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Chekhov,AntonPavlovich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904年7月15日卒於德國巴登維勒。祖輩是農奴,祖父時一家贖身為自由民,父親以開雜貨鋪為業,1876年破產遷居莫斯科。生平
契訶夫於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就讀。1884年畢業後開始行醫,廣泛接觸社會,對他後來從事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契訶夫從大學時代起為發表作品同各種不同傾向的報刊編輯接觸,稱自己只“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直到80年代後半期,仍承認“沒有”自己的世界觀,並為此感到痛苦。1890年4月,為探索人生和深入了解社會,不辭辛苦到政府放逐犯人的庫頁島,訪問了近萬名囚徒和移民,同年12月回到莫斯科。這次8個月的遠東之行,豐富了他的生活知識,中斷了同反動報刊的合作,認識到一個作家不應不問政治。不久完成長篇報告文學《庫頁島》,據實揭露俄國專制統治的兇殘。1890~1900年間,曾出國到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遊覽。1892年在莫斯科省謝爾普霍夫縣購置了梅里霍沃莊園,在那裡住到1898年,後因身染嚴重的肺結核病遷居雅爾達。在此期間,同托爾斯泰、高爾基、布寧、庫普林,以及畫家列維坦、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交往密切,結下深厚友誼。1900年獲俄國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901年與莫斯科藝術劇院演員奧爾迦·克尼佩爾結婚。
受19世紀末俄國革命運動高漲的影響,契訶夫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活動,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為,1902年為伸張正義憤然放棄自己俄國科學院名譽院士的稱號,1903年曾出資幫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等等,表明他的堅定的民主主義立場。
1904年6月契訶夫病重後前往德國治療,後去世,遺體運回莫斯科安葬。
創作
契訶夫自19世紀80年代初步入文壇,一直堅持小說創作。其發展大致可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80~1886年,用筆名“東沙·契洪特”發表了大量短篇詼諧幽默故事。其中多數尚屬膚淺之作,但也有一些針砭了時弊,給人以較深的印象,如《一個官員之死》和《英國女子》、《變色龍》、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等。80年代中期發表的《哀傷》、《苦惱》和《萬卡》等,用冷峻的筆觸描寫普通勞動者和窮人孩子難以訴說的苦難,表明作者的創作轉向直面人生。
第二階段,1886~1892年,1886年他首次署真名“安東·契訶夫”發表《好人》和《在途中》。小說體裁兼有中短篇,題材廣泛,主題多含嚴肅的社會性,從各個角度提出“這生活是怎樣反常”的問題。如《 仇敵 》、《渴睡》、《草原》、《命名日》和《公爵夫人》、《哥薩克》和《燈光》、《沒有意思的故事》、《在流放中》和《第六病房》等,都是他這個階段的代表作。其中最後一篇,曾使列寧深受感動。
第三階段為1892年以後。作品大多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主題觸及重大而迫切的社會問題,思想豐富深刻,藝術上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別具一格。代表作《帶閣樓的房子》和《我的一生》對當時流行的“小事論”漸進論和托爾斯泰的“平民化”’了否定性描寫,認為需要有“更強大、更勇敢、更迅速的鬥爭方式”;《套中人》揭示了令人窒息的社會環境中保守勢力的猖獗和虛弱,反映出“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新的社會情緒;《帶狗的女人》以愛情為題材,暴露庸俗、虛偽生活的無聊和可憎可惡;《醋栗》和《姚內奇》批判了蜷伏在個人幸福小天地里的庸俗和無聊,指出生活的意義在於爭“更偉大更合理的東西”;《女人的王國》、《農民》、《出診》和《在峽谷里》等篇,生動地展示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條件下俄國社會兩極分化、極端不公、農民破產和富農的貪婪殘酷等可怕景象;《未婚妻》的主人公甚至提出要“把生活翻一個身”,表達出奔赴新生活的強烈願望。這個階段的作品,雖仍限於中短篇,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說,他所寫的是“對生活進行觀察和研究的成果”,是“重要的或者典型的東西”,因此具有巨大的社會作用。高爾基說過,契訶夫的小說是“內容比文字要多得多的作品”以“篇幅不大的作品在做著一件意義巨大的事情:喚起人們對渾渾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
契訶夫從19世紀80年代起同時進行戲劇創作。最初寫的都是戲劇小品或獨幕喜劇,內容接近早期幽默故事。較出名的《伊凡諾夫》屬正劇,批判一個缺乏堅定思想信念、因經不起艱難生活考驗而自殺的知識分子主人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接連完成4部多幕劇。第一部《海鷗》,通過3個性格迥異的藝術知識分子的內心衝突及不同命運,表明只有對艱難現實懷有信心的人才有前途和價值。第二部《萬尼亞舅舅》,寫了中下層知識分子心靈上遭受的摧殘和他們在現實中的悲慘處境,作者同情主人公的善良勤懇,譴責其因缺乏理想而變得消沉的人生態度。第三部《三姊妹 》所寫3位年輕知識分子女性都很善良、真誠,渴望光明美好的未來,卻無奈只能生活在痛苦的期待中。藉此成功地揭示了現實中“美的毀滅”的主題;同時通過男主人公吐露的“巨大的、健康的風雷已經臨近”的預感,給劇本整個壓抑哀愁的圖景增添了一絲樂觀的亮光。最後一部《櫻桃園》,展示俄國貴族莊園無可挽回的沒落及其為資本勢力代替的客觀歷史過程;同時借青年主人公的形象使告別過去的哀傷同嚮往美好未來的樂觀情緒交織在一起,砍伐櫻桃園的刀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儘管這“新生活”並不明確。這4部劇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作家中後期的一些小說基本一致。都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而是通過各色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揭示社會的重要迫切問題。劇情的開展樸質自然,同時含有豐富的潛台詞,洋溢著濃郁的抒情,充滿詩意。
影響契訶夫的創作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中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在戲劇方面的成就堪與易卜生媲美。在中國,契訶夫的作品在他逝世後不久便開始譯介過來,現在幾乎所有他的小說和劇本都有了中文譯本。若干名劇曾多次在中國劇院上演,擁有廣大觀眾。契訶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職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醜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裡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後期創作
契訶夫創作後期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其他作品
《柳樹》《代表》《胖子和瘦子》《壞孩子》(《小職員之死》《變色龍》(被選入語文書八年級上冊))《我的“她”》《撥蘿蔔》(仿童話)《假面》《牡蠣》《必要的前奏》《未婚夫和爸爸》《小人物》《預謀犯》《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哀傷》《苦惱》《美妙的結局》《卡什坦卡的故事》《捉弄》《歌女》《在釘子上》《跳來跳去的女人》《演說家》《凡卡》《外科手術》《脖子上的安娜》《乞丐》《彩票》《名貴的狗》《帶閣樓的房子》《出事》《打賭》《在流放地》《夜鶯演唱會》《農民》《套中人》《第六病室》《醋栗》《姚內奇》《窩囊》
小說內容
《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大廳里燈火輝煌,擠滿了人。這裡的中心人物是催眠師。別看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然而卻眉開眼笑,滿臉紅光,神采飛揚。人們不住地對他微笑,鼓掌,嘖嘖稱奇……在他面前人們相形遜色。他確實做出了奇蹟。他讓一個人昏昏睡去,把另一個人弄得全身僵直,讓第三個人的後腦勺支在椅子邊上,腳後跟卻架在另一把椅子上……有個又高又瘦的新聞記者被他擰成了螺鏇形。一句話,鬼知道他是怎么搞的。他對女士們造成的影響尤其強烈。
她們碰到他的目光都魂飛魄散,像挨打的蒼蠅一樣。啊,女人的神經!如若缺了她們,這世上的生活該多么枯燥乏味!
催眠師向一些人施展過他的法術之後,走到了我的跟前。
“我覺得您的氣質極易受外來影響,”他對我說,“您那么神經質,那么富於表情……您願意讓我催您人睡嗎?”睡一覺有什麼不好?行啊,親愛的,你試試吧。我在大廳中心一把椅子上坐下,催眠師在我正對面①的椅子上坐下,握住我的兩隻手,用他那對嚇人的蛇眼盯住我可憐的眼睛。①原文為法文。
觀眾把我們團團圍住。
“噓……先生們!噓……別出聲!”
大家安靜下來……我們兩人坐著,彼此瞧著對方的眼睛……過了一分鐘,兩分鐘……我的背上起了雞皮疙瘩,心怦怦地跳,但就是不想睡覺……
我們繼續坐著……又過了五分鐘……七分鐘……
“他不受影響!”有人說,“好!這人了不起!”
我們坐著,四目相對……我毫無睡意,連打盹的意思也沒有……要是讓我看一份市議會或者地方自治局的會議紀錄,我恐怕早入夢鄉了。觀眾開始交頭接耳,嘿嘿冷笑……催眠師慌了神,開始眨巴眼睛……可憐的人!誰遭受慘敗還能心情愉快呢?救救他吧,神靈們,快打發莫耳甫斯①來合上我的眼皮吧!①希臘神話中的睡夢之神。
“他不受影響!”那個人又說,“夠啦!別鬧了!我早就說過,這都是騙人的把戲!”
我服從這位朋友的召喚,剛要做一個起立動作,這當兒,我的一隻手忽然感到掌心裡有個異物……我開動觸覺,知道這異物是一張鈔票。我的親爹是醫師,凡是醫師單憑觸覺就能知道鈔票的面值。根據達爾文的理論,我在繼續親爹的種種才幹的同時,也繼續了這種可愛的本領。我摸出這張鈔票是五盧布。摸出之後,我馬上睡著了。
“真行啊,催眠師!”
在場的幾名醫師都朝我走過來,在我身邊轉來轉去,聞了又聞,都說:
“嗯,沒錯……他睡著了……”
催眠師為他的成功而洋洋自得,又在我頭頂上揮動雙手,於是我這個熟睡的人便在大廳里走動起來。
“讓他的手臂強直起來!”有人建議道。
“您行嗎?讓他的手臂變僵!……”
催眠師(他可不是膽小的人!)便拉直我的右臂,開始對它施展法術:又是搓揉,又是吹氣,又是拍打。我那條胳膊卻不聽話。它搖來晃去像一條破布,就是不想變僵。
“直不了的!您把他弄醒吧,要不然就害了他……瞧他那么瘦弱,又神經質……”
這時我的左手又感到掌心裡多了一張五盧布鈔票……這一刺激通過條件反射由左臂傳至右臂,於是那條胳膊迅即變僵了。
“真行啊!你們瞧,多直,還冰涼的!跟死人的一樣!”
“完全失去痛覺,體溫下降,脈搏減弱,”催眠師報告說。
醫師們開始摸我的脈。
“沒錯,脈搏很細,”其中一人說。
“肢體完全麻痹。體溫大大下降……”
“不過,這事該怎么解釋呢?”一位太太問道。
有位醫師意味深長地聳聳肩膀,嘆口氣說:
“我們只有事實!解釋么,可惜現在還沒有。”
你們有事實,我卻有兩張五盧布鈔票。還是我的更實惠……為此我要謝謝那位催眠師。解釋么,我可用不著。
可憐的催眠師!你何必纏住我這條眼鏡蛇不放呢?
追記:哎,這不是豈有此理嗎?這不是卑鄙齷齪嗎?
我剛剛才弄清楚:那兩張五盧布鈔票原來不是催眠師塞進我手心裡的,那是我的上司彼得·費奧多雷奇乾的……
“我這么做,”他說,“是想考查一下你的人品……”
咳,真見鬼!
“可恥啊,老弟……這可不好……我沒料到……”
“可是我家裡有兒有女,大人,還有妻子……老母親……再說目前物價這么昂貴……”
“這可不好……你居然還想辦一份自己的報紙……你在午宴上慷慨陳辭,總是熱淚盈眶……可恥啊……我原以為你為人正直,想不到你……你愛財如命①!
①原文為德文。
無奈我只好把那兩張五盧布鈔票退還給他。有什麼辦法呢?名聲比金錢更珍貴。
“我不生你的氣!”上司說,“算了吧,你這是本性難改……可是她呢!她呢!真-奇-怪!她這人既溫柔,又純潔,像塊杏仁乳酪!那又怎么樣?連她也擋不住金錢的誘惑!怎么她也睡著了!”
我上司所說的“她”,指的是他妻子瑪特廖娜·尼古拉耶夫娜……
一八八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書友熱評
我認為契科夫先生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小說中的我,是個身份平庸的人,和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一樣,貪財,懦弱(表現在對上司的狡辯中),人性中的醜陋,也在先生的筆下展現出來。而最後那個上司的夫人也被那本來是虛假的表演給催眠了,的確令人費解,但是這又同樣暗示著,人人都有欲望,只是各不相同而已,我貪財,你好色,他虛榮......太多了。欲望的誘惑可以使人暴露出醜陋的一面。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欲望也一天天的擴大。這只是我的觀點。不妨也接受他人的意見。契訶夫及其作品
契訶夫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