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岱依族定居在越南已經很久。大約公元4世紀,他們就從長江流域遷移到兩廣和越南北方,1958年以前稱為土族,意思是本地人。(岱依族在語言和風俗習慣方面與中國壯族很相似)。岱依族。居民約有120萬人,主要居住在北方的高平、諒山、太原、北江、廣寧等省地域內。岱依族與中國的壯族同源,有著十分接近的血緣關係。在很早以前,中國的壯族與越南的岱依族、儂族、山澤族本是同一民族,居住在中國南部。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這一民族中的一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南遷,分批來到現在的居住地並定居下來,形成了幾個新的民族群體,並成為越南民族中的一員。
經濟
岱依族主要以農業為生。岱依就是種田人的意思。他們除種植水稻、雜糧,開發森林土特產外,還種植柑子、柿子、龍眼、桃、李和梨等多種果樹。七溪的梨、諒山的柿子和高平的李子,在越南是很有名的。重慶、高平和諒山地區還出產負有盛名的栗子,其果實顆大味香。幾乎所有的家庭都養有雞、鴨、豬、牛,有的家庭還養馬和羊。諒山的豬十分有名,馬也是印度支那地區的良種馬之一。很多地方的岱依族人都養殖塘魚和田魚。
養田魚的地區往往是深水稻田,他們先在小池塘里養好魚苗,待陰曆六、七月稻秧長高時,把魚苗放到田裡,只需3個月就可長大食用,用它製成的一種美味魚露叫“田魚魚露”,以宣光和安沛等地的產品最為著名。岱依族的家庭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主要行業有編織、木器製作、榨油、紡線、織布、制陶等。岱依族居住地區出產的土錦,色彩鮮艷,圖案多樣,已成為一種帶地方特色的工藝品。
居住
岱依族居民以村寨為居住單位,每個村寨少則二十戶,多則六七十戶,大的村寨達一百戶以上。村寨倚山傍水,四周竹柵環繞。在邊界地區,有的村寨還圍有堅固的石牆,以防盜賊。住房主要有高腳屋、平房和防守型住房三種類型。高腳屋又有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種類型。岱依人建造的房屋,經久耐用,有的住了三、四代人仍然很堅固。
衣著
岱依族男女一般都穿藍色布衣褲,幾乎是一種樣式,長衫、耷腰褲。婦女頭上纏巾,呈鴉喙狀,上衣長至腿肚,衣袖較緊,右腋下開縫,有5個紐扣。岱依族居民喜裝飾,婦女常扎腰帶,戴銀質的項圈、手鐲和腳鐲,有的還戴有金耳環。現在,大部分岱依族青年的穿著同越族青年已經差不多了,只有逢傳統節日時,婦女們才著傳統的民族服裝。
信仰
供奉祖先是岱依族主要的祭禮,供牌位於堂屋正面,是家庭中最神聖的地方。岱依人除祭祀祖先外,還供奉其他許多神靈,從玉皇、北斗、河神到本地的神靈、鬼怪都要祭祀。此外還信奉道、佛、孔三教,在祖先的供桌上,既祭孔子,又祭觀音菩薩。在岱依人的觀念中,三教已被混為一體。岱依族有一些忌諱,如客人在家中烤火時,不能把腳踏在沒有燃盡的柴枝上,不能把刀伸進火塘,不能用腳蹬踏灶台。參加葬禮回來後,未經洗澡,不能去看家禽家畜。孕婦不能採摘水果,等等 。
文化
岱依族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過去,岱依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利用漢字造字方式,在古代漢字的基礎上創立了“岱喃字”。這種文字學習起來較困難,不易普及,人們依然習慣使用漢字,至今還有許多岱依族老人能用漢字作詩、寫對聯。70年代,越南政府有關部門幫助岱依族創造了拼音文字,出版了岱依文字典和其他一些書籍。岱依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其中首先應提及的是古代神話和民間故事,內容豐富生動,歌頌了歷史上為故鄉和民族作出貢獻的有志之士,讚揚團結互助的精神,鼓勵勤勞、仁義和忠貞,讚美才幹和智慧,譴責社會的不平和腐敗。有代表性的民間傳說有《儂智高的故事》、《岳父與女婿》、《廣珍·玉良》、《坎海》、《宋珍與菊花》等。
習俗
岱依族的節日與越族基本相同,重視過春節。在傳統的民族節日裡,居民們常組織多種娛樂活動,如甩布包、舞獅子、賽船、賽馬、摔跤、打羽毛球、下象棋、拔河等等。舞獅子在一些地區很流行,邊舞邊摻雜一些武術雜技動作。
儂族分布在與中國交界的各省。儂族來源於古代今中國的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各省。在歷史上,中國南部靠近越南邊界的地方,曾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儂姓大部落,酋長叫儂智高。儂族之名,可能就是起源於儂部落。儂族人的文化習俗基本上同岱依族人相似,同岱依人講同樣的語言,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儂文。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
越南政府將境內民族劃分為54個,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儂、苗、瑤等民族;除京族外,其餘均定為少數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