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總人口: 約700萬
分布地區: 寮國約400萬、泰國約190萬、越南 16.9萬、高棉1.7萬、緬甸2.5萬
語言:佬語、伊森語、泰語
宗教信仰:上座部佛教、萬物有靈
歷史
早在中國西漢古籍中,就有“寮”族的記載,屬駱越(雒越)族一支,分布在從廣西、廣東到中南半島的廣闊地區。
佬族的歷史包含了寮國的歷史以及伊森地區的歷史。二者分殊始自十九世紀,1827年,萬象(永珍)起兵反對暹羅(今泰國)遭到鎮壓之後,大批居民從現今寮國地區遷徙至伊森地區,使得寮國本土人煙稀少。兩個地區的分裂被1893年及1904年的法暹條約確認,使得伊森和寮國兩地區之間的分界成為暹羅和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
此後,泰國及寮國逐漸向分別以泰族及佬族為中心的民族國家轉型。在伊森地區,這意味著“泰國化”,即加強人民對泰國的忠誠度。這尤其導致了許多年輕人寧願自認為伊森人而非佬族,因為“伊森”(原意為“東北部”)暗示隸屬於泰國,而“佬族”則表示對寮國效忠。相對地,在寮國,同樣的過程激發了提倡佬族語言及文化作為國家語言及文化的行動。
分布
寮國國的佬族人口是三百萬左右,是該國人口的50%左右。(大部分的殘餘是山嶽民族的人們)在寮國,種族學意義上的佬族主要指老龍族(低地佬族)。在泰國,佬族占全國人口約三分之一,主要聚居在伊森(約一千五百萬)和曼谷(據估計至少有一百萬自伊森移來的佬族),在中部泰國地區,也有種族學意義上的佬族存在,不過他們已經逐漸同化入占主體地位的泰族中了。在高棉,也有小規模的佬族社區,主要是在原寮國國的屬地上丁(寮國稱為川登)。在越南和中國也有小規模的佬族分布。各國佬族僑民的人數不詳,大約估計在五十萬人左右,主要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和巴特寮戰爭造成的難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暹羅(今泰國)最後的一次官方普查中,佬族作為單獨的種族,占到了全國人口的一半。作為“泰國化”的一部分,“佬族”現已不作為單獨的種族被統計,因此,究竟泰國人口中多少人有佬族血統,今日已經不再清楚。
語言
佬族說的語言是寮語和伊森語。這兩個語言都存在有許多不同的方言。其中萬象方言已經被接受為寮語的標準語言;伊森語當中並沒有標準方言,不過大部分的伊森語方言都能夠和萬象方言相互溝通。寮語和伊森語大部分的差異是在於伊森語中擁有大量借自泰語的字詞,或者是因為19世紀後期寮國族和伊森族分隔開來之後,彼此採用了不同的新詞來稱呼外來的新概念(比如說「機車」在伊森語中是lotmotorcy,而在寮語中是lotjak)。
文化
伊森族與佬族在經濟上都很貧窮,這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土地相對而言比較貧瘠而且氣候乾燥。因此佬族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給農業(subsistencefarming),另外擁有少數幾個都市中心。
佬族和伊森族信仰的是小乘佛教。佬族和伊森族的飲食特色為魚露、辣椒和糯米。不過它們的飲食也吸收了一些法國料理和相當多的越南料理元素。由於佬族所居住的鄉村地區比較貧窮,這讓他們的食物材料和伊森族比起來更為有限。
佬族和伊森族的民俗音樂是morlam風格。自從1980年代開始,來自於伊森族的morlam音樂已經在文化上對佬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習俗
婚前要過禮
佬族的未婚青年女子在節日裡可以自由地和男子唱歌交際,但婚姻必須由父母包辦。男孩五六歲時,家長就替他物色對象,遺謀議婚,經女方父母同意及合八字後,即選擇吉日,遺謀人攜豬肉四斤至女家訂婚。婚前二十天左右,男方把彩禮送到女家,名為“過禮”。姑姑侄女先後共嫁一家,叫“重飯”。男方須另備小豬一頭,送給女方供祭祖先。
對歌到天亮
結婚的前一天,男方請親戚和房族六至十人攜帶禮品隨媒人到女家去接親。接親的人來到女家村外時,女方村中男女青年攜帶凳子、清茶等招待他們在村外休息,稱為“攔門”,並唱攔門歌。歌詞內容是不斷地提出難題,要接親人以歌回答。回答的歌叫“拆門歌”。接親的那一方如能逐一回答,就算是“拆”了“門”,祗有“拆”了“門”,女方家才派一老人請接親人進材,一般這種對歌都要進行到晚餐時分女方才肯罷休。這一天,女家設宴款待接親人,請房族、姻親、送嫁的女伴來家作陪。宴散後,女家便選男女青年各二人,陪伴接親人中的青年男女各二人,開“歌堂”兩處,召隊集村中其他男女來此陪客唱歌,男客女陪,女客男陪,一唱一合,直到天亮。
新娘踩泥土
清晨,在新娘離家之前,舉行“交親”儀式,交親儀式結束,由大嫂或大姐將新娘背出屋外,放下時新娘必須站在泥地上,而不能站在石頭上,因為泥土是生長糧食的,石頭是不能長出糧食的。若放在石頭上,日後就沒有吃穿。接著,接親的婦女導新娘前行,女家也邀集房族親戚五六十人至一百多人送嫁,名為“送親”。
婚後居娘家
新娘進屋後,並不舉行結婚儀式,祗在祖先神龕前燒香點燭,由一個青年伴著,同拜祖先,表示感謝祖先之意。結婚的當天,新婚夫婦並不同宿,新郎和新娘都要陪伴著賀客和親友過夜。次日早餐後,新娘便隨同送親的人一起回娘家。直到第二年二月社日,男家才接新娘回自己家過節。而到這天晚上夫妻才得同房共宿。次日新娘仍回娘家居住,平時祗有在農忙季節,新娘才暫時回男家短住幾天,直到懷孕生子後才不再回娘家久住。
風情
佬族自紡自織自染自縫
佬族歷史悠久,佬族主要聚居于山巒起伏、竹木蒼蒼的桂中北部地區的羅城佬族自治縣等地,世代傳承農耕生活,以種植水稻著稱。佬人祖祖輩輩穿衣用布,都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
土布製法與別不同
用藍靛染成的土布,被視為珍貴的布料。其染制方法與眾不同,把每條長約兩丈的土布放進藍靛染缸,反覆曬染多次,使藍色色澤均勻,然後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待晾乾後,用石滾滾壓或棒槌敲打。製成的布閃光發亮,美觀耐用,姑娘們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都用這種布料做成。
同年鞋
姑娘們還用它做成"同年鞋",作為"走坡"時送給情人的定情物。如果做成單梁船形鞋送給老人,那是對長者的最大尊敬。用它做成背兒帶,再用五色絲線繡上花、鳥、蟲、魚等各種圖案,精緻美觀,栩栩如生,更充分顯示了佬族婦女的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趣。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
越南政府將境內民族劃分為54個,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儂、苗、瑤等民族;除京族外,其餘均定為少數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