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價值化”與“價值化積累”是對當代經濟發展趨勢的一種理論上的概括,特指積累方式的變化,積累的內容更側重於以貨幣表現的“價值財富的積累”,而非以物質表示的“實物財富的積累”,“價值財富積累”與傳統的“實物財富積累”方式是相對應的,所以,“價值化”與“價值化積累”主要用以區別不同的積累方式。“價值化”與“價值化積累”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下面分別闡述。
(1)價值化的多重涵義
價值化是指在市場經濟中,以價值標準和價值增值標準來衡量和引導經濟活動,以貨幣計量,利潤導向的經濟活動不斷擴大,並導致非價值標準和非價值增值標準被排擠出市場經的趨勢。
價值化有多重涵義:一是價值化首先是指存在的一種狀態、漸進的一種過程和發展的一種趨勢。是指經濟體系中以貨幣表現的價值量與其對應的實物量,即價值形態與實物形態從相一致到兩者背離狀態和逐步分離的過程,並呈現出一種發展趨勢;二是依據虛擬經濟理論,價值化的核心是將經濟看作是一套價值系統(包括價值增值),認為經濟系統不僅是擁有一套物質技術關係,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價值系統,價值系統是經濟系統的本質,體現了一種經濟系統中的社會關係、價值關係,與經濟系統只是一套“純物質”和“純技術”關係的觀點是對立的;三是貨幣是價值的獨立化表現形式,價值系統的運轉是通過貨幣來完成的。所以,衡量價值化的“度”與“量”的基本單位應是以貨幣為表現的金融資產、地產為主的各類虛擬資產,它們是價值化的綜合體。
(2)價值化積累的涵義
價值化積累強調在市場經濟中,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活動一定要通過貨幣的積累來完成的情況,以及這種貨幣積累逐漸脫離實際積累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積累發展的趨勢。
價值化積累是指貨幣、債券、股票及金融衍生工具等為主的虛擬資本的集聚與增長。它與傳統的資本積累的含義不同,傳統的資本積累是指的以固定資本形成為標準的實質資本的聚集與增長。在價值化積累中,積累的是名義利潤,是以價值表現的廣義的儲蓄,包括地產、債券等金融產品。像股票、債券等虛擬資產表現的財富。相對應實質資本的積累是指長期存在的(通常為一年以上)的生產物質形式,如機器設備、廠房及各種原材料,加工過程中的貨物、存貨、交通運輸設施等。
傳統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積累是不可分割的,有使用價值就有價值,有使用價值的積累就有等量的價值積累,二者的統一是人類生產能力的進步和社會關係發展的綜合標誌。但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價值的積累量迅速擴大並超過使用價值形式的積累,在社會總財富中以貨幣形式儲藏的財富比例遠遠高於實物形態的財富比例。因為,價值(貨幣)形式的積累背離了其所表現的使用價值的內容,逐漸從使用價值的實物形式中脫離出來。事實上,在社會財富中,已開發國家固定資產所占比例非常小,而地產和其他金融資產占的比例非常大(93.52%),那么,在市場經濟中,人們積累的到底是什麼?是實物資產還是金融等虛擬資產?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將資產存量與流量之間的關係描述為:W=Y/R,其中,W表示財富,也就是資本,Y表示當年的國民收入,r表示利息率。它一方面表示當年的國民收入Y是由社會所有的資本存量成產出來的;另一方面又表示,全部社會資本或財富的價值是由當年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式來確定的,這實際是價值化積累方式的反映。
當財富或資本的大部分不是物質的生產資料,而是房地產和金融資產時,怎么解釋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僅僅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的這一通常意義上的結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一個與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原則相反的評價原則:“虛擬資本的形成被叫做資本化。當人們按平均利息率計算及將定期取得的各種既定收益的資本總量時,資本化就發生了。”可見,價值化積累將引起人們的許多思考。
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其發展所依賴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實物財富。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後出現,市場經濟並不僅僅依賴於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物質屬性的東西,追求價值增殖才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所以,市場經濟的經濟形態的本質是只承認有價值,能夠價值增殖的東西,因此,當代社會人們擴大再生產就需要價值的積累來進行,這就是價值積累。信用的發展使得儲蓄早已不再是儲存黃金,大量的信用貨幣從開始媒介實質資本的積累,發展成為脫離實質資本、投資於虛擬資產以完成自身的純價值形態的資本積累。這種轉變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實際生產轉向虛擬價值增殖的轉變過程相一致的,這一轉變過程本身就代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相關研究
美、英、法、德、日本和希臘等經濟學家通過對當代資本積累的研究,得出一個共同的特徵——虛擬資本在全球範圍內追求貨幣利潤,價值增殖虛擬化了,價值化積累逐步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積累制度。(1)弗朗索瓦·沙奈的金融占統治地位新的積累制度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沙奈在《資本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二部書中提到,資本主義的擴張是一種“金融占主導地位的積累制度”。並且是“以金融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積累制度”。“積累制度的構成以允許高度集中的資本(且資本集中的速度始終未減)得以增殖為前提。這種高度集中的資本既是工業資本,同時也是而且往往尤其是生息資本,它保留著貨幣形式,又以金融投資帶來的收入為生,其特徵是靠汲取提高稅收或瓜分工業利潤帶來的收入為生。”在這種積累制度中,“資本運動的出發點尤其在於,它的重大轉移有利於貨幣資本增殖和取得剩餘價值”,貨幣資本靠紅利和借貸利息為生。積累制度的機制是建立在工業資本運作方式和積累貨幣資本運作方式的共同作用上,不過,積聚貨幣資本在尋求增殖的同時,總是通過持有證券及其他形式的金融資產來保持其貨幣形式,並且小心地避免使自己拴在生產上。實際上,金融占主導地位的積累制度其特徵就是以獲取貨幣和金融資本的積累為目的的價值化積累。
(2)保羅·斯威齊的資本積累過程金融化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發表的題為《談談全球化》的文章中的觀點論為全球化是資本積累過程,當代資本積累的明顯特徵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資本主義就其最深刻的實質而言,是一種擴張的制度,它既有向內的擴張,也有向外的擴張。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三個最重要的基本趨勢是:一是總體增長速度放緩;二是壟斷(或寡頭)性質的多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擴散;三是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這三種趨勢並不是由於全球化才出現的,相反,這三種趨勢全都可以從資本積累過程的內部變化中找出原因。隨之而來的是本世紀伊始時出現的趨勢的重複和強化,那些趨勢是:增長疲軟、壟斷日益增強、資本積累過程的金融化。所有這一切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印記,但全球化本身並不是一種驅動力量。它依如在現代歷史的整個時期內所表現的那樣:是一個始終在擴張、但時常會爆炸的資本積累過程。這是一種以虛擬資本為主的價值化積累為特徵的積累過程。
(3)羅納德·多爾“股票資本主義模式”的全球普及
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多爾在《股票資本主義:福利資本主義》——英美模式VS.日德模式一書中對以英美為代表的昂格魯-撒克遜模式和日德為代表的萊茵模式進行比較,兩種模式的根本差別是對股票價值的理解及觀念上的不同。正是從“股票”作用這一獨特的角度理解,可以將企業分為兩種,進而將經濟制度分為上述兩種,英美模式的重要特徵是“金融化”或“市場化”即“股票化”。在日德模式中,與英美模式正好相反,它是即非“金融化”又非“股票化”的典範,“生產至上”的“造物文化”遠遠優於“賺錢文化”,“生產”比“賺錢”更有價值,更為優越。在英美模式中,公司股東的利益至高無上,股東利益優於公司雇員利益。公司資產和股東價值在公司中占主導地位,財產權優先於其他權利,財產的地位優先於任何其他利益的地位。而在日德模式中,金融化的初始狀態和其後的發展過程都體現出高度制度化趨勢,它對不確定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效率具有排斥性。日德遠不如英美那樣以證券市場即以股票價值為中心。由於日本非“金融化”又非“股票化”的經濟模式被認為是被美國金融戰敗的原因。20多年前的日本模式,被改變了,日本也正在反思在金融領域受制於美國的原因。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自由化的發展,“股票資本主義”(StockMarketCapitalismWelfareCapitalism)模式在全球普及,即價值化積累方式的普及。
非對稱性特徵
(1)價值化積累是資本積累的發展階段,虛擬經濟理論認為積累發展過程的邏輯大致為:在市場經濟初期,資本積累的含義主要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因此,積累的價值形式雖然表示為貨幣積累形式的儲蓄,但最重要的價值增殖形式依然是產業資本的生產活動。因此,積累的主要目的與其形式的背離並不大,人們也容易十分清楚地看到積累的實質性內容是固定資本形成。當積累被分成固定資本形成和貨幣形式的積累(儲蓄)時,這個時期積累的實現則必須通過貨幣儲蓄來完成,沒有貨幣形式的積累或儲蓄,就無法形成固定資本,可以說儲蓄制約著資本的形成規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股份制企業與股票發展起來了,股票的一級市場為企業提供資金,企業為其提供收入,股票的股息收入顯示出股票收入與生產企業的密切關係,股票的收入是生產資本利潤的一部分。二級市場的發展在融資與生產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虛擬價值增殖的形式,即通過股票價格波動而獲得收入。這個價值增殖形式雖然與生產資本有關,但是同股息收入相比則是一個新的形式,其來源也與股票代表的企業關係更小。股票本身的獨立意義已經存在,只要持有股票就等於持有企業,不但可以分得企業利潤還可以獲得股票增值的收入。股票就是資本,就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積累股票就意味著積累財富。
市場初期積累雖然被分為兩部分,但基本上還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當人們發現價值增殖的新的形式之後,作為私人財富的積累就包含著大量的虛擬資產的積累了。它們的價值不是逐漸消失或縮小的,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增長。顯然,這個積累開始相對獨立於固定資產及其生產能力的增長。所以,人類進入市場經濟以後,積累內容逐漸發生變化,“財富”基本上越來越與物質財富相脫離,越來越具有虛擬性。當然,物質財富的積累仍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虛擬財富的物質基礎。
(2)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
非對稱性是價值化積累的一個重要特徵。虛擬經濟理論認為,在信用制度發達條件下,累計的虛擬資產與累計的實物資產具有不對應的特點。這是因為實物資產會由於折舊等因素而損失,價值減少;虛擬資產卻會因為時間的長久而不斷地增殖,例如各種利息、紅利等。因此,從長期看,實物資產會越來越少,虛擬資產卻越來越多,而通常意義上的儲蓄與投資相等是從當年統計平衡的角度來考慮的。在早期社會中,人們收穫1萬斤糧食,拿出1000斤做儲蓄,糧食可以保存,假如可以積存3年的話,那么3年累計的儲蓄就是3000斤糧食。
但是,當人們儲蓄貨幣時,情況就逐漸發生了變化,當年的儲蓄必須與當年的投資相對應,但是累計的儲蓄就不會與累計的投資相對應。用非居民固定資產年末存量作為實物資產的衡量指標,它反映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形成額、每年的投資總量;用金融資產、地產、儲蓄和未償還貸款的總量作為虛擬資產的衡量指標。利用美國1946-2002年資料,分別從虛擬資產的累計總量與實物資產的累計總量(圖1),金融資產、地產累計總量與固定資本形成額累計總量(圖2)以及金融資產累計總量與固定資本形成額累計總量(圖3)進行分析對比,可以看出積累的趨勢:價值化積累財富總量大於實物積累財富,價值化積累速度快於實物積累速度,價值化積累財富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價值化財富積累與實物財富積累呈非對稱性,同樣,假定通常情況下儲蓄等虛擬資產以5%~10%的收益率增長,而實物資產則以10%~20%的比例折舊。表1顯示:美國1925~2004年非居民住宅固定資產情況。在1925~2004年80年間,固定資產年均增長速度為29.75%,生產性固定資產占固定資產總量的比重為60%~65%。表2顯示的是1945~2004年50年間,金融資產累計量是實物資產累計量的一倍以上,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卻有較快的增長。所以長期看,價值化積累與實物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脫離的,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更為突出。
啟示
價值化積累作為一種積累制度在全球發展和普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趨勢,但這一趨勢同時使系統性風險增大,增加了經濟中的非穩定性因素,發生金融危機的頻率增多,虛擬資本的高級形式——金融資本的投機給開發中國家造成的損失尤為慘重教訓,所以,價值化積累對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具有不同的意義。已開發國家由於其貨幣的特殊地位,利用其強勢貨幣在全球獲得的財富,而對於開發中國家來說,由於貨幣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於弱勢地位,所以,虛擬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在資本市場開放的同時,注重金融安全尤為重要。價值化積累的非對稱性理重要政策啟示:一國要保持巨觀經濟的穩定性,必須處理好貨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因為,根據虛擬經濟的理論,貨幣將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分配使用,在貨幣量一定的情況下,貨幣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者之間的分配量是此消彼漲的關係,如果貨幣流入虛擬經濟的超過一定的量,虛擬資產過度膨脹將導致經濟崩潰,所以,只有處理好貨幣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比例關係,才能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穩定性和虛擬經濟自身的穩定性,從而保證巨觀經濟的穩定性。
對中國經濟影響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虛擬資本追逐利潤使資金容易在各類資產之間和各金融市場之間迅速轉換,投機活動更加活躍,個體風險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特別是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資本積累價值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積累制度的時候,這種積累制度導致投機活動在各類資產之間和各金融市場之間迅速轉換,風險會迅速擴散。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別於傳統的金融監管將金融市場明確分工並相互分割開來,創新金融監管理念,將股票、房地產、外匯市場等投機活動和投機領域作為相互關聯的整體來考察資金流,加強系統性風險管理,防範金融風險,保障國家安全就顯得意義十分重要。資本價值積累是指以價值表現的廣義的儲蓄,包括股票、債券及地產等虛擬資本表現的財富積聚與增長。這反映了當股票等有價證券出現以後,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以證券形式出現,即出現財富的證券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財富概念,不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財富,而是以貨幣符號和各種“剩餘索取權的紙制複本”為代表的虛擬財富。隨著信用制度和財富證券化的發展,一切財富都將會符號化、虛擬化。而對虛擬資本的過度積累導致資本積累價值化,即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實際資本的積累,中國經濟中最為流行的詞“流動性過剩”就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反映。
價值化積累與虛擬的GDP創造價值化積累運行機制表現在貨幣資本通過金融市場資產價格波動獲得財富,資本聚集與增長的形式特徵是“以錢生錢”,與傳統的實際生產過程通過購入原材料、設備生產實際產品,再售出產品獲取利潤的不同。實際上GDP構成中越來越多的“虛擬收入”被計入。例如,在中國2007年的牛市中,交易量最大時曾達到日交易額4600多億元人民幣。按印花稅率3‰對買賣雙方雙向徵收計算,一天的印花稅就要徵收27.4億元人民幣。再加上按1‰-3‰收取的9.2億元人民幣左右的交易手續費,股市一天就創造了可以直接計入GDP的財富36億多元人民幣。如果算上投資者不計入GDP的差價收入,來自股市的收入應該更多。所以,當市場活躍,交易量、股票指數大幅度增加時,印花稅,經紀人提供服務所得的各種收入也將大幅度增加,這些收入都計入了當年的GDP。這些收入是現實的貨幣收入,是實際上有支付能力的收入,它們可能按市價購買產品和各種服務,也可能購買股票、房地產和其他資產。從形式上看資產價格波動帶來的收入是真實的貨幣收入,但如果在股市創造財富從而使得GDP增加,而實體經濟並沒有增加產品和服務,那么實際財富並沒有增加;從數量上看虛擬經濟具有金融槓桿的放大機制,用較小的資金撬動數倍的資金,瞬間完成虛擬價值增值過程,獲得有支付能力的貨幣收入,而製造業等實體經濟則要經過實際生產過程,通常虛擬財富的量將超過實物財富的量;“市值”具有虛擬性,牛市時根據市場價格價計算的財富價值巨大,而當熊市來臨時這些財富將瞬間蒸發,此時,虛擬財富即使僅僅在貨幣價值形態上也從未存在過。資本積累價值化使投機活動盛行,系統性風險日益加劇。經濟的虛擬化,地產、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收藏業市場以及其他可以炒作的市場就會成為投機、投資的理想場所,使投機活動更為活躍。例如,外匯市場的交易中,真正與實際生產相關的資金不超過3%,其餘97%都與投機活動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各國的外匯管理局在一度程度上成為投機者。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外匯管理當局當在持有美元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可以到美國聯邦儲備去兌換黃金,而今美元一方面已經失去了黃金基礎,另一方面卻必須對外匯儲備進行保值增值性的經營。這樣官方外匯儲備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具有巨大投機潛能的基金,它們不再是平抑外匯市場波動的力量,而更多地是帶有投機性的市場衝擊力量。因而一旦有風吹草動,外匯儲備順勢率先出入市場保持資產升值或損失最小化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新的積累制度的第一個特徵是把整個世界作為一個體系。並強化了系統性風險效應。金融創新加速了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和機構同質化,使金融業關係盤根錯節、日益複雜,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繫,加深了金融業機構之間、機構與部門之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強化了系統效應。這樣,金融創新過程中所形成的風險過度集中和相互關聯使風險的發生會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危機,一旦其中的一個造市者違規,則主要市場參與者之間更大的風險暴露會加劇動盪的相互作用,直接威脅到整個金融衍生交易體系的穩定,增加了系統性風險。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體會最深,危機從泰國首先爆發,不僅蔓延了整個東南亞,而且還波及了俄羅斯和巴西,美國的長期資產管理公司(LTCM)因錯誤估計形勢而崩潰。所以,系統性風險導致某一個事件在由一連串的機構和市場構成的系統中引起一系列連續損失,而風險的溢出和傳染是系統性的風險發生時最為典型的特徵,系統性風險的這一特徵往往跨越一國的經濟、金融領域,在全球蔓延。
經濟學術語
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你知道哪些經濟學的辭彙?讓我們一起走進經濟學辭彙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