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甘露泉
甘露泉 在開元寺遺址南側山崖下,呈淺洞形,因水味甘美而得名。水從崖壁間流下,水勢甚小,如露滴滑滾,又稱“滴露泉”。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詩》、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記》均收錄。石壁上曾有歷代文人題刻多處。明《歷乘·輿地》載:“大佛山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匯為一池,味甚甘冽,經歲不竭,有‘天生自來泉’五字”。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北宋學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曾隨同齊州知州梁彥來游,並題“朝清郎李格非文叔”八字。據民國初年出版的《續修歷城縣誌》記載:宋崇寧年間,齊州知州吳拭,同僚屬會飲泉上;宋大觀年間齊州知州梁彥,政和年間齊州知州蔡居後,以及政和年間季德修、張勵等人曾試茶此泉。到了明代,吳興徐獻忠用來試茶,將泉載入水品。清朝詩人董芸曾詠《大佛山》詩說:“文壁峰高鳥道懸,開元古寺夕陽邊。何時自掃風林葉,一試山中甘露泉。”故而此泉又稱為“試茶泉”。
過去,泉池旁生有多株海棠,所以這泉池也被稱之為“秋棠池”。泉上原建有小亭,名“滴露亭”。因常年風雨剝蝕,泉旁石壁上面的題刻如今已漫漶不清,海棠樹、滴露亭也早已不見,然而這泉卻依然潺潺流淌於池中。
靈岩寺甘露泉
靈岩寺甘露泉位於靈濟南長清區萬德鎮靈岩寺風景區內。是靈岩寺諸泉中最著名的一個,有“靈岩第一泉”之稱。小泉似露珠般在石縫中泄出,叮咚作響,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泉池呈長方形,清澈見底,綠藻飄動,終年不涸。池東側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為乾隆皇帝御筆。泉池西側10餘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東巡撫彭黯所書“活水源頭”巨字刻石。
門票:45元(靈岩寺)
地址: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
交通:(1)市區駕車沿104國道北行約200米——靈岩廣場處沿景區指示牌東行約9公里即到。
(2)市立五院站牌乘坐長清長途汽車到達長清,長清汽車站轉乘長清——萬德鄉鎮汽車(車程約1.5小時,票價7元),在靈岩寺廣場下車,乘坐私人計程車(大約30元)到達靈岩寺景區。
甘露泉
甘露泉是五泉中海拔最高的一眼,源流較細,據說它“久雨不盈,大旱不乾”,味道甘甜,就像甘露。甘露泉在清虛府西南角山崖下,為五泉中地勢最高的泉。在明代時水量充沛,山泉漱石,飛珠濺玉,稱為漱玉泉。清朝中期以後,泉流變小,纖細無聲,卻經年不涸不溢。因所處地勢最高,離天較近,便於祈求天降甘露,遂改為甘露泉。光緒時,陝甘總督左宗棠曾經在此祭祀過泉神、雹神。現泉為圓形,直徑2.1米,深入地表3米,水深0.3米,在泉上建有六角攢尖頂亭護泉。
濟南新72名泉
濟南名泉
濟南泉水數量之多在中國城市之中可謂罕見,在濟南轄區內(含郊區)現存733個天然泉。眾多清冽甘美的泉水從城市當中湧出,匯為河流、湖泊。盛水時節,在泉涌密集區,呈現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綺麗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