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 我們不能再談論獨立於觀察過程的粒子的行為了。作為一種最終結果,在量子力學中形成的數學化的自然規律不再處理基本粒子自身,而是處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也不能再問這些粒子是否是客觀地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
當我們談論存在於我們時代的精確科學中的世界圖景時,我們是指一種自然的圖景,而不是指我們與自然的關係的圖景。……科學不再是一個作為客觀的觀察者來面對自然,而是把自已視為一個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的演員。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分析、說明和歸類的科學方法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來自於這樣的事實:通過自身的介入,科學改變和重新塑造了其研究的對象。換言之,方法和對象不再相互分離了。(Heisenberg 1958,P.28-29)[2]

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認為某些物理現象不能憑藉實驗設備和計算手段來測出其發生和發展,這不是儀器本身的缺陷所致,而是因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具有一定機率,用巨觀手段無法精確測量。也就是當你觀察到事物的時候,你已經在不可避免的改變著你的觀察對象了。
在測不準原理統治的領域,再發達、再敏感的“數字神經系統”都是無能為力的。而且,對機器的過分迷信,必將使決策者墮入不測的陷阱。
信息技術越發達,知識創新的速度越快,反而使信息技術的根本局限彰顯出來。“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的這個命題,清晰地界定了信息技術的神話與現實。最終的決策者只能是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