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正文
孤雁兒李清照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韻律
定格: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韻)。
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韻)。
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仄ˇ平平仄(韻)。
句解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
“藤床”,一種用藤條繃在木框上製成的床,輕便舒適。“紙帳”,用藤皮繭紙製成的帳子,稀布為頂,取其透氣。主人公躺在藤床紙帳里,早上睡醒起來,情緒即不大好,心中說不盡的鬱悶憂愁。床、帳、香爐,是一般閨情詞的常見意象,詞人也從這些物事寫起,並直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大抵起句便見所詠之意,不可泛入閒事,方入主意。”此詞正是這樣,一開篇即奠定了憂愁的基調。
屋內是這樣的沉寂,時間也好像靜止了一樣,主人公倍感孤寂,四顧室內,只見玉爐中的沉香早已熄滅,無心再續。不光是那殘灰、寒爐,就連空氣似乎都是冷冰凍的,惟有它們,陪伴著主人公如水一樣冰涼的情懷。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弄”,小曲。這裡指漢樂府橫吹曲詞中的《梅花落》。此樂曲的主調反覆出現三次,故稱“梅花三弄”。“梅心”,指梅花的蓓蕾。此時情懷正自淒涼,突然間傳來悠揚悽怨的笛聲。這《梅花落》的曲子,斷斷續續,如怨如訴,聽來惹人無限傷心。於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突然間驚訝地發現,一個人在屋子裡悶了這么久,原來室外竟有如許春色,那枝頭的梅花早在不知不覺間開放了。
“梅心”句,是擬人法。詞人靈心善感,賦無情之物以知春的靈性,在她的筆下,笛聲催開梅花,梅花也因為聽到了笛聲而醒悟到春天已經到來,驚訝地綻放了自己的花朵。詞人著一“驚”字,就將梅花開放的形狀和神情都活現出來了。
笛聲悠揚,梅花競放,給人間帶來了多么濃郁的春天氣息啊!這與室內沉香斷續,玉爐生寒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主人公的心情是否就此變得和這盎然的春意一樣富有生機了呢?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
雖然春意盎然,然而天氣有變,送來了微風細雨。稀疏的春雨瀟瀟地下著,漸漸地打濕了一切,梅花因而更加滋潤美麗,但主人公憂鬱的心情並沒有因之改變,反而被催下了千行清淚。“又”字是接續“無佳思”說的。原本意緒寥落,了無佳思,情懷如水,如今又是小風疏雨,更加令人感傷。這種內心的悲苦之情,就這樣一步一步加深。
主人公如水情懷,究竟為何,至此方才道明。“吹簫人”,喻知音者。這一典故出自《列仙傳》。秦穆公時,有個人名叫蕭史,善吹簫,簫聲能將孔雀、白鶴吸引到院子裡來。穆公有個女兒,叫弄玉,喜歡蕭史,穆公就把弄玉嫁給了他。蕭史天天教弄玉吹簫,模仿鳳的叫聲。幾年後,弄玉果然能吹出鳳的鳴聲,因此引來許多鳳凰。穆公於是建了一座鳳凰台,蕭史夫婦就住在這台上。又過了幾年,有一天,蕭史弄玉隨著鳳凰飛升而去,雙雙成仙。清照在這裡以蕭史喻指趙明誠。“吹蕭人去”,即是說趙明誠已去世。
當年二人伉儷情深,詩文唱和,互為知音,如今丈夫已經離世,有誰能和她一同憑欄觀賞盛開的梅花呢?沉思前事,不禁淚下如雨,肝腸寸斷。“玉樓”,是對小樓的美稱。蕭史弄玉雙雙仙去的美麗傳說,既暗示了她曾有過的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樓空”,傾訴了昔日歡樂已成夢幻的刻骨哀思。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院內梅花開得正好,此時順手摘來一枝,可是轉念一想,又寄與何人?人間已經無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難尋。南朝陸凱《贈范曄》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詞人也想折梅寄遠,但卻已無人可寄!結句情思無限,正面落筆於梅花,深切地表達了對亡夫趙明誠的深厚感情和極其沉痛的悼念。劉熙載在《詞概》中說:“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
賞析
此詞一開頭,就給人展示了一種相當淒清的環境和氣氛。“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大意是,作者在一個清冷孤寂的環境中日高方起,感到有無限的慵怠和惆悵,心緒很不好。“藤床”,從宋人作品中看,大概是一種適宜獨臥的小臥榻;“紙帳”是一種四周用藤革紙,並以稀布為頂的遮臥之具。這也可能指“梅花紙帳”,即在床的四柱上各掛一金屬瓶,並插有梅花數枝,此帳除了具有清雅脫俗的情趣外,還附有“獨宿”之意。所以“藤床紙帳”四個字,就把作者當時所處的典型環境和特殊氣氛適當地點染出來了。“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這兩句是說,那隻剩下殘香的玉爐已經冰冷,而室內也只有它能同我那顆已像冰水一樣的心相對應。“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遊春意”,大意是說,陡然從鄰家飄來的《梅花三弄》的樂曲聲,一下子驚破了梅蕊——使梅花開放了,同時也驚醒了她那顆已經麻木的心,從而激起她的無限的春恨之春。作者通過這三句,把自己感受那種悽苦冷落的氣氛由室內的小天地推向室外較大的空間,並為自然地轉入到下片作了準備。下片的詞意是緊承上片(特別是最後兩句)的詞意而來,其作用是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上片中描述的悲涼氣氛和訴說的悽酸情懷。“小風疏雨簫簫地,又催下,千行淚,”是說自己的“千行淚”是被“小風疏雨”催發的。“淒風苦雨”本來就極易誘發愁苦、催人淚下的,更何況作者已是一個旦夕“以眼淚洗面”的人,因而無事不能引起心酸淚落。事實上,整個上片就是長歌當哭,是強忍著眼淚寫的,到了這裡終於已經忍不住的淚涌了出來。這是由於至此作者的感情實在控制不住了,或者她覺得非用能具體而又直接地表現痛苦程度的“淚”,是不足以深訴心懷的。這“雨”和“淚”,既是反襯和對比,又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吹簫人”比喻趙明誠,“倚”即倚聲,同歌共唱。此兩句的大意為:我的那個“吹簫人”兒消失了,使我的肝腸欲斷的是再沒有人與我同歌共唱了。
這兩句的出現,使人清楚地知道,原來作者在整個作品中,反覆表現的那“冷冷清清”的氣氛和“淒淒戚戚”的情懷,總的目的是為了盡情地傾瀉自己失去終生伴侶的痛苦。全詞寫到這裡,既點明了本篇的主題,又把淒戚之情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意思是:一枝梅花折在手中,可是四顧茫茫,我想寄與的人兒到哪兒去找呢?這三句是全篇特別是上兩句感情的延續、深化和擴展,而且把這種感情一下子擴大到更大的空間,又是全篇的終止;而在意象上有著更為深刻和強烈的變化。作為結尾又收到了戛然而止的藝術效果。
寫作特點
作為一首梅詞來看,李清照在避免“下筆便俗”的弊病上,已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她儘量擺脫描寫梅花的花朵、枝條、顏色、芳香等俗套,也不致力於點染“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一類優美的詞句,而是從梅花所引起的人的內心活動上構思立意。在這首詞中,詞人始終以寫人為主體,借物抒情,情景融合。在寫梅之中,寄託悼亡之情。全詞以“梅”為線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驚動;又因折梅無人共賞,無人堪寄而陷入無可排遣的綿綿長恨之中。全詞以景襯情,將環境描寫與心理刻畫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孤寂淒婉的意境。
(一)借詠梅寫自己的歡樂: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
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
群花比。
詞的上片,瓊枝,形容梅樹著雪而白。用“瓊枝”作比,寫梅的皎潔。用“香臉半開嬌旖旎”,“玉人浴出新妝洗”形象地表現梅花皎潔的特徵,傳達出作者愛梅之情。詞的下片,把筆觸轉到月夜賞梅的歡悅場面的描寫上,既是側面贊梅,又直接表現了詞人的愛梅之心。你看,作者用“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進一步寫出了梅花的高貴不凡。這是寫賞梅的環境的,是寫月色的,但更是寫人的。寫梅的高貴不凡,不也同時表達出了明月也鍾情於她們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結句“此花不與群花比”,揭示了主題,交代了作者愛梅的原因,也寫出了自己的高潔情操。這首詞格調輕快,明朗,全篇充滿歡快愉悅的氣氛。從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看,似乎應為她與丈夫屏居青州時所寫。當時“仰取俯拾,衣食有餘”,生活充滿情趣,精神上也無任何負擔,故而輕鬆愉快之情可見。
李清照的生活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她的詞作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也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詞作多寫閨情相思,傳達自己的歡愉和相思之情,基調歡快。南渡後國破家亡夫死,生活困窘,詞風為之一變,多寫故土之思和悽苦之情,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漁家傲》即屬於前期詞。至於《玉樓春》等詞,則屬於後期詞了。她的後期詞基調低沉,由前期的“樂”一變而為“惜”、“怨”、“愁”了。(二)借詠梅寫自己的愁怨: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蘊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乾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詞的上片,“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寫形;“不知蘊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寫神;從形到神,形神兼備。詞人觸景生情,在下片表達出了“憔悴”、“愁不倚”的無限愁意。要是在過去的話,滿可以“插梅花醉”,或於梅下“共賞金樽沉綠蟻”。可是現在不行了。如今“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乾愁不倚”,但是還是可以趁卻眼前好景,“要來小酌便來休”,不然,“未必明朝風不起”。詞的下片,透露了她極力擺脫和暫時忘卻“愁”的願望。在這首詞里,詞人由梅花“包藏無限意”勾起了對現實的思索。眼前梅花雖好,但傷心的現實是不容易改變的。全詞由梅而我,由我而梅,無處不含愁。
朱彝尊稱李易安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為“得此花之神”之佳作。同時被稱作“得此花之神”的作品有:林君復的“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蘇子瞻的“竹外一枝斜更好”;高季迪的“薄暮山家松樹下”;高絕古的“一夜冷香清入夢,野梅千樹月明村”;朱希真的“橫枝清瘦只如無,但空里,疏花幾點”。它們各得其妙,但我覺得“蘊藉幾多香”、“包藏無限意”則更進了一層,尤“無限意”三字用得使人回味無窮。
又如《清平樂》: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
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這首詞也是借詠梅抒發自己愁怨的,,但較《玉樓春》更進了一層。這是李清照晚年流徙途中的作品,雖題為詠梅,卻沒有正面寫梅,而是通過人梅今昔不同關聯,襯托出詞人飄零他鄉,憂患餘生的自我形象。詞的上片,“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而詞的下片,今年“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由物及情,寫出了自己如今風燭殘年,已敵不住無情風雨的侵襲,同時也暗示了國勢衰敗、危在旦夕的黯淡前途,惜花之情中隱含著對自己命運多艱的哀嘆和憂國憂民的愁思。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
梅心驚破,多少春恨意。小風疏雨瀟瀟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
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這是一首悼亡詞,實際上也是寫作者無邊的愁怨。這篇詞作,將詠梅與悼亡熔於一爐,道出了她對亡夫的深摯情感與淒楚的哀思。寫愁怨,實寫懷人。李清照曾有過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但金人入侵,朝廷南遷,他們夫婦也流亡江南。1129年,趙明誠在移官湖州途中突然病故,從此女詞人開始了國破家亡夫死、顛沛流離的生活。詞的上片,從室內的“藤床”、“紙帳”、“沉香”、“玉爐”寫到室外的“梅心驚破”,通過對環境的描寫渲染了氣氛的淒清(“寒”、“如水”),抒寫了情懷的惆悵;下片在這個基礎上點明人去樓空,肝腸寸斷。“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折花相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風尚,折梅寄遠也是前人詩歌中常寫到的。如南朝陸凱《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一枝春”即梅。這是折梅寄友。南朝樂府《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是折梅寄情人。作者也想折梅寄遠,但是“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真是的,如今丈夫已死,即使“一枝折得”,但是寄給誰呢?一種茫然淒涼的感覺頓然而生,無限愁苦溢於筆端。
《孤雁兒》只是懷人,到了《訴衷情》則更添了思鄉的成分。我們來看看《訴衷情》: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人悄悄,月
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這首詞,緣梅抒情,詠梅而意不在梅,而是通過寫梅極寫詞人的愁怨,表現了她強烈的思鄉懷人之情、欲歸不得之苦。“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詞人在一個早春的夜晚,酒醉回到臥房,頭上的釵簪也無心思卸去,就睡了,頭上的梅花蔫萎成殘枝敗葉,但越發散發出幽香來。“酒醒熏破春睡”,酒力漸消,梅香襲來(一“破”字言梅香之濃郁),詞人從睡夢中醒來,以致於“夢遠不成歸”。詞的上片,寫出了詞人為鄉愁而入夢,又為“夢遠不成歸”而懊惱。本來“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歸鄉千里路”,夢回故園,還可略慰相思,但因梅香“熏破春睡”,已是“不成歸”了。愁怨之情可見。詞的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四周一片靜謐,孤獨的詞人一言不發。簾外月光如水,簾內無限淒清。詞人已是無法再入眠了。只好“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無言獨處,更到天明。寫出了詞人內心的孤單淒冷。三個“更”字,表現了詞人醒後依託於梅花的心情,也凸現詞人的百無聊賴。全詞通過“夢遠不成歸”、“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的敘寫,國破家亡,流落他鄉,一腔怨恨,借梅而發,從而婉曲含蓄的表現了詞人的思鄉之情。
《訴衷情》是借殘梅抒寫思鄉懷人之情,《滿庭芳》則是以殘梅自況,以殘梅自慰。請看:
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更好,
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
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
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這首詞里,梅花的形象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這裡,梅花“從來知韻勝”、“掃跡情留”、“疏影尚風流”,總體上贊梅,也是對自己高尚情操的抒寫。詞的上片,寫賞梅的環境和情趣。“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交代了所處環境的幽雅、寂靜。“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寫時間,也寫作者的孤寂。這時“篆香燒盡”,連日影也“下簾鉤”了。如果說剛才還有篆香日影做伴的話,那么現在則是一人獨處了。但忽然發現了“手種江梅”,情緒為之一振。“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又轉寫孤寂淒清。詞的下片,寫對梅花的詠嘆。從“韻勝”寫起,到“掃跡情留”,再到“疏影尚風流”,寫出了詞的主題,寄託高遠。作者深信梅花香消花落,情意猶在,哪怕只剩下枝幹也依舊風韻美妙。“難堪雨藉,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幽愁之情也表達的淋漓盡致。
在這首詞里,作者稱讚梅的“韻勝”,傳達出了她對梅“疏影尚風流”的傾慕和讚許。如果說作者在《漁家傲》中以“此花不與群花比”來寫梅、抒發自己的高潔情操只限於表面的話,那么,到了《滿庭芳》則是進入了質的層次,已是人梅合一了。李清照在她的詞中,還注意運用對比手法,突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運用對比手法,可看作李清照詠梅詞在寫作方法上的又一個特點。
對比手法的運用,在《清平樂》一詞中表現的尤為突出。詞的上片,“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往日的詞人,每到冬天,常常摘來梅花,插在鬢間,甚至於置酒園中,飲於梅下。一“醉”字,道出了詞人賞梅的愉悅心情。她陶醉於冬雪梅花之景,也由景而情,由梅引發出淡淡的愁緒來。這愁緒,使得她心情變壞而“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作者是素來愛梅惜梅的,“挼盡梅花”足見心境之壞,而“滿衣清淚”則更顯出詞人心情的悽慘來。下片詞人以“今年”領起,寫現在的情形:“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無家可歸,淪落他鄉,已是垂垂老矣,訴不盡的愁苦籠罩了詞人的心頭。眼前縱有和往日相同的梅花,她也沒心思再把它插在鬢間了。詞人感傷如今的“海角天涯”的悲慘境地。“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透露出詞人對飽經磨難後的暮年的憂悒。在這首詞里,作者通過“年年”和“今年”的對比,從多方面表現了她前後生活的巨大變化,寫出她生活每況愈下的不幸遭遇,傾訴了她平生無盡的哀愁。同樣的,在《孤雁兒》詞中也有體現。“小風疏雨瀟瀟地,又催下千行淚”,就運用了對比。一面是“小風疏雨”,一面是珠淚千行。痛苦之深,使淚水多於雨水,情景相照,更顯得無限淒涼。“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暗含著現在和過去比。往日夫妻感情融洽,志同道合,而今人去樓空,茫茫人世間只剩孑然一身,默念前景,怎不肝腸寸斷。對比手法的運用,在李清照其他的詞里也有體現。如《永遇樂•元宵》,全篇都是對比。通過對比抒發詞人“今”之孤寂悲苦之情,使得今昔之別,一目了然。
李清照在她的詞中,還注意運用反覆渲染的表現手法,深化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反覆渲染的表現手法,可看作李清照詠梅詞在寫作方法上的第三個特點。
採用反覆渲染的方法,可以強化表達效果。在李清照的幾首詠梅詞中,《孤雁兒》一詞表現的最為突出。“說不盡無佳思”,憂傷情緒的表露,說明作者的感傷、惆悵。“沉香斷續玉爐寒”,“沉香斷續”而“玉爐寒”,“玉爐寒”而心寒,而“伴我情懷如水”,更寫出了詞人的孤寂、淒涼。“情懷如水”,寫憂愁。“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恨意。”《梅花三弄》婉轉嗚咽,使人柔腸寸斷,多少舊情往事,被這笛聲勾起,又為笛聲驚破,讓人心碎地意識到這一切都已不復存在,給人留下的只是眼前的感傷和對往日的留戀。“小風疏雨瀟瀟地,又催下千行淚。”沉香斷續的玉爐,迴蕩幽咽的笛聲,已使人斷腸;窗外風雨淒淒的景象,就更使人倍增傷心。“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吹簫人去”,滿腔悲苦向誰訴說?“腸斷與誰同倚”,哀痛至極之語,令人如聞其悲泣之聲,如見其哀苦之狀。而“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則給人以茫然淒涼的感覺,較“腸斷與誰同倚”更進了一層。這首詞由於採用了反覆渲染的表現手法,便形成濃重的淒清悲苦氛圍,對讀者有很大的感染力,遠非一般詞所能及。《訴衷情》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卸妝遲”的“遲”字,寫出作者心情抑鬱,神情倦怠。“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寫愁和怨,“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人悄悄,月依依”,同樣使人愁,而“翠簾垂”的“垂”則極寫夜的沉寂,也寫愁的深遠。到了“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詞人內心愁緒通過動作表現的淋漓盡致。全詞不著一“愁”字,卻處處含愁,這也是反覆渲染手法運用的結果。李清照在其他的詞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如《永遇樂•元宵》。《永遇樂•元宵》由於運用了反覆手法,傳達出的家破人亡之痛,曾使劉辰翁激賞云:“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聲,輒不自堪!”足見其藝術感染力。
李清照在《詞論》中主張尚故實,。她在對運用“故實”作了理論肯定的同時,又將這一手法運用到自己詞的創作實踐中去。在她現存的詞作中,詠物詞頗多用典。用典之妙,臻於化境,這可看作她詠梅詞在寫作方法上的第四個特點。
《孤雁兒》一詞用典頗多。“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恨意”,句中“笛聲三弄”就暗用了《世說新語》中所載王子猷與桓子野相會之事,並以此抒發自己對亡夫離世的哀思,帶有濃厚的傷感色彩。詞人用典,達到了“不知其用事”的地步,這正是她用典的成功所在。在這兒,詞人很注意把典故的運用與景物的描寫融為一體,所以即使我們看不出詞人這裡在用典,也能把它看成是詞人對周圍環境的實際描繪,而去體驗她那悲涼孤寂的心境。“吹簫人去玉樓空”句,則用了《列仙傳》中蕭史弄玉的典故。《列仙傳》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幼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這個典故,象徵著夫婦志趣相投,琴瑟知音。李用此典,傳達出了丈夫已死,自己孤守空樓的寂寞淒清的心情。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之用典,已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她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準確地把握所用典故的特性,做到一典多用,從而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只就“吹簫人去”一典來說,在《孤雁兒》一詞中,是一種失夫的悲痛,其淒涼和哀痛的感情,是其他詞中所沒有的。而出現在《怨王孫》和《鳳凰台上憶吹簫》中,寫的都是離情別怨。這一特點也表現在《滿庭芳》中。“臨水登樓”連用陶令臨水賦詩、王粲登樓作賦兩個典故,“何遜在揚州”用了何遜對梅徘徊之典。尤其“何遜在揚州”這個典故的運用,傾注了作者寂寞孤獨的心情。這裡是觸景生情,為情用典。我們在了解了這個典故的含義之後,作者那種淒涼境況也就別是一番滋味了。這種用典,對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很有幫助,對讀者領會詞作的主題也有幫助。
李清照詠梅詞的最後一個特點是巧妙地運用語言創造意境,表達感情,使語言富於音樂美。梅以韻勝,詞以境高。李清照在詞的意境創造方面達到了較為完美的地步。她能用簡單的語言創造出表達感情所需要的意境來。在《漁家傲》中,詞的下片,李清照用了“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兩句話就創造出一非常優美的意境:溶溶月色皚皚白雪交相輝映,月光下,雪地上,一樹梅花橫斜疏瘦,傲然怒放,愈發顯示出其冰清玉潔來。從而達到了詠贊梅花高貴不凡的目的。
再看《訴衷情》,詞的上片,用了“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九個字,就在上句“酒醒熏破春睡”的基礎上,活脫畫出了一幅幽雅的月夜無眠圖。你看:夜已經很深了,四周靜悄悄的,孤獨的詞人一言不發,月光如水,給大地塗上一層朦朧銀色,窗上的翠簾紋絲不動地垂掛著。寫盡了詞人的愁怨。她能用尋常語言表達感情。她“只就尋常言語度入音律,隨手拈來,自然超妙”。如表達自己興奮和讚美梅花的“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如因處境之惡而發的慨嘆之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如哀嘆自己命運多艱、暗示國勢衰敗、表達憂國憂民愁思的“看去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等等,都是尋常言語,但都能恰切地表達出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意緒來。
李清照主張“詞別是一家”,要求填詞嚴格遵守詞律,強調詞必協律。詞是合樂而歌的,因此詞的語言便富於音樂美。李清照的語言也是這樣。《漁家傲》全押i韻,《滿庭芳》全押ou韻,而《玉樓春》、《孤雁兒》、《訴衷情》則間押i韻、ui(ei)韻,只有《清平樂》上片押ui(ei)韻,下片押a韻。一韻到底,使全詞顯得流暢;而換韻(間押韻)則顯示出富於變化來。讀來都給人一種音樂美的享受。自古以來,詠梅之作雖多,佳品卻是少數。而李清照的作品,是“不能不寶而存之”的。大家都知道,林逋是以詠梅聞名的,他曾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佳句,素來為人稱道,但他抒發的僅是孤芳自賞的隱者胸懷。而號稱“一樹梅花一放翁”的陸游,詠梅之作有一百多首,,格調較林逋也升高了很多。他的《卜運算元•詠梅》,把自己所堅守的節操融進了梅花的形象,但他的詞有些暗淡、低沉。而李清照,《滿庭芳》雖也有感傷、孤寂之情,但總的格調還是向上的。她是堅信香消花落,而情意猶在的。即使只剩枝幹也依舊風韻美妙的。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秩周柳……為詞家之一大宗矣”。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稱李清照為詠梅高手是毫不為過的。
作者簡介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尤工於詞”,“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在她現存的詞作中,與梅相關的幾乎有一半,具體詠梅的就有八首(含兩首存疑之作)。雖然,歷來“詠物詩最難工,而梅尤不易”,但是,就李清照的幾首詠梅詞看,她也可以稱作詠梅高手了。你看,在她的筆下,梅花姿態萬千,異彩紛呈,各得其妙。有疏雨中梅花:“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有暖雨晴風中的梅花:“柳眼眉腮,已覺春心動”;有雪裡梅花:“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有初放的梅花:“江梅些子破,未開勻”;有盛開的梅花:“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有殘敗的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有賣花擔上的梅花:“淚染輕勻,尤帶彤霞曉露痕”;有鬢邊枯萎的梅花:“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今天我們研究她的幾首詠梅詞,對我們全面認識李清照,確立她詠梅詞的歷史地位,我想是會有幫助的。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有云:“詠物所發,志惟深遠。”“詩以言志,物以寄情。”歷來寫景詠物之作,都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趣。我們讀這類作品的時候,都能領會作者寄寓的或喜或悲的情緒。他們或借寫物寫景傳達出對時事世事的看法,或借寫物寫景抒發個人的悲歡離合,寫出自己的身世之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是這類作品的主要表達特點,李清照的詠梅詞也是這樣。關於李清照直接而可信的記載,少之又少,甚至連她的原籍、生卒年等資料,也都欠缺。不過,對於原籍,現在基本上已達成共識,為北宋齊州章丘繡江(今山東濟南章丘明水)。至於生卒年,雖有爭論,大致可認定為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卒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母王氏,相家女,也知書善文。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讓李清照見多識廣,眼界開闊;而詩書之家使她從小就受到文學藝術的薰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她才思敏捷,博聞強記,工書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卷二)李清照的生活和創作經歷大致可以建炎元年(1127)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