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五台山位於 山西省的東北部,屬 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 五台縣、 繁峙縣、 代縣、 原平縣、 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中心地區 台懷鎮,距 五台縣城90公里, 忻州市160公 里,山西省會 太原市240公里。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2009年五台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寺廟68處,見證了近兩千年佛教中國化的成功演變和東亞地區的傳播過程,孕育了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
同時五台山又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所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7億年地球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保留有亞洲東部29種最典型的古夷平面和冰緣冰川地貌。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
五台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署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地質
五台山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歷了著名的“ 五台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台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公園。五台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恆山—太行山連續,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岩層和地質構造,完美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台山經過了 “鐵堡運動”“台懷運動”“五台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台群”綠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構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 “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可以說,五台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蹟、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被譽為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氣候
五台山氣候寒冷,又被稱做“清涼山”。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度,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度。台懷地區比台頂早1個月入春,遲1個月入秋,溫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度,最低氣溫零下30度,最高氣溫為30度。台懷地區夏季空中雲層較近,濕度大,常有雨水。
自然資源
五台山水源豐富,溪泉很多,終年不竭,鳴泉潺潺,清淳甜潤,著名的有清涼泉、甘露泉、卓錫泉、龍泉、玉泉、般若泉。更奇特的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山有泉,澗澗流瀑,匯聚成池,形成高懸如鏡的天池,較大的有黑龍池、玉花池、澡浴池、太華池,池水清澈,波光瀲灩,恍若明珠,令人心曠神怡。五台山草地面積廣闊,總面積84391公頃的山地草甸生態系統是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並且相對穩定的典型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植物資源。
植被類型從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為高山草甸、亞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綠針葉林及林間草甸、夏綠闊葉林草灌叢、旱牛灌木草叢。五台山共有維管束植物103科、459屬、1019種,種類繁多,四季皆有。其中金蓮花、迎紅杜鵑,被有關專家認定為國內獨有。五台山有鳥類16目、36科、142種,其中金雕、白鸛、黑鸛、白肩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白頭鶴、丹頂鶴、大鴇等屬國家1級保護動物。五台山海拔1000—3061米的山地昆蟲共有2000多種,目前資料記載的486種,包括20多個昆蟲新種。因此,五台山是北方高寒地區極為罕見的綠色寶庫。
宗教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 佛教勝地,是 文殊菩薩的道場,而 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在 日本、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也是我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場,因此受到西藏、內蒙、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少數民族的無比尊崇。
起源
傳說五台最早道家發達,《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只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2年,大月氏國(原居中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盧景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這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 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定——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適合建寺?《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五台山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非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相關傳說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裡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裡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裡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裡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在唐代的發展
五台山成為佛教聖地,並在中外佛教界發生重大影響,是從唐代開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視五台山為“祖宗植德之所”。 李淵在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武德二年(619)李淵便在京師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務。唐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事業,使波羅頗 迦羅蜜多羅主持,又度僧三千人,並在舊戰場各地建造寺院。貞觀九年(635),太宗下詔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剎,度增數百。”武則天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非常重視佛教的作用。長壽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譯《寶雨經》,稱菩薩現女身,為武則天上台大造輿論。證聖元年(695),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聖歷二年(699)譯畢。新譯《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遊五頂(清涼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涼寺。竣工後,命大德感法師為清涼寺住持,並封其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
這是五台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標誌,是佛教寺院的大規模興建和僧侶人數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見諸記載的佛寺就有七十餘所,其規模都十分宏偉。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文宗遂於會昌五年(854)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字,勒令僧尼還俗。綜計全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政府規定五台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台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當代
2012年2月,山西省文物局表示,為提升五台山整體品味,山西有望投資18多億元,在資源保護、基礎設施、旅遊開發上組織實施14項工程,努力把五台山打造成北方最負盛名的“清涼勝境”和國際最具影響力的“東方佛都” 。
世界遺產
第33屆世界遺產大會於西班牙塞維亞當地時間2009年26日中午12:36(台北時間18:36),正式通過將五台山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認為,五台山符合世界遺產第(II)、(III)、(IV)、(VI)等4條標準,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決定將其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國家級榮譽
1982年11月 國務院首批公布五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 林業部批准為“國家 森林公園”
1992年12月 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旅遊勝地40佳提名單位”
1997年 被國家旅遊局作為向海外推出的35張王牌旅遊產品之一
1999年9月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1999年10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文明風景名勝區”榮譽稱號
2000年9月 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榮譽稱號
2000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環境保護局授予“全國 環境保護系統先進集體”
2000年12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稱號
2001年1月 國家旅遊局審定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2年12月 選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
2005年9月 五台山順利通過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9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五台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先進單位稱號
2005年10月 通過GB/T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GB/T2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2006年1月 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創建文明風景 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06年1月 五台山佛樂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2月 列入國家建設部公布的首批《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位居前列,並授予“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稱號
2007年4月 國家人事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07年5月 國家旅遊局審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11月 國家建設部授予“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優先單位”稱號
重要景觀
五台山屬太行山脈,面積2800多平方千米,山南山北各有溪流分別注入清水河和滹沱河。由於五座台頂所處方位不同,分別稱為東台、西台、北台、中台、南台。其中東西北中四台,位於同一道山脈,新月狀排列。只有南台獨居一方,與四台遙遙相望。五峰以內稱台懷,為五台中心區,五峰以外稱台外。
東台
東台又稱望海峰,台頂如鰲魚脊,聳立於台懷鎮東北10千米處,海拔2795米。台頂面積最小,僅7萬平方米。台上曾建有望海樓,據傳登樓能遠眺東海日出,故名。今樓已毀,但登此台晨觀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賞雲海變幻,依然壯麗非凡。幸運時,還可看到難得一見的佛光。據史載,隋文帝曾下詔在五台各建一座寺廟,供奉名目不同的文殊菩薩。東台頂原建有一座望海寺,內供文殊像。現僅存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建的笠子塔。
西台
距台懷鎮23千米,海拔2773米,面積約28萬平方米。台地的周圍群山拱圍,岩石幽深,峰頂舊建法雷寺,供奉獅子文殊像。每逢皓月當空,只見銀光瀉地,層峰朦朧,萬籟俱寂,儼若懸鏡,故取名為掛月峰。
南台距台懷鎮南面25千米,海拔2485米,台頂面積約14萬平方米。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彩繽紛,因之取名為“錦繡峰”。頂上建有普濟寺,內供智慧文殊佛像。農曆四月,北面四台還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卻是百花怒放。
北台北台又稱葉斗蜂,約距台懷鎮25千米,為五台之最高峰,海拔3058米,台頂面積37萬平方米,頂天立地,有“華北屋脊”之稱。此台特點是台高、風猛、雷激。台頂建有靈應寺,內供無垢文殊佛像。《清涼山志》載:“在其下仰視,巔摩斗杓……風雲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羲晴……時或猛風怒雷,令人驚怖。常有大風,吹人墮澗,若槁葉耳。”
中台中台又稱翠石峰,距台懷10千米,台頂面積約15萬平方米。與四台相比,中台的主要特點是大。在台頂有一巨石,立如奔馬,臥似喘牛,長有斑斑苔蘚,在陽光照射下,丹碧生輝,故取名為翠岩峰。峰的西北面有太華池,北有甘露泉,東南有玉龍池,池旁還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發源地。台頂有演教寺,內供文殊佛像。還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徵東西南北中五台。
顯通寺位於台懷鎮中心地,是五台山歷史最古、規模最大的寺廟。該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教文帝時期擴建,因寺側有花園,賜名花園寺。唐代 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台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又賜額“大顯通寺”。現占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規模浩大。
顯通寺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台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台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絕佳。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徵五座台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銅殿兩旁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寺院門前,有一種樓,氣勢宏偉,內懸萬斤銅鐘,系明代所鑄,若人擊之,鐘聲可遍及全山,誠為珍稀之文物。
塔院寺塔院寺在顯通寺南側,原是顯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至明永樂年間獨立起寺,與顯通寺分開,院內修建白塔一座,取名為塔院寺。
寺內主要建築排列為:大慈延壽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後,大白塔居中,周設廊屋,布局完整。整個寺院殿閣巍峨,金碧輝煌,蒼松翠柏,氣象莊嚴。
人們進入台懷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們看作是五台山的標誌。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南面(俗稱正面)正對“大慈延壽寶殿”的後牆 ,有三個很淺的石洞,中間石洞上刻著釋迦牟尼的足跡圖。腳印“長一尺六寸,廣六寸,足心有千輪相和寶瓶魚劍圖。足趾上各刻‘卍’字”。據碑文解釋,釋迦去世前將腳形印在石上,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足跡,瞻禮供奉,就能免罪消災。”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經,同時把佛足跡拓印,帶了回來。唐太宗敕文刻石上供奉於宗廟。到了明代,塔院寺修建大白塔,有雲遊僧人前來獻佛足圖,刻碑於此。北面(俗稱後面)正對大藏經閣,也有一石洞,洞內供奉護法神韋馱。大白塔的下層俗稱塔殿,內有文殊、觀世音、普賢、地藏等四菩薩和一尊釋迦佛像,還有瓷質濟公和尚和木雕劉海戲金蟾。其中的濟公和尚和劉海戲金蟾,色調鮮艷,手工細膩,小巧玲瓏,是精細的工藝美術珍品。
這座大白塔,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項巨大成就。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能進行60米高的空中作業,是很不簡單的。整座塔粗細相間,方形與圓形互相搭配,造型優美,比例適中,巍峨壯麗。風吹大白塔風鈴,“叮噹”作響,使世人從塵俗中警醒。
菩薩頂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鷲峰上。從下往上仰望層層台階,猶如天梯,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琳宮。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原為青廟,初建於北魏,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經過擴大重修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寺院規模宏大,占地45畝,有殿堂房舍430餘間,均為清代重建。參照皇宮模式營造,瓦為三彩琉璃瓦,磚為青色細磨磚,非常豪華,為五台山諸寺之首。寺居山巔,門前築有台階108級,據說是暗示山西舊屬108個縣;也有的說是象徵人間有108種煩惱,香客一定要把它統統踩在腳下,方能瞻仰菩薩真容。
菩薩頂上,建有一座華麗的木牌樓,上懸“靈峰勝境”匾額,傳說是康熙皇帝御書。寺內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塊。乾隆碑系一漢白玉四棱石柱,四面分別刻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象徵著各民族的團結。遊人至此,俯瞰四周,只見翠綠山色與各方古剎相互輝映,莊嚴之感油然而起。
菩薩頂有三口巨型銅鑄大鍋,最大的口徑2米多,深1米以上,過去每年使用一次,一次是在臘月為慶祝釋迦佛成道日,用黃米、綠豆、栗子、紅棗、大米、桃仁、紅糖煮成八寶甜粥,或稱臘八粥,對外施捨一天;一次在六月為慶祝主供佛文殊菩薩生日盛會,供應外來眾僧,使用這三口大鍋煮一個月的飲食。
棲賢寺位於五台山的大社村,故谷稱大社寺。據傳,北宋年間,楊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楊家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斷向皇帝控告楊家“罪狀”,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內外夾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將楊家父子革職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軟禁。被軟禁的第二年秋天,遼邦撕毀了和約,大舉進犯宋朝邊境,宋太宗以潘仁美為師,御駕親征,結果被困在幽州,此時勢逼宋太宗又要啟用楊家將,便派八賢王赴五台山向楊家父子求救。當楊家父子離開大社寺時,村里人為紀念他們,把大社寺更名為“棲賢寺”。
棲賢寺的中殿,內有高約一米,長約二米的銅牛立像,稱之為大社銅牛,系五台山十景之一。天王殿內有八角十三層木塔一座,高約9米,結構精巧,尤其是斗橫,雕工極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木塔。後殿有一面大鼓,鼓面直徑4.5尺,厚5尺,是五台山最大的牛皮大鼓。
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因這裡由九道山嶺環抱,泉水清澈見底,謂之龍泉,寺因此而得名。龍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
距龍泉寺西北里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碧山寺位於五台山光明寺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一座香火繚繞的古老寺院。舊時初到五台山,不去參觀遊覽碧山寺,宛如外地人到北京,不去登長城一樣遺憾!
“落日北山寺(碧山寺舊名),蕭然古洞邊。白雲生翠峰,明月下寒泉。”這是古人對碧山寺的描繪。寺院居高臨下,亭台樓閣,星羅棋布,被兩丈多高蒼翠蔥鬱的白楊樹包圍著。淙淙泉水,清脆可聞。沐浴在陽光之下的幢幢殿宇,掩映在水光山影之間,雄偉壯觀。廟門前高懸橫匾額一塊,上書“護國碧山十萬普濟寺”幾個鎦金大字,兩側是木製的對聯,紅底黑字,筆力遒勁,異常醒目。
金閣寺從龍泉寺對面的公路盤升,經過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一處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閣寺了。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懷鎮15公里。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築及塑像設定,均為明、清、民國復修,現有殿堂160多間,寺院布局為兩處大院、一進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閣。寺前有天王殿和鐘鼓二樓。第一處大院中間,矗立一座大閣,內供高17.7米的千手(實為48臂)觀音銅像,這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聖像,銅鑄,外補薄泥,然後貼金。千手觀音身旁又有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左邊男像懷抱寶劍,據說,這是觀音的父母。殿閣兩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統稱為“二十四諸天”。古印度神話中有二十個天神去惡護善的說法,佛教採用其說,以為護持佛法的神,稱二十諸天。傳入中國後,有的寺宇塑造時增補為二十四諸天。千手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閣內左右後柱下兩個1米高的石柱礎,為圓形中間束腰上下卷蓮瓣形,是唐代遺物。
金閣寺前立有明嘉靖三十六年和三十七年石碑2通,又有民國二十四年石碑1通,民國年間的碑記對金閣寺歷史及觀音造像情況作了較詳細的介紹。金閣寺第一處大院的北側有一排木構建築,下層是僧舍,上層是塑有各種聖像的供殿,塑像設定龐雜,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頗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稱天上最高的神,又稱玉帝。三皇指古代傳說中的三個帝王,或稱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為三皇,或稱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
鎮海寺鎮海寺位於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台懷鎮5公里。這裡是五台山的一處風景區,蒼翠的古松、杉樹和楊樹掩映山寺。漫步林間踩徑,聽颯颯松風,給人一種靜寞幽深的感覺。
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緊貼大院的前沿有幡桿、石獅、山門、天王殿和鐘鼓二樓。
鎮海寺有殿堂樓房100間。主要建築是一進三重大殿,天王殿內兩壁有四大天王,正在供彌勒佛。中殿內有三尊坐佛,背後飾有“靈光”,一色金身。後殿內正中有文殊菩薩坐臥獅塑像,前側又有三尊金身坐像。從中殿西側的小門穿過是一套院,院內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八面雕有精細的人物圖案,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圍有八尊站像。
廣仁寺又稱十方堂,在羅睺寺山門東側,為羅睺寺的屬廟。清代道光年間修建。清代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聖五台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僧眾逐漸增多,道光年間,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因該寺沒有地產,日常開支佛用仍由羅睺寺擔負。
十方堂有三進殿宇,殿宇兩側配樓房長廊。殿堂和殿堂設定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掛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爾》經。
旅遊信息
特色活動
跳布扎: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起源於西藏,是五台山黃教每年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鬼”;十五日,百餘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著彌勒菩薩像,其後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餘僧眾吹奏廟堂音樂,浩浩蕩蕩的往羅目侯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並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五台山國際旅遊月:活動時間為每年7月,節期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藝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
美味佳肴
五台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 菜餚和風味 小吃,在這裡您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台蘑、小雞燉台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帶——台懷鎮,可在鎮中的餐廳里一享當地的美味,您還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嘗主人精心製做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季節提示
五台山海拔很高,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 五台山地區夏季濕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帶雨具。春、秋兩季來五台山旅遊,需帶毛衣毛褲之類。你若想登東台觀日出,必得租棉大衣才行。從北邊的繁峙、砂河一帶翻越鴻門岩來五台山,需注意季節和氣候變化。5月以前和9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被積雪封堵,難以通過,只有5至9月的中間4個多月可以通行。到五台山旅遊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夏季。
五台之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仰天大佛有多大:1996年在峰巒起伏的弓步山(普化寺南)發現的仰天大佛,長達3000餘米。
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薩像:殊像寺文殊駕狻猊像,總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觀世音菩薩像:金閣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17.7米。
五台山最長的石台階路:登黛螺頂的大智路,全長508米,共有1080個石台階。
五台山最重的銅鐘:顯通寺鐘樓內懸掛的幽冥鍾,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銅鍋:菩薩頂大銅鍋,鍋口直徑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頂,海拔3061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師塔,建於北魏。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獅:羅喉寺建於唐代的石獅。
給五台山撰寫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現存150多篇碑文中,寫有20篇。
遊覽五台山留下詩作最多的人:清乾隆皇帝,在蒐集成冊的詩作中有他的39首。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閣寺觀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禪寺,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塑的最好的塑像:吉祥寺燈籠文殊菩薩。
五台山最負盛名的壁畫:岩山寺金代壁畫。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禪寺大佛殿內的唐代彩塑。
旅遊攻略
1991年,北大登山隊攀登華北第一高峰五台山,不僅練習了冰雪技術,還對當地進行了初步的地貌考察,為山鷹社科考活動誕生奠定了基礎。
特色活動
跳布扎時間在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起源於西藏,是五台山黃教每年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鬼”;十五日,百餘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著彌勒菩薩像,其後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餘僧眾吹奏廟堂音樂,浩浩蕩蕩的往羅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並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每年農曆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雲集台懷鎮做道場、誦經,使五台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遊人不但參觀了五台山的寺廟建築群,而且欣賞了當地的民俗風情。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來就有興盛的朝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朝會逐漸演變,從而形成了五台山國際旅遊月,為展示佛教聖地五台山的鎮山文物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五台山佛教文化節
時間:8月21日—9月21日,活動地點:忻州市五台山,活動內容: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終年香火繚繞、梵音不斷,宗教氣氛濃厚。每年8月,這裡舉行盛大的旅遊節慶——“五台山佛教文化節”,屆時各方賓客和僧眾雲集,舉行盛大的佛事活動,盛況空前。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藝活動。
佛事活動
九項特色旅遊活動:佛國聖地採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藝欣賞游、鎮海松濤紅葉游、秋冬美景攝影游、金色世界生態游、銀色五台踏雪游、寺廟法會祈福游、佛法禪宗探訪游。
九大佛事活動:農曆七月十五(公曆9月3日)的盂蘭盆會、農曆七月二十四(公曆9月12日)的龍樹菩薩聖誕法會、農曆七月三十(公曆9月18日)的地藏菩薩聖誕法會、農曆八月二十二(公曆10月10日)的燃燈佛聖誕法會、農曆九月十九(公曆11月5日)的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法會、農曆九月三十(公曆11月16日)的藥師琉璃光佛聖誕法會、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公曆2010公曆1 月1日)的阿彌陀佛聖誕法會、農曆十二月初八(公曆2010年 1月22日)的釋迦牟尼佛成道法會、農曆二○一○年正月初一(公曆2010年2月14日)的彌勒菩薩聖誕法會。
美食
五台山地區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餚和風味小吃,在這裡您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台蘑、小雞燉台蘑等傳統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帶——台懷鎮,可在鎮中的餐廳里一享當地的美味,您還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嘗主人精心製做的具有地方風味的家常飯菜。撥爛子為五台的家常小吃,作法非常簡單,味道卻特別棒。撥爛子以土豆為主料,也可加入胡羅卜、韭菜等蔬菜一起做。先將土豆擦成鴨舌狀的片,切細淋水後均勻撒裹麵粉上火蒸熟。加上蔬菜、乾辣椒及調味品入 鍋熗炒即成。
到了五台山一定要記住買點台蘑.台蘑,是對產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區蘑菇的簡稱,是一種營養極高的食用菌類作物,又稱“天花菜”。
一、營養價值高,入筵席串湯可解肉膩、 舒腸胃。素食可解饞、治病、長壽,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
二、醫療功效好,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而且能產生對病毒的抗體,增加對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還能起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腎臟病、膽結石、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過大年
“五台山上過大年”受到了海內外佛教界、旅遊界等社會各界的歡迎與青睞,尤其是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的遊客信士紛紛舉家或者組團到五台山過春節、元宵節,把五台山當作是最為愜意的度假首選樂園,不僅有效地繼承和弘揚了區域文化,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五台山冬季旅遊發展新路。自2002年五台山首屆佛俗民情年成功舉辦以來, 五台山景區已經連續如期舉行了十屆該項活動。活動集中展示佛教聖地禪門僧尼過年習俗和特有的地方“兩節”風情的創意,極大迎合了很多中國人“逃離”緊張而喧鬧的城市生活、追尋古樸而純正的過年過節情趣的心理需求。據五台山景區旅遊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春節五台山佛俗民情年活動一個月,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3.125萬人次,同比增長5%,旅遊收入6562.5萬元,創下了歷史新高。
為提升2012龍年的節慶氛圍,五台山風景區提前部署,要求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景區內各個村莊、各個單位除了張燈結彩外,還要求村村都建文藝隊,天天上街鬧紅火,讓喜慶的場面為廣大遊客助興增福。據了解,本次佛俗民情年在農曆臘月十八至明年正月十八((公曆2012年1月11日至2月9日)為期一個月,主要內容有:除夕住民宅、貼窗花、包餃子;初一點頭香、撞頭鍾,與寺廟僧人一起過大年,賞第一縷曙光;初二請財神、放“祿馬”;初八會八仙;十五鬧元宵等一系列特色性、趣味性、遊客參與性強的佛俗民情活動,讓廣大遊客真正體會五台山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淳樸民風。另外,臘月二十九的 華嚴菩薩聖誕日,菩薩頂將舉行傳統的“跳鬼”
旅遊交通
線路選擇(1)自駕車;
(2)隨團;
(3)乘楊家車(伊麗莎爾)北京六里橋——五台山;
(4)火車北京站乘K601次火車到五台山(22:22——04:31)接團後乘班車,約1小時後到達五台山。返程:五台山乘班車到火車站後乘K602次返北京;京遊客可乘火車到五台山站(屬繁峙縣瞎,原名砂河站)轉汽車,呼和浩特、包頭、大同遊客可在原平、忻州各站下車,然後轉乘汽車前往五台山。如果從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濟南、石家莊、西安、鄭州方向去五台山,可先搭快車到太原,太原市東客站有長途車直達五台山。
(5)飛機;五台飛機場已正式獲批建設,不久的將來,省外的朋友可以乘飛機直達五台山。
自駕游的路線選擇
四月下旬至十月中旬自駕車來五台山
A線:北京(上高速)——昌平——宣化——大同(游雲崗石窟)——渾源——(游恆山、懸空寺)——應縣(游應縣木塔)——白馬石——砂河——五台山 或北京(上高速)——大同(上高速)——懷仁(下高速)——應縣——白馬石——砂河——五台山
B線:北京(上高速)——房山——高碑店——保定——阜平——石咀(下高速)——五台山 (總計365KM)
十月下旬至來年四月中旬自駕車來五台山
建議線路:北京(上高速)——石家莊——太原——忻州(下高速)——定襄——東冶——五台——茹村——石盆口——松岩口——石咀——五台山
2010年10月1日忻州到五台山的高速已經開通,全長112公里,五台山南面、西面方面的遊客可通過調整直達五台山。
駕駛注意事項
(1)五台山景區內有國有加油站,最高標號有97號汽油。
(2)自駕車遊客不要讓陌生人以任何理由搭車。
(3)自駕車來山時請注意慢行,個別路段較窄,注意鳴號行駛,決不能空檔滑行。
旅遊貼士
五台山海拔很高,雖然處於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徵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春秋季節: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平均氣溫在10℃——20℃之間,夜間最低氣溫為8℃——17℃之間。冬季: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日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夏季旅遊
五台山地區夏季濕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帶雨具。春、秋兩季來五台山旅遊,需帶毛衣、毛褲。你若想登東台觀日出,得租棉大衣才行。從北邊的繁峙、砂河一帶翻越鴻門岩來五台山,需注意季節和氣候變化。4月以前和11月以後,高入雲端的公路有可能被積雪封堵,難以通行,建議走其他南線或西線路上山。夏季是到五台山旅遊的最佳季節。
冬季旅遊
冬季的五台山,既冰凍雪寒,又寧靜美麗,與其他季節截然不同,充滿另外一種風情,雖然時有風暴、大雪,但阻擋不了冬季五台山朝聖者堅強的腳步。冬季遊覽五台山要注意旅店。冬季五台山95%的 五台山賓館酒店停止營業,只有少數幾家酒店正常營業。因此,酒店的選擇餘地小,尤其是周末空餘的房間極少。要選擇那些大型的酒店,入住率高,暖氣供應充足。
冬季自駕游台山注意事項:
密切關注天氣預報,若近期有大風大雪,必須諮詢當地旅遊部門,以便採取必要的措施或改變行程。
冬季所有到五台山的自駕車要走忻州-定襄-五台山城-茹村-南部路線,避免從坡陡彎多的西線或北線進入五台山。
自駕聯盟是您安全到達五台山的得力助手,路況隨時簡訊播報,保證您了解通往五台山的路況。
出發前檢查車況,尤其是防凍液。
帶好防滑鏈,以備急用。
門票價格
五台山淡季門票價格:進山費210元,五台山優惠政策學生、殘疾人以及60周歲以上老人憑證半價優惠;兒童(身高1.2米以下)、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70周歲以上老年人(含70周歲)以及寺院僧尼(持戒牒證)憑證免票;記者、國家一級以上作家、攝影家、旅行社經理、導遊以及團隊司機憑證免票。
殊像寺:門票0元
大光明寺:門票0元
羅睺寺:門票4元
集福寺: 門票4元
鎮海寺:門票4元
園照寺:門票5元
碧山寺:門票6元
黛螺頂:門票8元
塔院寺:門票10元
顯通寺:門票10元
菩薩頂:門票10元
歷史典故
楊五郎出家的傳說楊五郎是 楊業老令公的第五子,名延朗,以驍勇善戰著稱。
五台山樓觀谷有一座太平興國寺,是宋太宗在位時建的。相傳,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率領楊家將等大批兵馬親征遼國晉陽。因雙方勢均力敵,宋軍圍城四十餘日,也未攻破晉陽。宋太宗無法,掘開汾河大壩,水淹晉陽城,遼兵大敗。宋軍乘勝追擊,繼續北征,一直打到五台山南台附近的一座山嶺上。忽然看見天空雲朵中,現出文殊菩薩八臂相。宋太宗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之所,菩薩化現,定是讓我罷兵,使五台山百姓眾生免遭塗炭之苦。於是將箭插於山嶺,表示放下武器,一心向善。宋太宗由楊業父子保駕,來到五台山行宮。他早就聽說五台山白鹿庵住持睿諫法師,倡導四誓,即眼不見非法之色,耳不聞非法之聲,口不道非法之語,心不想非法之事,是一位道法高深的高僧。便想親自拜見 睿諫法師。宋太宗進入白鹿庵,睿諫搬個蒲團讓太宗坐下,楊業父子侍立兩旁。睿諫一邊與太宗講經說法,一邊瞅著太宗所帶侍從。當他目光落在楊業肩下楊五郎身上時,看出他似有所動,似有所得,便記在心裡。
講經完畢,宋太宗由楊業陪著回到行宮,敕令擴建白鹿庵,賜額“太平興國寺”。楊五郎卻有意留在後面,等人離開寺院,他馬上返回身來,卻見睿諫法師雙手合十,站著笑望自己。沒等五郎開口,睿諫先問道:“五將軍因何去而復來?”
五郎答道:“我聽師傅講經,還有些不懂處,還請師傅賜教。”
睿諫聽了大喜:“善哉,將軍誠慧人也,但不知將軍有何見教?”
五郎略一躊躇就說:“天生眾生,然後有世界。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是眾生本性。若人皆棄情去欲,眼不見所見,耳不聞所聞,無喜無怒,無哀無樂,世界成何世界,生又何益?”
睿諫笑了笑說:“將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者,佛法也。佛勸人為善,眼不見其所見者,不見其不善也,耳不聞其所聞者,不聞其非善也;離情去欲,離其情中所惡者;人有欲而後生惡,所以必去其欲,無欲然後心淨,心淨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苦集滅道。”
楊五郎呻吟一會說:“不見其不善,怎知世界有善?不見其非惡,怎知世間有惡?善惡不分,何能去惡從善?你以善待他,他以惡待你,樹欲靜而風不止,卻該如何?”
睿諫道:“佛法乃自省之道,不見非善乃勸眾生自謹,若眾生皆願去惡從善,世間何惡之有?至於你你我我,恩恩怨怨,卻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楊五郎聽罷,似有所悟。睿諫見楊五郎有心於佛,便說:“塵世間生生死死,沖衝殺殺,不過一場戲耳,五將軍日後應好自為之。”
楊五郎在五台山住了數日,天天去拜見睿諫,二人越談越投機。後來宋太宗急著下山,楊五郎也與睿諫告別辭行,睿諫便給他一個黃綢包袱,並再三叮嚀:“遇到大難時,方可打開,它可以幫你擺脫困境。”並向他贈送四句偈語:“須防我中仇,謹記道中道,決心應堅固,臨危莫焦躁。”
不料後來遼國蕭太后發兵南犯,宋遼交戰金沙灘,由於潘仁美設計陷害,致使楊家將大敗,七郎八虎死了四個,被俘兩個,楊五郎奮力拚殺,突圍到一片樹林中,但也四面楚歌,十分危險。此時,他猛然想起五台山的睿諫法師送給他的那個黃綢包袱,打開一看,便見裡面放著一把剃刀、一張度牒、一頂僧帽、一套袈裟。又猛然想起睿諫師傅的偈語來,原來“我中仇是指潘仁美。”楊五郎回想起奸臣當道,潘仁美屢次陷害楊家將,心滅意冷,遂卸下戰袍,頭盔,自剃鬚發,穿上僧裝,騙過層層敵兵,離應州,過代州,一路來到五台山的太平興國寺,拜睿諫法師為師,在五台山當了和尚。
過了些時候,五郎念父親慘死陳家谷口,將楊業令公的遺骨偷取回五台山,葬於九龍崗,建了一座六角墓塔,以便自己節日祭祀。以後,人們把這座墓塔,稱為“令公塔”,成為人們憑弔楊家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