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①
岑參②
故園③東望路漫漫④,
雙袖龍鍾⑤淚始乾。(有的版本也作“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⑥君傳語⑦報平安。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始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譯文
注釋
作品注釋
①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②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③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④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⑤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裡是沾濕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⑥憑:托,煩,請。
⑦傳語:捎口信。
譯文
回頭向東看自己的故鄉,路途遙遠,
滿面淚水沾濕了衣袖,涕淚依然擦不乾。
途中與君馬上相遇,想要寫封信卻沒有紙與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幫我報個平安。
創作背景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乾”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後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詩詞賞析
賞析一
詩寫遊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帶口信回家的情境。詩來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寫去,不事雕琢,親切不味,真摯感人。“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是生活中常見之事,一經藝術提煉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氣!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 (下簡稱劉《箋》 )系此詩於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
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3.龍鍾:淋漓。卞和《退怨之歌》 :"空山歔欷淚龍鍾。"
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詩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馬敘談,請他給自已家裡帶個口信,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全詩語言平易,但精練概括,情深意厚,親切感人,自然深入人心。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乾”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夸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後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賞析二
《逢入京使》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乾”,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乾,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逢入京使》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名家點評
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
唐汝詢評曰:“敘事真切,自是客中絕唱。”(《唐詩解》)
徐增評曰:“‘馬上相逢無紙筆’,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關故妙,若在近處則不為妙矣。”(《而庵說唐詩》)
吳昌棋評:“其情慘矣,乃不報客況而報平安,含蓄有味。”(《刪訂唐詩解》)
劉熙載評:“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
沈德潛評:“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杜甫、高□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其中寫景的作品較多佳篇。這些詩往往以清麗見長,詩風接近謝□、吳均和何遜,而自有其特色。如"寂寞清溪上,空餘丹灶間"(《尋少室張山人》)、“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緱山西峰草堂作》)等,幽致俊逸。至於“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更是“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殷□《河嶽英靈集》)。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陂行》)。在“二十獻書闕下”求仕未成以後,他的詩除了語奇意奇的特點更加顯著以外,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加重了。
岑參中年兩次出塞,“累佐戎幕,往來鞍馬烽塵間十餘載,極征行離別之情。城障塞堡,無不經行”(《唐才子傳》)。詩作題材空前開闊,風格大變。雄奇瑰麗的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本色調。如《走馬川行》和《輪台歌》,歌頌封常清的戰功和唐軍的勇武,運用了想像和誇張的手法,把邊塞上大自然的劇烈變化,同聲勢浩大的行軍場面融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岑參的邊塞詩不只寫軍事行動,他還別開生面地描寫了火山雲、天山雪,熱海水的炙熱,瀚海水的奇寒,北風捲地,
黃沙入天。有時作者把這些奇異景色同軍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描述,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白雪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的風習和各族人民的友好相處,征戍者的思鄉和將士的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在他的晚期詩篇中,為國效勞的壯志雖還有所表露,但在無法實現時,往往趨於消沉,不復有以前那樣的銳氣。“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西蜀旅舍春嘆寄朝中故人呂狄評事》),傷時憫亂而不免流露出無可奈何的喟嘆之音,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入蜀以後,蜀地景物固然增添了他山水詩的奇壯特色,但他的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其藝術特色是氣勢雄偉,想像豐富,色彩絢爛,風格奇峭。他擅長七言歌行,用歌行體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為唐詩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岑參歿後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8卷,是為岑詩編集之始。到宋代,演變為8卷、7卷、10卷三種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傳。現在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4卷本,則似由宋刊8卷本演變而來。今人陳鐵民、侯忠義參校過多種版本,作《岑參集校注》。
岑參事跡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近人賴義輝作《岑參年譜》,聞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證》,李嘉言作《岑詩系年》。
詩文導讀
詩人此時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淒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複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寫作手法
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更多..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詩文改寫
改寫岑參的《逢入京使》
邊塞的天空格外高遠,一輪秋月在雲中時隱時現。天蒼蒼,野茫茫,在這荒原上信馬游韁,打發夜晚寂寞無聊的時光。目光追逐著那朗朗圓月,我不禁想起離開家鄉許多時日了。天遙地遠,音信杳無,我的雙親妻兒還好嗎?他們得不到我的訊息該會怎樣寢食不安?借著月色,眺望東邊,一條羊腸小路蜿蜒而去,一直消失在遠遠的天際。在夢中我多少次沿著這條路回到家鄉。踏上鄉土,聽著鄉音,感受鄉情,我悲喜交加。夢醒時分,我已淚流滿面。而今天舉頭望明月,低頭看歸途,我不禁又潸然淚下。用袖子一遍遍擦拭著雙眼,可是淚水如泉噴涌,越擦越多。
透過朦朧的淚眼,我看見一個人策馬過來。走到眼前,他勒住韁繩。我定睛一看,是一位有過一面之緣的朋友。他告訴我他因公回京,要路過我的家鄉。我驚喜不已,終於可以捎信回家,報個平安。但倉促之間,沒有紙筆,無法書信。朋友又告訴我皇上急見,要日夜兼程,不容我回去坐下盡情傾訴。我雙拳一抱,深施一禮,說:“朋友,麻煩你給家中老小帶個口信,告訴他們我一切安好。拜託了。”我取下臨別時妻子送我的一方手帕,交給朋友,再次深鞠一躬。朋友回禮,揚鞭驅馬消失在滾滾煙塵中。
相關詞條
《蘇幕遮》 | 《石灰吟》 | 《逢入京使》 | 《塞下曲》 | 《夢遊天姥吟留別》 |
《舟中讀元九詩》 | 《觀書有感》 | 《沉醉東風·漁夫》 | 《青玉案》 | 《長恨歌》 |
《次北固山下》 | 《詠梅》 | 《歸園田居》 | 《子夜吳歌》 | 《水龍吟》 |
《春望》 | 《南鄉子》 | 《少年行》 | 《靜夜思》 | 《踏沙行》 |
《如夢令》 | 《天淨沙·秋思》 | 《長相思》 | 《沁園春·長沙》 | 《夜雨寄北》 |
《蜀道難》 | 《賣炭翁》 | 《菩薩蠻》 | 《長相思》 | 《楓橋夜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