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佬族

么佬族,有159000多人,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0%聚居於羅城么佬族自治縣。“么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么佬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難語、侗語非常接近。由於么佬族人民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密切,么佬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辭彙,絕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話。么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么佬族山鄉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么佬山鄉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畫廊,山如劍排,水似綢緞,素有“小桂林”之稱。

歷史

么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魏晉以來史書上稱其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稱之中。據歷史記載和傳說,最晚么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經住在廣西羅城一帶。其民族自稱為“伶”、“謹”,壯族人稱他們為“布謹”,漢族人稱他們為“姆佬”。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么佬。么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屬於石山地帶,層巒疊嶂、山峰如林、峽谷窪地密布,土質貧瘠,農田灌溉和交通都極不方便,難以發展經濟。近幾十年來,不斷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越來越大,糧食產量不斷增長。么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煤,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己是他們重要的經濟支柱。

慶節

么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糯米製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糍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

么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婚俗

么佬族青年男女歷來實行自由戀愛,除節日、集會 和趕集時的交往相識之外,主要的戀愛方式就是在“走坡”中傳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節是陽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輕人身穿盛裝,男女各自結伴,到集市上尋 找對歌的夥伴。找到滿意的對手後,就邀到風景美麗的 山坡草坪上開始對唱,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相互滿意 ,互贈信物。最後托媒人通報家長,確定婚期成親。

媒人先由男方拜託,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兒的生 辰八字交給媒人轉遞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後, 認為與兒子的八字相合,這門親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願組成十 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 做新鞋,縫嫁衣,備妝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 撐同樣的“姐妹傘”,剪同樣的髮型,扎同樣的辮子, 甚至連舉止姿態都相近相似。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熱鬧非常。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歌卡”的習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透過“歌 卡”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後若答不上來,那就自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欄門歌” 結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新娘進屋後,許多地方要“鬧歌堂”,即在洞房內外擺擂台賽歌,男女唱答。高潮時,喝彩聲、歡笑聲響 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服飾

么佬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么佬族服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繡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么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縫。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現在多已剪髮。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飲食

么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么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么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 么佬族烹調肉類習慣於“白”,即把大塊豬肉或宰淨的整個雞鴨放入水中白煮,然後切成小塊,食用時再加鹽,或蘸鹽水。魚類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單炒。

么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醃製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么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么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餚;白饃,么佬族傳統點心,用熟糯米飯製成。

建築

么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么佬族多住在山區或半山區,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牆基以火磚砌成。人住底層,樓上是倉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一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爐前砌一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子。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罈子的周圍,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象土暖氣設備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特別是在潮濕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霉。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火鍋”,非常方便。因為么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禁忌

么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