刻表、報表、車皮和人頭的統計數字,極具工作效率。作為有文化的“專家”卻放棄個人思考判斷和尊嚴,與漢娜的追求正好相反。
中年艾希曼
演員拉爾夫·費因斯 中年的艾希曼,更加沉穩、成熟。音樂原聲
序號 | 名稱 | 時長 |
---|---|---|
1 | The Egg | 01:06 |
2 | Spying | 02:27 |
3 | The First Bath | 02:50 |
4 | It's Not Just about You | 01:29 |
5 | Tram at Dawn | 01:05 |
6 | You Don't Matter | 02:41 |
7 | Reading | 01:51 |
8 | Cycling Holiday | 01:40 |
9 | Sophie / 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 | 03:00 |
10 | Go Back to Your Friends | 05:21 |
11 | Handwriting | 02:19 |
12 | The Failed Visit | 04:59 |
13 | Verdict | 01:35 |
14 | Letters | 02:39 |
15 | I Have No One Else to Ask | 03:42 |
16 | Piles of Books | 02:13 |
17 | Who Was She | 06:48 |
註:以上皆為純音樂,由尼可·穆利(Nico Muhly)作曲,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第6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斯萊特 《生死朗讀》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生死朗讀》
2009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2009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提名記錄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生死朗讀》
最佳導演 斯蒂文·道德利 《生死朗讀》
最佳改編劇本 大衛·海爾 《生死朗讀》
最佳攝影 羅傑·迪金斯、克里斯·蒙吉斯《生死朗讀》
第6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影片 《生死朗讀》
最佳導演 斯蒂文·道德利 《生死朗讀》
最佳編劇 大衛·海爾 《生死朗讀》
金球獎(Golden Globe)2009
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絲萊特
最佳編劇(提名)戴維·黑爾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2009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絲萊特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大衛·克勞斯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2009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絲萊特
最佳影片(提名)雷德芒德·莫瑞斯
最佳影片(提名)Donna Gigliotti
最佳影片(提名)西德尼·波拉克
生死朗讀影視劇照(20張)
最佳攝影(提名)羅傑·狄金斯
最佳導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戴維·黑爾
最佳影片(提名)安東尼·明格拉
最佳攝影(提名)克里斯·門格斯
金衛星獎(Satellite Award)2008
Best Motion Picture, Drama(提名)
金衛星獎 2008
B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Drama(提名)凱特·溫絲萊特
Best Screenplay, Adapted(提名)戴維·黑爾
最佳導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08
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絲萊特
Most Promising Performer(提名)大衛·克勞斯
演員工會獎(Actor)2009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 Female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凱特·溫絲萊特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Critics Choice Award)2009
最佳影片(提名)
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2009
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絲萊特
Best Young Actor/Actress(Under 21)(提名)大衛·克勞斯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2009
最佳女配角(提名)凱特·溫絲萊特
World Soundtrack Awards(World Soundtrack Award)2009
Discovery of the Year Nico Muhly
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2009
最佳女演員 凱特·溫絲萊特
USC Scripter Award 2009
USC Scripter Award(提名)戴維·黑爾
USC Scripter Award(提名)本哈德·施林克
Sof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9
Audience Award 'Silver Sea-Gull' 史蒂芬·戴德利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8
最佳女演員 凱特·溫絲萊特
Best Non-American Film(Årets ikke-amerikanske film)(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MTV電影獎 2009
最佳女演員表演獎(提名)凱特·溫絲萊特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ALFS Award)2009
Actress of the Year 凱特·溫絲萊特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2009
Screenwriter of the Year(提名)戴維·黑爾
British Actress of the Year(提名)凱特·溫絲萊特
Las Vegas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Sierra Award)2008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絲萊特
Las Vegas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8
Youth in Film 大衛·克勞斯
Evening Standard British Film Awards 2009
最佳導演 史蒂芬·戴德利
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David)2009
Best European Union Film(Miglior Film dell'Unione Europea)(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USA 2009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Theatrical Releases(提名)克里斯·門格斯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Theatrical Releases(提名)羅傑·狄金斯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生死朗讀》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目前這本作品不但已經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球賣了上百萬本,而且還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
在2002年奉獻出那部讓觀者動容,且獲得了奧斯卡9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終助妮可.基德曼奪得后冠)的《時時刻刻》之後,導演史蒂芬· 戴德利苦尋良久,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計畫:改編《生死朗讀》。這個飽含著愛,罪惡,秘密與救贖的故事在打動全球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也正是因為面對著如此令人唏噓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無限壓力。早在開拍前和韋恩斯坦公司商談影片時,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
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所困擾。還好家人和影迷給了戴德利力量與自信,最終在他的帶領下,《生死朗讀》順利拍竣。
雖然事關二戰與納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史蒂芬·戴德利對本片能脫穎而出充滿信心,因為《生死朗讀》對那段慘絕人寰往事的觀點非常獨特:它不再關注那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也沒有慘烈的畫面作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點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過他們的轉變來折射出那段罪惡的往事。“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劊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覺就參與到了罪惡之中,像漢娜一樣,”史蒂芬·戴德利說,“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沒人關注過他們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往往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獨特觀點,才使《生死朗讀》從史蒂芬·戴德利的選擇中閃耀出不一樣的光輝,順利得到了這位奧斯卡提名導演的青睞。而如此有威懾力的故事,再加導演與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讀》當然早就在各大媒體的“09年奧斯卡預測”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催人淚下的原著
每一個看過《朗讀者》同名原著的讀者,幾乎都為書中漢娜的悲慘命運而潸然淚下。原著小說是連續多周的暢銷書籍,並被譯成了十多國的語言文字。對於這次的電影版,曾經在2002年憑藉《時時刻刻》橫掃金球奧斯卡的導演史蒂芬·戴德利也坦言倍感壓力:“這是一本有很多讀者曾經為之深深動容的小說。在和電影公司商量影片的拍攝之時,有時候我在睡覺之前常常想,我究竟是否能夠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的家人和不少影迷一直支持鼓勵我,他們對我說,‘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你能把握住它’,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著自己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現在影片終於拍攝完畢了,我真的得感謝他們,他們給了我太多的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
提及影片中有關於二戰和納粹的故事,史蒂芬·戴德利也是感慨良多:“ 第一次看這本小說是,我很驚嘆於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視角竟然如此獨特。也許很多人提及二戰中納粹滅絕人性的表現,去關注的都是一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但小說用了另一種觸角,他關注的是在戰爭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對這個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儈子手,更多的人會像漢娜這樣,不自覺的參與到一個罪惡當中,並且自己也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這部小說提供了這樣的思路,我們終於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裡,更多的事實真相。”
拍攝過程
三位主演的精彩表演
對於出演《朗讀者》中漢娜的角色,凱特·溫絲萊特說:“ 這個角色是我演藝生涯中頗有難度的一次演出經歷,因為漢娜的身份很特殊,而影片中,她的身份經歷了幾次轉換,有幾場戲例如法庭上面的情景,我在演出前都很緊張,這種感覺很久沒有了。這個角色讓我有一種責任感,使我不得不認真的演出她。曾經我還和導演認真考慮過,角色的身份是德國人,是否影片本身也應該用純正的德語來進行對白,後來我發現這個難度太大,而且也不符合影片在美國上映的相關規定……最重要的是,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學德語(笑),配音那更加不好,氣氛就完全被沖淡了。所以最後我和導演商量之後,採取了一種折中的辦法,觀眾在電影中可以找到答案。”
雖然影片的焦點都集中在扮演漢娜的凱特·溫絲萊特身上,但男主角成年米夏的出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也不是等閒之輩。同是英國演員的他,以《辛德勒的名單》《紅龍》等電影為人所熟知,對於米夏這個角色,拉爾夫·費因斯說:“ 這個角色從我看劇本的第一眼起就喜歡上了,他是整個電影的旁白,也是講述人,在影片裡,觀眾會跟隨他的回憶慢慢的進入整個故事裡。他在影片的最後祈求一種救贖,這種救贖也同樣打動了我自己,因為他的確傷害了其他人,雖然這種傷害並沒有涉及肉體,以致於他不會收到法律的懲罰,但他已經為自己所懺悔。這也是這個角色最打動我的地方,我希望同樣也能打動觀眾。”
影片中給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克勞斯所發揮的空間也很大。影片中,他與凱特· 溫絲萊特有大量的對手戲。對於這個年僅18歲的德國少年,他對這次在《朗讀者》中的演出顯得很興奮:“從來沒有想過我能接到這樣的角色,我很感謝導演能夠在這么多選角的人選里肯定我。從我小時候起,我的父母就對我講述著國家的歷史,我也很清楚影片發生的年代中的故事,不過導演顯得還是不太放心,他常常在片場問我,嘿,大衛,你對這段戲有沒有什麼疑問?這讓我很輕鬆,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都能和他溝通。凱特·溫絲萊特是非常棒的演員,我從來沒有想過能和她如此近距離的演對手戲,整個影片的拍攝對我而言都是相當寶貴和難忘的經歷!”
電影一開始便是邁克的猩紅熱,預示著不安。米夏與漢娜有著共同的特點:自閉。米夏很少交際,而且有著強烈的自卑。他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和鼓勵,而此時漢娜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而且是一種某種關係的互補。
漢娜熨燙胸罩時的眼神,似乎傳達了與性有關的感情。同時,當聽到米夏無聊時讀書時,心中充滿了嚮往和遺憾,但更多的是對讀書的樂趣。當她讓米夏去提上兩桶煤時,似乎包含著什麼。
青少年米夏對女性的好奇與漢娜的壓抑導致了雙方關係的發生。而當他們嘗試了樂果之後便變得不可自拔。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於女主角的第一選擇就是凱特·溫絲萊特,但凱特此時要拍攝《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選擇了妮可·基德曼。但當妮可·基德曼正式開始參與本片拍攝時,卻因懷孕而放棄了這個角色,此時凱特·溫絲萊特有了空檔期,她最終正式出演本片。
·朱麗葉·比諾什曾被考慮過來飾演漢娜一角。但後來導演認為凱特·溫絲萊特更適合漢娜的人選而放棄。
·本片製作人西德尼·波拉克和安東尼·明格拉都在本片完成前逝世。
關於主演
雖然女主角幾易其主,但最終還是落到了導演的第一選擇──凱特·溫絲萊特身上。而凱特今年除了本片,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11年後再合作的《革命之路》也被譽為奧斯卡種子選手。目前本片出品方韋恩斯坦公司已經確定凱特將以“女配角”身份出征金球獎,以最佳女主角出征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並雙雙獲獎。
“這個角色的演繹真的很難,”凱特·溫絲萊特坦言道,“飾演她的那種感覺……我已經很久沒有了。而由於這個角色身份的特殊性,也讓我在演戲時多了一份責任感,使我不得不全身心投入,認認真真來扮演她。”
男主角米夏成年後的扮演者則是拉爾夫·費因斯。他在《辛德勒的名單》與《英國病人》中的精湛演出,都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不過由於“寧缺毋濫”,費因斯近年來銀幕作稀少,《哈利·波特》系列中罪大惡極的“伏地魔”就成為了他最新的銀幕代表形象,而且,(影迷們驚喜的發現)費因斯在《哈利·波特》中的演技魄力有增無減。這次加入《生死朗讀》劇組也是費因斯非常願意的,不但因為這個故事引力十足,也因為“我第一次讀到劇本,就深深喜歡上了這個角色。”
男主角少年時代的扮演者大衛·克勞斯也有不少發揮空間。這位年僅18歲的德國少年在眾多競爭者中獲得了與演技派巨星的合作機會,至今他都還興奮得溢於言表:“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能接到這樣的角色,很感謝導演能夠肯定我!”而與凱特·溫絲萊特的大量對手戲(甚至包括不少激情場面)也讓大衛·克勞斯獲益良多。相信這次的拍攝會是克勞斯一次寶貴而難忘的經歷,我們也許也能從本片,看到一名青年新星的冉冉升起。
製作發行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 DTS
【製作成本】 $32,000,000
製作公司:
Mirage Enterprises
Neunte Babelsberg Film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美國]
發行公司:
The Weinstein Company LLC[美國](2008) (USA) (theatrical)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瑞士](2008) (Switzerland) (all media)
Odeon[希臘](2008) (Greece) (theatrical)
Senator Film[德國](2008) (Austria) (theatrical)/(2008) (Germany) (theatrical)
Benelux Film Distribution[荷蘭](2009) (Netherlands) (theatrical)/(2009) (Belgium) (all media)
TFM Distribution[法國](2009) (France) (all media)
Golden Village Pictures(2009) (Singapore) (theatrical)
Imagem Filmes[巴西](2009) (Brazil) (theatrical)
Palace Pictures[捷克](2009)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Applause Entertainment(2009) (Taiwan) (theatrical)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芬蘭](2009) (Finland) (all media)
Showgate(2009) (Japan) (theatrical)
Viva International Pictures(2009) (Philippines)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Custom Film Effects[美國]
RhinoFX[美國]
Entertainment Clearances Inc.[美國]rights and clearances
German Federal Film Boardfunding
HireWorksAvid HD editing equipment
Lakeshore Records[美國]soundtrack
Framestore Ltd.[英國]digital aging
NovaStar Digital[美國]sound post-production
Soundtrack[美國]adr facility
上映時間
美國USA2008年12月10日......(limited)
英國UK2009年1月2日
希臘Greece2009年1月8日
美國USA2009年1月9日
新加坡Singapore2009年1月22日
捷克Czech Republic2009年2月5日
冰島Iceland2009年2月6日
巴西Brazil2009年2月6日
德國Germany2009年2月6日......(Berlin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以色列Israel2009年2月12日
泰國Thailand2009年2月12日
葡萄牙Portugal2009年2月12日
義大利Italy2009年2月13日
西班牙Spain2009年2月13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2009年2月19日
冰島Iceland2009年2月20日
義大利Italy2009年2月20日
比利時Belgium2009年2月25日
菲律賓Philippines2009年2月25日......(limited)
匈牙利Hungary2009年2月26日
德國Germany2009年2月26日
比利時Belgium2009年3月4日
馬來西亞Malaysia2009年3月5日
挪威Norway2009年3月6日
波蘭Poland2009年3月13日
中國香港Hong Kong2009年3月19日
土耳其Turkey2009年3月20日
波蘭Poland2009年3月23日
阿聯United Arab Emirates2009年3月26日
韓國South Korea2009年3月26日
芬蘭Finland2009年3月27日
捷克Czech Republic2009年3月27日......(FebioFilm Festival)
中國台灣Taiwan2009年3月27日
法國France2009年4月1日
匈牙利Hungary2009年4月2日
荷蘭Netherlands2009年4月2日
丹麥Denmark2009年4月8日
紐西蘭New Zealand2009年4月9日
保加利亞Bulgaria2009年4月10日
美國USA2009年4月14日......(DVD premiere)
英國UK2009年4月14日......(DVD premiere)
捷克Czech Republic2009年4月23日
日本Japan2009年4月25日
英國UK2009年5月25日......(DVD premiere)
日本Japan2009年6月19日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
2008年12月12日. | 美國 |
2009年1月2日 | 英國 |
2009年3月19日 | 中國香港 |
2009年3月27日 | 中國台灣 |
更多上映信息參考
精彩對白
Dieter:whatarewetryingtodo?
Michael:Wearetryingtounderstand!
戴特:“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米夏:“我們現在要試著去理解!”
Dieter:Lookatthatwoman.
Michael:Whichwoman?
Dieter:Thewomanyoualwaysstareat.
Michael:Idon'tknowwhichwomanyoumean.
戴特:“看看那個女人。”
米夏:“哪個女人?”
戴特:“你總是盯著看的那一個。”
米夏:“我不知道你在說誰。”
Hanna:Itdoesn'tmatterwhatIfeel.Thedeadarestilldead.
Michael:Howwrongcanyoubeen?
漢娜:“我的感受根本就不重要。死者無法復生。”
米夏:“你能錯到什麼程度?”
“我沒有被嚇到,
我不怕任何事,
承受的越多,我就越愛她。
危險只會增加我的愛。
它會讓愛變得尖銳,變得趣味盎然。
我會是你需要的唯一的天使
你丟下生命的時候會比你擁有生命的時候更美,
天堂會把你帶走,看著你,說
只有一件事可以讓靈魂完整,
那就是愛。”
穿幫鏡頭
凱特最後一次接受審判,進法庭前,麥克穿的是白色襯衣,打領帶;進入法庭後,麥克穿的是深色毛衣。
他們郊遊去教堂時,michael說"letmeshowyouwherearewegoing”,hana回答"it'sok,kid,idon'twanttoknow!"然後她是站在腳踏車右邊推車走向教堂的,但當她走到牆邊準備停放腳踏車時卻是站在腳踏車的左邊。
製作發行
1.TheWeinsteinCompanyLLC
2.TheWeinsteinCompanyLLC
3.AscotEliteEntertainmentGroup
影片評價
寬恕不可寬恕的 ——德希達
(一)漢娜·施密芝在獲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監獄裡自殺了。麥克·伯格忍著巨大的悲痛和內疚走進了她的獄室,書架上整齊地放著他寄給她的錄音磁帶,還有一些她學會讀寫後借來閱讀的書籍。
在這些施密芝閱讀過的書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艾希曼是第三帝國保全總部第四局B-4課的課長,曾通過自己在鐵路運輸方面的專長把百萬猶太人送進了集中營。戰爭快結束時,火車車皮不夠用,艾希曼便讓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營地。
阿倫特(猶太人)作為《紐約客》的特約記者在耶路撒冷旁聽了對艾希曼的審判。讓阿倫特震驚的是,這個“殺人魔王”看上去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表現得畢恭畢敬,甚至像一位紳士。
在艾希曼身上,阿倫特看到了:“恐怖的、難以表述的、難以想像的惡之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艾希曼確實是一個盡忠職守、嚴謹勤奮的官員,每天埋頭於時刻表、報表、車皮和人頭的統計數字,極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國的“國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這樣的“平庸”官僚的行為。他反覆強調,自己只是龐大系統中的一個小齒輪。
阿倫特認為,使得納粹的罪行得以實現的絕大部分人都具有這種“平庸”特徵,他們輕易地放棄了個人判斷的權利。在罪惡的極權統治下,人的不思想所造成的災難可以遠勝於人作惡本能的危害的總和。這就是應當從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訓。
《朗讀者》的小說作者、柏林洪堡大學法學教授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無疑受到了阿倫特的影響,他對納粹罪行及其影響的思考始終在“平庸”的普通人的生活層面展開。
那么,漢娜·施密芝真的就是“平庸之惡”的又一個例證嗎?
(二)漢娜確實是“平庸”的,因為她是一個文盲,還用謊言極力掩飾這一點。換句話說,漢娜由於無法讀寫(文盲)因而不能從文化及其社會秩序中獲得正常尊嚴,進而把掩蓋這種失敗作為其一生拚死維護的尊嚴本身。
漢娜熱衷於傾聽朗讀,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嚮往越強烈,她對自己文盲身份的厭惡和恐懼也就越強烈,這是同一種感情的兩面。這讓她近乎瘋狂地走上了一條維護、追求尊嚴的道路,為此不惜撒謊,拋棄工作和愛她的人。
這種創傷性的尊嚴貫穿了漢娜的一生,構成了使她是她的精神核心。這種基本特徵已經從根本上決定了她首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形象。
和艾希曼作為有文化的“專家”卻放棄個人思考判斷和尊嚴相比,漢娜所追求的正好是艾希曼輕易放棄的這一切,雖然這種追求的起點很低而且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那個時代在德國普遍瀰漫的那種麻木,漢娜顯然無法超越這一點。
這種麻木既瀰漫在集中營的施害者身上,也瀰漫在受害者身上;瀰漫在法庭上的審判者身上,也瀰漫在被告身上;瀰漫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小說比電影更清楚地展示了這一關鍵內容,電影中只出現了一個在法庭上織毛衣的被告形象)。
在集中營里,無論囚犯還是看守,他們要繼續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氣室和焚屍爐——殺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們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輕,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藥或喝醉了酒一樣讓麻木狀態占據自己。
在這種共享的麻木之上,他們形成了一種使惡得以日常化的合作關係。在這種環境中,是非、善惡、生死等基本倫理問題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種本職工作的日常計較。
漢娜的不幸之處在於,在她那條偏執然而值得尊重的道路上,在她成為有文化和尊嚴的人之前,在她能思考人類的尊嚴之前,她已經不得不面對了關於人類尊嚴的大是大非的殘酷考驗——她沒有能解救教堂里的那些猶太人,這是殘酷的、有罪的,但這符合她當時的思考和行動能力,符合那個環境輕易強加給一個文盲的一切。
(三)審判對漢娜是足夠正義的嗎?
“納粹”“兇手”“集中營的女看守”的這樣標籤對漢娜這樣一個卑微的文盲來說是實在是太大、太沉重了,漢娜或許從未能準確地理解這些字眼的含義。然而,這些標籤已經足以讓多數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經對她下了判決。
在法庭上,漢娜實話實說,她顯然對遊戲規則毫無概念,對自己的和別人的表達方式也沒有概念,更不會知道有罪或無罪、判刑或釋放在一個平庸的法庭上往往取決於這些表面的東西。
在整個審判過程中,各種身份的人之間充滿推託、謊言、策略、計算,唯獨缺乏對人性的深思、對正義的虔誠。漢娜最終因為要堅持隱瞞文盲的身份而被定為罪首,處以重判。一個偶然的因素就皆大歡喜地了結了這場審判。
審判始終沒有觸及漢娜身上真正重要的內容(漢娜的拒絕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麥克在研討課上說出的“理解”這個詞是微弱的。很多人都會義正詞嚴地反問,我們真的需要理解一個“納粹集中營的冷酷女看守”嗎?
漢娜的確有罪,但這並不意味著審判者就可以簡單地根據抽象的罪名、簡單地運用法律懲罰她。如果審判不是基於對“這一個”被告的全部特殊性的真實理解,而是基於博弈(各種計算之間的平衡),這種審判不可能是正義的。
法國哲學家、猶太人德希達(Derrida)在思考法(Law)和正義(Justice)時指出:“若一位法官想作出正義的判決,他(或她)便不能自滿於只是引用法律。他(或她)每次都必須重新發明法律。”也就是說,“在一獨特的情況中重新發明一種正義的關係,這意味著正義不能被降格為約束、處罰或獎賞的計算。正確的或合法的事,很可能是不正義的。”
對漢娜的判決是“正確的或合法的”同時也是“不正義的”。
理解漢娜不是為了免除她的罪和罰,而是使法真正和她的特殊性發生切身的、正義的關係,否則審判就會淪為暴力,甚至只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暴力。阿倫特就認為,為了能正義地審判納粹的罪行,一般的國內法是無效的,我們必須創造出基於對人類尊嚴深思的新的法律。
(四)漢娜這個形象從根本上召喚著正義,而不只是同情。
那么,麥克對漢娜是足夠正義的嗎?
麥克和漢娜的關係準確地表現了:經歷了二戰、在納粹的罪行面前或合作或沉默或麻木的老一代德國人和年輕一代之間的愛恨交織的複雜關係。
“當我努力去理解時,我就會有一種感覺,即我覺得本來屬於該譴責的罪行變得不再那么該譴責了。當我像該譴責的那樣去譴責時,就沒有理解的餘地了。兩者我都想要:理解和譴責。但是,兩者都行不通。”小說這樣表達這種複雜的感情。
其中最關鍵的是麥克的兩次沉默:第一次,麥克知道了漢娜是文盲,卻沒有告知法庭這一事實,而選擇了沉默;第二次,漢娜在監獄裡學會了讀寫,並給麥克寫來了字型蹩腳但飽含希望的書信,但麥克卻選擇了沉默,沒有給出漢娜最需要的回應。
在第一次沉默中,最壞的可能原因是,麥克內心不希望漢娜因為自己的介入而得以減罪,並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可能是,麥克覺得揭穿她的文盲身份等於毀了她,沉默是尊重她的決定;或兩者兼有或更複雜。而在第二次沉默中,麥克需要計較的現實因素就更多了。
在麥克的沉默中,我們甚至能看到前面描述的那種麻木。這種麻木是讓日常生活繼續下去所要付出的代價。“這樣才有可能讓我重新回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去,並在這種生活中繼續生活下去。”
麥克唯一做的是,給漢娜不斷地寄自己的朗讀錄音。這是麥克在重重矛盾中所能找到的唯一合適的接觸漢娜的位置。此時,朗讀從原來的肉體之間的、面對面的,變成了抽象的語音。朗讀延續了,但愛已經消失。漢娜終於通過磁帶學會了讀寫,但最終沒有獲得真正的理解(正義)和寬恕。
漢娜沒有拯救猶太人,麥克也沒有拯救漢娜。在罪面前,在生活的各種牽絆中,麥克沒有勇氣再去面對自己曾經的愛,更沒有勇氣把他的愛變成真正的寬恕。
德希達說,寬恕“不可能寬恕的”才是寬恕。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寬恕,它的每一次具體實踐(實現)都會打破原來關於什麼是能寬恕什麼是不能寬恕的經驗和界限(解構寬恕原來的可能性),就像正義的每一次具體實現都會要求法的重新運用甚至發明(解構法之運用的原本可能性),就像真正的愛是愛那些超越你並更新你的事物(解構自我的同一性),否則就只是變相的愛自己(自戀)而已。
無論是寬恕,還是愛與正義,都需要一個超越性的維度,否則就會被日常生活的平庸所吞沒,或者被罪所壓垮,或者被計算所腐蝕。
影片的結尾處,麥克把他原本疏遠的女兒帶到了漢娜的墓地前。的確,他有責任把漢娜的故事向下一代(未來)重新講述一遍,而這個重新講述的故事應該不只是關於罪與罰,更是關於愛、正義和寬恕。
圖書·朗讀者
作者:(德國)本哈德•施林克 譯者:錢定平
定價:22.00元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44707923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偉大的愛情是用來唏噓的。為了守護秘密,你會走多遠?
戰後的德國蕭條破敗,一個15歲的少年在電車上病倒了,他獨自下車,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後在一個逼仄的過道里吐得一塌糊塗,一個36歲的陌生女人幫助了他••••••
3個月後,少年伯格從突如其來的猩紅熱侵襲中恢復過來,他只是為了去感謝那個曾經在他生病時給予過他幫助的女人,但是,情慾,或者是愛情,在15歲的少年伯格心中漸漸燃燒起來。
電車售票員漢娜總是讓伯格為她朗讀,《荷馬史詩》、《帶小狗的女人》、《戰爭與和平》,在伯格的朗讀中,漢娜像個孩子似的時而痛哭,時而大笑,那個夏天,是他們一生中最短暫最快樂並最終影響了後來歲月的時光。
不久後一天,漢娜突然不辭而別,8年後再次見到漢娜的時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納粹罪犯,她並沒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認的罪犯一樣,否認自己的罪行,而是堅定異常地坦誠一切。直到審判席上,漢娜不願提筆在白紙上寫下黑字做筆跡比較,並因此背負罪名被判終身監禁時,伯格終於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漢娜為什麼不看他的旅行計畫,為什麼會在拿到選單時神色緊張,為什麼總是不厭其煩地聽他朗讀,漢娜是一個根本不會認字讀書的文盲,但她拒絕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過而終身監禁,也要隱藏她是文盲這個秘密。伯格說:因為她感到羞愧。伯格是可以說出真相替她減輕罪與罰的,但卻最終選擇了和漢娜一樣,用生命去捍衛這個卑微的秘密……
為了守護秘密,你會走多遠?
作者簡介
本哈德•施林克,1944年生。在海德堡及柏林學習法律。1992年起任柏林洪堡大學法學教授,併兼任北萊-威州憲法法官。又是作家,曾出版小說多種,其中以《朗讀者》最為著名,是首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冠軍的德國小說。
譯者簡介:
錢定平,北大本科及復旦研究院出身,治數理科學。曾遊學歐美,任教於大學理學院並文學院。近年回國,潛心藝文,著書多種。自英、法、德文移譯事則偶一為之,“亦如其散文小品,富韻味而含激情”。
媒體推薦
我相信了莫言對我說過的話,“最好的小說一定是叫人慾哭無淚的。”
——作家 畢飛宇
我一直在盼望能有這樣一本小說出現。在和歷史調過情以後,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嗎?
——作家 肖復興
卡夫卡曾說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朗讀者》就是這把斧子。
——書評人 黃集偉
沉靜大氣,直指人性深處。忘不了漢娜在書架間徘徊的那一幕,窗玻璃上映出書和她的影子。
——噹噹網讀者評論
欲罷不能,迅速看完。很喜歡書後引發思考的問題。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朋友,我們對故事進行了討論。感覺很好!推薦此書給喜歡思考的讀者。
——卓越網讀者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