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1年出版的劉麟生編寫的《中國沿革地理淺說》一書明確提出了“中國五大名都”之說。該書第三章《歷代建都考》中云:“一國文明的集中地,便是都城。所謂文明,連經濟的組織,藝術的研究,風俗的變化等等,都包括在內而言。那么有幾個都城,其勢力特別偉大呢?”接著,作者通過建都的次數和建都的年代兩個方面進行比較並附圖加以說明:從建都次數(從多到少排列)來看,中國五大名都排序為南京、長安、洛陽、北平、開封;從建都年代歷時(從長到短排列)來看,五大名都排序為長安、洛陽、北平、南京、開封;“可以說:南京是一個建都最多的地方,長安是一個建都最久的地方,或者可以無誤了”。之後,還進一步分別論述了長安、洛陽、南京、北平、開封五大名都的地理形勢。 很顯然,這裡的“五大名都”之說是其後“五大古都”之說的早期表述。作者從建都次數、建都歷時乃至地理形勢多個方面進行比較排序,遴選出中國的五大名都。當然,對於西安(長安)、北京(北平)、洛陽、南京、開封五處古都建都次數、歷年的分析統計會因人而異,但“中國五大名都”之說的深遠影響卻顯而易見,“五大名都”之說應為“五大古都”之說的源頭。1976年4月,中國台灣地區的學者王恢的《中國歷史地理》(上冊)出版發行。該書封面副標題之一即為首編題目“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北平、南京,是歷代政治的中樞,國家安危、民族盛衰所系,刊為首編”。書中對五大古都的建都朝代和歷時列表統計,認為西安為周、秦、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朝古都,歷時1068年;洛陽為東周、東漢、魏、晉、後魏(北魏)、唐、後梁、後唐、後晉9朝古都,歷時831年;開封為后梁、後晉、後漢、後周、宋、金6朝古都,歷時215年;北平(北京)為金、元、明、清、民國5朝古都,歷時689年;南京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民國9朝古都,歷時400年。從而得出結論:中國五大古都中“統一年代長,則為西安與洛陽,國勢強,則為西安與北平”。之後還分別列舉分析五大古都各自的沿革與地理形勢等,最後特別指明,“站在歷史的觀點:首都應設西安,以北平、南京為陪都”。 就目前所知,該書是繼民國時期“五大名都”之後首次明確提出中國“五大古都”的著作,同時也是首次使用“大古都”用語的論著。雖然我們未必完全贊同作者的諸多學術觀點,卻無法否認作者“五大古都”之說的標誌性貢獻。可以說,與民國時期的狀況相比,王恢中國“五大古都”說的提出,反映出對於中國大古都的認識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自此,對於中國高等級古都的研究確認基本上以“大古都”命名,開始出現“六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乃至“十大古都”等說法。
五大古都指的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陽和開封。西安古稱長安,地處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有華岳、西據太白,南依秦嶺,北臨渭水。南京古稱金陵,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蹟眾多。北京古稱燕都,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邊緣與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交接部位。洛陽古稱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地跨黃河南北兩岸,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嵩岳巍峨,太行綿延,正處於黃河中下游分界點。開封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黃河中下游平原東部,太行山脈東南方。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
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應天”)
西安(歷史上又稱“長安”、“奉元”)
北京(歷史上又稱“燕京”、“北平”)
洛陽(歷史上又稱“洛邑”、“洛州”)
西安
陝西省省會。西北五省區最大的城市,又是我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 “藍田猿人”和新石器時代的“半坡、姜寨”先人就在灃、渭、滻、灞河流域活動。藍田人遺蹟和半坡村遺蹟、姜寨遺蹟,都分布於此。半坡村遺址和姜寨遺址屬於距今約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在我國歷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即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大順在西安地區建都,前後歷時一千多年,其中統一的周、秦、漢、唐諸朝,在西安城市歷史中影響最大,文化遺存最多。西安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蹟有:大雁塔、小雁塔、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陵、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豐鎬遺址、阿房宮遺址、藍田人遺址、華清池、鐘樓、鼓樓、角樓等。南京
南京,江蘇省省會,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蹟眾多。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遊歷南京後,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南京位於我國東南部的長江下游, 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南靠寧鎮丘陵,西倚皖贛山區,北連江淮平原,素有“東南門戶,南北咽喉”之稱。南京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亘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萬里長江自西向南滾滾而來,折向東去;秦淮、金川兩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兩湖氣勢雄渾、景色秀美。
秦淮,自晉以來即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杜牧的一首《泊秦淮》如今已是膾炙人口:“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南京被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繫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洛陽
九朝古都,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在六七千年前,洛陽已發展到母系氏族社會,著名的仰韶文化即首先發現於洛陽西北的仰韶村。東周、東漢、曹魏、武周、西晉、北魏、後梁、後唐、後晉先後曾定都於洛陽。九朝以洛陽為都近千年。“九朝”是概數意指朝代之多,據考證洛陽共經歷二十二個朝代。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總共十五個正史(《二十五史》)朝代,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三朝古都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正統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 “十三朝”古都是官方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總共十五個正統(《二十五史》)朝代,這是目前學者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十七朝古都 在“十五朝古都”基礎之上加上戰國韓、民國兩個朝代。 二十二個朝代
依史書記載和建都時間,洛陽先後有夏、商、西周、戰國韓、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中華民國等政權,新、後趙、東魏、北周、後漢、後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權,因此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準確的說洛陽是十五朝古都,曾經是二十二個政權的所在地。
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鑑》,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曾用名:斟鄩、洛邑、成周、雒陽、東都、東京、中京、神都、京洛、洛京、西京。
著名的文化古蹟有:龍門石窟、仰韶遺址、白馬寺、漢魏洛陽城遺址、光武帝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