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刊物名稱】《力學與實踐》【英文名稱】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刊物類別】雙月刊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編輯出版】《力學與實踐》編輯部
【國內統一刊號】CN11-2064/O3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0-0879
【國外發行代號】BM 419
【郵發代號】2-178
【刊物版式】大16開96頁
刊物歷史
《力學與實踐》雜誌創刊於1979年2月。刊物的英文名稱從1979年創刊起一直直譯為:MECHANICS AND PRACTICE。從2000年第一期開始,將刊物英文名稱意譯為:MECHANICS IN ENGINEERING,更加確切地反映了刊物的實際內容。歷屆編委
第一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主編:卞蔭貴
副主編:朱照宣
編委(以姓氏筆劃為序)
石光漪、孫學偉、陳仲祥、陳惠泉、武際可、趙士達、唐福林、崔季平、傅夢蘧
第二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
主編:卞蔭貴
副主編:朱照宣
編委(以姓氏筆劃為序)
石光漪、孫學偉、老亮、阮孟光、沈為、李萬瓊、何明元、陳惠泉、林天健、武際可、殷金生、唐福林、傅夢蘧
第三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
主編:武際可
副主編:賈書惠、李家春
編委(以姓氏筆劃為序)
王敏中、卞蔭貴、石光漪、劉延柱、孫學偉、老亮、阮孟光、朱照宣、沈為、李萬瓊、李家春、
何明元、林天健、武際可、趙振國、賈書惠、殷金生、唐福林、傅夢蘧
第四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
主編:朱照宣
常務副主編:賈書惠
副主編:李家春、孫學偉
編委(以姓氏筆劃為序)
王兩銘、王振東、老亮、莊禮賢、劉延柱、阮孟光、沈為、沈平平、沈鈞濤、吳鶴華、金鏐、林天鍵、張志新、趙振國、柳綺年、殷金生、梅家福、程莉、傅裕壽、戴國瑩
第五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
主編:賈書惠
副主編:王振東、孫學偉、李家春、張志新、龔堯南
編委(以姓氏筆劃為序)
王文標、王克仁、文丕華、老亮、劉延柱、劉耀乙、沈為、沈鈞濤、李萬瓊、吳鶴華、金鏐、林天鍵、趙文奇、趙振國、柳綺年、高雲峰、殷金生、黃克服、黃文彬、蔣持平、傅裕壽
特邀編委:朱照宣、阮孟光、武際可、戴念祖
第六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
主編
王振東 天津大學力學系, 天津 300072
副主編
李家春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0
黃文彬 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75信箱, 北京 100083
梅鳳翔 北京理工大學套用力學系, 北京 100081
孫學偉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蔣持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08教研室, 北京 100083
張志新 《力學與實踐》編輯部, 北京中關村路15號 100080
編委
王文標 中國科大北京研究生部力學系, 北京 100039
王克仁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0
鄧小剛 四川綿陽89950部隊, 綿陽 621000
葉志明 上海大學教務處, 上海 200072
孫 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流體所, 北京 100083
劉又文 湖南大學力學系, 410082
劉習軍 天津大學力學系, 天津 300072
劉延柱 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 上海 200030
劉耀乙 北京理工大學套用力學系, 北京 100081
勵 爭 北京大學力學系, 北京 100871
李萬瓊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李俊峰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沈鈞濤 北京大學力學系, 北京 100871
吳鶴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08教研室, 北京 100083
林天健 廣州龍津西路芹香里15號西樓502號, 510150
林建忠 杭州套用工程技術學院院辦, 杭州 310012
孟憲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08教研室, 北京 100083
胡更開 北京理工大學套用力學系, 北京 100081
趙文奇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趙振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冷卻水所, 北京 100044
姜 楠 天津大學力學系, 天津 300072
高雲峰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殷金生 北京大學電教中心, 北京 100871
徐新生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 大連 116023
符 松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康 琦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0
黃克服 北京大學力學系, 北京 100871
傅裕壽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北京 100044
特邀編委
朱照宣 北京大學力學系, 北京 100871
武際可 北京大學力學系, 北京 100871
賈書惠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北京 100084
龔堯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所, 北京 100083
戴念祖 中國科學院科學史研究所, 北京 100010
吳秀水 中國建築科學院結構研究所 , 北京
吳有生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 無錫 214082
謝和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 北京 100083
嚴宗毅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 北京 100871
楊 衛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 北京 100084
楊挺青 華中理工大學力學系, 武漢 430074
姚振漢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 北京 100084
余同希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虞吉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 , 合肥 230026
袁 駟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北京 100084
張 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 100083
張善元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 030024
趙大剛 中國力學學會辦公室 , 北京 100080
趙亞溥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北京 100080
鄭泉水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 北京 100084
鄭曉靜 蘭州大學力學系 , 蘭州 730000
鍾萬勰 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 大連 116024
周力行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 , 北京 100084
朱建士 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 北京 100088
諸德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研究所, 北京, 100083
第七屆《力學與實踐》編委會名單
主編:李家春
副主編:黃文彬、梅鳳翔、王敏中、賀五洲、蔣持平、齊志紅
編委:曹文洪、陳立群、丁光宏、丁樺、高雲峰、耿志勇、洪嘉振、胡更開、黃克服、姜楠、李 嘉、李成智、李俊峰、勵爭 林建忠、劉習軍、劉延柱、劉又文、孟憲紅、秦太驗、隋允康、孫茂、王璠、王媛、王克仁、王世斌、魏小林、徐新生、葉志明、岳寶增、張若京、周濟福、周又和、朱克勤
王振東:我與《力學與實踐》
《力學與實踐》是1979年2月創刋的。1978年我收到了中國力學學會籌備雜誌創刋的約稿信,就以當時所進行的膠片塗布科研工作為背景,用我1977年底在廈門召開的一次全國會議上的報告稿為基礎,寫了一篇綜述文章“具有物理—化學反應的薄膜流體力學”寄給《力學與實踐》。1978年10月正在上海無線電13廠接收、撿驗DJS-21電子計算機時,收到了從保定河北大學轉來的稿件錄用信,並附有修改意見。在上海第十百貨商店(今上海華聯商廈)六摟招待所,按編輯部意見作了修改,趕緊又寄回雜誌編輯部。心想,稿件既已錄用,就等著刊登吧。1979年雜誌出版了,我又以1963年在河北大學科學討論會上的報告以及1977年在河北省物理學會學術討論會上的報告內容,寫了“野渡無人舟自橫—兼談二維流動的複變函數方法”—文投給《力學與實踐》,這次卻很快在1980初就收到了退稿信,(至今我還保留著這份“稿件登記號80—10”的退稿信)。當時我很訥悶:文中所引用的定理,分明已標出引自流體力學經典著作,可卻被退稿信說是有錯,真很莫名其妙。我沒理會這封退稿信,將它放入抽屜,仍在等前一篇已錄用文章刋登。可是等了兩年,仍未見刋登。後來我忙於教學科研與學校的管理工作,慢慢也就淡忘此事了。1986年底,我從河北大學調入天津大學力學系工作。回北大辦事時,與老同學武際可閒聊,談及這篇被退稿的稿件內容。不久,收到雜誌“小問題”組(當時設在北大力學系)來信,希我將“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內容,寫成小問題寄給他們。當時我對雜誌有點成見,沒有理這封信。
1991年《力學與實踐》編委會換屆,我也被列到第四屆編委會的編委名單之中。7月在北京北郊回龍觀飯店召開的編委會上,武際可動員我將“野渡無人舟自橫”文再寄給雜誌。回津後,我找出了1980年初被退回的稿件,適當修改一下又寄給了雜誌。不久便收到編輯部的錄用信,並附有將公式推導部份(也就是被80—10退稿意見認為錯的那些推導)列為附錄的建議。我接受了建議,又修改一遍,使文章的科普色彩更加濃厚,就成了在1992年4期上發表的“野渡無人舟自橫—談流體運動中物體的穩定性”一文。
這次刋發是作為“身邊力學的趣話”欄目開篇文章發表的,當時的主編、北京大學朱照宣教授還加了“編者按:本期開闢的這一‘趣話’小欄目,講的是我們身邊的力學。文體不拘,或莊或諧,可長可短。內容則擺事實,講力學。要求文質並重,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也。”為了使新開闢的“趣話”欄目文章不斷檔,武際可與我一人一篇地接著寫了下去。後來湯壽根先生在《科技日報》上撰文,說我們倆在“打擂台”,其實是笑談而己。1998年10月南開大學出版社將我與武際可在趣話欄目刋登的20篇文章,集為《力學詩趣》出版,頗受有關方面的好評。
1995年編委會換屆,我擔任了第五屆編委會副主編。編委會確定由我負責1996年的第三屆全國青年力學競賽(前兩屆名稱都叫青年力學競賽)。出於對我國力學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周培源教授的懷念,我提議將競賽名稱改為“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又說服科普工作委員會將中學生力學競賽的名稱改為“周培源中學生力學競賽”。
1999年4月,編委會又要換屆,有關方面提名我為主編候選人。我在天津,編輯部在北京,工作起來很不方便,以此理由作了推辭,沒有成功。只好接受聘請,擔任了《力學與實踐》第六屆編委會的主編。當主編、辦雜誌是為全國服務的,是為別人當人梯。我想,這是社會讓我回報,國家培養了我,當然有責任應向社會回報,所以決心盡一切努力做好主編的工作。
想起這段經歷覺得,從被退稿者到主編的變化,頗有些戲劇性。但仔細想想,從“野渡無人舟自橫”這篇有科普色彩的文章,1980年初被退稿,1992年又作為好文章刋登,就可以看出,這10多年辦刋的指導思想是有很大變化的。從1992年4期開始的“身邊力學的趣話”,現已成了刊物的特色欄目和“看點”之一,很受讀者的喜愛。10年來已有兩家出版社將其部分文章,集為《身邊的力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力學詩趣》(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兩本書出版。《力學詩趣》2001年5月還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著作二等獎,這實際上是對“身邊力學的趣話”欄目的獎勵。
刋物的英文名稱從1979年創刋起一直直譯為:MECHANICS AND PRACTICE 。在1999年6月舉行的第六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上,李家春副主編、符松編委提出應將刋物的英文名稱改—改,以更體現雜誌的特色。經過研究,從2000年第一期開始,將刋物英文名稱意譯為: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更加確切地反映了刋物的實際內容。
科普文章容易寫嗎?我們曾經約請一些院士,請在他們做出卓越貢獻的領域,撰寫深入淺出的科普文章。童秉綱院士寫了“魚類波狀遊動的推進機制”(刋於2000年3期)後說,寫這篇文章要比指導寫幾篇博士論文還要難。已故的原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王仁院士也對我說,科普文章很難寫,需要將原來已做的工作再下—番功夫,進—步抓住科學本質,才好下筆,這裡有個“再創造”的過程。王仁先生給雜誌寫了三篇科普文章,每一篇都將草稿先送給許多同行看,聽取意見並反覆修改補充後再定稿。王仁先生臨去世前夕,還惦念著“第四篇沒寫完…”。老科學家重視力學科普,並堅持身體力行的精神真叫人感動。
對雜誌特色和辦刋目標的認識,實際上是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才逐步形成的。從武際可(1987年出任第三屆主編)2001年4月20日在《科技日報》上的文章知道,他是1987年當了主編以後,才逐步認識到期刋文章可讀性十分重要。朱照宣(1991年出任第四屆主編)在1991~1995年為刋物所寫的編者的話中,明確指出了《力學與實踐》雜誌與記錄性學報和進展類刋物的區別,所刋登的文章需要講清問題提出的實踐背景,並要面向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賈書惠(1995年出任第五屆主編)在紀念雜誌發刋20周年的文章(1999年1期)中,明確提出刋物有“綜合性、實踐性、可讀性”三個特色。我1999年接任第六屆主編後,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想法,經過多次主編副主編會討論,逐步明確了“有特色的力學精品期刋”的辦刋目標。李家春(第七屆主編)將雜誌特色進一步提為:科學性、實踐性、知識性、可讀性、時效性,對雜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來稿中能較好體現刋物特色要求的稿件還不夠多,要真正辦成有特色的力學精品刋物,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新的世紀,力學事業呼喚著新人。我相信,積以時日,一代年輕的力學工作者必將在“以文會友”的學術交流中成長、成熟。25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己邁入青年時代。但對於一份雜誌來說,25年還頂多只能算少年。這次換屆,有許多新生力量加入編委會,希望會給雜誌帶來活力與生氣,將《力學與實踐》越辦越好!
刊物特色
《力學與實踐》雜誌刊登的文章力爭做到深入淺出,形式多樣,文字簡煉,生動活潑。《力學與實踐》雜誌設定的主要欄目如下:
1.專題綜述:報導力學及其交叉領域學科前沿的研究現狀和未來展望,介紹力學在重大國民經濟建設和現代生活中的套用,及時反映與力學相關的重大歷史和現實事件。每篇不超過8000字(包括圖表),參考文獻在15篇以內。
2.套用研究:刊登力學理論和方法在工程技術中的套用、從工程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力學課題和新的實驗、測試技術的文章,應突出工程背景和套用價值,文字扼要,公式簡煉,結論明確。每篇不超過5000字(含圖表)。
3.教育研究:刊登與力學教學有關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經驗介紹的文章,每篇不超過3000字(含圖表)。
4.力學縱橫:介紹與力學有關的科學知識和訊息動態,設有力學前沿、力學家、力學史話、力學方法探究、工程中的力學、身邊力學的趣話、書刊評介等子欄目。
5.學術討論:對力學界、工程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或對某個具體學術問題進行討論,開展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
刊物定位
《力學與實踐》雜誌刊登力學 及其交叉學科的進展;報導力學套用的成果和力學教育的進展;介紹古今中外力學家及其成就。它以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院校師生為對象,幫助他們豐富力學知識,開闊視野,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力學學科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辦刊宗旨
科學性、實踐性、知識性、可讀性、時效性人員隊伍
第八屆《力學與實踐》編輯委員會主編:朱克勤 清華大學力學系
副主編:
梅鳳翔 北京理工大學
蔣持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劉延柱 上海交通大學
王克仁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唐少強 北京大學
劉俊麗(專職)《力學與實踐》編輯部
編委:
陳立群 上海大學
丁樺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高雲峰 清華大學力學系
耿志勇 北京大學力學系
賀五洲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何鋥 華中科技大學力學系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學
胡更開 北京理工大學理學院力學系
姜楠 天津大學力學系
蔣持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李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李俊峰 清華大學力學系
勵爭 北京大學力學系
林建忠 浙江大學力學系
劉俊麗 《力學與實踐》編輯部
劉習軍 天津大學
劉延柱 上海交通大學
劉又文 湖南大學
梅鳳翔 北京理工大學
秦太驗 北京農業大學
隋允康 北京工業大學
孫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唐少強 北京大學
王媛 河海大學
王克仁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魏小林 中科院力學研究所
徐新生 大連理工大學
姚衛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葉正寅 西北工業大學
葉志明 上海大學
尹協振 中國科技大學
岳寶增 北京理工大學
周宏偉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周濟福 中科院力學研究所
周又和 蘭州大學力學系
朱克勤 清華大學力學系
投稿須知
本刊各欄目文章需給出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3~5個關鍵字、英文題目、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工作單位的英文譯文. 專題綜述及套用研究欄目的文章還需給出相應的英文摘要(150~200words)和關鍵字,並附中文參考文獻的英譯文。專題綜述還需給出第一作者簡歷(200字以內)和照片. 為便於聯繫, 請給出作者的地址、郵編、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來稿請用計算機列印,外文字母須分清大小寫,容易混淆的字母在第一次出現時請用鉛筆標註,公式符號按照國標的要求區分正、斜體和黑、白體。
本刊除“力學縱橫”欄文章外,需收取評審費60元/篇,在投稿的同時一併繳納。投稿者請自留底稿,來稿恕不退還。編輯部收到稿件後一般在4~6個月內將稿件處理情況答覆作者。若超過半年沒有收到評審意見,作者有權對稿件另行處理,但需用一定方式通知編輯部。不接收一稿多投和抄襲、改編的文章,一經發現,三年內不再接收相同作者的其它來稿。
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位化期刊群等。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給,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以上資料庫,請在投稿時聲明。本刊網址: www.cstam.org.cn
本刊對作者因申請基金,評職稱,畢業等重要原因需要提前發表論文的要求可以考慮。
1 文稿的篇幅、卷面、結構、首頁注釋、層次標題
1.1 文稿的篇幅(包含文摘、圖、表、參考文獻,以出版版面計算):一般不超過7?000漢字(英文文稿,長度不限)。
1.2 文稿內容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關鍵字、分類號(英文稿不需要)、首頁注釋、正文、(致謝、)參考文獻、及英文部分。
1.3 文稿首頁地腳註釋(以下格式中,空格、標點符號照寫。)
yyyy-mm-dd收到第1稿,yyyy-mm-dd收到修改稿
1)基金項目類別(項目編號)
2通訊作者:姓名,職稱,E-mail:……
1.4 層次標題序號
1.4.1 層次標題左頂格。
1.4.2 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碼。例如,
一級標題使用1, 2, 3 …;
二級標題使用1.1, 1.2, 1.3, …;
1.4.3 層次標題以下,還可使用(1), (2), (3), …。這時,退2字起排。
再以下,使用(a), (b), (c), …。這時,退2字起排。
1.4.4 引言部分不寫編號和標題。
1.5 其他序號
圖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號,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順序,全文統一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碼。
1.6 插圖和表格在文中的位置:應隨文給出,先見文,後見圖、表。
2 文題、作者姓名、作者機構、摘要、關鍵字
2.1 中文文題:一般不超過20字。
2.2 作者姓名:按署名順序排列。作者之間以空格分隔。
2.3 作者機構
作者機構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簡稱,後加城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
在作者隸屬多個機構的情況下,機構名稱之前加編號,同時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應編號。
2.4 摘要
中文摘要的篇幅200~220字,信息具體。
摘要中的縮略語應說明後再使用。
摘要應包括4個層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結論。
摘要不分段,獨立成篇,意義完整;信息具體:使用科學性文字和具體數據,不使用文學性修飾詞;不使用圖、表、參考文獻、複雜的公式和複雜的化學式。
2.5 關鍵字
2.5.1 應有3~6個關鍵字。
2.5.2 關鍵字之間用“,”分隔。
2.5.3 其中的符號和縮略語應先加以說明。
3 英文摘要
3.1 文題
3.1.1 內容與中文標題相應。
3.1.2 長度一般約150個字母。
3.1.3 除第一字母及專有名詞應大寫以外,一律小寫。
3.1.4 第一個詞不用冠詞。
3.2 拉丁字母拼寫的作者姓名
3.2.1 拉丁字母拼寫的作者姓名內容和順序均與中文相同。
3.2.2 中國作者姓名應按漢語拼音寫法:例如:WANG Dazhong。
3.3 作者機構的英文:應寫正式全稱,不用縮寫。城市名和郵政編碼後,要加國名。
3.4 摘要正文
3.4.1 字數為100~150單詞。
3.4.2 其內容應與中文摘要的內容相應。
3.4.3 其中縮略語應加以說明。
3.4.4 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
1) 第一句話不應與文題重複;
2) 儘量使用簡單句;
3) 儘量使動詞靠近主語;
4) 不用第一人稱作主語;
5) 以重要的事實開頭,而不以輔助從句開頭;
6) 在有動作主體的情況下,使用主動語態,不使用被動語態。
3.5 關鍵字
3.5.1 關鍵字的內容、數量和順序,均與中文關鍵字相應。
3.5.2 除專有名詞應大寫以外,一律小寫。
3.5.3 關鍵字之間用“,”分隔。
3.5.4 縮略語應先寫全稱再寫簡稱。
4 量名稱、量符號與量單位
4.1 嚴格執行國家標準,正確使用量的名稱、量的符號與量單位的符號。
4.2 文中所用量符號,應在首次出現時加以定義。同一個量的符號,應全文統一。
4.3 量符號、一般函式及其變數等,一般用單個斜體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表示,可帶有角標或帶有括弧中的說明。
4.4 量的數值與量的單位之間, 留一空格。如“10毫米”應為“10 mm”。
5 字元的正體和斜體
5.1 斜體
1) 量的符號、
2) 從量的符號轉化的角標、
3) 一般函式符號、
4) 變數符號。
5.2 黑斜體
1) 矢量(向量) 的符號、
2) 矩陣的符號、
3) 張量的符號。
5.2 正體
SI詞頭和量單位、
從文字轉化的角標、
阿拉伯數字、
敘述性文字、
化學元素符號、
縮略語、
儀器的規格型號、
某些常數的符號(僅限於自然對數的底 e、圓周率 π、複數的虛部 i 或 j )、
數學運算符(如: 矩陣轉置號T、微分號d、偏微分號? 、連加號∑、對數號(lg、ln、lb)、及sin、tan、lim、min、max等)。
6 數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數
6.1 數值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6.2 合理地選取數值的有效位數。
6.3 數值中從小數點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一格。
6.4 合理地使用SI詞頭或10的冪,使數值範圍在0.1~999之間。
7 插圖
7.1 插圖的數量:一般不超過8幅。
8 表格
8.1 表格的寬度:一般限25漢字(或48字元)。
8.2 表示量值的表格宜用“三線表”。
8.3 三線表的表頭應放在第一行。
8.4 三線表的表頭中,應使用量符號與該量單位符號之比,如“p / MPa”。
9 參考文獻
9.1 參考文獻的要求
9.1.1 只列出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
9.1.2 按參考文獻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順序,對其編碼,並在正文中指明其標引處。
9.1.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後”。 西方作者的名字部分縮寫,不加縮寫點。
9.1.4 作者不超過 3 人的姓名都寫,超過 3 人的,余者寫“,等”或“, et al”。
9.1.5 中文的參考文獻附加英文譯文,並加注“(in Chinese)”。
9.2 主要參考文獻的格式如下(其中空格、標點照寫)
文獻類別 著 錄 格 式
專著 作者. 書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譯著 原作者. 譯著名. 譯者,譯.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文集 作者. 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期刊析出文章 作者. 文題.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頁碼-終止頁碼.
文集析出文章 作者. 文題]// 編者. 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始頁碼-終止頁
學位論文 作者. 文題. 『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所在城市:保存單位, 發布年份.
專利文獻 申請者. 專利名: 國名, 專利號 [P]. 發布日期.
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代號. 技術標準名稱 [S]. 地名: 責任單位, 發布年份.
科技報告 作者. 文題, 報告代碼及編號 [R]. 地名: 責任單位, 發布年份.
報紙析出文章 作者. 文題 [N]. 報紙名, 出版日期 (版次).
文獻的網路版 作者. 題名 [EB/OL].(更新日期). http://……
聯繫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北四環西路15號《力學與實踐》編輯部郵政編碼:100190
辦公地址:北京海淀北四環西路15號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綜合科技樓324室
電話:010-62554107 ,62545533-2136
傳真:010-8254390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cstam.org.cn
廣告刊例
版面 版色 價格封二 四色印刷 11,000
封三 四色印刷 10,000
封底 四色印刷 13,000
內文版 四色印刷 8,000/頁
內文版 黑白印刷 5,000/頁
特殊要求請面議,在四個期刊上同時刊登廣告可以享受優惠。
中國力學學會的期刊為力學界的核心期刊,是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相關部門必訂刊物,覆蓋全國的力學工作者,是實驗儀器設備和計算軟體和硬體廠商理想的廣告媒體,歡迎刊登廣告。
期刊訂閱
歡迎力學及相關學科同仁訂閱本刊: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購,也可直接向編輯部訂閱(不另收郵費)。個人訂刊可與編輯部直接聯繫,中國力學學會會員可享受8折優惠。學生可享受5折優惠
訂購者可在此點擊,進行網上訂閱,款到後即可發刊。
銀行匯款:
戶 名:中國力學學會
開戶行:北京工商行海淀鎮分行
帳 號:04509089137911
匯款用途:刊款,姓名,聯繫電話
郵局匯款:
通訊地址:北京海淀區北西環西路15#《力學與實踐》編輯部 郵政編碼:100080
收件人:《力學與實踐》編輯部
附言:刊款,姓名,聯繫電話
編輯部聯繫方式:
地址:北京北四環西路15號 《力學與實踐》編輯部,郵政編碼:100080
電話:010-62554107
傳真:010-8254390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cstam.org.cn
數理科學核心報刊
目前世界上有核心報刊20萬種左右,希望大家共同協作來完善這些數理科學核心報刊的詞條。注:詞條中不要添加期刊雜誌的電話、網站、信箱等。 |