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唐代張繼七言絕句]

《楓橋夜泊》[唐代張繼七言絕句]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張繼的這首七言絕句,寫了霜天、殘月、棲鴉、楓樹、漁火、旅客,橋、樹、水、寺、鍾,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千百年來被人們吟唱不絕句.。

基本信息

原文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文解釋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瀰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岩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淒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詩文賞析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作者介紹

《楓橋夜泊》《張繼》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為檢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分析講解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江澤民主席也曾經指出:“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著很多哲理。古詩文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于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遊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淒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愁緒。學習這首詩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在這之前學生已學生了杜牧的《山行》,對於詩中蘊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觸,因此,學起這首詩也有個基礎。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作者對環境的描寫,體會詩人思鄉、思念親人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在這些目標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情感、朗讀和背誦此詩;但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對意境的欣賞等,要求則高一些,這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所發展。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讀題解題
1、事先安排了學生查找有關詩人及該詩的一些資料,因此,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為學習該詩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老師簡介詩人張繼(唐朝詩人,其詩多為登臨紀行之作,不事雕琢,《楓橋夜泊》較有名)。
3、學生讀題,嘗試理解題意。

二、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要掌握什麼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滂習,開動腦子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前疏後密,前兩句“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寫了一件事情:臥聞寒山寺半的鐘聲。密處意象迭出,可以主畫,疏處點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扶放”結合的學習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1、“扶”學生學習第一、二句,通過師生合作探究進行學習。
這兩句寫的是詩人所見到的景象,通過觀察課文插圖結合理解“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這幾個詞的意思。

三、品味想像,欣賞意境
對詩句意境的欣賞是學生在理解詩意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進行朗讀的前提條件,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之一,我主要採取了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想像法:提出:詩人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候的情景?(從“霜、江楓”中可以看出是秋季,從“月落、漁火、夜半鐘聲”可看出是深夜)。

注釋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②、江楓:水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後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歐陽修《六一詩話》曾云:“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詩藪》云: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濕,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鑑賞之一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鑑賞之二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延伸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遊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
詩人張繼

歌曲《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中國式的離愁
——寫給2007中國網路最美的歌曲《楓橋夜泊》
成傑思
一直覺得中國的古詩在寫離愁別緒的時候是最傳神也是最精當的,寥寥數語,往往可以讓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到“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那種難以名狀的愁緒在充盈在字裡行間,細細把玩,頓生滿腹感嘆。而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更蕭瑟些,在古城蘇州的郊外,聽到洪亮的鐘聲,和間或的烏鴉輕啼,看到的星星點點的漁火和隱藏在夜色里剪影般的楓樹,獨自一人在小船里孤枕難綿,許是思念朋友,許是思念親人,那樣的感覺真的充滿了中國式的悲涼色彩。以這首詩為基礎進行再創作的歌曲有很多,其中最讓大家熟悉的,就是當初唱響大江南北的《濤聲依舊》,在當時掀起了歌壇非常流行的復古風潮,而在春節晚會上毛寧的那一襲白色圍巾,一度成了當年最流行的打扮。但嚴格說來,《濤聲依舊》這首歌只是在歌詞上借鑑了《楓橋夜泊》,箇中真義細細品位之餘,覺得古詩本身的韻味似乎發揮得還不夠,境界還沒有完全吻合。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由南京藝術學院的孫丁仰沁創作,朱彥清演唱的《楓橋夜泊》是最近以《男生宿舍》為核心影響到的廣大蘇皖網友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曲,從歌詞到鏇律,都非常的有味道而且不落俗套,最關鍵的是,我們在聽的時候,幾乎就會認為這首歌就是當代音樂版的《楓橋夜泊》。但這首歌並沒有把自己的創作時代提前到《濤聲依舊》那種風格時期,而是在歌曲里有機地融進了時下流行的說唱元素,相當具有流行基礎。有人喜歡復古,對說唱部分覺得不是很和諧,但是我個人覺得,不加說唱等流行元素,這首歌就只能是步《濤聲依舊》的後塵,而融合在一起之後,這首歌或許可以跟《千里之外》同處一個序列。
蘇州,真是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城市,聽著這首歌,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置聲於江南小橋流水的意境裡,去尋找在夢裡遺失在那裡的那份牽掛,也許當你走在橋頭,遠處的鐘聲傳來,一陣輕風吹落幾片楓葉,落到一叢稀疏的蘭草里,空氣里漂浮著清涼憂傷的芬芳,你會突然覺得一切恍若隔世,你會突然想起一個人的影子,在你的心裡,像橋下流水一樣盪出層層漣漪。這就是離愁,沒有眼淚卻可以讓你心碎的中國式離愁。
希望大家都來支持充滿了古典文化韻味的《楓橋夜泊》,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網路上流傳的很多都是像這樣嘗試著對傳統文學文化進行再創作的歌曲,而不是那些歌詞粗淺得像在打嗝的馬路歌曲,那也許就會說明網路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我們一起加油吧!
《楓橋夜泊》歌曲《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詞/曲/RAP:孫丁仰沁
演唱:朱彥清
秋落殘陽夢離別
問琴聲悠悠
前世滄桑卻不忘
愛會永久
相見在橋頭
白駒過隙又一生
醒來痕夢已過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曾許享受人生煙火
楓葉已落
遙望無人橋頭
浪跡天涯
尋找鐘聲敲響的中轉
你在遠方是否會唱起
那首古老的離歌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燕飛南闕春又來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人去不復還
一生天涯別兩端
秋葉離寒
落淚人間溫暖
身在異鄉分彼岸
來世楓橋相伴
夢醒秋去紅葉滿山
又到客船
用情難離聚散
浪跡天涯
尋找鐘聲敲響的中轉
你在遠方是否會唱起
那首古老的離歌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RAP)記得小時候我有時貪玩什麼都不懂
媽媽總會告訴我說人還學會等候
有點難吃不透
但我想我應該能夠
張繼的詩句也許是那個時候才會有
想起那一天在楓橋見你雨還下著
讓我相信愛情理想生命都會永久
恍惚間睡夢中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又看見那塊石頭
刻著楓橋夜泊一生相守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很久以前
離散的人
突然相見今生緣

走近楓橋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作者:陳忠
楓橋的最初印象,來源於唐代詩人張繼的那首享譽中外的詩《楓橋夜泊》。想像中的那座蘇州河畔的古橋,在迷離的月色里,在熒熒的漁火中,橫跨在氣象蕭索的大運河上,而百步之外寺院裡,飛檐如翼的六角鐘樓里傳來的鐘聲,在鋪滿霜色的秋夜中,月光般漫開......後來得知,楓橋自古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因唐代時在此設卡,每當皇糧北運時,這裡便封河讓道,所以,楓橋又稱之為“封橋”

暮春時節,應蘇州詩友之約,來到這座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記得那天去楓橋,是在清晨,街上行人很少,稀稀的。有薄薄的霧,天上還下著霏霏的細雨,而收入眼底的是那古樸的粉牆黛瓦的枕河人家,和那悠長而彎曲的小巷。如果按圖索驥,我是很難找到楓橋的,即使踏上楓橋,也難以辨認得出。當詩友告知我憑欄處,便是楓橋時,我想像中的楓橋怎么也難以與現實中的這座楓橋連線在一起。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這就是魂牽夢繞的楓橋嗎?眼前的楓橋,是那樣的普通和不起眼,一如其河面上那些南來北往的運輸船。是我缺乏詩意的想像,還是我悟性遲鈍?如果說,這是在白天沒有“烏啼”和“漁火”的境界,那么,詩中的“江楓”呢?是否已被人為地砍伐?詩友笑笑,道:“其實,這不是你一個人的疑惑,古往今來,有許多爭論和質疑。清代時就有人提出‘江楓’有語病,一是運河不能稱‘江’,二是水邊不長‘楓’。但對此也有人反駁,說:‘江楓’是指江村橋和楓橋。其實,在蘇州的水巷隨處可以看到楓樹的,硬說河邊無楓是缺乏根據的。就像我們當地人為讓這首詩解釋得更圓滿,便指稱西山的一些小山叫‘烏啼’山、‘愁眠’山,結果呢,蠻好的一首詩變成了地理志,反而搞得詩意蕩然。”詩友的解釋,使我覺得自己很迂腐,有點吹毛求疵的學究氣。

楓橋在雨霧中,默默地橫臥在窄窄的河面上,橋面被古往今來的尋夢者的足跡磨礪的凹凸不平,那橋身的青磚長滿了青苔和野草,誰能說,在這裡沒有留下伍子胥和白居易的印跡?誰又能說,在這裡沒有留下唐伯虎金聖歎的身影?誰又能說,在這裡沒有留下章太炎葉聖陶的足音?這座古樸的楓橋,和那粉牆黛瓦組成的詩詞、那園林和水道訴不盡的典故傳說,不值得我們一探究竟的嗎?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信步來到與寒山寺僅一牆之隔的陳列館,我看到了那位湖北詩人的銅像,張繼舒坦地坐臥在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他頭額微仰,垂臉作聆聽狀。左臂擱於書篋,右手就膝計數,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站在銅像前,我在片刻之間,仿佛走進了千年前的那副詩情畫意的景色——落日映照,波光粼粼。一艘小船在鋪滿秋日夕照的大運河河面上行駛著。

漸漸地,那艘小船靠近橋畔。而此時的河岸已泊有若干船隻。客游江南的詩人張繼離船上岸,他在秋日的黃昏里信步瀏覽,猛然間,他看到百步之外有一寺院,疲憊的眼神一亮,便朝前走去。

寺門緊閉,張繼的臉上露出掃興的神色。
殘月西沉,寒霜彌天,張繼在船上和衣而臥。
簌簌的楓葉里,飽蘊禪意的鐘聲傳來,張繼被驚醒。凝重、深邃的鐘聲仿佛穿透了他的靈魂。他推開船窗板,便見艙外的河面上月色迷漫,漁火點點,許久過後,他放下窗板,欹躺著物我兩忘地聽著渾厚的鐘聲,並以指叩膝計數鐘聲。於是,一首傳誦千古,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律詩,在那個落滿霜色的秋夜誕生了。

藝術特色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本詩物性屬於系統功能語法中的概念功能,通過句式的選擇反映人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意象是認知語言學從心理學引入的重要概念,指詞語在心裡喚起的主觀體驗,二者之間具有描寫和解釋的關係。本文將系統功能語法和認知語言學結合起來,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通過對英譯文中的及物性分析,來揭示句式背後譯者組織經驗的認知傾向和塑造的意象效果。

《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中國化的現象學理論將文學本文分為三層:話語層、形象層和意蘊層。從話語層面分析,表現出節奏性、音樂性特點,“落”、“鐘聲”等字詞令人在誦讀的同時產生初步的印象;從形象層面而言;藉助電影分鏡頭方式;詩歌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就意蘊層分析,詩中藉助傳統意象“月”隱含著人皆有之的“愁思”情緒,含蓄引發人們產生共鳴。“三美論”(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許淵沖先生提出的詩歌翻譯的最高境界和標準,本文旨在以其英譯唐詩“楓橋夜泊”為對象,分析研究其詩歌翻譯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的具體表現,為譯者從事翻譯實踐和讀者欣賞翻譯作品提供一個新的切入點--從美學的角度解讀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

總之,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